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荀彧为何跳槽他辅佐曹操的原因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19 02:55:39

荀彧为何跳槽他辅佐曹操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荀彧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作出了跳槽决定,从老东家袁绍那里跑到了东郡,加盟曹老板的公司。跳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袁绍这人靠不住,皇帝还在董卓手里攥着,他就着急忙慌地议立新君。

从名望实力来看,袁绍是当时最有希望跟董卓抗衡、平定天下的,所以荀彧从老家颍川跑到了冀州,投奔袁绍。

袁绍开始也展现出了领袖人物的特质,召集各路诸侯,联军讨董。可接下来袁绍表现得非常保守,只顾自己争权夺利,反倒是曹操带着自己的人马跟董卓大将激战,自己还受了伤。

虽然曹操被后世称为奸雄,但截至此时,他做一个宦官之后,展现出的却是忧国忧民的英雄气概。

在20岁时,曹操就举孝廉,出任洛阳北部尉,也就是首都城北公安分局局长。洛阳城在天子脚下,达官贵人不计其数,像这种小官属于夹着尾巴都难做人的,曹操却很高调,一上任就造了五色大棒,不管谁违反禁令,统统棒杀。

刚开始大家还以为是小打小闹,直到数月后曹操干掉了违禁的蹇图,洛阳豪强瞬间老实了。蹇图是个小人物,他的侄子蹇硕却是只手遮天的大宦官,处理他使曹操获得了巨大威望,同时也收获了蹇硕公公的关照,“升迁”为顿丘县令。

这种刚强正直的性格维持了很久,至少在讨董之时,曹操是奋不顾身的,不过他没能激起联军的进攻,只能打碎门牙活血吞,回老巢整顿部队,并挥兵拿下东郡,当上了东郡太守。

这时候的荀彧,只是一个谋士,虽出身名门,也能拉起一支队伍,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很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找一个同样心存汉室的主公辅佐,开始他以为袁绍心存汉室,结果没有,他就转而投奔了曹操。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自己的理想是“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但这种理想跟他早年的野心是不相衬的。

见到荀彧时,曹操的反应是大悦,然后说了一句:“吾之子房也。”曹操把荀彧当作张良,那他把自己当成什么了?自然是刘邦。

这种气吞天下的野望,荀彧是面对面感受到的,在之后的日子里,他还能看到很多次这种野心的体现,但他大多无动于衷,直到曹操要称公。

从史书记载来看,荀彧跳槽后就对曹操很忠诚,曹操对他也是非常信任,接受他“奉主上以从民望”的建议,把汉献帝接到了许都,出征时也多次安排他镇守许都。

以曹操的多疑,荀彧无疑已经成为他的心腹,这自然是荀彧用忠诚换来的,哪怕是在衣带诏事发后,曹操血溅朝堂之时,他也没有半点反应。伏皇后被诛杀时,皇权简直空若无物,荀彧还是没说话。

或许你会说这时候荀彧反抗不了曹操,可在曹操称魏公时,荀彧更没能力反抗,可他就是反对了,原因很简单,在荀彧心中,架空皇权可以,篡夺皇位不行。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并不只是敌方制造合法性的谣言,曹操本人早就逾越了臣子的底线,大权独揽,藐视献帝。

荀彧不管这些,是因为在他的政治设想中,皇帝没必要掌权,刘氏把天下弄得乱七八糟的,又没有安定天下的能力,那就当个吉祥物就好,把国事交给他这样的贤臣们,剿灭四方诸侯,维持国家统一。

在荀彧的设想里面,曹操跟他的身份是一样的,即没有篡位野心的贤臣,所以他对曹操架空皇权的事实一直没有反对,反而全力相助成其霸业。但曹操不是他,当霸业已成,再当臣子就太傻了,唯有登上那唯一的位置,方能满足曹操的欲望。

篡位是件技术活,很难一步到位,尤其曹操是开创者,在他前面只有王莽这一个失败案例,他要慢慢来,称魏公就是其中一大重点。

荀彧对此表示反对,然后就死了,他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反抗曹操了,站出来反对只是为他破灭的理想作最后的挣扎罢了。

不知幸运还是不幸,由于晚年征汉中失败,又被关羽威震华夏,内部还起义连连,曹操不得不停下篡位之举,还没等到天命,就去世了。

荀彧为何背叛曹操?

