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三国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自从董卓乱京师之后,他“发明创造”了董卓五铢,这种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的小钱。这种钱币投入市场,让东汉王朝进入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钱不值钱,就会导致金属货币越来越不被待见,也就渐渐丧失了在市场中的地位。与此同时,非金属“货币”在市场上流行起来。比如有“丝织物、谷物、食盐”等。
一:魏国的物物交换
曹丕还在东宫的时候,曾经管曹洪借一百匹绢,但是曹洪没有借给曹丕。我们能猜测,曹丕并非要用绢布制作衣服,而是要拿绢布到市场上交换其他物品。
田豫罢官回到魏县的时候,汝南有人准备了数千匹绢布送给田豫,但田豫并没有接受。这个量级,我们可以理解为等同于给了巨额金钱。
魏国有一个官职为“护军”,他主管武官选举,魏国这个官员经常接受贿赂,富得流油。在蒋济担任护军时,有谣言称如果想要当牙门将需要千匹绢布,想要当百人督,需要五百匹绢布。
胡质在荆州当官的时候,他的儿子胡威曾从京都前往荆州看望自己的老爹。胡威临走前,胡质给自己儿子一匹绢布作为胡威的路费。有学者指出,给一匹绢布作为路费,就需要到时候切割绢布交换每日的食粮。
毋丘俭曾经跟自己的弟弟表示,你可以拿出两百匹绢,用来支出送葬相关的费用。
二:东吴可用盐当“货币”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有一个宠臣叫何定。因孙皓喜欢养狗。何定让各个将领进献名犬,从千里之外求来,一狗的价值直至数千匹。带着冠缨的皇家御犬更值一万匹。
东吴揭阳县的盗贼扰攘十多年,当时吴国想要用侯爵加丝织品一千匹来诏安。有学者调侃,封爵还要再给巨额丝织品,简直就是古时“千斤黄金加一万户的封邑”。
有意思的是,朱桓在赤乌元年去世,他一生清廉家无余财,孙权赐给朱桓家中五千斛盐以用来料理朱桓的丧事。
当然,东吴市场中绢布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吴国引以为豪的橘树的产出,也以绢布的匹数来计算。根据古人推断,一株橘树一年所带来的的利益约为一匹绢布。
三:购买奴婢的价格
汉宣帝神爵三年正月十五日,曾经有记载一个人花了一万五千钱购买了一个女子作为自己的奴婢。
根据记载,魏国时期,购买一个男女奴婢大约需要八匹布。如果男女奴婢的家人后来想要赎回奴婢,大约需要六十匹布。所以购买奴婢,有可能会带来一些经济收益。
西晋开国名将石苞的儿子石崇,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指出在元康时期的荣阳地区,有一个叫宜勤的羝奴。他身长九尺多,能够举起五千斤重,能拉五石大弓,还能百步之外射穿钱孔,每天要吃三斗米。最后这个羝奴以一百匹绢布的价格易手。
举起多少斤之类的形容没必要深究,但绢布在西晋时期仍作为重要货币,能够买卖人口是事实情况。这种状态至少延续到了晋惠帝时。
四:三国时期货币为什么不流行?
三国时期金属货币不流行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由于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天下大乱导致的各产业停滞,金属货币立刻丧失交换的效用,人们渐渐产生了物物交换比钱物交换更便利的心理,而谷帛属于生活必需品,人们就约定俗成赋予谷帛的“货币属性”。
第二是因为粗制滥造的货币大肆发行,例如董卓小钱,蜀汉和东吴的“大钱”等。这些都让货币本身的价格严重失真。
三国的物价,虽然记载不多,但仍有迹可循。
1:董卓铸造小钱之后,一斛谷价值高达数十万董卓小钱。
2:献帝兴平元年,当时一斛谷五十万钱,一斛豆麦二十万钱。
3:公孙瓒治下的幽州,曾遭受百姓相食,还有蝗旱之灾。当时一石谷要十万钱。最终公孙瓒采用屯田的方法才稍稍达到军队粮食独立供给。
4:兴平元年,东阿地区一斛谷要五十多万钱。
5:魏明帝太和年间,建造景福殿基,造价约为八百多万魏五铢。
6:西晋初年,上党和平阳地区,上等麻布二十二斤或者下等麻布三十六斤,价值约等于一匹布。
汉代二十两为一金,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所以一金等于24铢×20两,就是480铢,一枚铜钱是五铢,也就是说,一金钱应该是96枚五铢钱。一金万钱,不是一金万铢,一金万钱是表示同等重量的金锭等同一万枚铜钱,这是后来才用到的,一千枚铜钱等于一两白银,十两白银等于一两黄金,这是清代算法。所以一金万钱显然是错的,金和铢在这里都是重量单位,金不表示黄金。汉代所谓的一金是表示一金重的钱,如果抛开铜钱重量是否达标这个问题,理论上96枚五铢钱就是一金钱。否则按一金万钱的话人家请客吃个饭本来就是一串铜钱的事,你要拿麻袋装一万枚铜钱付账?
