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长平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长平之战给人最大的历史影响便是白起坑杀40万赵军,致使赵国国势每况愈下,秦国的一统之路从此便只是时间问题。此后,才有了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
不过,事实上长平之战经历了三年的苦战,赵军虽然全军覆没,损失了45万青壮,但秦军也损失了二十万。前期赵军廉颇坚守三年,虽连连败退,但至少抗下了秦国的虎狼之师,那么事态是如何一落千丈,使得赵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里边有必要讲一下时代背景:公元前270年,也就是大战八年前,秦军翻山越岭穿过了韩国进攻赵国,不料却在阏于之战大败于赵军赵奢(赵括的父亲)。这一时期,战国纷争不断都想着一统诸国,纵横家的“远交近攻”、“合纵连横”便流行一时。秦军暂时打不趴赵国,自然要捏近处的“软柿子”——韩国。
公元前262年,秦国以韩国派遣郑国来捣乱(郑国渠)为由发兵攻打,韩国新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阳)被强势的秦人攻下,这一拦腰截断也就使得上党郡与本土失去了联系,干脆拿来献给秦国请求饶恕。
不过,上党郡郡守冯亭可不愿意就这样“束手就擒”,献出上党,我冯亭可就什么都没有了。何不,把上党十七城转交给赵国,还能混个爵位当当。平白无故就收下这十七城,赵国虽然也惧怕秦国的强大实力,但到嘴的肉实在难以吐出来。
就这样,长平之战爆发了,双方的主将分别是赵军廉颇与秦军王龁。虽然赵军连连败退,但实际上还没有触及根本,长此以往自然可以拖住秦人入侵。更何况赵军虽然军事开支巨大,但秦军远道而来数年消耗也非小数,可以说廉颇的坚守策略虽然猥琐但却成效卓越。
不过,赵孝成王这边对于国力消耗似乎快达到上限了,连番催促斥责廉颇。而秦国虽然也无大的进展,但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手中。因此一边假装与赵国议和,使赵国失去了与他国“合纵”的机会;另一边则散布谣言,廉颇不足为惧、赵奢之子赵括才是秦军的“天敌”。
就这样,出身军事世家却毫无实战能力的赵括成了新的赵军主帅,“纸上谈兵”一改廉颇坚守计谋,而秦军换帅白起,诱敌深入终于包围了这支赵国主力。断粮数十天、4次突围失败、主帅赵括身中箭雨,陷入绝望的40万赵军选择了投降,可惜能够走出去的只有240个“青少年”。
赵军被释放的二百余人是因为年纪小的缘故,但也反映了赵国是全军出击,连十来岁的青少年也得上阵杀敌。因此,白起坑杀的40万人马,可以说把赵国的青壮一网打尽。“赵武灵王”振奋了赵国的国力,有了争取一统的实力,却败在了这一场君臣的“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赵孝成王换下廉颇,也不在于赵括纸上谈兵,根本原因在于赵孝成王本身。长平之战发生的原因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切断,上党郡成为韩国的飞地,韩国守又守不住,为了阻止秦国继续进军,韩国国君韩桓惠王下令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听从韩桓惠王的命令,暗中却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与大臣商议后,决定接收上党郡。
这样,秦国非常生气,迁怒于赵国,于是发兵攻击上党郡。长平之战的经过公元前260年,秦军开始攻击上党郡,赵孝成王令廉颇率20万大军出发前往上党,廉颇起到长平时就得到消息,上党郡已被秦国攻占,于是廉颇在长平驻防。同年,秦军开始攻击长平,秦军将领是左庶长王龁,赵军将领是老将廉颇,廉颇以逸待劳,避而不战,秦军无法求战,损兵折将,两军形成对峙局面。随后不久,赵孝成王用赵括换下廉颇为赵军主帅,并不断增兵,长平地区的赵军主力达到45万,赵括到任后,改变廉颇的防御姿态,主动出击,而秦昭襄王也在此时暗中用白起换下王龁,同时也不断增兵,使长平地区的秦军主力达到50万人。
由此双方展开战略大决战,赵括轻敌冒进,导致赵军被围,在粮道被断、主帅被杀、无法突围的情况,赵军全部投降秦军,白起使计坑杀赵国降军,赵国在长平一战中被杀士兵总数达到45万之多,从此赵国一蹶不振。那问题是赵孝成王为什么要换下廉颇呢?
