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操早年的反腐手段与破除迷信措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汉朝时期,地方上实行郡国制度,郡县太守、县令等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命,此外,还有一部分封国,封给同姓宗亲。
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叛乱平息后,朝廷吸取教训,为了防止封国势力过大,对朝廷构成威胁,规定藩王除了享受地方上赋税外,不得插手一切军民事务。此后,藩王权力被剥夺殆尽,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由朝廷任命的国相手中,所以,曹操出任的济南相,其权力基本上与太守相差无几。
济南国治所在东平陵县(今山东章丘西),国境临海,下辖今山东济南、章丘、济阳、邹平等地。
曹操上任济南相后,发现济南国一片混乱,官场腐败不堪,大小官吏与当地豪强勾结,贪赃枉法,祸害百姓。
国相由朝廷委派,而地方官吏多是本地人,他们之间关系盘根错节,形成进退与共的利益同盟。他们不但在地方上具有强大的背景,在朝廷也有后台撑腰,因此,从不把国相放在眼里,历任国相由于层层掣肘,根本无法作为。
得知曹操出任济南相时,当地官吏和豪强们根本没把他当回事,料定他的结局和前任们差不多,那就是不得不灰溜溜地离开。
但是,曹操就不信邪,到任后,决定要抵制住这股歪风,拿这些不法官吏开刀,以整治官场秩序。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曹操对济南国境内的情况有了初步掌握,为了捍卫帝国法律的尊严,决定先要摘掉一些人的官帽,让他们知道做官的底线。
经过充分调查,掌握实证之后,曹操向朝廷揭发,一举将八名官员撤职。
在毫无前兆之下,曹操以雷霆之势,快速出手,精准打击腐败,在济南国官场上引发了一场政坛地震,闻者无不心惊胆战。
朝廷那些幕后大人物对曹操这种做法,非常嫉恨,只是面对铁证,找不到曹操的把柄,短期内只好隐忍。
济南国境内的豪强们被曹操强势执法所震慑,唯恐有一天被曹操盯上,招惹上麻烦。
有些劣迹斑斑的豪强听到曹操来了,吓得纷纷搬到邻近郡县避风头。
为何济南国积累多年的官场顽疾,被曹操在短时间内就给清除了?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曹操之所以敢拿济南国贪官污吏们开刀,就是因为他跟这些人没有任何利益纠葛。
另外,曹操做事向来果断,有魄力,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拖泥带水,碰上曹操这样的主,济南国那些贪官污吏只有自认倒霉的份儿。
镇住官场歪风之后,曹操决定从移风易俗着手,改变济南国民生疲弱的状况。
当时济南国境内有个现象,就是民间重祭祀,祠庙非常多。
想当年,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吕后死后,她娘家一帮子侄作乱,刘肥次子朱虚侯刘章在平定诸吕之乱中建立大功,被封为城阳王,始立济南国。后来,济南国参与七国之乱,平叛后,被废除。光武帝重建大汉后,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 年)重新设立济南国。
城阳景王刘章在汉室危急关头拨乱反正,在朝野上下颇有威望,他死后,济南国就开始出现祭祀他的祠庙。数百年下来,历代不断扩建,建立了越来越多的城阳景王祠。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阳景王祠祭祀已变味了,已从最初单纯怀念他为国建功,转变为祈福之地。许多商贾从中看到了商机,开始参与修建城阳景王祠,将其修建得非常奢华,他们勾结当地官吏、豪强,以祠庙作为敛财的工具,宣扬供奉丰厚者必将得到神明庇佑,若不遵从,必然会遭到惩罚。
济南国境内的城阳景王祠达六百余座,它们成了官商榨取老百姓钱财的场所,办一次祭祀,往往杀猪宰羊,锣鼓喧天,大肆铺张,闹腾好多天,这些开支无一例外被分摊到老百姓头上,成为一笔沉重的负担,官吏、豪强、商人们借机大发横财。
普通老百姓深受迷信思想的毒害,无不争着向城阳景王祠献贡,不少人被害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城阳景王祠牵扯太多人的利益,历任济南相都怕得罪人,不敢反对。曹操觉得这种淫祀如果纵容下去,迟早会逼得老百姓没法活下去,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必须得到遏制,不能再任其蔓延。
