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会真心将皇位让给诸葛亮吗?如果诸葛亮接受了,蜀汉会一统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可以肯定的是,刘备不会将皇位直接禅让给诸葛亮,因为此前是没有先例的。就算是权臣霍光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他所立的也是刘家的孩子,并不是自己。
所以刘备如果禅让给诸葛亮,那说明刘备是想要带诸葛亮一起走了。而当时蜀汉那么个德行,把这么优秀的人带走了,刘备也就等于是宣判蜀汉的灭亡了。
诸葛亮自身来说,也绝对不会赞成这种无脑的禅让。一来诸葛亮在蜀汉臣民心中的威望尚未达到可以自立为王的地步,二来诸葛亮并不想悖逆汉室。
1、刘备打江山的目的,可不纯粹是为了恢复汉室江山。
刘备满口仁义道德,自身也是身体力行,一辈子彰显仁义,的确非常不容易。可是他真的只是为了恢复汉室江山吗?
从他后来登基称帝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为的是自己做皇帝,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成为皇帝。就算是皇帝的亲兄弟,做这种事情,那也算是谋反了,何况刘备只是皇帝的远亲呢?当时汉献帝刘协虽然被曹丕给废了,但是他依旧还活着。可是刘备这边却一口咬定,刘协已经死了,而且是曹丕给害死的。他们将这种思想在蜀地四处传播,这就给了刘备登基称帝的机会。如果刘备真的只是为了恢复汉室,那么他就应该想办法把刘协给弄回来。
当然了,我们不能以此来贬低刘备,换做任何人,都不可能把自己辛苦赚来的基业,拱手让给别人。由此可见刘备连汉献帝刘协,都不肯相让,又怎么会把皇位让给诸葛亮呢?刘备自己有儿子,刘禅虽然没什么历练,但是也算聪明乖巧。虽不能成为开疆拓土的明君,但是做个守成之君还是绰绰有余的。
刘备心里清楚刘禅的优缺点,他缺少历练,能力不足,需要时间来打造这一切。可惜刘备没时间帮他了,能帮助刘禅的就只有诸葛亮了。
2、诸葛亮不会接受刘备禅让的皇位。
如果刘备真的年老昏聩了,将皇位传给了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必然是要万死辞退的,因为这不是好事,而是灾祸。
蜀汉君臣大部分都是刘备提拔上来的,赵云、魏延、马超、李严这些人都死死地盯着诸葛亮,只要诸葛亮有这方面想法,那么他们便可以帮刘备解决这麻烦。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此前的工作,绝大多数是在搞后勤搞内政,当然这些事情虽然比打仗要辛苦得多,也重要得多,可是这些事情培养出来的手下,都没有军权。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军权始终掌握在刘备的手下人手里,在军中资历尚浅的诸葛亮,绝不会傻到,接受这种无妄之灾。
再说了,这有没有可能是刘备的一种试探呢?刘备就算再仁义,那好歹也是帝王。一个帝王满嘴跑火车,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刘备说这个谎言的目的,那就是要试探一下诸葛亮,看看诸葛亮是不是对老刘家的江山有二心,如果真的有,那该怎么办?肯定是要宰掉的。
一想到这里,诸葛亮又是打了个冷战,他知道要想躲过这一劫,必然是要万死辞掉禅让这件事,否则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3、诸葛亮就算真的接受了禅让,也改变不了蜀汉灭亡的厄运。
就算退一万步讲,诸葛亮真的接受了禅让,蜀汉群臣也都接受了这个事实,将他奉为皇帝,那么三国历史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吗?当然不会。
因为蜀汉的失败,不是因为皇帝的问题,而是因为国力的问题。刘禅这个皇帝当得相当不错了,在位41年,接近30时间,他是拥有实权的。这在封建王朝本身就是比较少见的了。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
诸葛亮上位以后,蜀汉依旧还是要北伐,还是会因为粮草问题不断折返,诸葛亮还是会因为各种事务都要亲力亲为而活活累死。当年关羽丢了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大败,使得蜀汉已经没了翻盘的机会。家底都被打光了,还拿什么去跟人家强大的曹魏相抗衡呢?可能连东吴都打不过了。
我很不愿意将皇帝和诸葛亮之间联系在一起,因为纵观天下历史,托孤最成功的一对君臣,那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后世每一代皇帝在面临托孤问题的时候,都希望自己有一个诸葛亮这样的托孤大臣,可惜这是非常难办的事情,因为谁对皇位都是虎视眈眈的。
唯独诸葛亮是那个为老刘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所以说将他和皇帝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是一种侮辱。
皇帝未必就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有些人一辈子就是为了成为贤能的忠臣。有时候做臣子比做君王更让人感到钦佩,诸葛亮显然就是那一类人。
如果诸葛亮真的率领蜀国一统三国了,他不会篡位。因为篡位是逼迫着当时的执政者下台。但刘禅一定会禅让(不管他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下好了刘禅名字中的禅让倒是名副其实的。
