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同治帝死后不到一百天,嘉顺皇后阿鲁特氏为何会死在皇宫中

众妙之门 2023-06-19 01:33:45

同治帝死后不到一百天,嘉顺皇后阿鲁特氏为何会死在皇宫中

对同治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同治帝崩于紫禁城养心殿。同治帝死后不到一百天,嘉顺皇后阿鲁特氏也猝然死在了储秀宫,年仅二十二岁。阿鲁特氏的死和同治帝一样也是清宫史上的一个谜,后人对此猜测颇多。

在史料和有关记载方面来看,阿鲁特氏的死因传说很多,有的说她死于吞金,如《崇陵传信录》中记载:“德宗(指光绪帝)嗣祚,上徽号嘉顺皇后。后悲郁不欲生,遂于次年二月二十日,吞金以殉。”

也有说阿鲁特氏时绝食而死,如《庸盦笔记》中记载:“龙驭上宾,慈禧皇太后召皇后训责备至,盖本朝家法最严,又值太后哀痛之余,故不觉有疑于皇后,而责之过深。今上即位,皇太后懿旨,封为嘉顺皇后,而后自穆宗之崩恸极,誓以身殉,遂不复食,以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崩,年二十二,距穆宗大行未百日也。”

还有的说阿鲁特氏是服鸦片或其他毒药而死,如《清室外纪》中记载:“帝病,慈禧责骂后唆帝不孝。帝崩,后痛不欲生,日夜悲伤,目尽肿。有一日,后父崇琦入视,有人听到崇琦对后曰:‘皇后如此苦痛,岁月甚长,何以为生,不如从大行皇帝于地下之为愈也。’崇琦去后,后即以身殉。人谓崇琦深知慈禧意旨,故以鸦片进后,后遂取以自尽焉。”

关于阿鲁特氏的死,史料和笔记中记载了很多,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然而人们所关注的大多是嘉顺皇后阿鲁特氏是如何寻死的,重点都在以何种方式自尽上,却忽略了一个本质的问题——嘉顺皇后不得不死。也就是说,她是怎么死的并不重要,关键是必须要死。

不管嘉顺皇后是如何自尽的,但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太后不给她立嗣,使得她痛不欲生,最后以身殉帝这一点是相同的。

当初,选阿鲁特氏入宫为皇后,乃是慈安皇太后的意思,而慈禧意在慧妃富察氏,所以大婚之后,阿鲁特氏并不招慈禧的欢心,还处处刁难于她。再者,阿鲁特氏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在慈禧面前自诩是从大清门迎进来的中宫皇后,名正言顺。因此她认为自己无须对慈禧阿谀奉承,婆媳关系一直不睦。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三年,到同治帝病死以后,情况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若同治帝有子或过继嗣子继承皇后,阿鲁特氏就是当然的皇太后,如果嗣皇帝年幼,需要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话,那也是阿鲁特氏的事,轮不到太皇太后慈禧了。

可是,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此,慈禧凭借自己的权威,破坏祖制家法,不给同治帝立嗣,而让他的堂弟载湉继承了皇位,慈禧仍然是能垂帘听政的皇太后,获得了阿鲁特氏应该获得的一切权力。

而阿鲁特氏在新皇帝即位以后,只获得一个“嘉顺”封号,既不是皇太后,又丧失了原来皇后的地位,只是一个幼帝的寡嫂,政治上无依无靠,生活上整天处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之下,这对曾经身居尊位的阿鲁特氏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另外,阿鲁特氏的存在,对慈禧继续垂帘听政是一个明显的障碍,所以,阿鲁特氏必须死,这样慈禧才能全无后顾之忧。

阿鲁特氏年轻,平时也没有什么大病,她的突然死去,根本上述种种原因分析,说她是自杀身死,以身殉帝是非常可能的。至于是吞金、服毒还是绝食其实这已经并不重要。

不过对于阿鲁特氏的死因,慈禧给出了官方的说法,在一道发给内阁的上谕中说:“嘉顺皇后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壶仪足式,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于本日寅刻崩逝。”

这是官方的正式记载,没有也不可能把阿鲁特氏的死因公布于世。事过一年,即光绪二年,有个叫潘敦俨的御史上奏,要求更定嘉顺皇后的谥号,让阿鲁特氏享受该有的待遇。

这件事惹怒了慈禧,她在懿旨中严厉指责潘敦俨并将其交部严加议处,结果是皇后的谥号没有争到,把自己的官也给丢了。说起来,这个潘敦俨也是不识时务,非要去触碰人人都不敢触碰的底线,算是给满朝文武树了一个榜样。

清末太后怎样死的?