相对而言,整顿吏治、打击豪强,面对的毕竟还是少数人,但改变一种习俗,尤其是一项长达数百年的社会陋习,谈何容易?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引起负作用。
面对阻力,曹操没有退缩,而是沉着应对。
曹操定然知道,那些受到他打压的官吏和豪强,此刻巴不得他出错,估计他们正在暗中煽动不明真相的百姓出来闹事,一旦风向有变,他们就会立刻跳出来,将曹操撵出济南国。
困难重重,步步陷阱,进还是退,都是两难选择。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让那些企图看曹操笑话的人失望了。
他毅然下令拆除济南国境内祠庙,严禁官民再搞这种劳民伤财的迷信活动。
在当时,拆除祠庙这种事不单单是得罪人这么简单,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敬畏鬼神,我们无法得知曹操的鬼神观和信仰情况,但他这种敢于破除迷信的魄力,令人肃然起敬。
曹操明白,当一座座祠庙被夷为平地,化为乌有时,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不但会招来官商层面的反扑,也会让许多不明真相的信众觉得感情受到伤害。
然而,曹操认定的事,纵然千难万险,也会毅然去做。
轰轰烈烈的拆庙行动在济南国全面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史书没有任何记载,所以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件事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
禁止淫祀之后,济南国境内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劳民伤财的习俗画上了句号。
禁止淫祀,固然是为了打击地方豪强,但估计曹操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曹操参加了平定黄巾起义的战争,深知张角兄弟之所以能够将数十万民众组织发动起来,全靠宗教思想。如果济南国境内的这种淫祀活动不及时制止,万一被人煽动利用,必然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动荡。
整治贪官、禁止淫祀这两件事,无论哪一件,都很得罪人,曹操算是把济南国境内上上下下得罪了个遍,他已明显感觉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遭到报复。
曹操不畏强权,敢于破除陋习,并不等于没有顾虑。他觉得自己在济南相位置上没法再待下去了,于是,向朝廷提出辞职,希望把他调回京城洛阳,留在皇帝身边担任宿卫职务。
这些年来,曹操在官场上得罪了许多人,尤其是皇帝身边的那些宦官,更对曹操恨得咬牙切齿。对此,曹操自然心知肚明,他担心这些人终有一天会发起反击,伤害到自己家人,所以他想回到洛阳,留在皇帝身边,在天子脚下,宦官们多少会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对他下手。
官场如战场,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曹操的心思,宦官们自然一清二楚,他们岂能让对手如愿!
曹操很快接到朝廷对他的新任命,出任东郡太守。曹操明白了,有人不愿意让他返回京城。
其实,曹操出任东郡太守也不算太差,就级别来说,和他担任的济南相属于同一级别。但是,曹操接到任命书后,并没有急着去上任,而是陷入了沉思。
在济南国任国相的这些日子,曹操对地方上的现状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他知道,到了东郡太守任上,面临的情况估计和现在差不多,想要有所作为,估计很难。
那么,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难道又到东郡将济南国的事重新上演一遍,然后又灰溜溜逃离,再换一个?
大汉的天下如此之大,州郡如此之众,单凭曹操一人,又能改变多大地方?如今整个帝国已病入膏肓,现在该考虑的是如何改变整个国家的面貌,而不是一州一郡之治!
