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忠嗣曾预知安禄山会造反最后结局被流放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13:51:31

王忠嗣曾预知安禄山会造反最后结局被流放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忠嗣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古代的帝王一般都非常重视臣子们间的权利的平衡,对于错综复杂好的唐天宝年间更是这样,当时整个社会高度繁荣,经济,政治,军事都空前强大,但是在这高度繁荣的背后也一直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各种矛盾非常尖锐,官员,将领,百姓,每一个群体都带来了高度的政治危险性,在这种情况之下,唐玄宗就更加得小心的平衡各方的权利,不能让任何一方做大做强,因为哪一方势力带来的都有可能是灭顶之灾。

当时整个唐朝的政治势力大致上可以分为4种,一是吏才,就是以李林甫为头目的宦官势力,很多人都不太明白为什么君王都喜欢搞什么宦官势力,其实宦官的存在自然是有着他独特的作用,皇帝也是一个人,他对于自己的很多心思和决策也是犹豫不决的,因此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个人来确定自己的想法,宦官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而且宦官还能够在后宫上以及宫廷的斗争上维持着皇帝的利益,所以一直备受君王的宠爱。除了宦官之外,还有以杨国忠为主的外戚势力,以张九龄为主的文人势力,只不过张九龄特别公正,不喜欢谄媚,因此被玄宗疏远。除了这三股一直存在的势力之外,唐玄宗还提拔了一个新兴势力,那就是边将,王忠嗣就是边将的主要代表。

王忠嗣虽然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但是他的出身却还是非常凄凉的,父亲王海宾也是大唐将士,以骁勇善战被人称道,不过在保卫陇右的战斗中,由于周边友军的不配合,王海宾的部队被敌人重兵围困,最终力尽而死。陇右保卫战大唐大获全胜,玄宗也追封死去的王海宾为左金吾大将军,当时王忠嗣只有九岁,得知父亲去世之后在大殿上放声痛哭,玄宗在大殿上说他是将门之后,长大了一定要拜为大将军。

当时还是忠王的李亨由于和王忠嗣的年纪相仿,因此两人很玩的来,就像是发小一样,不过这件事却引来了李林甫的不满。李林甫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一般宰相的任期都是三四年,也就是说一般三四年就会换一个人,但是李林甫却整整当了十好几年,而且越是到了晚年,他的权利就越大,很多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都被他一一剪除了,现在李亨和王忠嗣有了联系就很危险,毕竟王忠嗣将来肯定是掌握重兵的将军,所以他必须得被除掉。

王忠嗣长大之后确实是威风凛凛,力大无穷心思缜密,因此唐玄宗对他非常喜欢,很快就让他去代州担任别驾。王忠嗣一直以自己父亲为榜样,嫉恶如仇,因此一到了代州就开始打击那些豪强恶霸,而且打击力度还特别大,这些江湖中的恶霸见到他就怕,一时间代州地区风调雨顺,百姓们连连称道。不过如果只是打击恶霸倒还说的过去,但是年轻气盛的王忠嗣经常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关去寻找敌人,你说这哪有人是要主动去打仗的,所以他的这种盛气凌人的姿态也让玄宗非常的担心,于是又将他召回了京城。

这次在京城一呆就是很多年,后来大臣萧嵩出镇河西,王忠嗣跟随,玄宗还特别嘱咐萧嵩要特别小心王忠嗣,他非常的爱打仗。在萧嵩任期满回长安的时候,王忠嗣讥讽到自己寸功未立,没有脸回去见君王,于是就私下率领自己的部队去找敌人开战了。恰逢当时突厥人在边境地区举行阅兵,阅兵数量达好几万人,而王忠嗣只有不足千人的军队,他手下的士兵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都非常害怕,但是王忠嗣不怕,就这样冲了上去。

突厥人突然间遭到了打击非常害怕,瞬间就大败而逃,王忠嗣的威名瞬间传遍了整个草原。王忠嗣在天宝年间多次镇守边关,战功赫赫,堪称大唐第一猛将,而且在去辽东的时候就预料安禄山必反,只不过他的建议一直没有得到玄宗的肯定。

后来玄宗让他率军攻打吐蕃,他认为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军事行动,而且至少要伤亡数万人,所以拒绝出兵,李林甫借机弹劾他,就这样他被流放了,后来在流放地暴病而亡。他的死是大唐的遗憾,他有勇有谋,晚年时也早就没有年轻时的轻易冒进,俨然是一沙场老将,只不过精英总先亡,让人惋惜。

唐玄宗很宠幸安禄山,为什么安禄最后还会反叛?

