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汉献帝和曹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很多人在看到历史上的康熙与汉献帝之时,表示这两位天子都属于年幼登基,康熙直接关门来就把鳌拜给扳倒了,而汉献帝却拿曹操无可奈何,这又是为何呢?
一、双方的处境不同
虽然这两位天子同样都是年幼登基,但康熙属于名正言顺的,而汉献帝却是因为自己的哥哥被杀捡了一个漏。
刘辩如果不死,根本就没有汉献帝什么事,虽说他们的父亲当是传位的人可能并非刘辩,但在当时的大局下,刘辩却是名正言顺的坐上了天子的宝座,而汉献帝却是因为董卓为了控制汉朝所强行扶上位的。
也就说单从合法性来讲,康熙属于有证上岗,而汉献帝属于无证开车,虽说汉臣们都认可,可由于玉玺的丢失,汉献帝的手续并没有完成。
再加上之后的一系列变故,汉献帝看似汉朝的天子,实际上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可以说从袁家两兄弟冲入皇宫大开杀戒的时候,汉室的威严就已经不存在了。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因为某种原因已经破产,但是某些人看到了其中的机会,直接拿出自己的资金,强行为公司续命,其实只是想把公司的骨干全部挖走而已。
所以这个公司才会一起这么苟延残喘的活下去,一直到自己的利用价值被榨干为止。
可以到了汉献帝这一代的时候,整个汉朝已经没救了,而曹操却利用自己的资源,在为汉室续命,同时也在疯狂的挖掘人才。
虽说汉献帝还坐在天子的宝座上,可是自己身边还有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曹操的人马,说句不好听的话,就连宫中的太监可能都是曹操的人。
也就是说汉献帝除了自己本人是真的以外,公司里所有的一切都跟自己没有关系,只是顶着一个公司法人的名头而已。
而康熙就不一样了,整个大清江山刚刚开始,不论是宫里还是宫外,大多数臣子所效忠的还是当朝的天子,或者说大清,而非鳌拜。
也就是说康熙所在的公司还可以正常的运转,不管有没有鳌拜,这个公司都可以撑下去,并且还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如果是这样的话鳌拜的权力其实并不大,跟曹操完全没得比,人家曹操是自己注资汉室,从上到下全是自己的人,而鳌拜只是一个拥有实权的总经理而已。
并且董事会还完全可以运行,只要这些董事与股东们愿意,随时可以将鳌拜的位置给撤掉。
说白了鳌拜也同样有权力,只是这个权力是人家给予的,而不是自己所拥有的。
这样一来就很好解释了,汉献帝所面对的曹操,可以说从里到外都是曹操的人在掌权,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曹操才能继续让这个公司活下去。
而康熙时期,自己的公司很完善,不管有没有鳌拜,自己的公司都可以蒸蒸日上,所以康熙才能很轻松就搞定鳌拜,而汉献帝就算是拼尽全力也无用,并且当他把曹操打倒后,可能自己的公司也该散伙了。
二、鳌拜与曹操的地位不同
鳌拜与曹操之间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这么说吧,鳌拜其实就是相当于自家的一个下人,虽说这个下人有实权,差不多相当于管家这个位置,但是这个家的主要产权依然还在康熙手中,鳌拜其实只不过在帮康熙管家而已。
这就好像一个公司从外面聘请了CEO一样,就是帮自己打理公司的,看似权力很大,实际上很多事情却是畏首畏尾。
尤其是当时的鳌拜可能并没有谋反之心,但却因为康熙想要接管公司,所以拿鳌拜立了一下威而已,事实证明这一招还真心好使,一瞬间就掌控的了整个公司。
要说公司里没有人跟他打配合,或者说后宫不支持,一个十来岁的小屁孩,用十几个就可以把权倾朝野的鳌拜直接扳倒,你们不会以为这是在过家家吧。
当时的鳌拜只不过是四大顾命大臣之一,虽说他杀掉了苏克萨哈,但也只是自己曾经的手下而已,跟其它两个顾命大臣没有一毛钱关系。
