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单刀赴会”的主角是谁?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66回讲了这么一件事,孙权命令诸葛瑾赴成都向刘备讨要荆州,诸葛亮计使诸葛瑾无功而返。孙权命令鲁肃设计逼迫关羽交出荆州。关羽慨然赴宴,临危不惧,机智应敌,成功地全身而退。这是书中树立关羽高大上形象的精彩段子之一,历代脍炙人口。史实果真如此吗?
(一)《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梗概
话说诸葛瑾无功而返后孙权大怒,命令鲁肃设计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答应就杀死他。鲁肃定计请关羽到陆口寨外临江亭上赴“鸿门宴”。关羽的智商不低,略为盘算就洞察这诡计,不过他决定赴约,叫儿子关平作好前来接应的准备。
(鲁肃)
第二天关羽带十个随从驾船而去。鲁肃在临江亭外安排好伏兵后,亲自到江岸边迎接关羽。宴会间,心虚的鲁肃低着头,不敢抬头看关羽。
关羽谈笑风生,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酒喝到一半时,鲁肃刚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说在宴会上咱哥俩只谈旧情,不谈国事。
鲁肃还想谈。
立在关羽身后持刀的周仓大叫:荆州乃我主之地!关羽故意发怒赶周仓出去。周仓来到江岸边,挥动红旗召关平将战船驶来。宴会上关羽装作喝醉拉着鲁肃离席。东吴将士想动手怕伤着鲁肃,一直不敢扑上前来。关羽把鲁肃拉到江岸边,立即跳上了接应的船。鲁肃眼巴巴地望着关羽的船扬帆而去。
(关羽和鲁肃)
(二)史实所记荆州归属谈判
《三国志》中的记叙却和故事南辕北辙。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因荆州的归属问题孙刘两家闹得剑拔弩张。狡猾的曹操在北方隔岸观火,准备坐等他们鹬蚌相争,以便从中渔利。
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急时刻,为了维护大局的稳定,鲁肃主动约请荆州守将关羽到两军阵前进行谈判。并且不顾部下的劝阻,执意单独与关羽进行面对面的交涉。
两人谈判时,鲁肃不畏关羽震撼世间的威名,对关羽的推诿狡辩之词一点也不买账,言辞恳切且不卑不亢地详细陈述了孙权当初借荆州给刘备的仁慈之举,痛批了刘备得西川后不还荆地的不义行为,最后以忠君大义来劝导关羽,应当奉劝刘备按正义行事,不应当纵容刘备的这种无赖行为。
面对鲁肃的慷慨陈辞,《三国志》中以一句“羽无以答”,形象地描写出关羽理屈词穷的窘态。
最后在鲁肃的全力争取下,孙刘两家以湘水为界,划荆州而分治,免去了一场争斗,让准备坐收渔利的曹操做了一场“黄粱美梦”。
可能有些人认为,这是《吴书》上写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哦,涉嫌是片面之词!在此则请这些人翻阅《三国志》,通篇没有涉及两军阵前的谈判,更没有关羽单刀赴会的壮举。
为什么上佳表现者由鲁肃变成关羽了呢?笔者管见,汉代历史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开了先河,后来的历史文官都亦步亦趋,写正宗的君主公侯传记一律是正面形象。负面的事儿忽略不计。小说家们更胜一筹,为了达到作品吸睛的目的,干脆来个张冠李戴。
(三)鲁肃是“三国奇才”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出生于士族家庭,但父亲在其幼年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既喜欢读书、又爱好骑射,是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他承头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慷慨大方,常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为居巢长的周瑜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毫不犹豫地将一仓三千斛粮食相赠,从此两人成为好友。
可以说与诸葛亮一样,鲁肃也是位三国时代的奇人。体现在能够敏锐观察和判断社会发展的趋势。
早在投奔刚出道的孙权八年前,鲁肃就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最终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鲁肃,周瑜)
此番热议与“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时间却比刘备与诸葛亮大大超前,只可惜没有一个作家写部小说为其渲染。
为啥鲁肃有这样的认识呢?他熟知历史,不管秦末楚汉乱世,还是王莽更始乱世,时间都不过二十年。从黄巾之乱到曹操打败袁绍刚好过了二十年。