盛唐之际,在朝堂上光耀无比,颇受玄宗和杨贵妃宠爱的安禄山突然在帝国的东北宣布起兵,美其名曰“清君侧”,实则是发动叛乱,颠覆大唐的统治。作为天宝年间最火热的一位边将,同时又深受玄宗和杨贵妃的宠爱,安禄山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典故,例如“洗儿钱”。那么,他为什么要反?还有,他为什么要拿杨国忠作为一个主要的借口呢?

一、所谓的“盛唐”

安禄山之所以敢反,绝不仅仅是一时兴起,他不仅在京城培植党羽,刺探情报,而且他深知所谓的“盛唐”,此时不过只是一个幌子,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引起玄宗后期的财政危机,还不用说什么用府兵制代替募兵制,朝堂之上虽一片祥和,可天下苍生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基础岌岌可危。而且,朝堂情况的变化也有利于他,当唯一可以压制他的李林甫走后,安禄山可高兴坏了,这个老头子总算走了,而面对杨国忠时,他心里肯定在念叨“小赤佬,等死吧你!”所以,当政治和社会层面出现问题时,他取而代之的心思逐渐增加,可谓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二、权力的延续

除了以上的因素,安禄山还有更深的顾虑,因为他的得宠,来源于他的懂事,卖乖。取悦了玄宗和杨贵妃,但却伤害了另一个人,太子李亨。讲个小故事你们就会明白,话说有一次安禄山去叫玄宗和杨贵妃,太子李亨也在身边,安禄山只向玄宗和杨贵妃问好,对太子李亨视若罔闻,玄宗问他为何,安禄山回到“臣只知陛下,而不知太子”,好家伙,这番话让玄宗非常高兴,而太子李亨据说当时面色不改,但心里,早已经咬牙切齿。太子李亨对安禄山早就不满许久,安禄山也深知这一切全部由玄宗给予。为了权力的延续,安禄山必须要做出这一步,因为他不得不做,当一个人对权力掌握已久,想要他交出,岂不是痴人说梦?

三、低能的杨国忠

安禄山和杨国忠昔日合伙搞李林甫,完全是形势需要,当李林甫走后,安禄山也就再无后顾之忧。而杨国忠却开始了,他不断向玄宗发出警报,“陛下,那个胖子会反的,”“陛下,那个胖子不老实啊!”总之,此时的杨国忠突然变得聪明了,知道什么叫预警了,但是,这个杨国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仅没使玄宗警惕起来,反而激怒了那个远在幽州的“胖子”,安禄山此时已经准备良久,缺一个起兵借口,既然杨国忠开始拆台了,那安禄山自然不会放过机会,天宝十四年十月,他在范阳宣布起兵,起兵之中的一条理由就是,“清君侧”,杨国忠呢,完美给安禄山提供了一个契机,安史之乱开始了,安禄山的“追梦之旅”也开始了。

四、时间点的选择

了解完背景后,再来谈谈安禄山发动起兵的时间点——天宝十四年的冬天。这点同样耐人寻味,在中央层面,曾经压制他的李林甫在天宝十一年末去世,这是他与杨国忠合作的结果。李林甫既然死了,他也可以选择在这时动手,但是他为何还要等待三年呢?因为当时的军事形势对他不利,虽然他搞掉了王忠嗣和李献忠等人,但在当时,与他素来不和的哥舒翰,以及封常清,高仙芝等人驻守军镇,如果一旦此时起兵,安禄山可以预见他的后果。

