还不知道:袁术称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袁术称帝一直都是一个让很多人误解的事情,许多的网友在看完三国后,都非常奇怪,袁术手底下又没有什么出名的人物,能臣名将没有,只有大猫小猫两三只。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袁术手底下只有纪灵和阎象两个稍微出名一点的人物,孙策周瑜这些人,是袁术的附属势力。但是实际情况和大家想象的差距很大,为什么呢?袁术称帝的时候,是在自己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袁术的地盘有多大?横跨扬、豫、徐三州。并且孙坚,孙策,周瑜这些人,是袁术的下属,不是很多网友心中的附属势力。
可以说,孙家的人都是从袁术那里分裂出来的,包括张昭,周瑜,鲁肃。我们这样看,就能够明白袁术当时手底下不是没有能人,有,并且不少。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同时期,其他出名的诸侯有什么地盘。
同时期的袁绍,只有一个冀州,青州都没有拿到,甚至因为公孙瓒的原因,连冀州都不是特别的安稳。曹操呢?还在和吕布打仗,吕布前期可以说是曹操克星了,专门找曹操麻烦,挑事情。当时的吕布还是袁术的盟友,结了盟的。后来袁术称帝,孙家分裂出去,和吕布的联盟也破裂了
本来分裂出去也没什么,但是袁术安排了不少孙家的人当太守,这些地盘,全部都被孙家带走了。袁术的地盘,是整个大汉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地盘!其中南阳人口有240万,汝南人口有210万,是天下第一第二大郡,而整个徐州、幽州也才两百多万人,并州、凉州治下人口更是只有几十万,南阳和汝南属于一郡抵一州的地方,另外颍川郡人口也有43万,只这三个郡就接近五百万人口。当时的第一诸侯,就是袁术!
导读:在古代中国,多少风流人物都想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帝王事业,尤其在动乱的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虽打着清剿董卓的旗号,但其实都是各怀鬼胎,一心想趁此扩大地盘,以图全国。本文就来说一下其中的一路诸侯:袁术。
自从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东汉已是名存实亡,各地方太守都已脱离了中央政权的控制,虽然表面上仍然尊汉献帝为正统,但背地里却都干着有背君臣之道的事情。在众多抬手里面,袁术自然不例外。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出身自当时最显赫的四世三公的袁家,虽然是嫡子,但不是长子,他的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袁绍。
袁术此人有侠气,在官场持续摸爬滚打的几年内,深知朝中的凶险。所以在董卓入京之后,想要废掉少帝另立刘协为皇帝,并且任命袁术为后将军。当时的袁术还算有头脑,知道此事是大逆不道的,便没有同董卓同流合污,只身逃出洛阳,一路马不停蹄跑到了南阳。正赶上南阳没有太守,于是他鸠占鹊巢,趁机领南阳太守一职,以此为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实力。
公元190年,袁术集结起兵马,与袁绍、曹操、公孙瓒、孙坚等同时起兵,共讨国贼董卓。经过众人的努力,董卓被打败。讨伐董卓结束后,由于袁术是联盟里面的二号人物,所以积累了一定的名望。但是他却有点小聪明,这种聪明过头了,就是自欺欺人。
董卓势力被剿灭后,袁绍想要要立时任幽州牧的刘虞为帝,但袁术坚决反对,此后二人开始产生隔阂。此时的袁术认为,汉室衰微,此时正好可以浑水摸鱼。终于兄弟二人撕破了脸皮,袁术和公孙瓒结盟,袁绍和刘表结盟,双方都在彼此的势力后面找了个盟友。
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一时间,袁术称帝的行为,便被天下诸侯所不齿,他本人成为了各路诸侯的眼中钉、在当时人心向汉的情况下,袁术的所作所为自然被世人所不齿。于是没多久,曹操、孙策、和吕布等诸侯均发兵讨伐袁术。
建安四年,袁术呕血而死。做了短短几年皇帝的袁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为啥只有他敢称帝呢?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传国玉玺在其手里:
当时的传国玉玺是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在洛阳城的官井内打捞出了这枚传国玉玺。在孙坚死后,这个象征皇权的玉玺便交给孙策保管。孙策为了带兵攻击江东,便用这个玉玺换取了袁术的信任,传国玉玺的意义,大家应该都很清楚,袁术自然也很清楚。
二、四世三公的威望:
这里指的是袁家的身份比较显赫,其祖父及曾祖父都是当朝有名望的人,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几百年的深耕细作才造就了袁家四世三公的威望。当然,相比其他诸侯而言,当时的袁术绝对是响当当的人物。
三、强大的势力范围:
公元192年,袁术所控制的土地是荆北南阳和豫州连城一片。而在他称帝的时候,扬州6郡几乎全部都在他的控制范围,而豫州的沛国、陈国、汝南3郡,还有徐州的广陵和下邳2郡都有着袁术的势力存在。综合各州的人口和经济方面的因素考虑,袁术已经是天下第二诸侯,实力仅次于袁绍。
在图中,孙策的势力怎么会划为袁术的,这个很简单,因为当时孙策还隶属于袁术管制,也就是说他是袁术的部下。至于他后来经营江东,那时后话。
纵使袁术有以上3点别人没有的东西,尤其是传国玉玺,但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后果便是众叛亲离,所以没过几年,他便在曹操和吕布等诸侯的打击下,以失败而告终!
