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了九百年骂的民族功臣是哪位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战争,这些战争给我们带来很多灾难,但同时又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发展,时刻提醒我们要反思,每经历一个战乱,就有一个新的统治者来进行平息缓和。我们今天来说的这个民族功臣就是王安石,他虽然不是统治者,但是也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很多很多的思路及决策,但是很有可能是他的思想过于超前,并且又影响到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对他的评价都是一些不好的词语。
提到王安石,大家可能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诗人身份,其实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处于北宋时期。因为北宋本就是乱世中建立起来的,所以比较注重百姓的思想。在赵匡胤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下,百姓的生活比较安乐。
但他并不一直都是皇帝,总有后人来接班,这时候事情的发展走向都会处于新上任皇帝手中,所以到了宋真宗和宋神宗的时候,事情就发生了变化,朝廷开始腐败起来,很多的官员拿着相应的俸禄却不做事情,导致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除了这些内部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受到地方的威胁。那时候宋朝在战争失败之后就马上求饶宋金宝,但是赔偿的东西都是从百姓身上搜刮的,所以百姓内心其实都是有不满的。
王安石此时就想出来一个办法,既可以让百姓安居,朝廷又可以从中直接获取利益,就是国家先贷款给农民,然后让农民赚了钱之后,连本带利还给国家,还有就是推荐实行分田郡制,虽然对农民来说比较友好,但是对地主来说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是不得不说完是推动这一改革确实有用,但是同时也引来了一些小人和官僚们的嫉恨,当时王安石的改革,对那个社会来说的确是比较超前,但是与当时存在的很多想法都是违背的,他内心又一直想坚持下去,所以他背负了不好的骂名有900年之久。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民族功臣背了九百年骂名
这个人叫范文程,关于他的出山也有不同的说法。
《清史稿·范文程传》说:“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采并为沈阳县学生员。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采、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鏓曾孙,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这里表明范文程是自愿投奔后金政权的。
《清宫秘史》第十回,“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满洲天命三年正月,太祖率领后金兵浩浩荡荡杀奔抚顺关来,拟遣将攻城,忽有一书生求见,太祖便令侍卫将他宣进来。太祖见他生得粉白的面皮,相貌清秀,便问道:‘你是满人是汉人?来俺这里做甚?’那书生道:‘下臣姓范,名文程,字宪斗,沈阳人氏,原是宋朝范文正公仲淹之后,……因屡次上书明皇,明皇不用,落拓一生,无凭无藉。今因陛下崛起满洲,故不避斧钺,效毛遂自荐来见陛下,陛下如爱惜人才,下臣当尽毕生之力,上辅明主。’太祖听了这番言语,语语中入心坎。便说道:‘贤士远来,朕之幸也;朕处正少一汉文先生,劳你任了此职,并拜为军师,参赞军机。’文程叩首谢恩。太祖称他为范先生。”这里对范文程投身清廷进行了这样的演绎。
22岁的范文程就这样轻松地“仗剑遏军门”,从而得到努尔哈赤的器重的吗?这样的一段演绎,实在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在当时历史情况下,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就是屠杀和掠为奴,“诛戮汉人,抚养满洲。”他对明朝儒生尤为反感,认为“种种可恶,皆在此辈。”有史料这样记载:努尔哈赤攻占抚顺后,“论功行赏,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其降民编为一千户。”范文程当时就在其列,由于他身材伟岸,故引起努尔哈赤的注意,一番问答使得金主满意,生侧隐之心将其赐给镶红旗下为奴。这样看来他显然不是主动降清的。