天宝十四年,诡异的一幕上演了。这年,哥舒翰入京朝见,因为风疾于是就留在京城,封常清也一样,入朝觐见,没有返回安西都护府,安西北庭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恰好也留在京城。安禄山大喜过望,三人皆滞留京城,且都是边将,若论调动兵力和指挥作战,边军难以快速到达,而京城部队又与主帅初次接触,听命与执行必有掣肘。这么好的政治局势安禄山自然不会放过,他深知内地兵力的空虚,于是,天宝十四年,这个“干儿子”送给了玄宗一份大礼。击鼓起兵,兵锋直指关中——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史之乱的爆发,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安禄山之所以发动,当时的历史发展背景给他助力不少,而他自己为了延续权力必然要迈出叛乱这一步。偶然的是,天宝十四年的局势令他非常满意,选择此时动手再好不过。谁也不会预见的是,这场叛乱,非常摧毁了盛唐的气象,迎面而来的则是令人咋舌的悲惨景象。

唐玄宗为何罢免大唐猛将王忠嗣,以至于让安禄山做大?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忠嗣功高震主,已经成了晚年的唐玄宗的心头之患。

而在唐玄宗已经对王忠嗣产生不满之后,王忠嗣仍然刚正地劝诫唐玄宗中药与安禄山保持距离。再加上奸臣谗言,大唐猛将王忠嗣的结局早已注定。

王忠嗣是唐代的名匠,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武将,所以在父亲的教导下,他武艺超群、骁勇善战,很受唐玄宗的喜爱。

在王忠嗣的父亲被陷害后,也就是由于唐玄宗的喜爱与欣赏,王忠嗣被唐玄宗接到了宫中居住,还被直接看作了义子。可想而知,唐玄宗对王忠嗣的器重。

渐渐的,随着王忠嗣的各方征战,他身上的功勋也再来越多,这位皇帝的心头之病也越来越重。而晚年的唐玄宗更是听不得下属的忤逆,真真不巧的是,王忠嗣撞上了枪口,于是唐玄宗心头的不满逐渐演变成为了恼怒。

就像前文所说的,王忠嗣还曾劝戒过唐玄宗要远离安禄山,而王忠嗣的这种劝诫直接被唐玄宗当做了离间君臣关系的苗头,怒火、不满更上一层。

但是碍着王忠嗣的卓越功勋,唐玄宗也并不敢把他怎么样。可王忠嗣的死对头这时趁机陷害王忠嗣,污蔑他要造反。

听到这话的唐玄宗想到可以一解心头怒火,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将王忠嗣下令关押,准备处死。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求情,才留下了王忠嗣的一条小命。

