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头盔上面为何有一根长长的盔枪,这盔枪到底有什么作用

以史为鉴 2023-06-18 23:54:46

清朝头盔上面为何有一根长长的盔枪,这盔枪到底有什么作用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盔枪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各种明清时期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明朝或者清朝军队的身影,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出现了,从明清时期军队的盔甲来看,与唐宋时代军队的盔甲,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尤其是头盔,明清时期的头盔上,出现了一根很长的盔枪。尤其是进入清朝时期,这一情况更加严重,被网友们戏称为“清军避雷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一个问题,那就是宋与明的巨大差异。南宋王朝灭亡于1279年,明朝则建立于1368年,两个王朝仅仅差了90年时间。但是从各个方面来看,两个王朝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关键就是元朝统治的90年时间。13世纪,北方的元朝崛起,先后消灭了西辽国、西夏国、大金国、吐蕃政权、大理国和南宋王朝。在13世纪,蒙古军团横扫了欧亚大陆。所到之处,学习、借鉴了很多地区的科技,并且把这些科技带回了东亚地区。例如在军队盔甲方面,连元朝军队自己都分成了不同的款型。在元朝之前,我国历朝历代的头盔样式都差不多,被称为兜鍪。

兜鍪的特点是盔缨、盔体、抹额、顿项连贯性很强,几乎是一气呵成的,紧紧保护着头部。在唐宋时期的壁画中,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模式。至于元朝军队的头盔,则明显受到了中亚、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元朝除了继续沿用中原王朝的兜鍪以外,还出现了钵胄和笠形盔。钵胄的材质不同,有皮制和铁制两种,头盔的顶部有盔枪样式的装饰。

请注意,盔枪对于明清两朝的影响非常大。至于笠形盔,类似于铁制斗笠。到了明朝时期,逐步发展成为了明军大帽,甚至成为了高级贵族的标配。在元朝统治时期,兜鍪、钵胄和笠形盔同时存在。公元1368年,明朝在南方建立,通过大规模的北伐,把元朝势力驱逐到了北方草原。在此之后的元朝,开始被称为北元政权。明朝建立以后,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元朝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例如行省制度、官员制度等等,与元朝有承上启下的关系。

在军队盔甲方面,明朝一方面恢复宋朝旧制,另一方面沿用了元朝军队的款型。因此,在明朝前期的各种图画中,大家会发现明朝军队的盔甲比较杂乱。元朝的笠形盔,逐步发展成了明军大铁盔,由缨枪、盔顶、盔体、顿项组成。各种记载中,出现了明宣宗、明神宗佩戴明军铁盔的记载。在明朝统治时期,由于中原发型与元朝的左右辫子不同,为了发髻方便,铁盔被逐步加高。随着铁盔的加高,原来的盔枪也随着加高。除了笠形盔之外,钵胄也出现了类似的改进。

17世纪初期,后金政权开始在东北地区崛起,并且与明朝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较量。起初,由于处于初创阶段,后金军队没有成形制的铠甲和头盔。在与明朝军队作战的过程中,后金军队缴获大量的明军铠甲和武器。后金军队在此技术上,进行了大规模的仿制。此外,针对自己的需要,进行了符合自己要求的改进。公元1636年,皇太极把后金政权改为了大清。皇太极并不甘心做一隅之王,而是渴望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皇帝。皇太极称帝以后,仿照明朝各方面的制度,设立了官服、建筑、爵位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与此同时,清朝军队的铠甲和头盔,开始逐步成体系化。

由于清朝军队以满八旗和蒙古八旗为主,军队的铠甲颜色也不一样,分为了黄色、红色、白色和蓝色,正好对应了八旗制度(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除了盔甲之外,盔枪上的樱穗颜色,也分为了黄、红、白、蓝。曾经有南明官员形容清军“甲胄鲜明,”由此可见,这不是空穴来风。

与明朝不同,清朝更加喜欢钵胄,并且对钵胄进行了改进。清朝钵胄分为了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5个部分,其中,顿项增加了保护咽喉的功能。这种样式的头盔,成为了清朝军队的标配。其实,在清朝统治的前期,盔枪并不是很长,远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夸张,因为盔枪太长,会导致重心不稳,而且并不实用。在顺治、康熙时代,清朝官兵头盔上的盔枪,还是短而粗壮的样式。

