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官渡之战后袁绍虽惨败但还有余力,那他因何而死呢

以史为鉴 2023-06-18 20:54:54

官渡之战后袁绍虽惨败但还有余力,那他因何而死呢

袁绍如果不死那么早,曹操能消灭袁绍集团吗?在小编看来,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已经很难再度东山再起了。实际上袁绍在回到老巢后,因为羞愧难当,更兼气闷内心,不久就郁郁而终了。所以即便袁绍不早死,最终很有可能成为曹操的阶下囚,到那时更悲惨。

官渡之战,袁绍集团损失巨大,其中武将张颌、高览选择投降,谋臣许攸因为内部谋臣争斗而投靠曹操。武将颜良文丑自己淳于琼战死,谋臣沮授被擒后死了,田丰在官渡之战时已经下狱,而袁绍刚刚回去,就选择杀了田丰。当时袁绍带领的十几万大军,更是死了有七八万之多。原来对于曹操的绝对优势,到了官渡之战后,已经最多达到持平的状态了。

田丰给袁绍提建议,趁着曹操攻打刘备的档口赶紧发动进攻,而袁绍则说,哎呦喂,我的小儿子生病了,不能打仗。气的田丰用拐杖触地,连连大骂“千载难逢的时机,因为孩子生病就放弃了”,由此被袁绍疏远。后来曹操打败了刘备,回师防守,袁绍想要一战定胜负,田丰又建议他选拔精锐,攻打曹操防守薄弱处,结果袁绍不愿意听,田丰还反复劝说,惹得袁绍发怒,借口他扰乱军心关到了牢房里。后来袁绍官渡之战失败,仅仅八百人跑回去了,回去后大家都以为田丰梦获得重用,田丰却说,我的死期到了。果然,袁绍因为愧对田丰选择杀掉了他。

从这里看,一个是袁绍相当刚愎自用,对于谋臣提出的建议,往往不予采纳。另一个是袁绍不梦正确面对失败,失败或者犯了错误之后更愿意迁怒于人。第三个,袁绍其实是个大糊涂蛋,对于战略形式的变化很不敏感,对于战略目标很有点侠客精神——能一次决战搞定就不愿意拖着。第四,袁绍不懂兵法。这样一个人物,妄为四世三公,少年成名,统帅四州之地,却难有所成。尤其碰上曹操这样的对手时,袁绍在经营四周之地时,对百姓是很好的。所以普通民众很支持他。这可以说是其唯一优点了。

袁绍起于南阳,然后又受封冀州等州。在南阳收下逢纪和许攸,在冀州又收下沮授、田丰、郭图、审配等人,这些人在内部并不和谐,各自不服气不说,还相互形成阻力,给对方暗中下绊子,在袁绍面前身后争权夺利,以谋取个人利益。其中以沮授、田丰和许攸名声较大。但是三个人的意见经常都不被采纳。虽然袁绍统一北方四州时听了沮授的战略部属,但是拿下四州之后的袁绍一下子自信心爆棚,唯一相信的是眼前的利益和个人的脸面,对于众多谋臣,因为各自有各自帮助的幼主,所以也完全不能形成合力。

所以就算是他不死,曹操也会加快消灭袁绍集团。袁绍不死,必被捉。捉住之后,曹操会把袁绍待若上宾,请汉献帝赏赐大官,比如封冀公。然后以袁绍的名义,让手下投降。投降者,都官加一级,然后都养起来,然后再择优录用。很多诸侯看曹操对人们的优待,很多人会率军来降。天下还有谁呀?刘表,刘彰,张鲁,马腾,孙权,刘备。来者高官厚禄,高薪养官。那时天下可能只剩下刘备和孙权。

刘备依附刘表,刘表已降,刘备无处可去。要么投降,要么远走他乡,伺机而动。肯定没有了三分天下。可能会奔波半生,以皇叔之名,回到汉献帝身边。在看孙权,假如的孙权比历史的孙权实力要低,因为曹操以占天时,有的人和,孙权十有八九也会纳降,天下大定矣。曹操可能成为一代名臣,或者通过禅位,成为大魏的开国明君。曹操知道历史发展成这样,不禁哈哈大笑,也没有了观沧海。综上所述,小编认为即便袁绍活着,也是迟早被曹操分割吞食的下场。

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败给曹操?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官渡之战,不仅在三国历史上,而且在整个历史上,都是一场很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原本占尽优势,看起来必胜的袁绍军队,最终却败给了自己昔日好友曹操,此一战,也成为曹操生命的转折点。然而,当时力量最为强大的袁绍,为什么会败在曹操的手上?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熟读三国的朋友对袁绍绝对不会陌生,袁绍字本初,是三国时期可圈可点的一位大诸侯,他也有希望一统天下的,不过最后惨败于曹操之手。