唐朝一代猛将,最后被贬为小官,远离战争,远离朝堂,或许,这对王忠嗣来说,也是一种极好的结局了吧。

装孙子耍无赖的武将——安禄山

安禄山本人性情狡阴险诈、善于逢场作戏,外表却给人一种憨直、诚朴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说,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据说他懂得九种民族语言,骁勇过人,战斗中每次均能以少胜多。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
家世和得宠安禄山因母改嫁突厥番官安延偃,遂改姓安姓,改名禄山。安禄山长大以后,膀阔腰圆,满脸胡须,狡黠奸诈,凶狠毒辣,善揣人意,长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杂居地,史_干一同长大,如同兄弟,两个人都以凶猛善斗闻名。开始任诸市牙郎,史称他懂得九种民族语言。开元二十年,张守_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因盗羊,遭追捕者围打,他大声呼喊道: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守_见其言貌不凡,乃释放他,令其与同乡人史思明同为捉生将。安禄山骁勇过人,又熟谙山川形势,故每次出击,都能以少胜多,擒获不少契丹人,后因功擢为偏将。其后更是所向披靡,深受张守_喜欢,被收为养子,并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_奏请朝廷斩首。此前安禄山入朝奏事,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这次作战失利,他遂提笔批示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_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终未准奏
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安禄山百计谀媚,又多出金钱贿赂其手下人,以结私恩。于是,张利贞入朝后极力为他美言,因授任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对过往的使者,安禄山暗中都加以贿赂,使者回朝后一再称赞他,逐渐受到了玄宗的青睐。天宝元年,分平卢为节度,遂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天宝二载正月,安禄山入朝,玄宗倍加宠待,谒见无时。为了讨得玄宗的欢心,他谎奏说:营州境内出现了害虫,蚕食禾苗,臣焚香祝天说: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_,愿使虫散
忽然来了一大群红头黑鸟,霎时把虫吃得精光。安禄山讲得绘声绘色,煞有介事,玄宗以为他对己忠诚无二,于翌年三月,命安禄山代替裴宽兼任范阳节度使。礼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大概也受了贿赂,在玄宗面前大力称道安禄山公正无私,裴宽与宰相李林甫也随声附和。三人又都是玄宗所信任的人,由是禄山之宠益固不摇矣。在安禄山离京还范阳时,玄宗特命中书门下三品以下正员外郎长官、诸司侍郎、御史中丞等群官于鸿胪寺亭子为他饯行,给以殊遇
安禄山欲以边功邀宠,屡次侵犯北方的奚与契丹。以前,唐分别把公主嫁与奚与契丹,双方关系友好和睦,至此,各杀公主叛唐
安禄山进击契丹回军后上奏:称梦见先朝名将李靖、李绩向臣求食,乃于北郡建祠堂,灵芝又生于祠堂之梁,以此取悦玄宗。时李林甫恐怕儒臣出将入相,会动摇自己的权位,而蕃人目不识丁,难以入相。为了专宠固位,他奏称儒臣怯弱,不胜武力,而蕃将雄武,多立战功,请求任用蕃将为边帅
玄宗正有吞并四夷之志,李林甫的奏请正合他的心意,故帝宠禄山益牢。天宝六载,安禄山入朝。曾因内宴承欢时,上奏玄宗说:臣蕃戎贱臣,受主宠荣过甚,臣无异才为陛下用,愿以此身为陛下死
玄宗命杨_、杨_、杨贵妃与禄山以兄弟相称,而禄山见贵妃宠冠六宫,与她搞好关系对自己十分有利,尽管他比杨贵妃大十八岁,却甘心做她的养儿。从此,安禄山侍奉杨贵妃如母,因而得以随意出入禁中,有时与贵妃对面而食,有时在宫中通宵达旦,外面流传着不少丑闻。安禄山媚事杨贵妃,对太子却另眼相看
一次玄宗命太子会见安禄山,他见了太子却不肯下拜,左右感到奇怪,问他为何不拜,他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玄宗解释说:太子是储君,朕百岁后要传位于太子。禄山说,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当万死
左右令他下拜,他这才下拜
安禄山每次入见时,常常先拜贵妃,后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先拜贵妃,他回答说:胡人先母而后父
安禄山身体特别肥胖,腹垂过膝,自称腹重为三百斤。他每次走路,由左右抬挽其身才能迈步。他乘驿马入朝,每驿中专筑一台为他换马用,称为大夫换马台,不然,驿马往往要累死。驿站还专门为他选用骏马,凡驮得五石土袋的马才能使用。鞍前特装一小鞍,以承其腹。玄宗见他如此肥胖,问他的肚子里有什么,他诙谐地回答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逗得玄宗哈哈大笑。尽管他身体肥胖蠢笨,但是在玄宗面前跳起胡旋舞来,却旋转自如,其疾如风
