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靖康之乱,金兵攻破开封城时,有一个大臣护送皇帝到敌营谈判。为了捍卫皇室尊严据理力争,他不顾性命大骂敌兵。直到他被裂颈割舌而死,骂声才停止。此人就是被后人尊为“靖康耻”的第一大忠臣——吏部侍郎李若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他本名李若冰,或许这个名字给人太过孤傲冰冷的感觉,皇帝就给他改名“若水”,希望他能像水一样随机应变。靖康元年(1126年),宋金两国处在不断的战争与议和中。李若水被推选为谈判使者,并得到皇帝召见。
第一次出使,李若水明白了金国的宰相粘罕对和谈的方案全都拒绝,执意要南攻。在第二次出使途中,随行官员们看到驻守黄河的宋军因为惧怕金兵来袭而惊慌失措,商量着要从小路逃走。李若水却说:“怎么能效仿他们,如果真有金兵,今天正好以死报国!”他还下令要将商议逃跑的人处死,这才让大家的心安定下来。
金兵的攻势越来越紧,甚至要皇帝出城与他们相见。到了第二年,金人再次提出要见皇帝。当时北宋的兵力并不弱于金人,但宋钦宗受主和派奸臣蒙蔽,对金人非常畏惧。在钦宗忧虑之际,李若水勇敢地站出来,表示他愿意护送钦宗出使。
谁知金人扣押了钦宗,还逼他脱下龙袍,换上金国衣服。汉服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出现,它的设计中蕴含了汉族文化的道德内涵,在宋代就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正如孔子所感慨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见汉人对汉服的重视程度。 金人的行为,是对宋帝的极大侮辱。
因此,李若水悲愤地抱着钦宗大哭,痛骂金人是“狗辈”,而他也遭到毒打,以至上气不接下气而昏死过去。粘罕敬重李若水的为人,有心招降,就下令:“一定要保李侍郎无恙。”李若水不为所动,便以绝食抗争。
看守的金兵试着劝说他:“虽然你骂了人,国相却没有生气。你今天归顺他,明天就能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却义正辞严地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难道我李若水有第二个君主吗?”
他的仆人也来劝说:“您父母年事已高,如果您愿意臣服,就有机会回去见父母。”李若水大声斥责:“忠臣侍奉君主,如今只有一死了!你回去以后,不要马上把我的死讯告诉我的父母,让我的兄弟慢慢告诉他们吧!”
十天后,粘罕召见李若水,和他商议拥立他人做宋帝的事情。李若水严词反对:“太上皇为百姓着想,已经罪责自己、禅让帝位。如今皇上仁义重孝道,没有过错,怎么能轻易废立?”粘罕又生一计,责备宋帝在议和时不守诺言。李若水毫不客气地还击,直斥粘罕才是最无信的人。他又说:“你是巨贼大盗,离灭亡没有多少日子了!”
李若水铁齿铜牙,每个字都如利剑一般刺痛粘罕的颜面。粘罕命人把李若水拖走。李若水知道自己将葬身敌营,反而骂得更凶。他还对一个仆人说:“我为国而死,是我的职责所在,却要连累你们!”金人先是打烂李若水的嘴,他喷出血来继续骂不绝口。金兵又割断他的喉咙,割下他的舌头,李若水这才气绝身亡,终年35岁。他留下一首悲壮的绝命歌:“昂首问天啊,上天不说话;忠臣为国效死啊,死又有什么过错?”
南宋时,李若水的仆人逃回朝廷,详细描述了他慷慨赴死的情形。宋高宗大受感动,下诏怀念他:“李若水的忠义气节,无人能比,我听说后,也为他痛哭流涕!”并追封他为高官,赠谥号“忠愍”。
《水浒传》中梁山108将的最终结局,一直让人心痛。也许前面太辉煌了,谁也没想到会是这种结局。这大概是许多人在读完《水浒传》后,最深的感触了。
于是长久以来,许多人从各种角度入手分析,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结局?但不知有人意识到这样一个很实在,却又很普遍的规律没有。所谓“魔鬼在细节”,梁山108将的惨烈结局,也是遵循于此的。概括说来,笔者认为如下这两个原因非常重要!
