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为筹备军需都做了些什么事情手段下作可耻

以史为鉴 2023-06-20 00:10:25

刘备为筹备军需都做了些什么事情手段下作可耻

对刘备为筹备军需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每一次战争最可怜的都是无辜的百姓。为了筹备军费,军队必定会加大税收,在三国时期,曹操知道从民众手上得不到什么油水,所以用盗墓得军费。强大的曹操为筹军费都要盗墓,那么,蜀国又是如何维持战争的呢?

曹操盗墓的这段经历是他最难以启齿的一段过往,而历史也以其为耻,不过,比起人人唾骂的曹操盗墓,刘备筹集军费的手段其实更加下流可耻,我们先来看看曹操以盗墓谋军费的史载。

曹操的家世虽然是他的耻辱,但却也是他发家的原因,早期曹操筹备军费都是靠着自己的太监祖父。不过,后期曹操的军队日益庞大,再靠军费已经不现实,此时曹操想到了盗墓维持军队供养。

墓是人死后灵魂的栖息地,在尤其迷信的古代,盗墓者是不得好死的,而曹操则是开了盗墓维持军队的先例。甚至他手下有一只摸金队伍,专门为曹操盗墓维持军队。摸金校尉的说法在野史和小说中也是常常被提及。

曹操盗的第一个墓室梁孝王的墓,此王饱受尊养,所以在死后的陪葬品件件都是稀宝,靠着这一次盗墓,曹操大发一笔,接着他连盗了十几座墓,以此养活整个军队。

我们再转过来看刘备的发家史,刘备最早的一批人马是好兄弟张飞换来的,后来他又娶了糜夫人,糜家是土财主,靠着这个后盾,刘备得了早期的一批军饷,也不知道刘备要不要脸觉不觉得可耻,只会花媳妇的钱!可是,这时候的刘备还是打一枪换一地,没有个根据点。

可后来有了据点的刘备又是如何维持军队呢?他的手段更加下流可耻了,直接靠抢。当时天下动乱,刘备将自己周围的小型城池全部打了下来,以其粮草作为供给。更加荒唐的是,他还纵容将士抢夺,每攻下一城,士兵都有大抢一番的权力。

或许这在大家看来有点熟悉,没错成吉思汗便是以此犒赏士兵,蒙古人每过一城池,往往是全城动乱,刘备虽然不要百姓性命,却是夺其财物以供养军队。

在三国小说中,我们十分熟悉的一个桥段是刘备行军却不舍百姓,这在小说中被用来塑造刘备的仁义形象。但是,这真的是仁义之举吗?三国小说中,就算曹操紧逼,刘备依旧不舍弃百姓,而是允许其追随。

其实,所谓的天下也不过是由百姓存在的,就算曹操攻下一处,也绝对不可能杀害百姓,曹操一向是以治兵严格闻名,他割发代首的事在现代看来没什么,但是古人以发为命,曹操待民守诺可见一斑。

所以,刘备携百姓行军似乎带了些阴谋。首先,他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如果曹操攻来,为了不让自己名声彻底败坏,曹操不可能杀光士兵,刘备也可以趁乱逃走。其次,刘备可以在粮钱不足时收缴百姓的粮草。

不但如此,为了快速获取粮草,刘备听取刘巴的毒计,发行货币以此换取钱财。这中间的经济规律大家或许不是很懂。但是,刘备所发行的货币重量不过八克,却可以换取100枚五铢钱。要知道五铢钱的重量不过才三克。这简直就是明抢,最下流最卑鄙可耻!

古代货币的生效方式都是称重,重量是多少就该多少,可是刘备略施手段,却是轻易以低成本获取了大量的粮草。也就是为了筹粮,刘备削减钱的重量,却是强硬规定其价值。用一块钱换百姓手中的五百块,这直接导致了蜀国治下民心动荡。

所以,曹操的作为固然为正史所唾弃,刘备却是假仁义,实际上依旧在剥削百姓,那么,在大家看来,刘备和曹操相比,哪种筹钱方式更甚一筹呢?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

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形象上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

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

2、司马懿

字仲达,东汉末期河内温孝敬里(今河南温县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曹操称魏王,立曹丕为太子,司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经常与曹丕谈论大事,研究谋略,深为曹丕信服。曹丕只当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时把辅佐曹睿之重任交给了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