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随着这位比慈禧还小两岁的仁爱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裁。因此,对于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 一 光绪七年(1881)初,慈禧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于是,遍召天下名医入京诊治。朝政也只好由慈安一人打点。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只是“两颊微赤”(《述庵秘录》)。然而,次日早,“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翁同龢日记》)。晚间即暴病身亡。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一时间,人们对于一向身体比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为不解。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听说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清稗类钞》)于是,朝野上下种种猜测不胫而走。人们以所掌握少之又少的“线索”,对慈安的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更有甚者,人们任想象的野马自由驰骋,不断地结构着关于她不幸去世的篇章,使得她的死变得疑云密布。我们梳理了关于她死因的资料,归纳起来,大致有二类说法: 第一类: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德宗实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这一记载见于慈安的《遗诰》。但《遗诰》完全是在慈安死后,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怀疑慈禧有可能为了掩盖某种阴谋而肆意编造死因。 第二类:慈禧逼死或毒死说。 1 慈禧逼死 《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光绪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2 慈禧毒死 据《崇陵传信录》载:当年咸丰帝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诉慈禧并当着慈禧的面,将此遗诏烧掉。阴险毒辣的慈禧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这一类描述,多见于野史笔记,虽然十分生动,犹如作者亲眼所见,但可信性稍差。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定义野史笔记为:“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明末清初的学风》)首先,野史笔记不是在占有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形成的记载,不具有权威性。其次,在野的文人学士及贫士寒儒随笔记录的主要内容也多半是当时见闻,或阅读古今图书、经手文物,随笔撰写带有虚构性的人物故事,这就使得野史笔记具有一定的内容复杂性和记录方式的自由与随意性。因此,它的可信性要因事因人而分析。对野史笔记中的反复转载和传抄的慈安的死因,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著名学者金梁曾言:“近人依托宫闱,流言无实,尤莫甚于恽氏笔录所载孝贞暴崩事。即云显庙手敕焚毁,敕语何从而知?食盒外进,又谁确见?”(《清后外传》) 正如金梁所言,既然是秘密的遗诏,在只有当事人慈禧和慈安在场的情况下秘密烧毁,那谁又能知道呢?慈禧用毒药害死慈安,谁又能确认那食物就一定是慈禧安排? 二 要解开这一疑团,关键与前提是我们必须确认慈禧与慈安是否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验之两人三十年相处的历程,似乎没有太大恩怨。 慈禧与慈安的关系,以咸丰帝去世为分界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咸丰二年至咸丰十一年。在这一阶段里由于两人宫中位阶差异太大,似乎无法构成恩怨。 青玉“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 慈安,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自从咸丰二年,慈安与慈禧先后入宫,在确定皇后时,慈安很快就被册立为皇后。而慈禧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贵人,虽然她随后为咸丰帝生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存活下来的皇子,母以子贵,她的宫中排位也就一路攀升,由嫔至妃,再到贵妃,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人物。然而,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中,宫中后妃的阶位不仅森严,且难以逾越,嫡庶(妻妾)的差别更是不可抹杀。皇后母仪天下,总管六宫。在宫中即使是咸丰帝也颇为敬重慈安,更何况聪颖如慈禧这样的人物,自是执礼恭谦,不敢稍有放肆。 “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宝文 第二个阶段,从咸丰十一年咸丰帝死至光绪七年慈安去世。在这一阶段里虽然两宫垂帘,但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退一进,相得益彰,似乎也不构成对彼此的威胁。 两宫垂帘以后,虽然慈安名分高于慈禧,但并未给慈禧揽权造成任何障碍。