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李渊的孙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古代的帝王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打算,皇权的至高无上让他们成为了人间的“神”。但享受权力的同时,皇帝也有另外一个称号——孤家寡人。于寻常之家而言,往往是父慈子孝。而在皇室之中,则往往是“父死子笑”。父辈的死亡代表着儿子的继位,但是让哪个儿子继位,以及如何让儿子平稳接手权力也是一个大问题。在皇室之中,一大群兄弟之间往往只能有一个胜利者。其他的皇子如果是新君的支持者那还好说,可如果是反对者,即便是一母同胞也有可能身首异处。
从古至今,皇室之中手足相残的悲剧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朝的“玄武门之变”。任何一次宫廷政变都绝非偶然,它所需要的铺垫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李家人开创帝业的过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之间也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自李渊起兵反隋之后,李建成作为嫡长子,被留在了权力中枢辅佐父亲统筹全局。而身为次子的李世民则披挂上阵,为李家的江山披荆斩棘。秦王李世民的麾下聚集了当时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成为大唐开国之后的中流砥柱。
李世民为大唐打下了半壁江山,皇位却要拱手让给李建成,且先不说李世民本人愿不愿意,他手底下的那一批人才就不会答应。只有皇帝才能保障他们自身的利益,而李世民如果永远只是一个藩王,他们也就离跳槽不远了。所以摆在李世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等大哥登基后自己成一个光杆司令万劫不复,要么搏一搏把皇位抢过来。最终李世民选择了后者,并且他也取得了成功。在杀掉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李世民面对他们的儿子迟疑了。兄弟二人各有5个儿子,这10个侄子也几乎是李世民看着长大的。
被夺了权的李渊变成了太上皇,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祖父。为了保全这10个孙儿,他拉下老脸去求儿子高抬贵手。李世民虽然是一个野心家,但是在骨肉亲情面前,他也还是迟疑了。正当他考虑是杀是留的时候,他手下的一位大臣说了一个人名——刘安。一听到这个名字,李世民如同醍醐灌顶,当即下令:全部赐死,一个不留!这个刘安是何许人也?为何能让李世民一听闻其名便决定痛下杀手?其实从姓氏中就可以推测出,刘安是汉朝的皇族成员。了解汉朝历史的人也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淮南王。
刘安的父亲刘长是高祖皇帝刘邦的小儿子,身为开国皇帝的孙子,淮南王刘安从出生开始就离皇位只有几步之遥。汉惠帝刘盈驾崩之后,吕后为了继续把持朝政,先后立了两个小孩子当皇帝。吕后的专权被推翻后,众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同样是地方上的藩王,凭什么皇位让刘恒捡了去?何况刘长此人力能扛鼎,一身本事的他越想越气,总觉得自己血亏,便决定夺取皇位。但是他的计划很快失败,汉文帝生性仁慈,并没有对这位兄弟痛下杀手,只是废了他的王爵,让他的儿子刘安继位。
按说事情到了这么一个结局,已经是非常圆满的了。刘恒身为皇帝,也已经给了淮南王一个台阶下,新继任的刘安应该感恩戴德才对。可是他并不这么想,他和他父亲的想法一样,认为皇位就该轮到自己,于是也走上了造反之路。只可惜刘安开始行动的时候,皇位上的人已经换成了他的侄子刘彻,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碰上这么一个狠人,刘安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了。汉文帝的仁慈给了刘安一条活路,可是却给自己的后代带来了麻烦。所以李世民听到“刘安”这个早已作古的名字之时,才会下定决心斩草除根。
历史证明李世民的斩草除根是明智的。在唐朝早期的历史中,政变一场接一场,但始终只限于李世民这一脉,影响范围也控制在皇室内部,并没有造成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李渊之所以会被自己的儿子夺走帝位,主要是因为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哥哥,李渊的手中又没有兵权,所以才不得不将自己的皇位传给李世民。
第一,李世民的军功非常大。
李渊从起兵一直到当上皇帝这个过程中,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立下的功劳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李世民的话,李渊无论如何也当不上皇帝。
而李渊之所以在打仗的时候不派自己的长子李建成出去,主要是因为李建成是太子,需要在都城中镇守。
如果太子的安危受到威胁的话,那么李渊的政权将会不牢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太子李建成的军功才不及李世民的军功大。
第二,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他手上的一员爱将程咬金被太子李建成借故调到了非常遥远的地方做守将。