曹睿即位,是为明帝,他封司马懿为舞阳侯。227年2月,驻守新城(今湖北房县)的将领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司马懿当机立断,魏军进城杀孟达,俘叛军万余,新城仍为魏占有。

231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马懿与诸葛亮祁山斗智,成功抵制了诸葛亮的进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岁的曹芳即位。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挟小皇帝外出拜谒高平陵,暂离京城。

司马懿当机立断,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一派。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马懿病死,但由于他攻于心计,老谋深算,司马氏的势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对朝政并无震动。其子孙仍把握曹氏朝政。

3、孙权

字仲谋,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其兄孙策遇害后,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成为一方诸侯。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

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汉军。

252年病逝。作者罗贯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4、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时值曹操一统北方,孙权虎踞江东,刘表和刘璋控制荆、益二州,但无所作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军进取荆州,刘备兵败。在此紧急关头,诸葛亮赶赴柴桑,同鲁肃、周瑜等劝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建安十六年,刘备以助刘璋为名,率兵数万入益州,于次年与刘备会师,攻取成都。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

诸葛亮奉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建兴三年(225年)进军南中。采用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方略,使孟获等心悦诚服,五年春,诸葛亮上《出师表》。

自统大军10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六出祁山,于建兴十二年春统军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所率20万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八月,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

5、刘备

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再夺汉中。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

为替关张二人复仇发兵出击东吴,被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因此惨败使汉国元气大伤。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扩展资料: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

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反动动乱的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刚看了新水浒,看得一肚子的气,宋江太窝囊!他为什么不效仿三国刘备一样推翻宋朝?

历史上的宋江果敢勇为,攻城克县紧再略民夺财,当然同时也做一些顺民杀官之类的义举,所以到了明初,宋江等人的义举被广为传颂,至于其本人已经被演绎成一个具有理想化成分的人物。宋江是无法扩大势力的,更无法在高城广厦中谋得发展,以为当时北宋的势力较为强悍,人民还是比较相信正统的赵宋的,宋江的势力只能在山野湖海等官府的薄弱地带谋得发展,无法更大一步占领地盘,即便如此,宋江等人仍不得安稳,地方的几个州县的乡兵联合起来就将宋江打的落花流水,更不可能惊动朝廷的大队军马,而朝廷亦没有太重视宋江等人,于是便出现了,宋江乞降的情景,而在宋朝初期,投降敌方并非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当时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为了彼此保持生力军,常常招安敌方的军事力量。例如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将就是降将。所以,水浒传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历史,古人读水浒,有赞扬水浒人物描写的,但基本上没有点评其谋略的。

三国时期最大的废物是谁?除了他舍我其谁?

说到三国时期的一些废物其实很多人都想到了阿斗啊,什么汉献帝啊等等人,但是其实这些人都不是废物,其实有人更加的废物,把能拿一手好牌打成一手乱牌,最后本来能做成的时候去最后竟然做成了负数,那么三国时期真的有这样的人吗?下面就跟随我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废物,不仅指没有本事,而且指浪费了好机会,有成事的条件结果没成事。不是所有失败的人都称其为废物,项羽最后自刎乌江,但从不说他是废物,因为人家辉煌过。

三国的废物不少,比如韩馥,起点很高,但窝囊死了;再比如曹爽,一切大权尽在掌握,却被人收拾得结结实实。但这里问的是“最大的废物”,按这个定位应该是刘璋。

一、因生性软弱而被选中接班

刘璋是益州牧刘焉的儿子,刘焉有4个儿子,其中2个儿子死在长安,留在身边的只有三子刘瑁和四子刘璋,刘瑁有“狂疾”,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病死之后,益州官员赵韪等人上书朝廷,拥戴刘焉为继承人,朝廷于是下诏任命刘璋为新的益州牧。

刘璋生性软弱,才能和平衡各方势力的手段均不如他的父亲,继位之后任命赵韪为征束中郎将,所有的事情都听他的,由于派系不平衡,沈弥、娄发、甘宁等带兵的将领起事反对刘璋,被赵韪打败。

叛军纷纷退往荆州,之前荆州牧刘表曾上书告发刘焉有僭越行为,益州与荆州关系紧张,为防备刘表,刘璋让赵韪驻兵在朐?。赵韪早年追随刘焉来到益州,他很得百姓和将士的欢心,大家看到刘璋性情柔软,缺乏谋略,“东州兵”放纵侵害百姓,刘璋无力制止,所以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了赵韪的身上。