但随着政权的稳固,清朝高层开始逐步奢靡,例如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的头盔上,加装了珍珠、珊瑚珠、红蓝宝石、盔缨缀貂尾等宝物,并且采用了掐丝镂空工艺,非常精美华丽。为了显示威严,盔枪被大幅度加长。上行下效,清朝各级军官的盔枪,都开始逐步加长。有的清朝军官,开始在盔枪上镶嵌各种装饰物,出现了玩物丧志的苗头。到了清朝统治的中后期,清朝军队头盔上的盔枪,出现了又细又长的样式,基本上就是各种影视剧中的样子。由于和头盔不成正比,被网友们戏称为“清军避雷针。”

作为一种装饰物,过长过高会导致头盔的重心倾斜。尤其是在骑兵冲锋的过程中,对于头部视野的影响很大。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随着科技的刺激,各种火器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清朝军队的棉甲和头盔,已经不足以抵御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19世纪后期,清朝开始了著名的洋务运动。清朝开始对军队进行改革,组建了新军部队。新军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头盔、棉甲,而是采用了普鲁士样式的军服。至于清朝旧是军队,仍沿用原来的棉甲、头盔。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传统的棉甲和钵胄被撤销,盔枪自然也随着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北洋军阀时代,很多军阀在穿礼服的时候,喜欢在帽子上加装盔枪充当装饰。随着时代的发展,盔枪彻底告别了基层一线部队。

清朝将军的头盔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清朝的盔甲制式承袭明朝,明朝又改自元朝,北方游牧民族帽子上都爱插个野鸡毛啥的,等他们发现自己的文明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发现插鸡毛不如自己把头盔做成尖尖的比较好,省去了插鸡毛的繁杂,还比鸡毛好看,就这么弄个大尖出来

清代盔帽遮眉上的"舞擎"是图中的哪个部分?

不是,清朝铠甲内有皮革,也有一部分金属材质。虽然看上去不如前朝的重甲坚固,也足以挡一般的砍击的。由于明朝已经配备火器所以马上民族的清朝对于铠甲的重视已经很低了,一般士兵是没有铠甲的。 清代铠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围裳分为左,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也有一部分金属材质;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铠甲分甲衣和围裳,并缀以铜或铁泡钉,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腰间左侧佩“左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一般士兵是没有铠甲的,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上绣有纹样。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穿时用带系于腰间。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颈及护耳,护肩下有护腋。 清代铠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虽然看上去不如前朝的重甲坚固、右两幅,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也足以挡一般的砍击的,右侧不佩挡。由于明朝已经配备火器所以马上民族的清朝对于铠甲的重视已经很低了,名叫“前挡”,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望采纳,都在表面髹漆,清朝铠甲内有皮革。 希望对您有帮助,其上有舞擎及覆碗不是

清朝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有什么实用价值?

这种“避雷针”其实是“缨枪”,一是用来区别戴头盔者的身份,二是为了美观。

历史沿革

这种“避雷针”的设计最早出现在元朝,元朝军队称头盔被为钵胄,上面的“避雷针”并没有清代这么长。明代头盔和元代头盔相似度很高,元代头盔有一些游牧民族的风格,明代头盔则加入了一些汉唐的元素,“缨枪”比元朝更高一些。最初是仪仗部队佩戴了这样的头盔,这样看上去会感觉比较威武,提高队伍的士气。我们现在看到的清代的头盔大多是阅兵服饰,作战用的头盔里面有铁甲,这时头盔上的“缨枪”比明朝的时候又高了一些。

实用价值

明代将领会配备传统的凤翅盔,常常在头盔的顶部缨枪上插小旗,来代表所属建制单位。这是中国自汉唐以来传统头盔最后的影子,到清代小旗被缨穗所代替。

到了清代随着掐丝工艺水平的发展,清代高级军官头盔镂空掐丝装饰,头盔上装饰有精美的花纹和满文经文。乾隆帝在京郊校阅军队时佩戴的头盔,盔顶、缨枪以镂空掐丝装饰,配有珊瑚、珍珠、蓝宝石等装饰品,十分奢华。可见,清代贵族的头盔有很高的辨识度,类似于当代的领章、简章。

曾经乾隆戴的盔缨最高。

(乾隆大阅盔)

八旗是满清的嫡系部队,清政府给自己的精锐配备了头盔。对缨穗的颜色也做了区别,以便辨认,不过士兵配备的只是普通的头盔,缨枪不会那么高,做工不可能那么精良。当然,皇帝专属的黄色是不能随便用的。

总结

总的看来,清代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实用价值很低,仅限于身份和部队建制的识别,再加上一点美观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7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