我们先来看看汉朝的各种钱币吧
秦灭以后,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承秦制,货币制度也一如其旧。所不同的是,汉初半两钱的实际重量开始变轻了,如汉文帝时半两钱只重四铢(二十四铢合一两)铸币的名称和重量,两者由相符到有差距,这是世界各国货币史上共同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统治阶级为了节省币材,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货币地位的进一步确立。
西汉初年,曾允许私人铸钱,结果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于是严禁私铸,违者处以死刑。但违法盗铸事件还是层出不穷。公元前175年,汉文帝又允许私人铸钱,但规定不得掺杂铅铁降低钱币质量,违者处以“黥刑”(脸上刺字)。这样一来,各地豪强权贵、富商大贾就得到公开铸钱、大发横财的机会。大夫邓通由于铸造钱币,财富超过了王侯。吴国豫章郡(辖境相当今江西省)有铜山。吴王刘濞就广招天下亡命之徒,大量采铜铸钱,“富埒[liè劣,同等]天子”。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刘濞发动吴楚七国叛乱,曾狂妄宣称:“我的金钱在全国到处都有,诸王日夜用之不尽。有应当赏赐的,只要告诉我,我就送给。”
从经济上看,由于私铸的钱币越来越多,市场上各种钱币杂用,很不统一。老百姓用钱,在郡县之间就有所不同,有的因用轻钱,一百个钱还要贴补上若干。私铸的钱币偷工减料是不足为奇的。有一种钱,轻小得象榆树的果实榆荚[jiá颊]一样,而中间的方孔又特别大,不小心就碎成四爿[pán盘];它的重量只有二铢多,竟在上面还铸明“半两”。
汉景帝平定吴楚之乱以后,又禁止私人铸钱。但私铸钱并没有减少,只是由公开转入了地下。汉武帝统治时,为了遏止私铸,就频繁地下令进行钱币改铸。以后,他又严令执行由桑弘羊提出的经济政策,将冶铁、煮盐和铸钱等权力全部收归官营,从而打击了富商大贾和地方上豪强权贵的割据势力,开辟了更广泛的收入来源。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采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币”。白金的币面分三等:圆形的龙币值三千钱,方形的马币值五百钱,椭圆形的龟币值三百钱。所谓白金,实际上是银和锡的合金。银少锡多,作价又那么高,自然会发生贬值。加上银的价格高,锡的价格低,成千上万的人又私下铸造起来,结果白金只用了一两年就废止了。白金是中国最早的银币,也是第一次在币面上出现了图型。在此以前,钱币上只铸文字,不用图画,与希腊体系的钱币不同。汉武帝时中国已同古罗马、印度等国有贸易往来,白金铸图型很可能是受到外国币制的影响。
皮币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养的白鹿的皮,长宽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绘图。小小一块画了图的鹿皮,竟然作钱四十万,在当时是无论如何行不通的。不过,正因为它的币材与币面的价值相差悬殊,因而可以说是中国纸币的最早尝试。
白金、皮币的弊病,汉武帝很快就发现了。于是在发行白金和皮币以后的几个月,开始铸造“五铢钱”。
五铢钱相当精美,铜色浑厚匀称,文字端庄俊秀,并且采用了战国时刀币、环钱边缘突起的轮廓,以保护币上的文字不致磨损,同时增加牢度。这一边缘突起轮廓的铸造法从此就固定了下来。
五铢钱大小得体,轻重适中。在这以前,大的如某些刀币,长十九厘米,重五十多克;小的如荚钱,直径不到一厘米,象豌豆那么一粒,携带与计数都很不方便。五铢这一标准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实践得来的,因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将铸造钱币的大权收归中央所有,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铸造钱币有了专门机构负责,钱币的质量就有了保证。这时铸钱已经采用了铜质母范的方法,即先用泥土制成非常精美的凹模祖范,然后铸出凸模铜母范,用它可以造出无数的凹模泥范,因此铸出的铜钱大小和式样完全一致。至于钱的边缘,原来是用手工来锉平的,到了这时,已经改为叠串在一起用车刀车平,在技术上有了进步。