《清史稿·范文程传》为了维护清朝王家形象和尊严,对范文程这段受辱的经历进行了隐去。那么范文程又是如何出山、书写了他那不同凡俗的人生的?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皇太极继位后,要缓和满汉族之间的矛盾,他需要汉族学子来辅助,在这种背景下,天聪三年(1629年)四月,皇太极设立了“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功之得失”为主旨的文馆。文馆设立后,皇太极上谕,从各旗的生员中选拔人才。所谓“生员”就是各旗旗主的家奴,范文程就属于这样的“生员”。范文程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被选入文馆成为骨干,得出头之日,也从此走上皇太极的亲信谋臣之路。皇太极称帝后“召直左右”。他参与了伐明策略的制定、争取汉官归降以及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特别重要的是,范文程解决了皇太极进攻明朝师出无名的重大难题,“上如虑师无名,当显谕其民,言察哈尔汗远遁……”提出了从雁门关进兵的重大举措,避免了清军进攻山海关容易形成半途而废的无益之举。范文程还用计谋离间了明朝朝廷内外臣工与将吏之间的看法,造成了百姓的视听混乱。范文程建议清军采取所到之处免赋数年,废除了明末横征暴敛的弊制,此举大大笼络了民心,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满汉之间的矛盾。清朝一代,田赋基本上没有加派,使其统治范围内的汉民逐渐改变了敌视态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范文程在文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皇太极任命他为内秘书院大学土,官爵晋升为二等甲喇章京(意为参领)。满清编汉军旗时,“廷议首推文程任固山额真(旗主)”。而皇太极不让其离开文馆,下谕:“范章京才堪胜此,但固山职一军耳。朕方资为心膂,其别议之。”《清史稿·范文程传》说,“文程所典皆机密事,每入对,必漏下数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复召入。”每逢议军政大事,皇大极常问:“范章京知否?”,“何不与范章京商议?”当大臣说“范亦云尔。”皇太极才会批准照此办理。范文程为清朝开国在招揽人才、发展经济、改革体制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多尔衮,奏请出兵伐明,夺取天下。“此正欲摄政诸王建功立业之会也。”他把满洲一贯掠夺性战争转为统一全国治权的战争,在清朝入主中原这一紧要关头提出这一策略,对清夺取中原开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范文程知道自己是汉人,对满清而言总是一奴才。为此他坚守“明哲保身”的原则,他从不居功自傲,不参与权力之争,处处小心谨慎,避免“功高震主”,以求“安身避祸”。但他也不是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在对“剃发令”的态度上,范文程与多尔衮意见相左。随着剃发令的强制实施,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清统治者露出了其奴隶主野蛮残酷本性,血腥镇压汉民。目睹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付之东流,范文程痛心疾首,心存不满。对多尔衮便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进行消极对抗,因而被多尔衮冷漠。
顺治三年,多尔衮以范文程“素有疾,毋过劳”为名,削弱了范文程的一些权力。顺治五年,多尔衮命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删改《清太祖实录》。范文程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一旦政局有变,恐有杀头之祸。于是以养病为由,闭门不出。事情正如范文程所料,顺治七年多尔衮死后,即有臣参奏范文程等人妄改《太祖实录》之罪。顺治帝批示:“范文程曾效力太宗朝,在盛京时,又不曾预贝子硕讬之罪,后知睿王所行悖逆,托疾家居,众亦共知。”结果刚林、祁充格以妄改《清太宗实录》罪被杀,范文程因没有成为多尔衮私党,闭门避祸,躲过一次灭顶之灾。不久得到复官,顺治九年复进世职为一等子,授议政大臣,任《太宗实录》总裁官。
顺治十年(1653年),范文程促使了清庭用人制度由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方面的转化,在举荐人才方面对满汉官僚做到了一视同仁,使汉族官员在举荐人才这一重大事项中与满族官员享受了同等的待遇,从而克服了汉官受歧视的自卑感,更加勤于为朝廷效命,洪承畴就是例证。后来清政府进一步规定:不必分别满、汉,谁的官街在前,就由谁管印。至于奏事,也要求满、汉官员“公同来奏”,不许“只有满臣,不见汉臣。”
顺治十一年,顺治皇帝特加范文程为少保兼太子太保,九月,再进为太傅兼太子太师,对他“礼遇甚厚”。《清史稿·范文程传》记:“文程疾,尝亲调药饵以赐;遣画工就第图其像,藏之内府;赉御用服物,多不胜纪;又以文程形貌颀伟,命特制衣冠,求其称体。”但是,范文程却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他上疏称谢的同时,以体弱多病为由请求退休。顺治皇帝温谕慰勉,不让退休,只同意“暂令解任”。
顺治十八年,康熙登位,特命范文程赴盛京(沈阳)告祭太宗皇太极陵墓。范文程在皇太极陵前伏地痛哭,久不能起。