从表面看局势已相当明朗,因此大部分人认为曹操将很快重新统一全国。
鲁肃却以敏锐的政治触觉认识到,乱世的时间虽然不会太长,但整个东汉社会趋于全面崩溃有一个不短的过渡过期,虽然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以其才能屯田养民,延揽士族重建北方,但不是短时间内能恢复到对南方拥有足够的优势的,孙权可以借此时机,鼎足江东实行割据。进而占据长江中下游地方,建立帝业。
(孙权)
公元200年,鲁肃投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后,得到孙权的赏识。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攻打江东,孙权手下的大小官员大都认为抵抗是以卵击石,投降是上策。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于赤壁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孙权常把鲁肃比作是邓禹,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
邓禹字仲华,东汉初年名将,居云台二十八将首位。邓禹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与后来的光武帝刘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刘秀巡行河北,邓禹前往追随,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孙权把鲁肃比作东汉的首位开国元勋,充分说明了他水平高能力强,是其他官员难以比肩的。
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鲁肃治军有方,军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孙权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鲁肃随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后来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四)补白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孙权亲自为其安排丧事,并参加他的葬礼。诸葛亮在蜀国也为他举哀。
孙权后来称帝登坛祭天时,还不忘对众多官员大加赞誉鲁肃:“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且其计策决策,远出苏秦张仪之上!”
三国演义中是关羽,但还有以下说法
关羽的单刀会因为演义和戏剧的关系,乃是出名的故事了,演义中的单刀会把关羽的豪气英勇完全展示出来,而相对的东吴鲁肃那边却成了小丑一般。但是在历史上则不同,实际上这单刀赴会原本是赞颂鲁肃的故事。其载于《三国志鲁肃传》:
“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应该说,三国志中的记载在演义中也都谈到了,三国志中有的比如鲁肃主动邀关羽相见,两者的对答,一人的插语和关羽最后的表现都在演义中有,但是为何我们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却完全不同的感觉呢?
这就是小说的厉害之处,其实演义对很多的历史都没有做大的改动,有时甚至就是完全的照抄历史,但是他只要在其中加些细节,则得出完全不同的味道。比如鲁肃邀请关羽这是史实,他写上了,但是在之前加一段孙权和鲁肃定计要害关羽的描写,这就显得鲁肃的邀请居心不良。再如鲁肃邀请关羽相见是单刀赴会也是史实,但是史书中的单刀赴会其实是双方,但是在演义中实写了关羽的单刀赴会,而弱化了鲁肃的单刀赴会,这样就显示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再比如在史书上两者的对答都可以说原原本本的抄上了演义中,甚至连那“坐有一人”的角色都由周仓扮演了,但是演义中淡化对答,而强化了关羽的豪气与鲁肃的惊疑不定。其实总体来说演义只对史书中鲁肃在宴上的表现有所改动,其他的都没有改变,只是不断的添油加醋上去,其读出来的感觉便完全不同了。其实演义中这样还不算老道,我们看吴书中对这段记载的描述:
“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他和三国志中只有两大不同,一则是鲁肃与关羽相会诸将疑恐有变,而鲁肃独往,二则是最后的“羽无以答”。这比起三国演义的大段描写铺垫来说也不逊色,一下便将鲁肃的形象拔的极高,而关羽极低了。(与三国志相比)
所以在看历史小说千万不可相信什么完全的遵守历史,就算他不是那七分实三分虚,而是百分之九十九实,百分之一是虚,那百分之一的虚就能把大家对历史的观感完全颠倒了。
其实说起这个单刀赴会,在历史上也算不得什么有名的单刀赴会,只是演义与关二哥的关系,使得这次单刀会广为流传,毕竟这种单刀会是最能表现一个人在险境中的英雄气概的,演义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来烘托自己的主角呢。(就好象之后诸葛亮的空城计一样)不过真正的“单刀会”还要说下面几次。