思前想后,曹操终于决定先暂时告别官场,好好思考一下未来的发展方向。
陈寿:①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②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三国志(注)》 裴松之:①魏太祖机变无方,略不世出。②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三国志(注)》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注)》 《魏书》: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虏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三国志(注)》 《曹瞒传》:①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②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三国志(注)》 许邵: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 孙盛: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异同杂语》②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③先王诛赏,将以惩劝。而尽哀于逆臣之家,为政之道踬矣。匿怨友人,前哲所耻,说骖旧馆,义无虚涕。道乖好绝,何哭之有!汉祖失之于项氏,曹公遵谬于此举,岂非百虑之一失也。④魏武於是失政刑矣。易称“明折庶狱”,传有“举直措枉”,庶狱明则国无怨民,枉直当则民无不服,未有徵青蝇之浮声,信浸润之谮诉,可以允厘四海,惟清缉熙者也。昔者汉高狱萧何,出复相之,玠之一责,永见摈放,二主度量,岂不殊哉!——《三国志(注)》 郑玄(谓太祖):“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三国志(注)》 凉茂: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三国志(注)》 李通:曹公明哲,必定天下。——《三国志(注)》 郭嘉: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三国志(注)》 贾诩: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三国志(注)》 刘备:①曹操阶祸,窃执天衡。②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三国志(注)》 诸葛亮:曹操智计殊绝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三国志(注)》 孙权:①孟德自谓老而好学。②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至于御将,自古少有。——《三国志(注)》 周瑜: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三国志(注)》 鲁肃:曹公威力实重。——《三国志(注)》》 陈琳:①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埽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广罗英雄,弃瑕录用,故遂与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奖就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遂乘资跋扈,肆行酷烈,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被枭悬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②身处三公之官,而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蹈机坎,是以兖、豫有无聊之人,帝都有呼嗟之怨。③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钟繇: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三国志(注)》 刘放:往者董卓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惟曹公能拔拯危乱,翼戴天子,奉辞伐罪,所向必克。——《三国志(注)》 鲍信: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三国志(注)》 董昭: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三国志(注)》 朱灵: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三国志(注)》 杨阜: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三国志(注)》 田豫:终能定于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三国志(注)》 牵招:曹公允恭明哲,冀戴天子,伐叛柔服,宁静四海。——《三国志(注)》 和洽:不饰无用之宫,绝浮华之费。——《三国志(注)》 卫觊: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茵蓐不缘饰,器物无丹漆,用能平定天下,遗福子孙。”——《三国志(注)》 郗虑(拟诏书):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之以明德。——《三国志(注)》 许靖:昔营邱翼周,杖钺专征,博陆佐汉,虎贲警跸。今日足下扶危持倾,为国柱石,秉师望之任,兼霍光之重。五侯九伯,制御在手,自古及今,人臣之尊未有及足下者也。夫爵高者忧深,禄厚者责重,足下据爵高之任,当责重之地,言出於口,即为赏罚,意之所存,便为祸福。行之得道,即社稷用宁;行之失道,即四方散乱。国家安危,在於足下;百姓之命,县於执事。自华及夷,颙颙注望。足下任此,岂可不远览载籍废兴之由,荣辱之机,弃忘旧恶,宽和群司,审量五材,为官择人?苟得其人,虽雠必举;苟非其人,虽亲不授。以宁社稷,以济下民,事立功成,则系音於管弦,勒勋於金石,原君勉之!为国自重,为民自爱。——《三国志(注)》 陆机:①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伫重员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运神道以载德,乘灵风而扇威。摧群雄而电击,举勍敌其如遗。指八极以远略,必翦焉而后绥。厘三才之缺典,启天地之禁闱。举修网之绝纪,纽大音之解徽。扫云物以贞观,要万途而来归。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威先天而盖世,力荡海而拔山。