在这里我们不去论证蜀国是否能统一三国,我们只论证诸葛亮会不会在统一三国之后,谋朝篡位。
1.我们要相信一点:人的野心总是会逐渐增大的
魏武帝曹操,一直在将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他的志向无非就是做一个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但凡汉献帝能够争点气,说不定真的成就了曹操忠臣的美名。
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到打败张士诚,陈友谅之前,他的志向从来没想过一统天下,在元朝末世能够有一方根据地,他也就满足了。后来力克张陈二人,他也便有了向北统一天下的决心与意志。千古大奸赵高,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兢兢业业,忠诚无比,而秦始皇死后,胡亥是这个草包上台,这反倒长了赵高的野心,于是几年将大秦的基业毁于一旦。
同样千古忠臣诸葛亮,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他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在刘备死后,随着他统一天下,人心军心达到极点,我们不能保证诸葛亮不会生出谋朝篡位的心。因为人心这个东西永远是最难测的。
2.历史上谋朝篡位的帝王,对于前朝的帝王貌似采取的都是怀柔政策,不杀。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对前朝皇族柴氏子孙用丹书铁券的形式,进行保存,不失为一代仁君;
魏文帝曹丕,三推三让逼迫汉献帝下台,完成了他爹一生都没完成的心愿,倒是赏了汉献帝一个善终,也不失为一代仁君。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灭了他兄弟的满门,让唐高祖李渊这个老皇帝不得不将皇位传给他这个仅剩的二儿子。一直到唐太宗做了9年的皇帝,李渊才寿终正寝。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失为一代仁君。
3.那诸葛亮真的一统三国,他一定会去刘禅而代之。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虽然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但他骨子里是一位文人。文人士子的心,永远心怀天下。
同样文人的心永远是最狠的。将军用刀剑杀人,文人用笔杆子杀人。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的教训是以长辈教训子侄这种口吻来说话的。
从诸葛亮在蜀国实行的法治政策,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们都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心狠手辣(或者换成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利益)的人。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上。当刘禅不能满足一个帝王的要求时,当仁不让便是诸葛亮唯一的选择。毕竟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就曾经有这样的话留给诸葛亮:刘禅能扶则扶,不能扶则取而代之。
4.如果诸葛亮会怎么逼迫刘禅禅让?
诸葛亮统一了三国,打的旗号是大汉而不是大蜀。而那时的大汉朝,唯一的正宗血脉就是刘禅。所以刘禅活着一日,诸葛亮则名不成名不正言不顺,他就是蜀国的曹丕。
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所杀,刘备勃然大怒,率领七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讨伐东吴,结果被名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一败涂地,七十万大军损失殆尽,使得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刘备出征前,诸葛亮曾苦口婆心劝说,希望刘备暂忍兄弟之仇,不要轻易对盟友用兵,可惜被仇恨之火烧伤理智刘备根本无心听从。那么,假使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劝阻,没有出兵伐吴,结果又会如何?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刘备不会遭遇夷陵之败,蜀国不会因此元气大伤。刘备也不会因战败忧愤,一病不起,可能会活得更长。诸葛亮接手蜀国时,也必然不是接手一个烂摊子,而是一个蒸蒸日上的政权。
若是如此,蜀国能统一天下吗?相信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即使刘备没有出兵东吴,没有遭遇夷陵之败,蜀国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之所以失败,缺的不是兵,也不是粮,而是天时。火烧上方谷,眼看着司马懿便要葬身火海,明明万里无云的天气,却突然降临一场大雨,拯救了司马懿一命,还把诸葛亮气得一病不起。
这岂非天意助曹不助刘?