当时袁绍的势力要比曹操大上不少的,可最后的结果却是曹操略胜一筹,袁绍家破人亡,那袁绍为何会失败呢?其实袁绍的那种一意孤行以及心胸狭窄的性格注定了袁绍会失败。

当时袁绍跟曹操正在交战,而且已经吃过不少次亏,就连手下大将高览张郃二人也投降了曹操,袁绍之前就曾不听沮授的话而吃过亏,可他根本不长记性,后来依旧不听手下人的话而吃大亏。

当时袁绍准备前往南方跟曹操殊死一搏,袁绍手下一谋士田丰便急忙劝诫袁绍说:“曹操十分擅长用兵,虽然他的兵马比较少,但绝对不可以轻视,与其正面攻打,不如用持久战的方式来对付他。将军依照地势险恶,只需固守一方,对外结交更多盟友,对内就整修农业军事,善待百姓,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分成几路奇兵出击攻打,不断的骚扰他们,敌人救右,我们就打他左,救左就打他右,这样一定会让曹军疲于奔命,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不出几年曹操自然会失败,何必要跟他们决一死战呢,若是这次打输了,那可来不及后悔了。”

袁绍心中以为自己兵强马壮,他并没有把曹操看在眼里,对于田丰的话也没有放在心上,于是便出兵前去攻打曹操。田丰忠心耿耿,他不忍看袁绍踏上这条不归路,于是他再次劝阻袁绍,只可惜袁绍依旧不听,而且勃然大怒用破坏军中士气的原因把田丰关押起来。

结果这一战中袁绍屡次吃亏,最后曹操抓住时机突袭袁绍所布置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大败袁绍,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史称官渡之战。

袁绍战败后,有人便对田丰说:“袁绍回来后你就会被放出来,而且袁绍这次知道你的本事了,他以后还会十分重用你。”但田丰却不以为然,他说:“若是打赢了,我还可以活,现在打输了我估计会死。”周围的人都十分诧异田丰为什么会这么说,过了一段袁绍回来了,他听到田丰所言后便对手下的人说:“我不听田丰的建议,果然被他耻笑。”于是袁绍下令杀了田丰。

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袁绍心胸有多么的狭窄,田丰尽心尽力忠心耿耿为袁绍出谋划策,可袁绍不但不领情反倒关押田丰,最后更是杀了田丰。袁绍以为他不听田丰的话打了败仗田丰会嘲笑他,可他完全没有想到正是自己一意孤行这才导致了这场败仗,若是袁绍能在当初冷静下来,多听听田丰的意见,或者是以此意见跟手下人商量一番,不去跟曹操决一死战,或许他就不会如此惨败。而以袁绍当时的势力若是拖上几年,曹操可能还真拖不起,最后问鼎中原三分天下的究竟是谁还真不好说。

只是可惜,袁绍这种性格注定难成大器,官渡之战的失败或许是早已注定。

官渡之战中,实力大的袁绍为何会败呢?

官渡之战前,袁绍拥有青州,并州,幽州和冀州,文有谋臣沮授,许攸,田丰,郭图,审配和逢纪,武有颜良文丑并且提10万精兵,可谓是兵多将广,当时很多人都预言曹操会失败,只有曹操神情自然坦然面对。那么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失败当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裹腹,到处是人吃人,皇帝被董卓挟持到长安后又逃回,刚刚在许昌安定下来,而曹操又?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时候本来是休养生息的时候,而此时袁绍发动战争是不得民心又是师出无名。



袁绍这个人并无统兵的能力,无?帅才?,并且曹操太了解他了,说他是?见事迟?什么事情都比他慢半拍,性格又优柔寡断,俗话说?主帅狐疑,累死三军?,有这样的主帅军队怎么可能打的赢仗呢。发动战争前,他的谋臣田丰和沮授主张发动游戏战,运动战和持久战来骚扰曹操,拖垮曹操,袁绍不听,后来在白马,官渡,乌巢等地皆连失败。这使他在军事战略和战役上皆连丢分。

战争前,他的谋臣分为两派,为到底打不打吵的不可开交,而后又在私底下相互攻击,连连到袁绍处打小报告。本来他的谋臣相比曹操根本就不差,奈何却窝里斗。

袁绍在道义上,政治上,战争的战略和战役上还有谋臣上都比不上曹操,他要是不失败那才是天理不容。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是必然!