一项机警的程咬金立刻感受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在临走之前提醒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很可能将要对李世民下手。
他们将自己调走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得李世民在事态突变的时候手中没有将领可用。
而李世民也意识到自己一定要与太子和齐王有一个决断,所以他就趁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这样一来,李渊的三个儿子里面就只剩下了李世民,所以李渊不得不将李世民立为了太子。
第三,李渊不得不将李世民立为太子。
李渊将李世民立为太子以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主动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然后过上了安逸的太上皇生活。
而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如果他不将皇位传给李世民的话,他可能会被李世民杀掉。
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但是,争夺储位的却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个儿子,李渊剩下的十多个儿子都没有参与进来。原因分析如下:
一、实际上只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
其实,储位本来是没有悬念的。不但没有悬念,而且早已尘埃落定了。因为李渊早早就确立了李建成为太子。
但是,由于李世民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功劳太大,手中掌控的兵权太大,身边的人才太多,这就造成了李建成的不安。李建成的担心主要有三点:一是担心李渊改变主意,把太子之位变更给李世民。二是担心李世民凭借自己的实力,提前筹划,用武力夺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三是担心就算自己好不容易熬到李渊去世,顺利登基当皇帝,李世民也会凭借实力,夺他的皇位。
正是因为有这一系列的担心,所以李建成想未雨绸缪,提前打击李世民,把这个潜在的威胁除掉。
而李世民当然也不甘示弱,毕竟江山大部分是他打下来的,他不服气。同时,他手握重兵,和李建成争夺,也有很大的优势。这两方面的原因,让他不愿意放弃向太子之位发起冲击的机会。
本来这件事与李元吉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由于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关系特别好,所以他要帮李建成的忙。而且李元吉性格上好勇斗狠,有争斗的欲望。再加上李元吉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心思,他希望先把李世民斗下去以后,再取代犹豫不定的李建成,最终自己笑到最后当皇帝。
李渊剩下的十多个儿子,也许也有那样的心。但是,一来,他们没人建立李世民那样的大功,掌握了李世民那样的大权。二来,他们与李建成的关系也比较一般,因此他们没有机会参与进来
二、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是嫡子。
李渊有20个嫔妃。不过,窦皇后生的儿子只有四个。分别是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玄霸、老四李元吉。其中李玄霸在1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也就是说,实际上,当时李渊活着的嫡子中,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人。
我们知道,古代皇位继承是采用“嫡长子制”。“嫡长子制”的规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李渊那剩下的十多个儿子,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对于他们来说,参与争夺储位,完全是瞎忙活。所以,他们当然不愿意参与争斗了。
三、李渊没有处理好三个嫡子的关系。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间的争斗,实际上是李渊没有处理好他们嫡子之间的关系造成的。之所以说是李渊造成的,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李渊并没有及时收取李世民的兵权。固然,李渊在打江山的过程中,需要把兵权给李世民。但是江山已经打完了,不需要再打了,就应该及时收了李世民的兵权。可是李渊并没有这样做。
二是李渊已经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但他却连续三次说要把储位给李世民。
三是李渊在安排嫡子住处的时候,不讲规矩。他把李世民安排在承乾殿,把李元吉安排在武德殿,这两个地方离皇宫、东宫都很近,而且互相可以随便来往,还可以提着刀枪四处乱走。
总之,因为没有立好规矩,因此也就造成了三人的争夺。而李渊的其他儿子们没有获得这样的优待,因此,没有给他们争储的野心。
四、李渊的其他儿子年纪都太小。
李渊的儿子中,除了前四个嫡子外,第五子李智云14岁时,就被隋朝给杀害了。而第六子李元景生于618年,玄武门政变爆发的时间是626年。也就是说,爆发玄武门政变的时候,李渊活着的庶子中,最大的才8岁。其余的庶子,自然都小于8岁,还有一些是玄武门政变爆发以后才生的,他们怎么可能参与储位争夺呢?