二、被诸葛亮讥为“暗弱”之主

赵韪手握军权,刘璋让他防备刘表,但赵韪却秘密与刘表手下的官员联络,通过贿赂收买的方式与荆州官员们建立起关系,同时又秘密联合益州本地的大族,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赵韪聚众起兵,益州多地响应,幸得“东州军”拼死一战,叛军才被打败,赵韪逃到江洲,不久后被部下庞乐、李异的反攻,赵韪被杀。

赵韪死后,另一位实力人物庞羲崛起,庞羲和赵韪都算是刘焉的“托孤重臣”,刘璋继位后担任巴西郡太守,为拉拢庞羲,刘璋还让自己的儿子刘循娶庞羲的女儿为妻,双方结成儿女亲家,但庞羲骄功自重,私下里扩充人马,也想起兵反叛,后被人劝阻。

不仅如此,刘璋还与汉中的张鲁关系决裂,刘焉在位时张鲁一直是益州的联盟,不知何故,刘璋继位后杀了张鲁留在成都的母亲,双方成为仇敌。

虽然有父亲创立的基业,但刘璋在位时益州一直处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他也没有能力结束这种状况,只能勉强维持,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他是益州“暗弱”的主人。

三、主动讨好曹操受冷脸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荆州,刘璋判断刘表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派中郎将阴溥前往荆州前线“致敬于曹公”。

曹操很高兴,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刘璋为振威将军,任命刘璋的三哥刘瑁为平寇将军。阴溥回去复命,刘璋也很高兴,觉得曹操很重视他,为表示回报,他派手下人张肃率300名“叟兵”携带一批军事物资送往荆州。

曹操把叟兵留下,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张肃为益州刺史部广汉郡太守。后来曹操占领了江陵,在此集结人马顺长江而下进攻刘备、孙权,出发前刘璋派来的第三拨前来“致敬”的人也到了。

领头的人是益州别驾张松,他是张肃的哥哥。曹操拿下江陵后,大约有点儿志得意满,这次对张松一行重视程度有所降低,“不存录松”,意思是对张松不是太客气。

这让张松很不高兴,回去后说了曹操很多坏话,力劝刘璋不要与曹操联合,建议联合刘备。

四、竟想出引狼入室的馊主意

曹操紧接与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打了一战,大败,局势突然发生了逆转,荆州由刘备、孙权以及曹操分别控制一部,益州暂时没有生存危机了,刘璋疏了一口气。

但很快北边的局势力又紧张起来,汉献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说曹操要征讨汉中的张鲁,张鲁当然不是曹操的对手,如果曹操占领了汉中,必然会从北边向益州发起进攻,刘璋又紧张起来。

张松很了解刘璋的心理,他觉得现在正是一个好机会,于向又反复劝说刘璋,认为如果邀请刘备来益州,不仅可以才能增加益州的防卫力量,而且可以抢在曹操之前既可以打败张鲁、夺取汉中,抢在曹操之前拿下汉中,让曹操便不敢轻易窥视益州。

张松的建议打动了刘璋,他有些动心,此时法正、孟达等人也纷纷进言,赞同张松的观点。刘璋不知道的是,张松、法正、孟达等人是一伙的,为了迎请刘备他们进行了秘密筹划。

刘璋决心请刘备来益州,派人去荆州联络,张松推荐法正前往,为了不引起刘璋的疑心,法正还假模假样地推辞了一番,装出“不得已而往”的样子,之后受命出使。

消息传出,刘璋身边的其他一些人立即反对,主簿黄权劝刘璋说一国不容二君,希望刘璋慎重考虑,从荆州避难来的刘巴认为刘备不是能屈居于人下的人,把他弄来必然“入必为害”,有个叫王累官员为了劝说刘璋,不惜倒悬在州署的大门外,希望刘璋警醒,但刘璋都不为所动。

五、被手下人一恐吓就软了

汉献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带着刘璋的嘱托前往荆州,见到刘备,将刘璋的想法说了。

刘备一直想夺取益州,有这样好的机会怎么让他惊喜?送走法正后,刘备火速把诸葛亮、关羽、张飞、庞统等人从各地召来,商议前往益州的具体事宜。

但法正回成都向刘璋报告荆州之行的情况后,刘璋却又不那么着急了,大概又有一些人不断劝说他不要请刘备来,刘璋也冷静了许多,所以还要再想想。

法正、张松等人都很着急,但再加劝说又容易招惹猜疑。恰在这时,曹操命司隶校尉钟繇集结人马进攻汉中,汉中之战眼看就要打响,刘璋又开始紧张起来,张松趁势又向刘璋密报:“现在得到消息,庞羲、李异等人听说时局将变,他们现在很活跃,正密谋私通外敌,如果不赶紧请刘豫州前来,敌人攻其外,他们攻其内,必然失败!”