身兼数职,有意谋反安禄山表面上装得呆头呆脑,其内心则狡黠异常。他命令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师,专以窥测朝廷内情,一有动静则飞马报讯,故范阳虽距京师有数千里之遥,但安禄山对朝廷的情况却了如指掌。或有应上的笺表,刘骆谷也代作上通。他每年除献俘以外,所献杂畜、奇禽、异兽等珍玩之物相望于道,郡县疲于递运,安禄山却以之博得玄宗的恩宠
其时天下承平岁久,玄宗春秋渐高,嬖幸艳妃,骄情荒政,李林甫独专大权,纲纪大乱。安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于是安禄山表面上对玄宗忠诚无二,暗中作谋反准备。他以防御敌寇为名,在范阳城北筑了雄武城,里面储藏了不少兵器和粮食。为了兼并西北的雄兵劲旅,他奏请让陇右、朔方、河东、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率兵前来助役,安禄山欲乘机留下其精兵猛将。也许是王忠嗣识破了他的醉翁之意,故先期而往,不见禄山而还。并上奏禄山有谋反之意。安禄山欲兼并西北劲旅的阴谋破产了
玄宗命在长安亲仁坊为安禄山建造新宅,敕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厨厩之物也都用金银装饰,其奢侈华丽,虽宫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安禄山进入新宅时,玄宗特意停止了击_游戏,命诸宰相前来贺乔迁之喜
此时,安禄山已身兼数职,既任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又兼任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左羽林大将军,封东平郡王,又请求任河东节度使,玄宗把河东节度使韩休珉征为左羽林大将军,以安禄山代之。安禄山母及祖母皆赐封为国夫人,他的十一个儿子皆由玄宗赐名,长子庆宗为卫尉少卿,加授秘书监,尚荣义郡主;次子庆绪为鸿胪少卿兼广阳郡太守。玄宗给安禄山一家人的加官晋爵,反倒使得他踌躇满志,更加骄恣。他招降纳叛,极力扩充实力。他延用了一批有才学的文臣如高尚、严庄等为幕僚,成为自己的心腹。同时又从行伍中提拔了一些智勇兼备的将校如史思明、安守志、李归仁、蔡希德、崔乾_、尹子奇、武令_、田承嗣等为自己的爪牙,委以重任。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
安禄山还从同罗、奚、契丹降者中选拔精壮八千余人,称为曳罗河,又养家僮百余人,人人皆骁勇善战,打起仗来冲锋陷阵,勇不可当。又畜战马数万匹,多聚兵仗,还派遣商胡去各地贩卖,每年交纳珍货数百万,同时还私下做了数以万计的绯紫袍、鱼袋,以备后用
这一年秋,安禄山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数万进击契丹,并以二千奚兵作向导。军至土护真河,他对部下说:道虽远,我疾趋贼,乘其不备,破之固矣
乃下令兵士每人持一条绳,以备捆契丹人之用。于是昼夜急行军三百里,至契丹牙帐,适遇大雨,弓弛矢脱不可用,兵士也疲惫不堪,安禄山拒绝了大将何思德让兵士略为休息的建议,促令进兵,结果被契丹兵打败,奚兵也叛唐,与契丹兵合力夹击唐军,杀伤略尽。安禄山中了流矢,只领数十人走山路而逃,慌乱中又连人带马跌进坑里,安庆绪与孙孝哲好不容易才把他拖出来,遂连夜逃奔平卢
天宝十一载三月,安禄山调动蕃、汉步骑二十万击契丹,欲雪去秋之耻。他还奏请朝廷命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助战。阿布思部下有同罗精兵数万,人人能征惯战,又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欲借其助战之机兼并其精锐部队。阿布思识破了他包藏的祸心,拒不助战,在别无出路的情况下,他率数万骑兵叛逃漠北。安禄山也按兵不动。第二年,阿布思部被回纥兵击溃,安禄山又用重金诱降了阿布思骑兵,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
招兵买马,酝酿反叛安禄山招兵买马,极力扩军备战,其不臣之迹自然难以掩饰。这时宰相杨国忠屡次奏告玄宗,说安禄山有反状,但玄宗却不以为然。杨国忠之所以屡奏安禄山有反状,也许是发现了他的叛乱迹象,但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两人之间矛盾冲突所致。在杨国忠入相前,本与安禄山关系十分密切
安禄山入朝时,杨国忠与杨贵妃姊妹皆出外远迎,视如贵宾。当时他任御史中丞,正承恩用事,他见安禄山身体肥大,行动不便,每逢上下朝登殿阶时,都要亲自搀扶他。这是杨国忠有意讨好安禄山,希望他能作为自己强大的外援。但是,安禄山惧怕阴狠毒辣、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对才能平庸的宰相杨国忠却视之蔑如也。这不能不使他十分恼火,故屡奏安禄山谋反,欲将他置于死地
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与宰相杨国忠先后上告安禄山谋反,起初玄宗并不相信,因为他对安禄山恩遇甚厚,宠爱过于他人,认为他不会背叛自己。这时皇太子似发现了安禄山的不臣之迹,也上奏说他欲反。玄宗虽然仍不太相信,却也不可一听了之,安禄山毕竟是三镇节度使,手握十几万精兵,如有不测,祸乱非小。所以他听信了杨国忠试召安禄山入朝,以观其变的建议
杨国忠原以为安禄山必不敢来京。也许是安禄山揣知了玄宗的真实意图,当他接到玄宗要他入朝的手诏后,却出人意料地迅即飞驰入京。安禄山的这一举动,使得杨国忠很难堪,玄宗也难以相信杨国忠说安禄山谋反的话了。