关健原因就是赵国的综合国力弱于秦国,廉颇打的是消耗战,45万赵军在前线防御50万秦军,每天的粮食消耗是一个天文数字,算每个士兵每天需要粮食0.5公斤,那45万人一天的粮食就是22.5万公斤,一个月需要粮食675万公斤,长平之战打了近一年,赵国没有粮食了,按廉颇的方案防御,赵国如果打不赢秦国,就会断粮,一断粮,45万大军马上会崩溃,这还只是粮食,战争还需要兵员、武器、衣物等补给品,赵国根本顶不住了,赵孝成王对廉颇很不满意,希望能速战速决,屡屡派人责备廉颇,但廉颇并未改变策略,赵孝成王才决定临时换将,用赵括换下廉颇。至于秦国相国范雎的反间计,只是次要原因,范雎听说了赵孝成王派人责备廉颇不出战,这才派人携带千金,散布谣言,使用反间计,如果没有赵王要出战的战略意图,范雎的反间计只怕是使不上。
战国后期的赵国有一个名将,名为赵奢,他被称之为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他有一个儿子 比他还要出名,知道有一个词语叫做纸上谈兵吧,说的就是他的儿子赵括。
赵括是赵国的将领,而赵括最著名的一战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中,赵括取代赵国的名将廉颇,最终赵国被秦国打败,自此赵国再也没有力量和秦国相抗衡,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大约45万人,其中五万人战士,40万人被白起给坑杀。
括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国损失了45万人,赵国真正的元气大伤,在赵国国内能看到的不是白发老者,就是黄发稚子。赵国这个自赵武灵王以来崛起的大国,终于退出了强国的舞台,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所以长平这一战堪称是秦赵两国的国运运之战。赵国长平之战中,是在赵括的手里失败的,甚至有人将战败的责任全部归罪在赵括的身上。
原因不外乎赵括改变原来的老将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而且他本人只是一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所以纸上谈兵也成为嘲笑赵括的一个专有名词了。
那么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真的一无是处,真的在长平之战中错误百出,他真的要为长平之战负全部责任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
长平之战的起因,很简单。当时秦国攻占了韩国野王,韩国十分恐慌,于是韩国向秦国求和,那个时候的求和可不是说我认输就完了?还要有诚意,这个诚意无外乎是钱财和土地。
韩国求和比较有诚意,他们割让韩国的上党郡给秦国,将上党割让给秦国,秦国也就罢兵不打韩国了。韩国答应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但是有人不愿意了。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他不想投降秦国就算了,他还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王也接受了上党郡,并派出了廉颇驻守上党郡。
秦国看到自己到嘴的肥肉就这样被人给截胡了,自然不愿意。秦国心里想:这是韩国割让给我的土地,你们赵国胆子不小,这是面子问题,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当然不止是面子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上党简直太重要了。
?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
上党在春秋时期就是晋国的咽喉,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晋国能够扼守秦军东出,所依赖的即是上党天险。
而且上党地区号称天下之脊,东部依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为界、西部依太岳山和中条山与晋南(也称河东)接壤,是一块高原盆地的地形,而上党的西边,秦国的军事重镇安邑。
过了上党就是赵国的邯郸平原,一旦秦国占据上党那么赵国都城邯郸将会暴露在秦军的攻击之下,战略态势将会非常被动,这对赵国意图与秦军争雄一统天下战略目标是一个重大打击。
所以无论对于秦国还是赵国来说,上党地区都不容忽视,上党为秦国所占据,可以威胁赵国和魏国。上党在赵国的手中,那么赵国就可以遏制住秦国的东出,两国对上党都势在必得。
秦国见到赵国接受了上党,立刻就出兵攻打上党,没有丝毫的含糊。此时的秦国军队是真正的百战之师,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占领了上党,按理说战争应该结束了,毕竟秦国的目的是上党,而此时上党已经到了秦国手中。
但是战争并没有因此结束,你赵国还敢惹我大秦,那要给你点教训才行,而且秦国占据了上党,上党郡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这也给了秦国理由,继续攻打赵国。