厄奚险而弗济,敌何强而不残。每因祸以噙福,亦践危而必安。……”——《吊魏武帝文》②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辩亡论》 习凿齿: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晋书》 刘勰:魏武以相王之尊,雅好诗章。——《文心雕龙》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李世民:①一将之才有余,万乘之才不足。②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祭魏太祖文》 李邕:颂声何寥寥,唯闻铜雀诗。君举良未易,永为后代嗤。——《铜雀妓》 元稹:刘虞不敢作天子,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贼杀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史通·探赜》 穆修:①建休功,定中土,垂光显盛大之夜于来世。②为乡里人所爱,后思怀其德,共自尊祀之,遂传于今不息。——《毫州魏五帝庙帐纪》 司马光: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苏轼: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是故有所重发而丧其功,有所轻为而至于败。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揖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北。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魏武帝论》 洪迈: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容斋随笔》 王夫之:①进之心胆失据,而绍无能辅也。曹操笑而袁绍忧,其智计之优劣,于斯见矣。②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术者,有所可,有所不可,可者契合,而不可者弗能纳,则天下之智力,其不为所用者多矣。——《读通鉴论》 赵翼:盖操当初起时,方欲籍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杨阜所谓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及其削平诸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娄圭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甚至杨修素为操所赏拔者,以厚于陈思王而杀之,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二十二史札记》 陈祚明:孟德天分甚高,因缘所至,成此功业。——《采菽堂诗集》 黄摩西:魏武雄才大略,草创英雄中,亦当占上座;虽好用权谋,然从古英雄,岂有全不用权谋而成事者?——《中国文学史》 章太炎: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魏武帝颂》 胡适:《三国演义》在世界‘历史小说’上为有数的名著。其书谬处在于过推蜀汉君臣,而过抑曹孟德。盖操固然是坏人,刘备何尝是好人,论学、论才、论识,刘备远不及操。论居心不良,刘曹正是半斤八两……害得一班愚夫愚妇,无端为刘备流了多少眼泪,大骂曹贼千刀万刮。 鲁迅:①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②曹操统治天下,第一个特色是尚刑名,立法很严,因为大乱之后大家都想作皇帝,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操曾言,“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郭沫若:①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为曹操翻案》②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作高度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然而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了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志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毛泽东:“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易中天: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曹操自评:“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看新三国之二十九:历代人士是如何评价孙权的?看新三国之二十八:易中天不必拿新三国来发力看新三国之二十七:周瑜之死的六种说法看新三国之二十六:趣解三国最经典的十大遗言看新三国之二十五:历代人士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看新三国之二十四:诸葛亮导致蜀国迅速灭亡的六大原因看新三国之二十三:历代人士是如何评评价刘备的?看新版三国之二十一:古今美女都喜欢周瑜的八大理由看新版三国之二十:细数曹操的十大善恶看新三国之十九:揭秘诸葛亮真正的死因看新三国之十八:刘备十易其主为何还称其为英雄?看新版《三国》之十七:三国人物的二十宗最看新版《三国》之十六:诸葛亮“空城计”的真相看新三国之十五:关羽的神秘妻子到底是谁?看新三国之十四:美国人是如何幽默评价三国人物的?看新版《三国》之十三:诸葛亮只投刘备的三大真正原因看新版《三国》之十二:详解三国的17个谜团看新版《三国》之十一:历史上真实吕布被杀的四大原因看新版《三国》之十:揭秘历史上赵云的八大悬疑看新版《三国》之九:诸葛亮的老婆到底是丑是美?看新版《三国》之八:谁才是三国真正的第一美人?看新版《三国》之七:为何说曹操是依靠貂蝉而起家的?看新版《三国》之六:诸葛亮火烧新野真相揭秘:美国从越南撤军时尼克松为何要向毛泽东求救?看新版《三国》之四:曹操在日本为何备受推崇?看新版《三国》之五:日本人是如何恶搞三国的?揭秘:毛泽东是如何五次评价《金瓶梅》的?看新版《三国》之三:毛泽东是如何点评三国主要人物的看新版《三国》之二:七个版本的貂蝉结局看新版《三国》之一:貂蝉是历史人物的依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9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汉武帝为什么打仗会越来越穷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