其一:曹沫单刀执齐公:历史上最出名的刺客乃是荆轲这自然毫无疑问,不过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这第一位单刀执齐公的刺客却是一位鲁国将军,史记中载: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这位曹将军打仗看样子不行,不过到是胆色过人,居然携带匕首参加宴会并行刺齐桓公。在刺客列传中他排位第一,也是唯一一位没有因为行刺而死的刺客,这次行刺无一人死亡,也算是比较独特的吧。曹沫的这次事件影响很大,日后荆轲刺秦便有想模仿曹沫之举。(只是如齐桓公这样的人物也免不了想反悔,难道能指望秦王守诺吗?)不过他的身份其实是将军,这刺客只是客串一下而已,所以虽然手里拿的不是刀而是匕首,但是说曹沫是单刀赴会也不委过。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会盟再也不安全了,之后宋襄公与楚国争盟主之位,便是在会盟时被暗藏武器的楚国人给挟持了,之后和谈时限定携带武器和武装人员数量便成了共识。
这次单刀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单刀会的刀,就是用来要挟人的。
其二:演义中关羽说“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臣如无物;”则第二件便是说渑池的蔺相如了。史记的记载: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缸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缸,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缸。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缸。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缸”。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秦国之强,六国无敢与之披靡者,秦王之威,天下为之畏惧。然蔺相如一介士人,却能威慑秦王,古语中有布衣之怒一说,蔺相如这士人之怒能令秦王畏惧,蔺相如虽然没有带刀,他的怒火却使得他自己犹如一把无敌的单刀。日后颇多的士人满腹经纶,却在强敌面前俯首帖耳,他们缺乏的不是才华,而是勇气。
这次的单刀会告诉我们,即便手无缚鸡之力,即便手中无刀,只要有勇气,也能成为一个手握单刀的万人敌。
其三:与关羽同时代的其实还有一次单刀会,荀彧在兖州之乱时,与郭贡会:
“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敦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荀彧见郭贡想必不可能带什么武器和随从,但是却能凭借自己的镇定自若退几万雄兵,确实不愧为曹操之下的第一谋士,他虽然没有带刀赴会,但是他的这次赴会却挽救了曹操之后的命运。荀彧的这次单刀会在历史上的意义比关羽鲁肃那没有结果的单刀会大多了。
有时,在强敌面前,不是虚张声势,而是镇定,便是一种武器了。
其四:郭子仪单骑退兵,资治通鉴记载:
“子仪曰:“今众寡不敌,难以力胜。昔与回纥契约甚厚,不若挺身往说之,可不战而下也。”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卫从,子仪曰:“此适足为害也。”郭晞扣马谏曰:“彼,虎狼也;大人,国之元帅,奈何以身为虏饵!”子仪曰:“今战,则父子俱死而国家危;往以至诚与之言,或幸而见从,则四海之福也!不然,则身没而家全。”以鞭击其手曰:“去!”遂与数骑开门而出,使人传呼曰:“令公来!”回纥大惊。其大帅合胡禄都督药葛罗,可汗之弟也,执弓注矢立于阵前。子仪免胄释甲投枪而进,回纥诸酋长相顾曰:“是也!”皆下马罗拜。子仪亦下马,前执药葛罗手,让之曰:“汝回纥有大功于唐,唐之报汝亦不薄,奈何负约,深入吾地,侵逼畿县,弃前功,结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何其愚也!且怀恩叛君弃母,于汝国何有!今吾挺身而来,听汝执我杀之,我之将士必致死与汝战矣。”药葛罗曰:“怀恩欺我,言天可汗已晏驾,令公亦捐馆,中国无主,我是以敢与之来。今知天可汗在上都,令公复总兵于此,怀恩又为天所杀,我曹岂肯与令公战乎!”子仪因说之曰:“吐蕃无道,乘我国有乱,不顾舅甥之亲,吞噬我边鄙,焚荡我畿甸,其所掠之财不可胜载,马牛杂畜,长数百里,弥温在野,此天以赐汝也。全师而继好,破敌以取富,为汝计,孰便于此!不可失也。”药葛罗曰:“吾为怀恩所误,负公诚深,今请为公尽力,击吐蕃以谢过。然怀恩之子,可敦兄弟也,愿舍之勿杀。”子仪许之。回纥观者左右为两翼,稍前,子仪麾下亦进,子仪挥手却之,因取酒与其酋长共饮。药葛罗使子仪先执酒为誓,子仪酹地曰:“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有负约者,身殒陈前,家族灭绝。”杯至药葛罗,亦酹地曰:“如令公誓!”于是诸酋长皆大喜曰:“向以二巫师从军,巫言此行甚安稳,不与唐战,见一大人而还,今果然矣。”子仪遗之彩三千匹,酋长分以赏巫。子仪竟与定约而还。吐蕃闻之,夜,引兵遁去。回纥遣其酋长石野那等六人入见天子。”