庞羲仗着实力一向不太听刘璋的招唤,刘璋一直容忍和迁就,张松的话让刘璋大受触动,他不再犹豫,正式向刘备发出了邀请。

刘璋派法正、孟达再去荆州请刘备,为表示诚意,刘璋还让他们带来了率数千人马拨归刘备指挥。刘璋现在反而特别担心刘备不来,所以不惜血本。

六、陪刘备喝了一百天大酒

还是在汉献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军沿长江西进。按照之前与刘璋的约定,刘备率人马没去成都,而是直接去了成都北面的重镇涪城。

刘璋听说刘备如约而至,还带来数万精兵,很高兴。刘璋于是亲自赴涪城与刘备相会,为显示对刘备的欢迎,刘璋率3万步骑前往,一路上车乘帐幔,精光曜日。

到了涪城,双方相见无比亲热,刘璋下令就地摆下盛宴给刘备及其手下将士们接风洗尘,参加的人多达数万,双方“欢饮百余日”。

刘璋下令拨给刘备一批物资,包括米20万斛、马1000匹、车辆1000乘,还有大批缯絮锦帛等物。

刘璋以益州牧的身份表奏刘备代理大司马兼任司隶校尉,作为回报,刘备也表奏刘璋为镇西将军兼任益州牧,当然这都不可能经过许县朝廷的认可,都属于“空头人情”。

七、被刘备狠敲竹杠却无奈

欢宴之后刘璋回到成都,按双方约定刘备率所部加上刘璋增拨的兵马进攻汉中。刘备于是向北进发,走到葭萌停了下来。

离葭萌不远有一处白水关,是益州北御张鲁的最后一道防线,刘璋在此设有白水军督,正职名叫杨怀,副手名叫高沛,刘璋下令他们都归刘备指挥。

刘璋对刘备彻底的信任和倚重,希望刘备能抢在曹操之前拿下汉中,解除益州的北部之忧,但刘备却不着急,到了葭萌就在这里住了下来,不提北进的事。

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12月起,刘备在此住了整整一年,期间从未向北方用过一次兵,唯一做的事就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底,曹操率部征讨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援,刘备不关心孙权的死活,但他等来了机会,于是借着孙权求援的事给刘璋写信,要求增加一万人马以及相应的军需物资,以帮助自己回荆州救急。

刘璋接到刘备的来信,愤懑之情可想而知,等了一年,又是给人又给东西,没有任何回报,现在却要一走了事,刘璋有点后悔没听黄权等人的话,但现在说后悔也没有用了。

一气之下与刘备翻脸,刘璋还没有这个勇气,更没有这个把握,刘璋又气又急又犯愁,想了半天给刘备回了封信,同意刘备先回荆州去救急,所要人马太多,只能凑齐4000人马,其他军需物资按照刘备所列清单一律减半提供。

八、清除身边的叛徒反而显理亏

张松在成都听到消息后急了,他不知道刘备的真实想法,还以为刘备真的要走,张松赶紧给刘备写了封密信,信中说:“眼看大事将成,为何放弃目标要回去?”

张松的哥哥张肃不知怎么得到了消息,大吃一惊,害怕连累自己,就向刘璋告发了。

刘璋接到报告,才知道张松是刘备在自己身边的卧底,压抑许久的气愤瞬间爆发,刘璋一气之下下令把张松杀了,但刘璋却不敢公开与刘备翻脸,只是密令益州各地,今后重要文书不再知会刘备。

刘备在葭萌听到张松被杀的消息也无比愤怒:“你杀了我的内应啊!”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12月,刘备在葭萌起兵反击刘璋,行动前刘备先设计杀了杨怀、高沛,吞并了白水关的驻军,之后刘备率黄忠、卓膺、魏延等率兵向成都方向攻击萌。

刘备还在白水关发表了战前动员,竟然颠倒黑白地说:“我替刘益州征强敌,辛辛苦苦,一刻不得安息。如今刘益州府库里堆满了大批财物却不愿意赏赐那些有功之士,还奢望有人替他卖命,怎么可能?”