安禄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为何他造反,秘密在他的次要地位里

当下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韫秀称其父挂四镇节印,控疆万里,带甲二十万,军威遍布西域数十国。这阵仗大的让狼卫都起了绑架她威胁老父亲帮忙打大食的主意,毕竟每一个女孩背后都很可能站着一个女儿奴老爸。 而其实剧中的王忠汜在历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组数字就能明白。 唐中期以后需为了适应对外战争的需要在边区设置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府兵制的崩溃,方镇所募兵成为了战争主力,从帝国东北到西南的边疆防区共设置了十个节度使,而上表中黄色部分加蓝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辖区,其兵力共有267700,这几乎就占去了大唐国防力量的一半。而绿色及蓝色部分就是后来那个灵活死胖子安禄山的三镇辖区,兵力183900,不仅相距王忠嗣部还有不小的差距,更因为河东镇仅是遥领,安禄山所能影响的只是河东军体系中的高秀岩的大同军部分,甚至平卢军也就史思明那一半听其节制,但就靠这一镇大半的军力就几乎令李唐王朝命悬一线,可想而知当年王忠嗣的影响力该有多大。 既然西北军如此强势,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说后来的哥舒翰呢,照理来说从河西陇右而来的部队进入关中显然要比幽燕地区的军队起兵犯阙还要经过虎牢,潼关一众网红关隘要简单许多,退一步来讲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拥有广阔战略纵深的西北防区也要比南临华北平原的东北防区有更大的割据可能。 十镇节度使驻地 为什么恰恰是安禄山成了出头鸟,很大原因不在于他是最重要的节帅,而恰恰是因为相对于西北节帅来说,他并没有那么重要。换言之,对于李唐王朝他的威胁并不是最大,这既换来了中央对于他控制的放松,也给了他超出职权经营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为什么说东北防区的主帅并不重要,明明单单范阳一镇的兵力就多达九万人,是天宝十镇之首。这其实得从唐朝的边疆策略说起,我们知道,古代中国之强,莫若汉唐,相比于汉朝,唐朝无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仅在于长安城里万国来朝,中外商贾络绎不绝的景象,也不在于黑齿常之、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一众非汉族将领的闪耀,更在于一个个直抵咸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战士。 这种饮马万里之外的豪迈,来源于历代唐朝皇帝的积极拓边,李隆基也不例外,从辽东到帕米尔高原的万里国界线上,唐军与奚、契丹、东突厥、突骑施、吐蕃诸多国家同时开战,这种我要打十个的姿态曾经和孟子有过恳谈会的魏王也有过。为了避免像魏国一样翻车,那就得尽量避免两线同时开战。但是同样的经验,拿破仑和希特勒都知道,可一旦上了头,没蓝的sk也敢追残血满蓝带跳刀的SF,打一边稳一边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理想状态,李隆基在这点上其实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有唐一代有两个最大的对手,一为突厥,一为吐蕃,比较来说唐玄宗时期的突厥更像一个日渐陨落的巨人,靠着默啜可汗的个人能力,强行carry。其威胁主要在东部,依靠仆从的契丹、奚发起进攻。自从默啜可汗在开元四年(716年)死于铁勒九姓的溃兵手下后,奚和契丹的动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势则更为咄咄逼人,从陇右到河西,甚至连帕米尔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关于吐蕃带给唐朝的压力,我们可以从节度使防区的兵力配比数字来了解一二,天宝十镇除了范阳、平卢主要面向契丹、奚以外,其余各镇均在针对吐蕃的战事中出功出力。具体来说主要用于西北战事陇右、河西、朔方、安西、北庭五镇兵力多达256700,如果再带上剑南、岭南两镇,则西线面对吐蕃、突骑施、南诏的兵力则占据了62%的唐朝边防军力量,这还没算上唐与吐蕃惨烈的石堡城一役中损耗严重的河东军。 与之相匹配的唐玄宗统治时代在唐军在西北战线的军事行动有多达38次,而面对东北的契丹和奚这个数字则降低到了9和2.。我们可以从中清楚的看到唐朝对于吐蕃积极军事打压,对契丹和奚羁縻怀柔为主的西攻东抚策略。 