《清宫遗闻·慈安皇太后》载: “当时天下称东宫(慈安)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谘访利弊,悉中款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慈禧虽长慈安两岁,但是嫡庶之分,仍不得不称慈安一声“姐姐”。凡是涉及朝政举措的大事,慈禧明知道慈安没有异议,依然也先要请示,“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两人在长达二十年间的垂帘听政期间,一直保持比较和谐、稳定的关系,未曾见得两人有重大分歧和争执的记载。这是历朝历代后宫生活中所罕见的。 然而,两个判断是非标准存在差异的掌权者,要说他们之间完全没有任何不愉快,甚至演化成扞格,那也是不可能的。有两件事情令慈禧耿耿于怀。 一件是慈安命令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掉慈禧宠侍安德海。 安德海,又名安得海。直隶南皮县人。年少时他就羡慕那些因在宫中当太监而发迹的乡人,于是自残入宫做太监。他为人“艺术精巧,知书能文”,可以读《论语》、《孟子》这类书籍。他很善于察言观色、阿谀逢迎,“以柔媚得太后欢”,并赢得慈禧的器重,当上了总管太监,成为慈禧非常器重的内侍。为此,无论是慈禧诛杀肃顺,还是打压奕?6?0、削夺其“议政王”的封号,都有安德海参与其中。因此,小人得志的安德海更以慈禧为靠山,不把慈安、同治帝和奕?6?0放在眼里。他培植党羽,势焰熏天。 《说慈禧》 第三部分 第十五讲 慈安之死(2) 就这么一个干政擅权、不可一世、有慈禧这样坚硬后台的人,还是被杀了。杀他的人是山东巡抚丁宝桢。 同治八年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安德海借皇上大婚、采办龙袍的名义,乘楼船沿运河南下。按清朝祖制:太监不准出京。但安德海不仅出京,而且还私挟妇女、张挂龙凤旗帜、抓差纳贿,一路招摇,惊扰地方。所过顺天府衙门、直隶总督衙门,都隐忍不发。结果在山东被丁宝桢查拿,并以太监出京违背祖制请旨处置。对安德海在宫中拨弄是非、混乱朝政按捺已久的慈安,在接到了奕?6?0率领军机大臣持折请示两宫太后的行动后,她立即召集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共同商议,时逢慈禧生病,慈安独处朝政。于是,大家一致认为:“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清宫遗闻·安德海》)慈安明确表态,同意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这一举动,使慈禧丧失了心腹,却又大丢颜面、有苦难言,由此心生嫉恨确属正常。但从而对慈安萌生了杀心又似乎与事实不符。如果说慈禧嫉恨有人杀了她的心腹太监,那么最要害的人物应该是丁宝桢。他不仅没有顾及慈禧的颜面,毅然决然地缉拿了安德海,并就地正法,慈禧应该整治甚而杀了他以解心头之恨才对。然而,丁宝桢并未因此而丢官,这位以“严刚有威”、清正廉明著称的贵州人此后虽不是官运亨通,却也屡有升迁,颇受重视。光绪二年(1876),做了近十年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而且在这个令人眼热的肥缺上一干就是十年。光绪十一年(1885),丁宝桢逝于成都,当时慈安及同治帝都早已不在人世,实权掌握在慈禧的手里。由于丁宝桢一生清廉为公,性情刚猛,在官场上得罪的人很多,死后有很多实权人物追着告他的状,慈禧都不予理睬,将丁宝桢追赠为太子太保、上美谥“文诚”,准许山东、四川、贵州等地为其建忠良祠。对此,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在朝政的大局面前,慈禧具备令朝野上下信服的公正。待丁宝桢尚且如此,她又有何理由杀慈安呢? 另一件是慈安与同治帝违背慈禧选后意旨,一致坚持选慈禧并不看好的阿鲁特氏为皇后。 慈安和同治帝在选后问题上与慈禧的意见有分歧,这对嗜权如命、颐指气使的慈禧来说无疑是空前的打击,她无法原谅自己的亲生儿子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与慈安联盟背叛自己的旨意;她也会十分嫉妒慈安在儿子的心目中拥有比她更为尊崇的地位。她将这一切痛苦转嫁到阿鲁特氏身上,用变相折磨皇后的手段来恣意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治帝死后,阿鲁特氏只得到了一个“嘉顺皇后”的封号,这将意味着她只能以新皇帝寡嫂的身份深居宫中。慈禧立嗣光绪帝,进一步将皇后阿鲁特氏置于难堪的境地,一旦光绪帝确立了皇后,自己将以何身份在这冷寂的宫中安身?本已处境十分艰难的皇后未来的宫中生活不堪设想,她的位置将变得异常尴尬。“刻薄寡恩”的慈禧更使这位皇后深感生活无望,这一切都让她感到不寒而栗,又不敢有所申言抗辩,死亡是她唯一的出路。据说,阿鲁特氏曾以一纸片请命于父亲,父亲批了一个“死”字,于是,殉节之志遂决。 因此,在同治帝死后不到百日(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皇后阿鲁特氏,也就是“嘉顺皇后”殉死于储秀宫。 伴随着嘉顺皇后的死,慈禧郁积心中多年的不悦也就渐渐舒解,二次垂帘后,慈禧风光无限,一切朝政得心应手,她没有任何理由依然为此怀恨慈安,动起杀心。 所以,传言慈禧逼死或毒死慈安的说法,缺少说服力。因为面对慈安凡事退让、不与人争的个性,慈禧在政治上的权力和影响不可动摇,慈禧完全没有必要逼死或毒死慈安。 三 野史笔记可信性差,就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翁同龢日记》中有关于慈安死亡过程的记载。此时翁同龢除了依然承担着光绪帝老师一职,同时他还是礼部尚书。礼部主管皇室的婚丧大典,慈安大丧自然归属他的职责范围。翁同龢负责办理慈安丧仪,对于慈安的死因就有了比较深入和翔实的了解与记载,可信性较强。 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记下了慈安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状况,可以从中了解慈安发病过程:“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 依据这一病情进展记录,咨询资深中医专家,慈安死因多半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所导致。