对于荀彧来说当初帮曹操的原因很简单,认为曹操有谋略有抱负可以匡扶汉室,但是曹操后来的行为让荀彧知道自己错了,曹操的想法并不是匡扶汉室,而是要改朝换代,这完全背离了荀彧的理想,也就导致荀彧后来要反对曹操。

曹操起初是真的想挽救汉室之颓,在联军各怀心思按兵不动的时候,曹操实力最弱却独自领军深入敌境,企图拯救汉献帝,被董卓手下大将徐荣围剿,几乎丧命,荀彧帮助曹操站稳脚跟,扩充实力,招兵买马,广纳贤才,这都是为了能和曹操一起振兴汉室,他需要曹操这样的领袖去带头。

当曹操做到袁绍这么大的时候,他的心态就变化了,就像当年袁绍想要吞并天下一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堂之上,百官之前废除三公,自封丞相,代政刘协。这个时候荀彧想要后悔已经晚了,曹操图谋天下的野心,这也导致,当初亲密无间的伙伴反目成仇。

荀彧(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举孝廉出身,任守宫令。董卓执政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获谥为“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

为什么三国荀彧要辅佐曹操?

荀彧为什么会辅佐曹操这个问题,可以参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的评述,摘取原文如下:
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齐桓公的生活品行很差,而管仲却并不羞于小节,仍然做他的国相,是因为管仲看出只有通过齐桓公才可以达成济世安民的志向。东汉末年国家大乱,必须有非常才能的人才可以济世安民。那么荀彧在当时除了曹操以外还能辅佐谁呢?齐桓公的时代,周朝虽然衰败,但建安初年的情况更加糟糕,四海以内,土地和人民的拥有权都不属于汉朝了。曹操在荀彧的辅佐下,任用贤能,以弱胜强,把乱世扭转成治世,统一了八成的土地,这种功劳不比管仲的小。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后来公子纠被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杀了,管仲并没为公子纠死节,而荀彧却为汉朝死节了,他的“仁义”更胜过管仲。

司马光在评价荀彧时,把管仲当做参照物来比较,他认为这两个人在选择辅佐对象时都并不看重对方的小节,而更看重对方是否有济世安民的志向。管,荀二人的才志,功绩不相上下,荀彧在“仁义气节”上更胜一筹。
确实 与其说他效力曹操 不如他效力的是汉献帝
荀彧之到死之前 曹操抗的旗帜还是汉的.虽然曹操大权独握,但是相对来说曹操还是丞相,汉朝皇帝没权利,但是曹操还是给足面子的.发放天下缴文盖的大章,是献帝的.而不是曹操的.天下百姓知道还是汉朝的皇帝..
他在朝几十年,匡复汉室,安民定邦,可以说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以他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出曹操的野心,他应该知道自己迟早会有和曹操出现分歧的一天。但他把该做的都做了,朝中的栋梁之才多是他举荐和认可的,他知道把国家交给这些人没有问题,至于曹操,年事已高,离死也不远了。
荀彧的死,与其说是走投无路,不如说是大彻大悟——任何人都无力阻止大势,汉兴汉亡,皆为天数,一切只能寄希望于未来,荀彧已经尽力了,也许放下他最后的那点坚持,他就可以走下去,但对他来说,这辈子已经够本,他宁愿坚守在旧路上,目送新路的方向,与爱憎无关,只是一个君子的选择而已。
荀彧最后的结局,不是悲剧,而是由他自己亲手画上的圆满句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1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