扩展资料:
唐朝建立后,李渊封长子建成为太子,协助处理军国大事,实力雄厚的次子世民文武双全,武功卓著,由此形成两大势力。太子建成联合四弟元吉,准备除掉世民。
在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世民先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又立功最大。李世民能征惯战,智勇兼备,已成为唐军事实上的最重要的领导人,被高祖李渊封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
世民自恃才能和显功,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谋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世民的周围自然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
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联合同样对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军力、收买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势力,甚至发展到在世民酒中下毒的地步。
到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建成、元吉和后宫妃嫔更是常常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使高祖渐渐对世民产生了猜疑,局势对世民十分不利。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6月4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
三天之后,唐高祖宣布立秦王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当年8月,唐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李渊的大权旁落源自于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李渊自身能力的不足,第二个部分就是来源于秦王李世民的取而代之,而在我们看来,李世民的因素是要远远大于李渊自身因素的,如果李渊当时真的能够把持住大权在握的话,那么任凭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成功杀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世民也是没有办法,从李渊手中夺取唐朝天下的,只是当时李渊已经走向了大权旁落的这条路,迫于当时所面临的综合局势,他不得不在李世民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将皇位交给他。
而且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并不是没有人帮李渊,而是李渊自己认清楚了当时的局势,就算是当时拥护李渊的人还存在,那么李渊也是要考虑?究竟需不需要继续和李世民斗争下去、如果和李世民对质斗争下去的话,这究竟算不算是一次困兽之斗?等问题,李渊选择退位,选择将唐朝天下交给李世民,至少在后人眼中,李渊的选择是比较明智的。
公元626年七月,震惊中外的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成功的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而后在同一时间便派遣尉迟敬德带领数百名秦王府士兵团团包围住了李渊,表面上看死侍为了保护李渊,实则是为了在第一时间之内对李渊进行控制。李渊并不是平庸之辈,他选择将皇位让给李世民,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
其一,如果李渊当即做出反应,誓死要和李世民对抗下去的话,那么当时尉迟敬德完全可以亲手手刃掉李渊,谁又敢保证李世民当初派遣尉迟恭监禁李渊,没有给他先斩后奏的特权?
其二,如果李渊想要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动用自己之前的那些势力来对抗李世民的话,李世民确实有一些可以动用的军队,但是我们要看清楚当时的局势,李渊所能掌握的病例远远不及李世民,因为李世民打下了大唐的多半江山。
其三,玄武门之变爆发,太子李建成被杀,太子党的领袖都没有了,那么谁还会去继续选择和李世民对着干呢?纵观李渊底下的几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剩下的就只有秦王李世民自己能够承担大任了,而当时李世民的表现,也确实赢得了朝廷当中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所以面临着这种抉择,没人愿意帮李渊,同时也没有人敢帮李渊。
更何况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对李渊的态度,我们便能够看出李世民的用心良苦,?跪而吮上乳?这样的举动都能做出来,李世民的孝心是给所有人看的,同时也是在给李渊一个台阶下,如果李渊不把握住这个台阶的话,那么等待他的,将是一场父子之间的残杀。如果当时太子李建成还尚存在世的话,或许李渊的斗争还是值得的,但如今太子李建成已经不在,而且李世民颇有能力不说,对自己也十分善待,他继续斗争,岂不是徒劳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9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