同时也是因为鳌拜错误的对苏克萨哈动手,从而给予了别人机会,或者说给了康熙立威的机会,于是在某天一群小屁孩子硬生生的把一个朝廷大员给扳倒了,并且整个朝堂都很配合的进入了康熙的掌控之中,说白就是一场戏而已。
而曹操就不一样了,汉献帝流落街头,被曹操看到了自己的利用价值,于是果断将汉献帝收留在自己这里。
同时将自己的资金注入了这个已经破产的汉献帝股份当中,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汉室集团被救活了,但由于资金是曹操,并且人家是以入股的形势加入的。
曹操投入的资金越多,所控制的股份就越大,而汉献帝除了有一批忠心的老臣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用了,并且这些忠臣也只是耍嘴皮子。
于是到了后来,曹操的股份已经占到了全部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汉献帝这百分之五,还是曹操看他可怜赏他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汉献帝拿什么控制曹操,可以说只要开股东大会,第一个被踢出去的就是汉献帝。
如果不是曹操心存顾虑,或许汉献帝早就已经被踢出了局外。
要知道当时的袁绍与袁术这样的大家族,可是从来没有把所谓的汉献帝放在眼里。
所以说此时的汉献帝就是看不清形势,还想着如何侵吞曹操的股份,虽然找了刘备来帮忙,可刘备也想开自己的新公司,于是得到了汉献帝的任命书之后,果然自己又开了一新公司与曹操对抗。
总结
曹操属于外资入股,而鳌拜相当于给人家打工,两个人有着本质上区别,所以康熙才会关起门来就把他搞定,而汉献帝不要说关起门来,就算给他十个门也搞不定曹操,因为这一切都跟他没有关系。
我们这里要先讲一个人,是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语文卷登场次数很高的一个兄弟,叫尔朱荣,是南北朝北魏末年的武将。
对于南北朝这段历史我们很多人是比较迷糊的,但是提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却几乎谁都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改革,却是北魏王朝灭亡的导火索。可以说孝文帝无论是迁都洛阳还是改拓跋为元,或者是带头说汉语等等,更多的还是想同中原的汉人士族大户结合,以弥补常年民族冲突导致的统治根基不稳,然而这么一来,这群套马的汉子迅速汉化吃喝玩乐,导致了曾经给他们镇守边疆的鲜卑将士――六镇军地位迅速下降,这群帮着天子守国门的军人瞬间成了朝廷的弃子,鲜卑皇族和汉人士族吃喝玩乐,鲜卑军人在寒风中连粮饷都盼不来。
就在孝文帝驾崩仅仅24年后,六镇里一个叫做“破六韩拔陵”的哥们的带领下,起义军蜂拥而起,腐化的朝廷毫无抵抗能力,却听闻一个“契胡”的酋长尔朱荣一直活跃在六镇,颇有当年刘备的味道,招募了大量杂胡,自愿为朝廷效力,诛杀叛军。
这个尔朱荣,属于契胡,其实和当年的石勒渊源很深,都是中亚过来的白种胡人,本来地位也不怎么高,要说他也有点类似当年编草鞋的刘备,想趁着乱世成就一个王霸之业,这么一来,朝廷很快的就注意到了这股力量,并打算加以重用。
然而这个尔朱荣不太像刘备,作风却颇似董卓,他发动了著名的“河阴之变”,利用诛杀外戚胡太后的机会,疯狂屠杀了曾经的朝廷贵族,并利用他在六镇军中招募的勇士“高欢”以及平定六镇残余势力所收留的“宇文泰”等人东征西讨,成为北魏政权的实际控制者。
尔朱荣几乎已经成为了北魏的代言人,皇帝孝庄帝年幼但十分聪慧,不过就这个情况下他也只是个尔朱荣的傀儡,而孝庄帝被强迫安排的妃子尔朱氏飞扬跋扈,这位同学和汉献帝差别也不大。
孝庄帝也知道,尔朱荣的下一步基本就是篡位了,他也知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就要遭殃了,然而尔朱荣异常自信,一想就这么一小屁孩子还想搞我?