根据是: (1)病情特点: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按照现代医学判断,如此快速的病情进展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 (2)临床表现:“神识不清”应为有意识障碍;“牙紧”、“有遗尿情形”应为现代中医所称的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3)辨证分析:依据以上症状,这一病症按照中医学辨证为脑中风病。而在《翁同龢日记》中,翁同龢记载的御医脉案为“类风痫甚重”,实际就应归属于当今中医学疾病中的中风范畴。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慈安所患之病应为脑中风,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疾病。 其实,慈安的脑血管疾病并非突发,而是宿疾。《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过慈安的两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时慈安二十六岁,“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此次生病共计二十四天,由“有类肝厥,不能言语”来判断,应视为现代医学的脑供血不足,属于中风先兆,只不过病症较轻,恢复较快。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时慈安三十三岁,再次病倒,“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服子”。这次所谓的“厥逆”依然是脑供血不足的再次发作,只不过由于治疗及时,没有造成遗留病症。 这些情况说明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而这次,由于慈禧生病,慈安一人独理朝政,不善于摆布朝政大事的她,在这一时期里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身心疲惫在所难免。慈安在发病的前一天,根据《述庵秘录》记载,她“两颊微赤”,虽然自己无感觉上的大碍,但从这一面色判断,慈安此时“肝阳上亢”,可能已经血压很高,直接诱发脑中风、甚至脑出血。 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对于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专家们来说都是一筹莫展的病症,缺少根治的良方,更何况一百多年前的医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结论:慈安死于脑血管疾病,而并非野史中所描绘的为慈禧所害。 对于慈安的死,慈禧该如何应对呢? 四 慈安居住的钟粹宫慈安由生病到死亡不到二十四小时,对于和她接触最多、过往最密的慈禧而言,既要安排慈安的后事,还要想办法开脱嫌疑,慈禧的应对,在《翁同龢日记》中有比较详尽的记载。 1 即刻召集相关大臣入宫,安排后事。慈安死于十日晚八时,半夜(子时)翁同龢就接到了入宫的通知。“子初,忽闻呼门,苏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闻云东圣上宾,急起检点衣服,查阅旧案,仓促中悲与惊并”。 进宫后,发现各枢臣陆续到来。在慈安的后事时间的安排上,慈禧没有片刻拖延。 《说慈禧》 第三部分 第十五讲 慈安之死(3) 2 令王大臣瞻仰慈安的遗容。天明以后,各位守候在宫中的大臣,接到旨意,进入钟粹宫(慈安的寝宫)。慈禧命太监去掉蒙在慈安脸上的“面幂”,令大臣们瞻仰。此时,慈禧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泰然地安排着一切。 3 慈禧为慈安准备了一个很大的金匮。翁同龢与各位王公大臣进入慈宁宫以后,看见慈安的金匮置于地中,金匮“甚大,时灵驭已移至宫,安奉于金匮之西”。如此安排,可以证明慈禧是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处理其后事的,没有丝毫的怠慢。未正二刻(中午12时左右),大殓,也就是将慈安入棺。这完全符合清朝的礼制。 五 慈安的中年早逝似乎没有给朝局的稳定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皇帝依然要专心读书,皇太后垂帘听政因为有慈禧的存在依然可以持续。似乎这位仁厚与豁达的皇太后只是两宫垂帘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罢了。 事实并非如此!慈安的死对于朝局的影响非常之大。 慈安死后,对于慈禧而言,为其专权扫清了道路。尽管慈安生前清心寡欲,极少参与政治,不像慈禧那样有谋略和魄力,然而慈安的存在本身,对慈禧的专权就是一股巨大的威慑。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么明目张胆、恣意妄为。慈安一死,权力尽归西宫,慈禧可以惟我独尊、专执国政而无所忌惮。从此两宫垂帘格局变为西宫独尊,光绪帝还未成人,慈禧大权独揽,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奕?6?0的势力也就更加削弱了。 慈安、慈禧太后的定东陵 慈安的死,无疑也使奕?6?0在最高统治集团中少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同盟。多年来,慈安和奕?6?0与慈禧之间均有矛盾,奕?6?0多以“嫡庶之分”为由,通过支持慈安压制慈禧的嚣张气焰,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6?0,无形之中,奕?6?0和慈安形成一种联合力量,来共同对付慈禧。诛杀安德海就是如此。慈禧感到势单力薄,也在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内务府、军机处相继安排自己的人或者是牵制奕?6?0势力的人。慈安在时,尽管奕?6?0屡受打击,但因慈安的倚重,他依然能保住军机处的位子,执掌军机处大权;慈安一死,形势大变,慈禧不再受约束,同时由于自己的党羽势力大增,消长之间,她对奕?6?0也就不再顾忌了。