面对几万敌军,郭子仪力排众议,数骑赴敌营,不举刀枪,面对全副武装如临大敌的回纥军,免胄释甲投枪,身无一刀,却以威摄其人,以言动其心,一夜之间化敌势为虚无,如此之事,只有初唐太宗可比之,名将者,百战百胜者多之,然不战而胜者则少之,能单骑退万骑者,即便几千年中也不过寥寥无几数人。
此事,可遇而不可求之。
说起这些单刀会的主角来,都是威风的很,但是在那时他们也是捏着一把冷汗,只是靠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而过关的吧。不过,假如让大多数人来选择的话,还是不要有这种单刀赴会的机会好,兵行险招而胜毕竟还是险招,若有绝强的实力让对方屈服,那种单刀赴会的英雄不做也罢,自然,世界上从来没有这样顺利的事,所以我们永远期盼着英雄的出现。
1、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关羽。
2、江东吴国鲁肃欲杀关云长,夺会荆州,故在江边亭内摆下“鸿门宴”,亭外设下刀斧手,掷杯为号,群起杀之。关云长明知是计,却仅带周仓一人替关云长拿刀,孤舟渡江前来赴宴。
3、席间,关云长故意骂走周仓,使其先到江边准备,后手拿青龙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牵鲁肃,使其送自己去江边,东吴众人因顾及鲁肃安全,不敢妄动。只好眼看关云长安全离去,留下千古佳话。
4、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鲁肃的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历史是后人记述的一件事情,也有可能会存在争议,针对于单刀赴会这件事情,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是关羽,有的人认为是鲁肃,当然,还有人认为是鲁肃和关羽两个人,而我觉得这三种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理解。
当时鲁肃邀请关羽相见,他们都拿着刀,所以称之为单刀,这场单刀会把关羽的英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他的那种英勇无畏,大无谓的精神真的令很多人所钦佩和赞美,所以,一部分的人认为单刀赴会的英雄指的是关羽。但是,在这场单刀会中,也有鲁肃的参与,而后人却没有把鲁肃的形象给刻画出来,像个小丑一样,反而更加衬托出了关羽的英雄形象。
是历史上的某一部分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鲁肃应该是这场单刀会中真正的主人公。当时,关羽因为某件事情和鲁肃吵了起来,他说:”国家本来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而鲁肃却说,我的土地,怎么能让你来撒野,这时,关羽又说了一句,这是国家的事情,你这种人怎么能知道呢,然后就看了他一眼就走了。所以有些人认为鲁肃应该是这件事情的主人公。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在这场单刀会中,两个人都参加了,两个人都应该是这场会议中的主人公。这就是单刀赴会的故事。
单刀赴会的是关羽。
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以下为其简要内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索还荆州。关公开始时以饮酒莫谈国事为由将话题叉开,哪料鲁肃步步紧逼;关公乃以刘备继承汉室土地为由,且使刀铃铮铮直响。周仓插话:“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抵赖之言,毫不掩饰。关羽于是变色而起,从周仓手中夺过大刀,假装怒叱道:“这是国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给我退出!”明叱周仓,实在鲁肃!接着,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亲热之中又带有几分杀气:“今天饮酒,我已经醉了,莫要再提荆州之事,担心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改日我再请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到了船边,关公才放了鲁肃,拱手道谢而别。鲁肃如痴如醉,半晌才缓过气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8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