范文程(1597—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卫(今沈阳)人,出身于明朝官宦之家,《清史稿》有“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为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范岳,明朝初期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因获罪全家被发配到辽东都司沈阳卫戍边,范氏自此在沈阳得以生息繁衍,以后又迁到抚顺居住。他是清朝开国宰辅、元勋、文臣领袖,是顺治和康熙两个皇帝的老师。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初二日,这位为大清建国奠基立下卓越功勋的大学士,一代谋臣范文程去世,卒年七十,谥“文肃”。他自称“大明骨大清肉”,这句话反映了他内心深处一种难言的痛楚。康熙皇帝亲撰祭文遣礼部侍郎谕祭,赐葬于北京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康熙五十二年,为其祠横额又亲书“元辅高风”。
康熙年间内阁学士朝炎说:“范文程佐命兴朝,首倡入关,廓开大计,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者,厥后皆如公策,而我国大业以成,万世之丕基以定。”清史专家戴逸著《范文程大传》,称其为“满清开国功臣”。可以说,范文程是满清的第一汉人,没有他,便不可能有后来满清二百九十多年的基业。
纵观范文程所处的年代,他原是汉族名人后代,却为满人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以致人们对他的“汉奸”“叛逆”行径长期责难,使其背负着诸多历史骂名。但他是从被掳为奴做到开国元勋的,这与主动降清为主卖命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是范文程一直被清朝尊为功勋,而洪承筹被打入贰臣的原因。
其实,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面前,任何人也休想挡的住。范文程所能做到的,以一己之力竭力提倡民族合作,安定百姓,轻徭薄赋,让百姓尽快从战乱中走出,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能忧国,那就忧民”,对范文程来说这已经难能可贵了。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骂人的时候,经常会说这个人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忠孝仁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违背这些原则的人,就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可是在东汉时期,就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人帮刘秀除掉了心腹大患,可是光武帝在封赏他时,却封他为不义候,让他背上骂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还从一个叫彭宠的人说起。彭宠也是南阳人,他的父亲在汉朝时担任渔阳太守,因不肯依附王莽而遭到杀害。彭宠很有才能,“少为郡吏,地皇中,为大司空士”。由于抵抗农民起义军失败,彭宠与同乡吴汉逃到了渔阳。更始帝即位后,派韩鸿招抚河北。没想到韩鸿与彭宠是同乡,于是他“拜宠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
没过多久,刘秀奉命镇慰河北州郡,这时候王郎又在邯郸称帝,双方都想得到彭宠的支持。在吴汉的劝说下,彭宠派兵三千支持刘秀。刘秀自然很高兴,他封彭宠为建忠侯,并赐号大将军。后来刘秀称帝,加封了不少功臣,当年彭宠的部下吴汉等人都位列三公,却没有封赏彭宠,他因此非常不高兴。
这时候,幽州牧朱浮又不断在刘秀面前进谗言,导致刘秀对彭宠很不信任。26年,光武帝征召彭宠入京,彭宠深感不安,最终举兵叛乱。这时候的刘秀四面受敌,所以抽不出兵力对付彭宠,再加上彭宠与匈奴联合,所以暂时没有派兵北上,不过刘秀向天下颁布赏格,能杀彭宠者封侯。
直到28年,刘秀才派兵北上,彭宠的军队接连战败,丧师失地。29年春,彭宠家中也发生不少怪事。开始是彭宠的妻子不断做噩梦,接着“又多见怪变”。于是彭宠找来了一些会占卜望气的人,他们都认为“兵当从中起”。不过,彭宠并没有相信,“使将兵居外,无亲于中”。
之后,彭宠就在家中的偏室内持斋。没想到家中果然发生变故,以子密为首的三个家奴,趁彭宠睡觉的时候,将其捆住,然后对外宣称,“大王斋禁,皆使吏休”。然后,他们又假传彭宠的命令,“呼其妻”。接着,他们逼迫彭宠的妻子,为他们置办财物行囊,又让彭宠为他们写下“通行令”。
在办完这些事情后,子密杀死了彭宠夫妇,然后拿着“通行令”出城,乘快马前往洛阳。第二天,当彭宠的部下发现这件事的时候,子密早已逃之夭夭。当子密将彭宠的手机带到洛阳时,刘秀非常高兴,因为他兵不血刃,就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可是,刘秀询问后才知道,子密是彭宠的苍头,也就是奴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啥列强要帮中国修铁路
下一篇: 甲午战争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