其一:宋江见识太小
谁也否认不了,宋江是梁山上最有远见的。尤其是把宋江跟王伦、晁盖,放在一起对比过后,宋江简直如“神”一般存在!同时,这也是绝大部分梁山好汉,对宋江的认知。
哪怕牛逼如鲁智深,在被官府抓住后也是这样高喊:“我死倒不打紧,洒家的哥哥宋公明得知,下山来时,你这颗驴头趁早儿都砍了送去。”
但问题是宋江神一般的远见,实则是一种比较级。首先是王伦和晁盖太弱,同时梁山好汉也是智者少,勇者多,打打杀杀、吃吃喝喝都没问题,让其思考问题、未来等,普遍都抓了瞎。
因而宋江的远见,就要打上一个引号了。因为决定远见的关键因素,是一个人的见识!而宋江恰是见识很小。
在梁山大军对阵王庆时,宋江率大军在前面一路破关斩将,可王庆手下也有高人,抓住宋江“用力过猛”之机,偷袭宋江后方重要城池宛州城而来!
无论是朝廷派来督阵的大员陈安抚,还是留守的其他梁山好汉都慌了神,就在此刻萧让挺身而出智摆空城,“陈安抚教军士扛抬酒馔,到西门城楼上摆设”,四门大开,让其他将领在外布疑兵。
趁对方疑神疑鬼时,突然人马杀出,内外夹击,一举打败王庆大军化解了这次严重的危机。哪料,这等牛逼战绩宋江得知后却怒了,道:“倘被贼人识破,奈何?终是秀才见识。”
整部《水浒传》中,梁山打得最巧、最妙且最有兵法精髓的就是这一战!却被宋江说成“秀才见识”。这就证明了宋江的见识很小,而恰是宋江的见识,决定了他的用人,和梁山的发展方向!所以,宋江就只能瞅见梁山招安这一条路!
《水浒传》中说得很清楚有四大寇:山东宋江、河北田虎、淮西王庆和江南方腊!倘若这四大寇,几乎同时作乱呢?这可是四个方位,那时的情况会怎样?所以真就只有招安这一条路吗?
故而宋江的这等见识,导致了他就认招安,然后被当成枪使,狠起来他连自己都灭,四大寇都被他一人给灭了。梁山108将没个不惨——正面跟方腊、田虎、王庆等血战,背后有朝廷暗箭,是腹背受敌!且更悲催的是,内部还矛盾重重,只因有一人作孽太多!
其二:吴用作孽太多
吴用号称梁山大脑和最牛智囊。可问题是翻遍水浒你去看,吴用打没打过,如同萧让这种符合兵法韬略的仗?一仗也没有! 甚至连朱武他都比不过。
那么吴用的真正作用是啥?两个字:坑人!朱仝、卢俊义是他直接出手坑上梁山。林冲是他背后扇阴风,火拼了王伦,变相坑林冲!对关胜也是疑神疑鬼,非要安排林冲、杨志随后“接应”关胜,嘴上却对宋江说:怕关胜假降,万一坑了咱呢。潜台词就是,倘若关胜不好好干,就让林冲和杨志干掉关胜!
这就是吴用在梁山的作用,坑人太多等于作孽!梁山上有这样的大脑和智囊,能好得了才怪呢!以至于吴用最后,都产生了当汉奸的想法。在攻打辽国时,对宋江说,辽国的使者欧阳侍郎说的对啊,咱就归降辽国吧,别受这鸟气了。
可问题是,归降了辽国后,梁山好汉们真能扬眉吐气?这可能吗!吴用如此作孽,最终的账,必然会算到整个梁山团队头上来。其内部看似义气如一个人一般,实则早就离心离德了,如朱仝没招安前根本不出力,招安后这才爆发。
这也是为何,宋江被毒死后,吴用都不敢招呼其他剩余好汉替宋江报仇,相反却吊死的真正原因。都说自作孽不可活,他却由于地位特殊,还生生连累了梁山108将。
其三:总论
任何一个结果的出现,都有其必然原因。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梁山108将的惨烈结局,其实从这个意义上告知了我们如下两点。
其一,团队老大的格局见识,决定着团队的方向和规模。这属于“道”(方向)的层次,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失败!