九、最后的机会没能把握住

葭萌与成都相距500余里,中间隔着梓潼、涪城、绵竹等数道防线,刘备率大军南下去取成都,首战梓潼。

从兵力对比看,刘备的人马不及刘璋,但刘璋的手下普遍士气不足、内部涣散,许多手握兵权的实力派都采取观望的态度。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5月,在涪城经过数月修整后刘备率军继续南下,直取成都。涪城大败让刘璋乱了阵脚,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其实刘璋现在的实力仍远在刘备之上,如果集中兵力再战仍有取胜的机会,关键要有信心和决心。

刘璋手下的从事郑度郑度认为刘备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他是孤军深入,缺少外援和后勤保障,他现在急于求战,应该不与他硬拼,避开锋芒,深沟高垒,和他拼消耗,同时把粮食藏起来,让他们找不到吃的。

郑度的这个办法用到现在来说就叫坚壁清野,是对付强敌入侵的最好这个办法最好使。打不过不要紧,把该藏的全藏起来,不跟你打,饿死你,困死你,等你熬不下去想抽身时再狠狠地揍你,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案。

刘备知道了郑度的建议大吃一惊,“闻而恶之”,急忙问法正该怎么应对。法正很了解刘璋,他让刘备不用理,法正说:“不必担心,郑度的建议刘璋不会采用。”

让法正料对了,刘璋果然没有采纳听到郑度的建议,他的理由是:“我只听说拒敌以安民,从没有听说把人藏起来避敌取胜的。”刘璋不仅不用郑度的策略,还免了他的职。

十、一封恐吓信就出城投降了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5月,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部进来益州助战,一路连连得手,最后会师于成都附近。

为了让困守成都的刘璋投降,法正写给他的信,信中替刘璋分析了目前的形势,说明刘备在益州已占稳了脚跟,退回去是不可能的,益州大半土地已失,雒城、成都都将不保,失败是迟早的事。

在这封信里,刘备借法正之口还向刘璋表明了态度,说若肯降,刘备可以保全其家族,希望刘璋三思。这封信极大地动摇了刘璋的顽抗到底的决心。

刘璋对左右说:“我们父子在益州20多年,对百姓没什么恩德,却给大家带来3年的战乱,百姓饥荒露宿,死于道途,这些都是因我而起,让我何以心安?”

刘璋派张裔出城,作为自己的谈判代表去见刘备,刘备很高兴,向张裔表示,只要刘璋出城投降一定会“礼其君而安其人”。刘备命简雍随张裔一道进城,向刘璋当面重申自己的承诺。

刘璋见到简雍,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下令即刻出城,向刘备请降。刘璋请简雍与自己同乘一车出城,刘璋的手下们见此情景“莫不流涕”。

十一、下台以后还在被人利用

刘备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把刘璋及其家人迁往南郡的公安居住,归还他们的财物,其中包括振威将军的印绶。

刘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循,次子刘阐。刘璋曾多次命刘循率兵抗拒刘备,但他又是庞羲的女婿,庞羲在益州势力很大,刘备占有益州后也得与他合作,所以刘备把刘循留了下来,让刘璋只带刘阐去了公安。

刘备后来继续重用庞羲,并任命刘循为奉车中郎将。刘璋带着刘阐到公安居住,虽然没有自由,生活倒也平静。不料后来孙权与刘备多次交恶,刘璋父子的平静生活又被打破。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20年),孙权袭取荆州,杀了关羽,刘璋落入孙权的手中,孙权为对抗刘备,任命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后来刘璋就死在了那里。

孙吴黄武四年(225年),蜀汉的南中地区发生叛乱,叛军投降孙吴,孙权又任命刘璋的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让他居在交州和益州的交界处,一直到诸葛亮平定南中。

刘璋的才能和谋略还不如父亲刘焉,只是由于生在豪门才在史册中留下了一笔,他浪费了天府之国这块地盘,要论三国最大的窝囊废,应该非他莫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0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