先回答问题,官渡之战中,实力大的袁绍为何会败?实际上,荀彧和郭嘉已经给我们答案了。?四胜四败?与?十胜十败?就是最好的回答

后来又有郭嘉的十胜十败说。

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最后为何会遭遇惨败?

袁家四世三公,而袁绍是袁逢庶出之子,后因袁成无子嗣过继为袁成之子。通过多年的隐忍后,夺得冀州、青州、并州;又在易京之战中击败败公孙瓒,获得幽州,统一河北,正所谓“绍鹰扬河朔”

当时的曹操刚刚得到徐州,加上之前自己的老地盘豫州,实力完全不是袁绍的对手,但曹操明白想要成就一番霸业,必须消灭袁绍,于是官渡之战开始了。

胜负的关键——性格根据《三国志·董二袁刘传》描述:“袁绍,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袁绍也有自己的深谋远虑:在之前汉献帝出逃的时候,左右权衡之后决定发展自己的势力。尽管被曹操实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但自己也得到了河北的人心,麾下良将、谋士众多。

袁绍的性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优柔寡断,在关键时候往往不能果决;但又往往刚愎自用,自认为决策正确,对反对的谋士喜欢用关押、威胁来打压。这样的做法让很多忠臣白白断送了性命,由此一些谋士内心不满,离开袁绍,这也为曹操的翻盘埋下了伏笔。

曹操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运筹帷幄,鞭挞宇内,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在汉献帝出逃之际,就把握住机会,迎接汉献帝。

在袁绍谋士许攸独自一人来到自己寨内,更是“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对有才能的人,曹操从来不会去计较他是否有仇于自己,只要对方是贤才能士,便委以重任,手下的将领、谋士均忠心耿耿。

因此,曹操敢于在兵力、资源都不是袁绍对手的情况下,发动官渡之战。

战前两军内部环境及战略袁绍内部谋士众多,如:田丰、荀谌、许攸、审配、逢纪、沮授等等,但是每个谋士互相成派,相互不睦。在没打之前,沮授的意见与郭图、审配的完全相反,沮授建议以逸待劳,采取持久战,而郭图、审配则主张速战速决。

从当时曹操的情况来看,持久战明显更加有利。因为自身以逸待劳,等着曹操过来,曹操是跋涉过来,不会带很多的粮食,静待曹操粮食不够出现内部慌乱的时候,一击击破即可。但袁绍自恃地广兵强、粮食充足,还不让沮授参加内政,白白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

官渡之战刚打,袁绍就在白马、延津的两次战斗中,折损颜良文丑两名大将和许多人马。这时沮授再一次对袁绍建议要稳住,打持久战,可惜袁绍还是不听。他命令部队逐渐逼近官渡,紧靠曹军扎营,军营东西绵延数十里。尽管这一次袁绍通过一些战术取得了胜利,使得局面进入了有利于袁绍的两军相持的局面。这时如果继续拖下去,就会真正进入袁绍的强势期:曹操军粮不足,军中必定大乱。

可是,袁绍性格的缺陷体现出来了。谋士许攸提出乘曹操倾军而出,轻骑奔袭许都的建议。然而,袁绍因之前韩荀和刘备袭击许都失败,不想再分兵冒险。刚好又有人邺来信,在邺城的许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在邺城的审配抓进监狱。袁绍又说许攸是和曹操有旧,故意来献策,先把许攸的头留下,让他退下去。

袁绍仅仅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又因为许攸是心向汉而不向袁,所以才说出这些话。但许攸知道曹操这时候必定有所行动,如果自己不动,就有可能被击破。所以当许攸出寨后就想自刎,但左右相劝,许攸就去投奔曹操。从而导致了曹操夜袭乌巢。

当曹操奔袭乌巢之时,袁军部将张郃主张救淳于琼,他对袁绍说:“曹操亲自出马,必然得手,那么事情就无可挽回了。”郭图却别出心裁地说:“不如乘此时发兵去进攻曹军大营。”袁绍认为郭图说得对,只要攻拔曹营,曹操就无家可归了。于是派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击曹营,而只派轻骑救援乌巢。高览、张郃攻营不下,乌巢大败的消息已经传来了,二将无心恋战,竟自向曹军投降。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袁绍内部的混乱和袁绍自身不看清局势。

反观曹操内部,相互建议。先有荀彧的‘四胜四败’之论,后又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言,都给曹操军一个强心剂,部下都各尽其职。


不在官渡之战,守城的荀彧程昱也表现出色,成功地守住了曹操的基地。也不曾有人抱怨和离去。尽管战中河南的百姓纷纷投奔袁绍,但是这是战争所导致。

再说战略,原本局面已经出现不利的情形,自身军粮所剩不几,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背水一战,正如许攸所说,曹操肯定是要有所行动的。正好,许攸的到来,给曹操指明了道路,夜袭乌巢,仅仅5千精兵,就成功地烧毁了袁军的所有粮草物资,袁军旋即大败于官渡。这时如果按照张郃所说的去做,就还有可能逆转,可惜袁绍不听劝诫。

