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武帝打仗为什么越打越穷?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汉武帝刘彻一生都在攻打匈奴,结果不但打光了父亲和祖父两代人的积蓄,就连本朝也是人口锐减,百信因为战争生活贫困不堪,按理说古代皇帝君临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的钱财都是他家的,全天下的子民都是为他服务的,可是为什么最后打的没钱了,越大反而越穷了呢?
首先兵法上有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在短时间内要弄一大批粮食送到前线,这一批粮食可能会是城中百姓几个月的口粮,而打仗的时候就是要把一个月或者数个月的的粮食提前预支,如果战争持续不了太久,坚持一下也就过去了,可是汉武帝可不一样,这老人家号称战神,他可是打了几十年啊,也就相当于百姓们陪他一块预支了几十年的粮食。
再说兵源的问题,打仗你就得招兵,虽说平常朝廷有花钱养着的一些士兵,可这些兵拿出来吓唬吓唬百姓还行,真到了战时是完全不够用的,汉武帝当年打匈奴的时候,可是人家实力最强的时候,每一场战争都是殊死搏斗,这样前线就不断有人牺牲,后面就得一直有新人补上,补了兵就得补武器,服装,铺盖等等,一个人就得这么多东西,十个人呢?千个人呢?几百人呢?
还有,都知道打仗没有不死人的,死了人怎么办?不管了吗?肯定不是,要是连人家的家属都不管,后面谁还给你卖命,万一惹急眼了来个战场倒戈,汉武帝的江山可就完了,所以战死的甚至比活着的待遇都要好,因为这也是为了稳定军心。可是这一大批的抚恤金、奖赏得需要花多少钱啊,打个比方:10万士兵战死,每人10两银子,这可就是100万两啊,这100万两只能算是战场的附属开支,还不能切实的用在打仗上,你想想,还有其他的赏银,钱可能不多,可是禁不住人多啊,次数多啊。
所以到了汉武帝后期的时候,他自己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匈奴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矛盾了,国内如果起兵造反才是最大的危险,于是他再也不能让战争拖垮这个民族,不能把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全部败光,也不能越打越穷了,所以他最终还是停止了这场烧钱的战争。
摆脱财政危机方法就是卖官鬻爵和货币改革图自救,这两个方法都是开始管用,后来就越来越多问题了。
摆脱财政危机方法一就是卖官鬻爵
汉武帝时期,经常对外打仗,就导致国库空虚,没有钱怎么打仗,怎么给军队保证粮食的供应呢?百姓生活又非常辛苦,不可能在百姓身上加多负担,他们会造反的,汉武帝想来想去。知道有很多富人对当官非常执着,希望可以光宗耀祖,就算是一个闲的职位,百姓也想要这样的虚名了。
汉武帝就把目光放在爵位制度上来,放出风声,什么样的官位可以拿多少钱来买,国家承认,买的官位都是合法的,这下就非常多的富商大贾赶紧去看看有什么职位适合自己。要知道这群人最多就是钱了。拿多钱都不会心痛的。就这样靠卖官,汉武帝短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三十余万两黄金,一下子就缓解了了国家的财政压力了。
摆脱财政危机方法二是货币改革图自救
汉武帝卖官得到甜头,国家是暂时没有危险了,可是还是要对外打仗呀,需要很多的钱,那么汉武帝就想出来,自己可以把货币进行改革呀,自己就有更多的钱来花了。这次主要的目的是增发皮币和白金币两种新型货币。
可惜的是这两种货币面值跟实际完全不符合,国家还可以从中获取丰厚的“铸币税”,简单说就你旧的钱要换新钱,要给手续费了,国家是收到口袋都满满的,但是百姓就可怜,兑换率超级不合理,基本上百姓换了之后,生活更加不好过,就开始全社会的抵制,更有百姓发明了铸假币。最后还是汉武帝发现了这个弊端,就废除了这个捞钱小神器了。
原因是汉武帝攻灭匈奴的军队都是精锐部队,花费了数亿的钱财。匈奴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而且匈奴大多数都是骑兵,反观大汉都是步兵,为了培养优秀的骑兵,汉武帝以粟米喂养战马,这样做花费了许多的粮食。虽然每次攻打匈奴兵力都没有超过十万,但是深入敌后,补给线很长,需要调动大量民夫来运送粮食。总而言之,汉武帝攻灭匈奴一战,耗费了汉朝大量的积蓄。所以民间的百姓说汉武帝穷兵黩武。