驻守长平的赵国将领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而秦国领兵的将领则是王龁,在王龁的指挥下,秦国军队向长平进攻,秦军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第一次交锋秦国胜 ,展现了秦国的兵锋。
第一次战斗两个月后,王龁率军再一次进攻,这一次秦军打败了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这一战之后赵军筑起围墙, 不敢出来应战,廉颇的意思是避其锋芒。
赵军躲起来也没有用,秦国军队继续发起强攻,他们攻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赵军连续失败,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赵国国内一片哗然。而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其实廉颇的战略没错,坚守不出,秦国就会被拖垮。而赵孝成王责备廉颇不仅仅是因为廉颇不出战,而是因为赵国拖不起,大军驻扎不动,粮草每日花费不少,同样的秦军也耗费不起。但是秦国的境况比赵国要好点。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奖励耕织,人人种粮的积极性很高,国内粮食重组。 秦国早在秦惠文王时代就取得了蜀地,那里可是粮仓呀,所以秦国能无敌于天下,一方面靠的是秦军和先进的武器,更要靠粮草,供应大军。 所以说在粮草方面秦国还能拖,但是有一点他也担心,在这里对峙万一其他国家趁机去攻打秦国,那就麻烦了,所以秦国也想速战速决。
但是廉颇无论赵王怎么说,就是不出兵,秦国也着急了,立刻派人使反间计,使人在赵国散布谣言: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这个谣言一起,加上赵王也有换将的心思,国中其他将领他也不放心,于是他决定换上赵括出战。
当赵王问赵括能不能击败秦军的时候,赵括说道:?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这话不知道是赵括太狂还是太自信,赵王听了立刻换掉廉颇让赵括代替廉颇。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那么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并不是,赵括到了长平之后,他做了一下几件事:
更换部队将领赵括到了前线军中之后,实地调查了一下军队的情况,更换掉了一些将领。看到没有,他是根据实际情况换了一些将领。也就是说赵括是知兵的。 改变军中制度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但是这个名将在面对秦军的时候屡次失败,这不仅仅是战斗力的问题,还有军中制度的问题,赵括到任之后改变军中制度,这能在当时也是符合情况。 改变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进攻秦军赵王让赵括来就是扭转战局的,怎么去扭转战局,靠坚守肯定不行了,唯一的就是改变之前的策略,不再去坚守,只能去主动进攻秦军。 所以说赵括这三条在当时也算符合情况,不要说廉颇的坚守,那根本没有意义,要知道长平之战这几乎是关乎着国运之战,坚守不出也会影响士气,这也不是赵国希望看到的。
现在我们说当时赵括根本不要用赵括取代廉颇,赵括也不应该出击,其实赵括在当时主动出击十分符合情况,他本身就带来二十万援军来的,有决心和秦军一战。
要说赵括没有能力,那是胡扯,从秦军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来他们对赵括还有赵军有忌惮,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如赵括真的那么无能的话,秦国何必暗中派白起来,还要保密?
如果赵括真的那么无能,秦军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小心,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而且赵括的策略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遇到更为强大的白起,这一位人屠,一生几乎没有败绩。
而且秦军成功的截断了赵军的粮道,将赵军团团围住,赵括在率军突围的时候战死,赵军群龙无首,最终投降,被白起给坑杀!
而秦军后来包围邯郸的时候,白起说秦军经长平之战死伤过半,不太合适出兵。从这话就可以看出,赵括不是个窝囊废,还是有真材实料的,没点能力,如何能摧毁虎狼之师的一半军力,所以赵括能力还是有的。
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失去了国运,国内青壮劳力严重不足,兵力更是捉襟见肘,在秦军包围邯郸的时候,全靠魏国和楚国救援。所以说赵括在长平失败简直断送了赵国,这总要有人来负责吧。
秦国号称虎狼之师,自然不敢善罢甘休,我的地方你赵国你敢占据,真的是没事找找事,不教训你一下,你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是吧。
于是赵王接纳的上党,这是战争的起因,又是他想要换的廉颇。但是这些错误不能让一个君主来背吧?