开元十五道 或许大家会好奇,不是说西打东抚吗,怎么还会有金城公主入藏,其实和亲在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外交中属于一种常规选项,唐朝和亲的公主中又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最为有名,但她们都是属于唐军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后,吐蕃为求缓和关系的一种手段,而且文成公主属于远支宗室,金城公主虽然自幼被唐中宗收养在宫中,但毕竟只是唐中宗侄子邠王李守礼的女儿。相对而言,下嫁奚和契丹首领的公主中,就有4位是当朝皇帝唐玄宗的外甥女。另外一组数据则更为明显,唐玄宗时期,和亲的公主共有9位,有7位是是嫁给了奚和契丹的首领。大唐和亲多为吐蕃,这种印象其实完全是因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的历史成就更高,文化ip属性更明显。 而安禄山的胡将身份又决定了其对当权者的威胁较小,为什么,玄宗一代以突骑施人哥舒翰、高句丽人高仙芝、突厥人安禄山为代表的胡将纷纷受到重用。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得从唐初的制度开始说起。 安禄山画像 大家或许很难想象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汉族帝国竟然是一个小 *** 的代表,在李世民时期,长安的文武百官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官,其人数最少时只有643人,就算扩大到全国各级官吏也就7000多人,这都不用和以冗官闻名的北宋相比,就算是明清也超出他许多。 而反应在兵制上,唐朝也是能省就省,府兵制本身就是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度,府兵们平时耕田劳作,农闲由折冲府负责军事训练,战时则应征奔赴边疆。但是这兵也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 《长安十二时辰》中崔六郎做各种见不得光的生意筹钱就为了给崔器买一个军籍这是很现实的状况,因为早在李世民时期,天下的农户就被按照贫富分为九等,六等以上的农户,每三丁选一丁为府兵,免其租庸调,但兵器、粮食衣装等均须自备,二十岁开始服役,六十岁免役。可见光有军籍还没用,出征时朝廷除了盔甲以外其他一概没有,身无余钱那就是裸装上阵——送死。 府兵受人青睐不光是因为戍兵三年一轮,更因为唐朝前期开疆拓土,带着战功回来爵位和土地都有了,因此成了许多诗文不行无法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富农、有产者们的最佳出路。而分布在各地的折冲府中又属两都京畿地区最多,再加上李唐起家的河东地区,区域兵力已经占到全国的五分之四,这就是将强干弱枝写在了台面上。 但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大一统王朝统治,土地兼并现象日益加剧,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府兵制丧失了它存在的基础土地,满编的折冲府越来越少,到了开元十一年(723年),有感于府兵制的名存实亡,唐玄宗开始在全国推广募兵制,为了鼓励国人到边疆去,他规定边防军家属可以随行前往,中原土地兼并严重,那边区啥都缺就是不缺土地,举家前往的还可以分房分田。 不过西北、东北边区毕竟是地广人稀的地方,要想牢牢掌控这里,当地的带路党那自然是少不了的,而这些被打服了的当地原住民往往会在唐军据点城市附近定居生活,这也就是李益的诗歌:生长边城傍,出身事弓马。少年有胆气,独猎阴山下中所说的城傍。由于少数民族往往弓马娴熟,民风尚武,因此称了唐军最好的兵源补充地。唐军在安西北庭两镇总计只有44000人,却一直打到了葱岭,这些少数民族的仆从军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就拿东西两大帝国大食和大唐决战的,高仙芝阵中就有许多西域政权的部队,唐军最后的败因也是因为仆从部队葛逻禄人的反戈一击。 既然军中有了大量的胡人,那么胡将的起用在唐朝这个开放的朝代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而加剧胡将崛起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中央权力的制衡与争夺。 因为边军长期定居防区,兵将之间的隶属关系更加稳固,各镇的部队逐渐有了私人部曲的成分,节度使也是对这种事实上的私兵化部队在制度上加以明确。但开元年间的节度使们其实还不像元和以后的节度使,他们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我们知道唐初的武人仕途的终点可不是镇守一方的统军大将,而是统领百官的宰辅,出将入相形容的正是唐朝的边帅累积了足够的战功就可以入朝为相,真正的位极人臣,而这种进阶选择对于政权的稳固其实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简单来说,边帅领兵越久,在当地民政、军政有着深厚的影响力,把他们调入京城为相既能把他们与联系紧密的军队分离开来,又能满足大帅们的政治野心来置换他们手上的兵权。 