称帝的是袁绍的哥哥袁术,袁绍并没有称帝。当时天下大乱,袁绍的哥哥袁术因为最先成长起来,所以在公元197年称帝。但是因为不得人心,所以迅速败亡。在袁术死后,他把帝号传给了弟弟袁绍,但是袁绍的手下都反对他称帝,所以,最后他放弃了这个打算。
一、袁绍为什么想要称帝当时国家正处在混乱之时,哥哥袁术的势力最为强大,但是已经败亡。剩下比较强大的两股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率领的军队了。在哥哥死后,他把帝号传给了袁绍,对于一个拥有兵权和势力比较大的人来说,称帝的诱惑是比较大的。所以袁绍也想要称帝。但是,各方的势力都认为汉朝是?正统?,如果贸然称帝,就可能会和袁术一样,站在所有人的对里面,成为各方势力的?靶子?。所以,当袁绍表示有称帝的打算时,他的手下极力反对。而分析了各方面的利弊后,他放弃了称帝的打算。
二、袁术是凭借什么称帝的?袁术是袁绍的哥哥,在曹操、刘备、孙权等领导的势力没有起来之前,袁术已经拥有比较稳定的政治统治区域了。而且最最重要的是,他手下有一员猛将孙坚,帮他攻打城池,扫除障碍,所以,在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就自立了?旗杆?,在公元197年称帝。但是当时汉朝是正统的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所以袁术就被认为是?乱臣贼子?和?造反派?,因此被?围攻?,不久之后袁术战败被杀,刚建立的政权瞬间土崩瓦解。
对于哥哥的失败,袁绍是看在眼里的。所以,当手下人劝解袁绍不要称帝的时候,他也因此打消了称帝的念头。之后他扩张袁氏势力至河北各省,成为称霸一方的霸主,却难逃病死的厄运。公元202年,袁绍病逝,袁氏集团的辉煌结束。
在东汉末年所有的军阀都想称帝,可是最终能脱颖而出的只有孙权、曹操、刘备。袁术之所以能率先称帝,正是因为他认为占尽了有利因素,殊不知这些有人因素只是他单方面想法罢了!
第一、地理位置极佳。
俗话说逐鹿中原,当时袁术的地盘就是中原地区。这不仅是文明之地,也是一片富庶之地。这个地区不仅有密集的人口,还有丰富的资源。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粮食储备足够丰富。古代讲究的就是农业,袁术的地盘正好利于农业发展。在粮食和人口方面袁术是有一定优势的。不过这只是他的个人想法而已,如果按照当时分裂情况,袁术夹在中间迟早都会被灭。要么就是袁术灭他人,要么就是袁术被灭。事实证明袁术是被灭的料。
第二、身份家世显赫。
袁术的家世不仅是好,是一个超级存在。在东汉末间袁家是一个超级大家族。不说祖上,袁术父亲袁缝官居大司空,这种起步就高出别人不止一个档次。讨伐董卓的时候,自己身份就是后将军。当时的曹操不过是一个杂牌合伙军,刘备还不被世人所知呢。袁绍还只是他们老袁家庶出,这也是袁术一直看不起袁绍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袁术称帝自然而然就说的通了。也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袁术已经很膨胀了,都知道汉室不可兴,可谁也不敢做出头鸟。偏偏袁术冒天下大不为称帝,也许就是因为自己的私心杂念作祟吧!
袁术敢这样做无非就是地主家的傻儿子罢了,虽然他的智商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但是玩一些政治手腕和权谋当中远远不及曹操等人,所以在这些人面前袁术就属于地主家的傻儿子。
袁术称帝是因为他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古代人都是比较迷信的,他认为得到了传国玉玺就得到了上天的认可,再加上当时袁术的实力不错,所以他才有胆子称帝的。
东汉末年因为董卓的乱政的原因,所以当时的诸侯们为了自保和讨伐董卓,所以他们都开始招兵买马了,后来他们为了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联合了起来。虽然当时董卓很强大,但是最后还是被十八路诸侯给打败了,董卓没办法只能带上天子跑路了,第一个攻入汉朝首都的人是孙坚,他的手下意外发现了当时汉朝的传国玉玺,当时可把孙坚高兴坏了,觉得自己是上天认可的人。所以他就想带着玉玺回江东壮大自己的实力,为以后自己称帝做准备。
可是天底下是没有不透风的墙的,孙坚得到玉玺的事情还是泄露了出去,当时的盟主袁绍就问孙坚要这个玉玺,可是孙坚是不可能给他的,后来袁绍就叫刘表拦住孙坚,刘表一开始假意让孙坚走,可是却在背后偷袭孙坚,孙坚的大业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后来玉玺就到了孙策的手中。
孙坚死了以后,孙策无依无靠,有仇不能报,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投靠了袁术,孙策是非常勇猛的,为袁术打了很多胜仗,后来孙策在刘表那里干了几年后想要自己创业,于是就用他手中的传国玉玺向袁术换了兵权,并且还把原来跟随孙坚的几员大将一起带走了。
袁术得到玉玺后非常开心,觉得自己才是这个时代的宠儿,所以就不甘心只做一个诸侯,他也想称帝,在思考一番后袁术就决定要称帝了,可是他称帝以后又被全天下的诸侯给讨伐了,最后败给了曹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1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