加上长平战败,国内怨念太大,自然要有一个背锅的人,此人就是已经战死的赵括,毕竟他人已经死了,也算为赵国做了一件好事吧。所以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并不是说他只会纸上谈兵,反而还是有一定才能的,他只是为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背锅而已。
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交战双方是当时的秦国和赵国,主要参战的将领为:秦国的主帅首先是王,到后来换成白起;赵国这边首先是老将廉颇,到后来换成赵括。
我们对长平之战的印象一般来说是四个字——“纸上谈兵”。简单来说,就是面对秦国的重兵压境,赵国的老将廉颇采取固守坚城打持久战的办法,想拖垮秦军。,于是秦军就用反间计让赵王临阵换将,让年轻而无战长经验的赵括代替了老成持重的廉颇。
结果赵括虽精通兵法,却却没战场经验,主动出击中了秦军的埋伏,最后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
长平之战的失败,总结下来第一责任人是赵括,他不该轻敌出击;第二就是赵王,他不应该中了秦军的反间计。
这种说法初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仔仔细细看一遍,就会发现事情决对不是这么简单。
战争过程我们来看一下。
最开始,秦国打的是韩国。论实力,韩国在当时已经是很衰败了,所以连战连败,丢失了大片的土地。最可怕的是,秦军把韩国切断,将上党的地方给包围了。上党是韩国的一个边郡,在今山西省的东南一带。
上党这个地方地势很高,是战略要地,号称“天下之脊”,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在没有本国支援的情况下,凭上党本地军民是吧可能抵抗住秦国大军的。按照韩国国君韩桓惠王的意思,你们干脆就投降算了。
但是上党的军民不愿意,于是干脆就投降赵国,也算找了个靠山。这时候,对上党的投降,赵国内部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这个便宜不能占,占了会惹祸上身。
第二种意见就说要接受,上党这么大,又是战略要地,还有17座城池。平时动用百万大军,也未必能打下一座城池。这下一次就拿下17个城池,这个便宜肯定要占。赵国最后还是把上党接收了。
秦国费了大功夫,结果却让赵国占了个大便宜吗?所以,秦国大军直接进攻赵国,主帅就是王。赵国派老将廉颇出马,两军在长平这个地方对峙。
过去我们总以为,廉颇是名将,他出马一定没有问题。但实际情况是,廉颇一开始也是主动出击,但却是三战三败,最后只能采取长期防守的持久战。
其实,并不是廉颇要打持久战,而是在短兵相接敌不过的情况下,被迫转入防守战。
我们总是说廉颇的战法好,因为秦国战线长,运输困难,经不起持久战。持久战,一定能把秦军拖垮。
但事实是,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国富民强,兴修水利,国力已经远超从前。所以打持久战,最先拖不下去的反倒是赵国,赵国甚至派使者去与秦国议和了。但却被秦国拒绝了。
秦国又在赵国散布谣言,说我们不怕廉颇,我们就怕赵括。于是赵国中计。
原先廉颇资格老,威信重,赵王一时拿他没有办法而已。被反间计一提醒,他想起来,赵国除了老将廉颇之外,还有一个少年成名的赵括。
于是,不管其他人如何劝诫,赵王还是把廉颇给换了下来。
后来的战争过程其实很简单。赵括率领主力主动进攻,白起先是佯装败走,然后切断赵括的后路,把赵军围困了四十天,只等到赵军弹尽粮绝,赵括战死,这场战役才结束。
现在我们回到关键的问题,赵军为什么会失败?过去我们总是说,这是赵王太愚蠢了,秦国说啥你就信啥?但是,这事可没那么简单。
首先,早在秦军散布谣言之前,赵王已经对廉颇不满了。不满的原因也很简单,国家已经耗不下去了,你还在这打持久战。也就是说,赵王在议和不成的情况下,就有了速战速决的想法。你是赵王你也是没得选的。形势逼着你做出速战速决的决策。
下面我们来看赵括。赵括不知道主动出击危险吗?当然知道。秦军没有一个国家是不害怕的。但赵王换赵括不就是速战速决的吗?持久战用得着你赵括吗?赵括表示我没得选的,我没得选的啊!!
在来看廉颇。事实上古往今来没一个将军愿意打持久战?你愿意打啊?吃不好,睡不好的。谁不想速战速决建立功勋。关键是出战即败,打不过呀。打不过,走不了,和不成,持久战受不了,你来告诉廉颇应该怎么办?
数术境势都在秦国那呢,只能比命了。如果命好,赵国王者不死,那么就一定能等到秦国犯错误。实际廉颇坚持持久战也就是在等秦国失误。可惜赵国命也没有秦国好。那么就只剩下一条不归路了。一场长平之战,四十万孤魂。
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甚至整个人类,对于宿命选择的余地基本上是别无选择。千万别说我的地盘我做主。命运只给你留了一条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4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