汉武帝刘彻,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他执政期间,改变了汉朝对外的关系。经历攻灭匈奴之战后,震惊西域,西域各国纷纷进贡。有利就会有弊,常年的战争使国家的人口减半,国家的经济逐步的减少。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汉武帝写下罪己诏颁布天下,于是下令休养生息,不在发动战争。
汉朝初期,匈奴一直骚扰汉朝的边境。在前期几代君王都是保守的局面,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为了改变被动的局面,汉武帝决定要对匈奴用兵,于是长达十年的对外战争开始了。为了培养精锐部队,汉武帝花费了国库的一半积蓄,战马则是从西域买来。有了精锐的部队后,还要有粮食。
在战争初期,汉军深入敌后,补给线越来越长,调集的农夫越来越多。兵力虽少,但是陪战的百姓特别多。而且匈奴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两军作战各有胜负。也有些汉军还没有找到敌人,就失踪在沙漠中。战争结束后,国家人口锐减。私下的百姓说:“当今皇帝穷兵黩武。”于是汉武帝下令休养生息,不再发动战争。
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对汉武帝刘彻执政期间的作为有这样的评论:汉武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但没有说清楚其原因,为何就没有亡秦之祸?就因为他最后两年悔悟了?还是祖父两辈给他留的底子比较厚?还是仅仅就是因为这小子运气好?下面我们从人事和路线斗争的角度去解析一下,汉武帝为何穷兵黩武。
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和后期,前期打了几个胜仗,但是没有根本打败匈奴,只是让他们迁往别的地方。后期主要打败仗,而且伐大宛取汗血马也只是惨胜。问题在于武帝又不是傻瓜,为什么明明知道得不偿失还要打?借机消灭地方豪强、消灭社会不稳定因素、故意搞的民穷财尽而已。西汉中期以来,地方豪强势力日益增长,游侠、富豪、地主、大儒,逐渐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网。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秦始皇把贵族全都灭了,郡县制下的国家权力又没有真正渗透到基层,各地存在巨大的权力真空,当然要由当地的有实力者来填补。
武帝的一生想了很多方法:强迫豪强移民关内,以算缗为借口剥夺豪强财产,实行盐铁公卖,滥发货币,等等。在中央一层,也打击自高帝以来一直掌权的功臣列侯集团,企图以布衣卿相取代世家卿相。总而言之,武帝的政策核心只有一条:上击列侯,下灭豪强,最大限度地消灭一切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力量。
李广利出征大宛,第一次带的是“属国骑兵六千及郡国恶少年数万”,第二次带的是“全国囚徒、商人、赘婿”,无非是要消灭不稳定因素。这群人在西域死了十分之九,武帝反而给李广利封侯,他的想法大概是死的越多越好把,嘿嘿。再说李广为何一生不得封侯,李广之孙李陵为何被打成叛国贼,原因很简单:李广是秦代以来的将门李信之后,代代名将,而且早在景帝时期就是二千石官员。武帝的核心政策是打击世家大族、打击前朝功臣,凭什么把大功给你?卫青、霍去病都不是什么好出身,依靠裙带关系起来的,武帝最信赖。后来的李广利也是,可惜他太不争气。
其实汉武帝的政治抱负只完成了一半,那就是在中央消灭功臣列侯集团。自从公孙弘开了布衣宰相的先例,武帝朝的高官就是列侯子弟与布衣子弟各半。武帝的最终目标是彻底搞垮功臣列侯集团,所以以各种罪名剥夺列侯领地,到他身后,高祖朝册封的列侯只剩下个位数,高后以来新封的列侯也寥寥无几。巫蛊之祸里面死的两位丞相,一个是列侯世家出身,一个是刘姓皇族出身,贯彻了武帝的一贯主张。此后他提拔小吏田千秋为丞相,又把辅政大权交给霍光、金日譂、桑弘羊、上官桀这种货色,可以说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历史证明,武帝是汉人最高成就的帝王之一,可以比肩秦始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9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汉武帝为什么会揪着匈奴不放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