孝庄帝在一次尔朱荣入朝的时候,非常试探性的问了一句“人家都说你要杀朕啊,是不是真的呀?”,尔朱荣这人特别迷信,他让不少人占卜都说他没有当皇帝的命,所以更多的寄希望于自己的身后事,被孝庄帝这么一诈,他也不知道说啥,所以每次觐见都带着很少的护卫,这个孝庄帝很聪明,就在他感觉尔朱荣已经彻底大意的时候,号称尔朱皇后生啦,你要当姥爷啦,尔朱荣开开心心的跑去要看外孙,结果刚想说“噢是真的么,我的上帝啊,你的意思是,我要当外公了,这一定不是真的。”的时候,这位大鼻子白种叔叔就发现两侧护卫冲了上来,他刚要跑去挟持孝庄帝,孝庄帝掏出暗藏的尖刀刺入了这个枭雄的身体。
尔朱荣就这么憋屈的被杀,看来他也是真的没有这个当皇帝的命,然而孝庄帝本来以为杀了尔朱荣可以松一口气,但是他这个北魏王朝也真的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了,元家已经没有太多威信可言,所以不久之后尔朱氏的贵族就蜂拥而起,掀起了对孝庄帝的战争,而这位孝明帝又怎么有能力抵抗身经百战的尔朱氏大军?
当尔朱氏的大鼻子军队杀入洛阳的时候,孝明帝知道这一战真的是凶多吉少,只能登上城楼劝降,奈何尔朱荣虽然杀了不少北魏皇族,但是人家对这群出生入死的兄弟极其之好,这次尔朱氏贵族的反叛,也绝对不是找个理由,史书上留下了人山人海的契胡军队聚集在城楼下放声痛哭,哭的孝庄帝只能血战。
当然,毫无意外的输了,可以说这次失败,是敲响了整个北魏王朝的丧钟,也是拓跋家族苦心经营的失败,也是孝文帝从决定迁都时就将面临的败局。
最终年仅24岁的孝庄帝被尔朱兆在永宁寺勒死,洛阳伽蓝,暮色钟声。
所以你看一下在这200多年前曹操就会发现这么一个事情,在曹操本来又想去教训汉献帝的时候,汉献帝来了一句――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也就是说你要是能辅我就辅我,不能的话你能不能放过我。
而曹操的反应是――
操失色,?a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也就是说曹操发现皇帝周边的人,有人仍然不受自己控制,这么一个神人竟然“汗流浃背”,导致再也不去见汉献帝了,然而尔朱荣估计就没看过三国志,因为他连字都不认识。
不过如果汉献帝真的杀了曹操呢?那估计这位末代皇帝连个“山阳公”都当不上了吧,而那些帮他杀人的武官文官,又有几个愿意做这个必死无疑的买卖呢。
康熙之所以不像汉献帝对曹操一样对鳌拜没有办法,反而直接硬杀了鳌拜,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以下说一下原因都有哪一些。
第一个原因:鳌拜实力根本比不上曹操,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鳌拜只不过是当时雍正给康熙安排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鳌拜的手中权力是十分有限的,与他处于相同地位的还有像遏必隆、索尼、苏克萨哈,虽然鳌拜跋扈一样的杀掉了苏克萨哈,但是苏克萨哈本来就属于多尔衮的旧部,跟另外三位顾命大臣不属于一个派系里面的,鳌拜杀了苏克萨哈正好随了另外两位大臣(遏必隆、索尼)的心意,所以当时才会出现苏克萨哈被杀之后没人声张的事情。而要鳌拜想要当曹操的话。不说别的索尼绝对不会同意的,毕竟索尼可是索额图的父亲,赫舍里皇后的爷爷。而遏必隆则是明哲保身,处于绝对的骑墙位置上,所以说鳌拜真正的势力其实并不大。
第二个原因:康熙上位之时,清朝基本统一全国没有大的叛乱外患需要担心。
康熙初期的时候,虽然还有郑成功的台湾没有收复,但是其他地方已经基本平定统一,全国没有什么大的叛乱需要担心,康熙可以放手一搏去杀了鳌拜,毕竟杀鳌拜与不杀鳌拜对当时的全国安定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第三个原因:皇权实质并未旁落,康熙帝位依然如故。
清朝康熙年间军机处早已经设立,皇权至高,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皇权并未旁落,鳌拜归根结底就是一奴才,对康熙没有什么威胁。这点从康熙还能调动皇宫的禁军、侍卫铲除鳌拜这一点就能看出来。
第四个原因:鳌拜警惕性太差,没有权臣的安全意识。
鳌拜在接到康熙召见自己的命令之后就直接去了皇宫,最后被康熙训练的娃娃军击杀,这完全就是鳌拜自己自大或者说他根本没想到康熙会杀自己,也没有那个自我保护的意识。就像汉献帝想要让曹操入宫时,曹操拒绝入宫,鳌拜就是没有曹操的这个自我保护意识。