但是一个人的出现使得这个铁律化为了乌有,他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他能独相19年除了确实是能吏以外,他的权术也功劳不小。正是他为了避免汉族大将累积战功后入京分割相权,建议唐玄宗大规模起用胡将,理由就是 *** 将兵,长于筹划短于战阵,而胡人则天性勇武,起用胡人对于拓边大有裨益。 这时候唐玄宗正因为薛讷在东北十余年恢复不了营州而怒火中烧,李林甫这出刚好打准了部位,那位长于制衡的帝王也是深表赞同。不过李林甫这话虽然是为了自己谋利益,但也确实有一定道理。后来的汉将王忠嗣认为太平将军,当抚恤训练士卒,不可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这种态度决定了他并不想不计代价的拿下吐蕃控制下的石堡城,也正是以此为导火索,四镇节度使身陷囹圄。而继任的胡将哥舒翰则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以数万人的性命做铺垫拿下了石堡城。 在唯结果论的帝王眼中,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坚定了其继续起用胡将的信心。 其后杨国忠得势,为了对抗李林甫极其支持下的西北军领袖安禄山,他积极拉拢哥舒翰作为依靠,唐玄宗也乐于看见这种制衡的局面,一面将哥舒翰封为西平郡王,一面又将安禄山封作东平郡王,用安禄山制衡本就关系不睦的哥舒翰的意图溢于言表。 总之大量的胡人将领出现使得宿将入朝的情况很难出现,出将入相的节帅成了根深蒂固的地方土帅,为日后的藩镇割据创造了前提条件。 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镇 而让这团已经点燃的柴火烧的更旺的不是别人,正是各种秀下限的唐玄宗。我们知道府兵制中兵员的补给装备都需要士兵自备,但是募兵制就没有了这个优势。为了供应边区近五十万的大军,唐朝的军费从贞观时的200万钱增加到了1210万,加上其他的面料、粮食消耗,可以说翻了六番都不止。为了缓解日益加剧的军费危机,唐朝的边军开始在驻地屯田,起初还是专人专事,后来这个营田大使的工作就被节度使们兼任了,除了农事之外,产盐地的节度使比如说朔方的节帅就有权插手关内盐池所产的分配。 后来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就兼任着河北营田使、海运使、经略河北度支。这种节度使统管地方财政的情况正是援引先例后的结果。 就连节度使割据地方最后所差的人事权也在唐玄宗一道节度使兼领采访使(一种监察地方官的职位)的诏令后一并获得了。至此之后节度使也就成了史书中所形容的集军事权、民政权、财政权、监察权于一身,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 可以说安禄山的起兵时唐中期后内政外交战争策略的结果,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土地兼并导致了均田制的崩溃,贫富差距拉大使得府兵制名存实亡,万里边疆多处开战也使得边防军需要长驻地方,应运而生的就是募兵制。 同样为了适应频发的战争需求,兵将相知的地方节度使成为了边区稳定的军事领袖。而为了弥补募兵制带来的巨大军需压力,节度使们掌握财权成为了最佳的解决办法,为了使边疆成为高效的后勤基地,人事权和检察权也就随之掉到了节度使的口袋里。 此外中央朝廷多股政治势力相互的制衡又加剧了节度使专权的局面,李林甫为了压制地方上的汉族将领入朝辅政分割相权,建议大肆起用胡将,安禄山以此为契机大肆往上爬。后来杨国忠得势,杨李之间又是一番口蜜腹剑的争夺,安禄山又被李林甫引为制衡杨国忠和哥舒翰的外藩势力。而从更大的范围来讲,由于唐玄宗西攻东抚的策略,导致西线兵力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为了避免西线久历战阵的将领怀有异心,东线范阳卢龙镇的制衡就特别重要,也正是唐玄宗主观上认为东北防区乃至安禄山相对西线诸镇并不那么重要,仅仅是作为制衡的棋子,这就更加剧了安禄山在地方上的越权行为。 可以说安史之乱时初唐制度在经历了100多年的捶打后已经趋于彻底变形,从强干弱枝的军事布局向强枝弱干的军事布局转变。各种修修补补的同时也有更多的bug被制造了出来,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做好防止地方武人专权的制度补完,就算没有安禄山,史思明也会有王禄山、陈思明之流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 更多内容请点击关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6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