其二,团队的内部建设平衡,决定着团队的生死!这属于“术”(方法)的层次,一旦方法错了,搞得内部乌烟瘴气,矛盾重重,终究一场空!
嘻嘻,用我们专业上学的知识告诉你吧~《水浒传》中的结局这样悲惨,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历史所趋,那个时代人们(包括作者)的忠义观直接导致了作者在写这篇小说时带着一定的忠义思想。(一)、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被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北宋末年,当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各地的“忠义军”风起云涌,朝廷亦不得不颁布了忠义巡社制度。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深地染上了“忠义”的色彩。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就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到《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为帅”等三十六人就是“广行忠义,殄不奸邪”的英雄。元代的“水浒戏”,普遍把宋江写得有别于方腊之流:“则俺那梁山泊上宋江,须不比那帮源洞里的方腊”〔1〕,忠义堂上高搠杏黄旗一面,上写着“替天行道宋公明”,“梁山泊上多忠义”〔2〕。《水浒传》的作者就沿着这一长期形成的思维格局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第二,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于是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即使最后被毒死,也是视死如归,大忠大义的壮烈之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气冲天,快意恩仇的绿林义气,构成了对好汉的人格崇拜,也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己经由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向自我意识的觉醒悄然转变,而这种转变,最集中地体现便是《水浒传》。 (二)、人物的出场设置为全书奠定了忠义的基调有人曾经指出,最早的《水浒传》本子,应当只有晁盖、宋江等人的故事,就像《大宋宣和遗事》那样,开头就写杨志卖刀,接下来便是智取生辰纲,晁盖、宋江两位主人公早早就己登场。《水浒传》却在此前加上了王进、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故事,从而使文本显得十分独特。这样一种文本结构,对小说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说来也怪,《水浒传》最先登场的亮相的人物不是一百单八将的成员,而是王进。这位王进在许多方面和林冲一致,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同样受到了高俅的迫害。但也没有落草为寇,既没反也没乱,而是“私走延安府”。为什么要去延安府?小说交待得很清楚:第一、“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第二、“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王进三番五次强调去延安府的理由,就是要镇守边庭,这与后来梁山好汉受招安,破大辽用意完全一致。可见小说一开头就是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好汉如果受到迫害,最明智的选择是避开当权奸佞,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为国效力,而不是起来反抗。高俅逼走王进后,又将林冲逼上梁山,这是为了表明“乱自上作”。但有趣的是,在高俅设计迫害林冲之前,小说讲述的是鲁智深的故事。鲁智深最突出的性格是急人所难,无拘无束,为了救素不相识的金老父女,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又大闹了五台山。为救林冲而不惜得最高俅,最后无处安身,只好去二龙山落草。因此,鲁智深的落草与林冲不同,他的落草有些“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味道,小说肯定赞美的是他那“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英雄豪气。一部大书,以王进、史进和鲁智深三人的故事开篇,强调的是到边庭立功和对义气的崇拜,显然忠义观念成为小说要表现的重要内容。 (三)、《水浒传》中宋江是忠义思想的核心体现者忠义思想是《水浒传》的主旨思想,这种思想的最大负载者就是作者以全力塑造的宋江这个人物。宋江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人物。说他重要,是因为作为起义军领袖,他亲手创建、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使之成为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既要委身于造反之列,却又始终不能忘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耿耿忠心,最终又亲手葬送了起义事业。“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忠”又使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种双重性格,不仅造成宋江的个人悲剧,也造成了整个起义军的悲剧。在作者笔下,忠义思想无疑是宋江性格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作者大致是按照三个阶段来演绎宋江生活的轨迹:一是侠义英雄时期;二是亡命江湖、落草为寇时期;三是招安以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2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