第五个原因:康熙性格要强,少年康熙初生牛犊不怕虎,才会下定决心用一些小侍卫来杀鳌拜。
要知道当时的康熙才16岁,而且他只有接受的教育塑造的帝王观导致他不可能受别人的操纵生活,所以康熙才会决定杀了鳌拜,再去解决其他问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东汉末期的汉献帝,与清朝初期的康熙帝,都面临着权臣的威胁。威胁汉献帝的是曹操,威胁康熙帝的是鳌拜。
结果却大相径庭。汉献帝被曹操裹挟了大半辈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没有什么反抗的余地。而康熙帝宣布亲政后,只让鳌拜嚣张了两年,就将他扳倒,看起来轻轻松松、毫不费力。
那么,是不是汉献帝的个人能力比康熙帝差很多呢?
没错,康熙帝在清朝历代皇帝中属于能力比较强的,所谓“康乾盛世”,有他一半的功劳。可汉献帝的能力也不弱。
在东汉末期,宦官当权,他们对于不喜欢的皇帝、皇子们,想杀就杀、想关就关;及至后来,诸侯割据,拳头为王,生灵涂炭,汉献帝能够在这样的乱世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居然还可以顺风顺水地当31年傀儡皇帝,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生存技巧,是绝对无法办到的。
汉献帝输就输在,他手里的牌太烂。
东汉末期,由于汉桓帝、汉灵帝等皇帝的昏庸无能,皇权逐步旁落,要么被外戚掌握,要么被宦官掌握。皇帝夹在中间,看着神仙打架,也无能为力。汉献帝先后被董卓、李?唷⒉懿俚热诵?帧F渲校?懿傩?炙?罹茫?ご?4年之久。
在这20多年里,哪怕贵为皇帝,可身边没有值得信赖的亲信,更没有足以自保的军队。再大的雄心壮志有什么用?再高明的运筹帷幄有什么用?
在这种情况下,汉献帝想发动宫廷政变来摆脱曹操的控制,基本上就是找死。
别说,汉献帝还真抗争过。有一年,汉献帝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就连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
基于此,汉献帝何必再“鸡蛋碰石头”?不如接受曹操的挟持,苟延残喘过完一生了事。
康熙帝就不同了。康熙帝在扳倒鳌拜时,虽然还不到16岁,但他所具备的优势,是汉献帝完全不能相比的。
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个皇帝,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清朝初期,皇权是比较稳固的,从没有出现过大权旁落的时候。就算因为康熙帝登基时年幼,只有8岁,必须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帮助小皇帝处理政务。可辅政大臣的权力,依然来自于皇权的授权和认可。
没有皇权的授权,他们什么都不是;没有皇权的认可,他们什么都干不了。
鳌拜是清朝三代元勋,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在辅政大臣中虽然位居末位,却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从而以辅政大臣的身份,获得了一些实权。可是,这些实权,是远远不能与皇权抗衡的。
受《鹿鼎记》、《康熙大帝》、《少年天子》等一批小说、电视剧的影响,鳌拜被渲染成严重威胁康熙帝大权的权臣,分分钟可以将康熙帝拿下。实际上并不是,鳌拜远远不具备这样的权力。而康熙帝要将鳌拜扳倒,也不是因为他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而是他“欺藐幼主、不愿归政”,以及滥杀无辜,执意杀掉了并没有什么过错的苏克萨哈。
后来,康熙帝扳倒鳌拜后,以鳌拜“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对他进行宽大处理,说明康熙帝也很清楚,鳌拜并没有“篡弑之迹”。他根本就没有那样的实力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8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