战后措施官渡大败后,袁绍平定各处叛乱,病死。原本还没有失去所有的基础,毕竟历经这么多年,还有着丰厚的底蕴。可是,袁绍生前偏爱三儿子袁尚,生前就说过要立他为嗣。死后,审配等矫袁绍遗命,奉袁尚为嗣。

但古时是嫡长子继承,作为大儿子的袁谭自然不肯,手下一帮终于袁谭的也跟随袁谭独立。之后被曹操逐个击破,终于北方被曹操统一。

而曹操官渡大胜,信心大增,部下也是越发忠于他,又有许多良将投奔,稳扎稳打,顺利地没有让袁氏再次反转,成功完成统一的大业。

结 语从这些比较来看,尽管袁绍有着自己的谋划,同时拥有诸多的优势和制胜机会,但却在战争中一点点的消失,最终兵败如山倒。

曹操战胜,有天时,有地利,也有人和。如果不是正好许攸来投,曹操又岂能如此准确的找到袁绍的弱点之在?但总体来看,曹操明显在性格、领导力和战略上有着巨大的优势,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也是袁绍失败的原因。

官渡之战中的袁绍那么强大,却为何最后吃了大败仗?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他年少时便“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进入朝官之后,成八校尉之一,身居高位;董卓祸乱朝纲,他只身出逃,引起董卓忌惮,被拜为渤海太守。之后,他先夺冀州,后据青州、幽州、并州,一统河北,成为了最大的割据势力。再加上当时他手下文有郭图、逢纪、审配、许攸等人,武有“河北四庭柱”,按理说有人才、有地盘的他,想成霸业,并非难事。然而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他被曹操以少胜多,不久后病逝,两年后,他所有的地盘都被曹操收入手中,至此一方诸侯,彻底成为历史。如此看来,袁绍的悲剧,缘于曹操,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当时不管是论地盘,还是论兵力,亦或是论手下的文臣武将,袁绍比起曹操,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虽说他好谋而无断,但是能够一统河北,独据四州,他绝非庸才,绝对不会在各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轻易的败给曹操。再说了,官渡之败后,冀州多叛乱,他还有余力一一平定。如此看来,真正让他败亡的人,并非曹操,真正导致他败亡的原因,也非官渡之战。那么袁绍不但没能成就霸业,反而早早的,在诸侯争霸中被赐出局,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小编认为,袁绍之败,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他自己。他之败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性格存在巨大的缺陷,即好谋而无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一步一步将自己逼上了绝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他的这一性格,招致了哪些祸患。

一、群臣内斗

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曾在评价袁绍的时候说道:“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的确袁绍手下汇集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他根本无法,使这些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他并没有确定明确的发展方向,手下的谋士各执一词,甚至为了争宠,进行勾心斗角,有时甚至会将武将牵连进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官渡之战期间,袁绍原本占据了上风,可是因为审配抓拿了许攸的家人,导致了许攸叛投曹操,战局开始逆转。之后又有郭图献计不成,诬告名将张郃、高览,逼反这二人。仅这一战期间,就发生了这些事情,可见平时这些人之间,更势如水火。这一切都是因为袁绍的性格缺陷导致的,如果他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众人往同一处用力,这等情况自然可以避免。

二、诸子内斗

他的属下之间勾心斗角,还有另一重原因,那就是他迟迟不肯选定继承人,按照古时的传统,人们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一般会立嫡立长,但是袁绍却将自己的四州,全部分封了出去,让每个儿子都有了夺嫡之机,与此同时,他还将幼子袁尚留在了冀州。这种情况下,他手下的人,为了在袁绍去世之后,谋一个好前程,纷纷站队,他的几个儿子也开始互相争斗。这一点他在世的时候,还不是特别明显,他去世之后,矛盾却骤然爆发——幼子袁尚和长子袁谭相互攻伐,结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曹操趁机将他们各个击破,接手了袁绍的全部地盘。如果袁绍不废长立幼,明确的将长子袁谭,立为继承人,并杜绝其他儿子争权的可能性,他去世之后,曹操绝对无法轻易拿下河北,他的势力,也不至于就此消亡。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袁绍之败,并不是败在了官渡之战,其势力内部的问题,早已根深蒂固;导致其势力消亡的人,也非曹操,而是他自己。正如陈寿所言:“(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和,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蹶,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3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