那么,《三国演义》中,天意为何助曹不助刘?
原因很简单,作者罗贯中就是这样设定的。而罗贯中之所以如此设定,是因为《三国演义》毕竟是一本历史演义,他不可能改变历史的结局。
所以,谈论演义没有多大意义,即使罗贯中杜撰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放弃出兵东吴这一情节,他还是会以蜀汉被曹魏吞并的结局收尾。
不如讨论历史。那么,历史上,如果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劝说,结果会怎样?
很遗憾,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劝阻刘备出兵。
那么,我们假使诸葛亮劝阻过刘备,刘备也听从了诸葛亮的劝阻,结果会怎样?
我的答案是,蜀汉仍然不可能统一天下,仍然很可能会被曹魏吞并。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
其一,刘备夷陵之败,并未使蜀国元气大伤,对北伐影响不大。
刘备出兵伐吴,并没有损失七十万大军。据史料记载,蜀国全国人口也不过百万左右(应该是指登记在册的人口,实际人口应该不止百万),刘备怎么可能调集七十万大军伐吴?
史料上虽未明确记载刘备伐吴的军队数量,但保守估计,蜀军人数不会超过10万,有学者认为是五六万。这一战,刘备几乎全军覆没,这对本就人口稀少的蜀国而言,确实是不小的损失,但谈不上元气大伤。
所以,诸葛亮北伐失败,与刘备关系不大,至少从军队规模上说,刘备的夷陵之败,并没有对后来诸葛亮北伐造成多大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没有夷陵之败,诸葛亮北伐的资本也不会富余多少。
其二,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缺少兵和粮。
诚然,如果没有夷陵之败,诸葛亮将来北伐,能调动的军队肯定更多,蜀军的军事实力肯定有所增强。然而,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缺少兵,甚至也不是缺少粮,而是缺少一条畅通的粮道。
关羽丢失荆州后,蜀汉失去了从荆州北伐的机会,只能从蜀地发兵。蜀道艰难险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别人难以攻进来,自己也难以杀出去,诸葛亮五次北伐,至少有两次是因粮草不继而退兵。而粮草不继的原因,不是缺少粮食,正是缺少畅通的粮道,导致粮食无法及时运送到前线。
其三,诸葛亮性格持重,难以出奇制胜,劣势逆袭。
第一次北伐期间,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建议由他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突袭长安。然后诸葛亮大军可趁机“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然而,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过于冒险,并未接受。
我们且不说诸葛亮以魏延的计划行事,能否取得胜利,但从诸葛亮断然拒绝魏延的奇谋,可知他性格谨慎,不喜欢出奇制胜,喜欢步步为营,稳打稳扎,有备无患地层层推进,所以他决定,“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稳打稳扎的战术不能说一定存在问题,尤其是当自身硬实力足以与敌军抗衡时,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战术。然而,蜀军的整体实力并不如魏军,如果想取得北伐的胜利,就非得出奇制胜不可。稳打稳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和魏军打消耗战、拼国力,蜀国能拼得过魏国吗?
其实,自关羽丢失荆州,使得蜀汉国力削弱,又失去北伐的通道,无异于被困在道路崎岖的蜀地,便基本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所以,蜀汉未能一统天下,与刘备夷陵之败的关系不大,甚至与诸葛亮的关系也不大。换一位比诸葛亮更出色的全能型人才接手蜀国,恐怕也难以摆脱国力弱小、蜀道艰难的劣势而逆袭,除非蜀汉拥有萧何那样的后勤天才和韩信那样的军事奇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5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