从史书的记载看,汉代在发行了五铢钱以后,钱币使用得更加广泛,流通的渠道也更多了。钱可以买到官职,也可以赎罪。汉以前,作为政府一大开支的官吏薪俸,都是以谷和粟等实物来支付的;到了西汉,名义上虽然叫若干石,但在实际发付时,有的发一半谷粟、一半铜钱,有的则完全发钱。东汉时的官俸,连名义上都改为一半钱、一半谷粟了。钱币的用处这么大,人们对于它的追求也就更加强烈。汉代钱范上,常有“日入千金”、“日入千万”、“大利千万”等字样。“金钱万能”好象已成为一般人的座右铭。
从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元鼎元年)起,五铢钱已作为唯一的钱币,独步于汉帝国的疆域。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后,王莽称“假皇帝”,代行皇帝职权,才发行了三种新钱:大泉、栔[qì气]刀和金错刀。
王莽铸造新钱的主要目的,是想用它来收购黄金。西汉时,黄金在对外贸易中是作为国际货币使用的,有一定数量的外流,加上其它原因,使黄金格外希罕。王莽禁止列侯以下挟黄金,人民手中的黄金都要卖给政府,有的干脆没收。他所发行的方孔圆钱大泉,每枚值五铢钱五十个;小泉每枚值五铢钱一个;钥匙形的栔刀每枚值五百个;金错刀因上部阴文“一刀”两字用了一点点黄金嵌错,竟当五千枚五铢钱。公元8年王莽取代刘氏做了皇帝,就将刀钱和五铢钱一并废除,专用大小泉。泉在周朝已作为“钱”的别写,而且含有象泉水源源不断流通的意思。然而人民对王莽的货币政策早已怨声载道,他们拒绝用大小泉,坚持以五铢钱进行交易。在当时无法维持一种稳定的币制的情况下,不少人又从事私铸。于是王莽将使用五铢钱的人流放到边疆去,弄得农民和商人纷纷破产,诸侯卿大夫以至老百姓因私铸而定罪的多得无法计数。中国历史上,在货币制度方面展开这样剧烈的斗争,还是少见的。
王莽极端迷信于所谓的“制度改革”,以为制定了新制度,天下自然会太平。他取国号叫“新”,把各地的地名也都更换得面目全非;货币制同样朝令夕改。专用大小泉仅仅一年,又花样翻新,搞起了所谓宝货制:用金、银、铜、龟、贝五种实物作为币材,定出了六种二十八等不同的货币。宝货制乱七八糟象个大杂烩,连王莽自己也未必弄得清楚。龟甲、贝壳交易的时候须量尺寸,其麻烦可想而知。布币分成十级,从小布一百到大布千钱,每级实际重量只差一铢,不识字的人毕竟是大多数,简直无法分辨。
王莽强迫命令,不带布币的不准通行,公卿身上须有布币才能进宫。他甚至采用残酷的惩罚办法,一家铸私钱,五家连坐,但实际上还是行不通。强制通行的布币越来越不值钱,物价越涨越高,米每石卖到万钱。公元14年(王莽天凤元年),王莽为了挽回人心,第四次改革货币,铸行货泉和货布,有点接近了五铢钱币制。但这时候他的政权正在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风雨飘摇,币制改革已无济于事。新朝只存在十五年便灭亡了。
在中国货币史上,王莽的币制最为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然而它也促进了铸钱工艺水平的大大提高。金错刀的错金技术炉火纯青,“一刀”两字发射出水银的光彩,后代人都把它作为珍贵的工艺品来收藏。东汉张衡在《四愁诗》中写道:“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美人所赠,看来不会是一把真的刀;成语“铸成大错”的“错”,本义也指错刀,借用为错误。货布长二寸半,宽一寸,四枚连在一起,恰好等于汉制一尺。货布制造规格很严,即使检查上千枚,其大小轻重也少有差别,以致可以由钱币来确定汉代的度制和衡制。有人把王莽称作造币能手,这是不恰当的,真正的铸币能手是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默默无闻的普通工匠。
公元25年,借绿林、赤眉起义发家的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他沿用王莽时的货泉,而且还铸造了新的货泉。直到他做皇帝的第十六年,才重铸五铢钱。
在三国时期的货币中,有一种叫“太平百钱”。黄巾起义的首领张角曾以“太平道”为号召,由此看来,太平百钱可能是起义军铸造的。如果真是这样,它便是最早的农民起义军铸的货币了。
除去那些短命的币种 也就是一直用的铜钱比较多 再说了 汉末那个年代 你出门带几十万铜钱。。。这不是找麻烦么。。不管是官匪的 估计都得收拾了您。。古人出门 一般身上带一个褡裢 或者包裹 里面放一些铜钱而已 但是一般是不允许越境乱跑的 所以出门也不会太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5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