清朝“最惨”皇后,为何不到21岁就被婆婆害死,死后还被盗抛尸取金?

这位清朝最惨的皇后是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后面就简称为阿鲁特皇后吧,她仅仅活到21岁就去世了,令人惋惜。21岁本来是花一样的年纪,但阿鲁特氏却仓促离去,主要就是因为她卷入了皇族的政治斗争,因此成为了牺牲品,自己却无力反抗,很可怜。

阿鲁特皇后可以说是慈安太后战胜慈溪太后的战果。当时为了同治帝的婚事,慈安太后和慈溪太后暗暗较劲, 因为这次婚事直接决定了她们两个谁才是主导地位,结果慈安太后赢了。阿鲁特皇后是慈安太后的人,于是慈溪太后便视她为眼中钉。慈溪太后为了争夺权力所以故意拖延同治帝亲政的时间,所以阿鲁特皇后和同治帝结婚比较晚,刚结婚三年同治帝就去世了,阿鲁特皇后早早就守了寡。

都说孤儿寡母好欺负,这话一点也不假,阿鲁特皇后和同治帝还没来得及生子,同治帝就驾崩了。阿鲁特皇后没有皇子,地位更加站不稳了,再加上慈溪太后的仇视,阿鲁特皇后如履薄冰。最终在同治帝去世后的70多天,阿鲁特皇后也突然暴毙。她并不是自然死亡,对于她的死,历史上猜测很多,有人说她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还有人说她是自杀的。

阿鲁特皇后身世可怜就算了,在死后也没得安宁。宫中传言阿鲁特皇后是吞金自杀的,所以一些盗墓贼就认为阿鲁特皇后的尸身中一定有黄金,于是在盗墓的时候把她的尸体挖开找金子,据说这位皇后的尸体被搞得连肠子都流出来了,非常凄惨。

清朝最刚烈的皇后是谁,却不幸惨死宫中?

这位清朝最刚烈的皇后就是孝哲皇后阿鲁特氏,而她之所以会在同治帝殡天之后遂亡于宫中,想来是因为她们旗的门风向来刚烈。再加上当时阿鲁特氏在宫中的境遇并不好,而且还有慈禧太后这个大麻烦在等着她,于是阿鲁特氏才会选择了自戕这么个极端的方式来了结她的一生。
阿鲁特氏的父亲是清朝唯一的旗人状元崇绮,她的母亲是郑亲王端华的嫡女觉罗氏,而且这个觉罗氏还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姐妹。也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阿鲁特氏在参加八旗选秀的时候才会得到慈安太后的全力支持。



但这时慈禧太后心里就很不爽了,因为她并不想阿鲁特氏嫁给同治帝。毕竟阿鲁特氏的外公郑亲王端华可是慈禧太后的一大政敌,要是阿鲁特氏进了宫,那么郑亲王也必定会得到同治帝的大力支持。


虽说慈禧太后在阿鲁特氏进宫一事上不断捣乱,但同治帝还是对阿鲁特氏一见钟情,并且跟她举行了大婚。可谁曾想同治帝是个短命的娃,他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因为得了天花而与世长辞了。而且更加让阿鲁特氏崩溃的是,慈禧太后在后来的选嗣环节中选择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而阿鲁特氏也因此失去了当皇太后的机会,只得到了一个孝哲皇后的名分。


许是因为阿鲁特氏她们那个旗的门风本就刚烈,也可能是阿鲁特氏在这紫禁城中失去了依靠,觉得这人间不值得,便草草了结了自己的生命毕竟当时的阿鲁特氏对慈禧太后来说已经算不上是威胁了,而慈禧太后也没有动手去要阿鲁特氏性命的必要,因此我才不觉得阿鲁特氏的逝世跟慈禧太后有什么关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9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