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同时迷倒8位民国才子,徐志摩为她捧过痰盂,晚年却被人剃了头

网络 2023-06-18 20:37:46

同时迷倒8位民国才子,徐志摩为她捧过痰盂,晚年却被人剃了头

民国时期才女辈出,出现了很多名媛和才女,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陆小曼和林徽因。她们不光是文坛的领军人物,更是那个时代的楷模。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主人公叫俞珊,她同时迷倒八位民国才子,徐志摩亲自为她捧过痰盂。然而就是这样倾国倾城的佳人,晚年却被人剃了头。

俞珊出生在1908年,祖籍浙江山阴。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话剧演员,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莎乐美》,并且以美貌和风情著称于世。

说起俞珊的家庭背景,可以说是一个妥妥的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南京陆师学堂校长,并且是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恩师,叔祖母还是曾国藩的孙女。

拥有这样的家族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白富美”,因此俞珊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深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成为了一位敢作敢当的新时代女性。

在金陵大学读书期间,俞珊参加了校园话剧社,并且结交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她主演的《莎乐美》和《卡门》公演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一时之间俞珊声名鹊起,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名媛。这样的大美人身边,自然围绕无数的追求者。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徐志摩,两人之间还有一段传奇的绯闻。

就在俞珊来带上海演出的时候,后台来了几个追星的青年,俞珊突然对徐志摩“不好,我要小解”,徐志摩来不及反应立即跑去为女神找痰盂。

找了半天徐志摩才找到一只痰盂,恭恭敬敬地端到女神的旁边。跑过来的时候还气喘吁吁,口中大喊着“痰盂来哉!痰盂来哉!”,这个有意思的画面将俞珊逗笑了。

徐志摩这样对俞珊大献殷勤,夫人陆小曼自然就不乐意了。气急败坏的陆小曼搬出一套“茶杯牙刷论”来教育徐志摩,从此徐志摩的行为也收敛了许多。

陆小曼说“俞珊是茶杯,无法拒绝被人的斟茶;而你是牙刷,是不能和他人共用的”。想不到女神也会吃醋撒娇,在今天读来也是让人忍俊不禁。

俞家是民国有头有脸的大家族,自然容不得女儿抛头露面去演话剧。之后父亲出面给梁实秋写信,将女儿推荐到了青岛大学的图书馆担任管理员。

然而俞珊因为才貌双全,她的到来几乎轰动了整个校园。不光很多学生慕名来到图书馆,其中八位青岛大学的教授同时也被她倾倒。

其中包含徐志摩、梁实秋、沈从文等八位大名鼎鼎的民国才子,像是被蛊惑了般都对俞珊产生了爱慕之情。从此俞珊的名头更加响亮,她可是同时迷倒了八位才子的天之骄女。

然而让世人感叹的是,一代名媛俞珊最终却选择了沉默寡言的青岛大学的校长赵太侔。但后人一直对这段感情并不看好,认为俞珊只是为了营救弟弟才下嫁。

此后两人生育了两个孩子,等到抗战结束后,俞珊就斩钉截铁地结束了这段感情。后来俞珊来到了中国戏剧研究院,继续绽放在自己钟爱的话剧舞台上。

然而在十年动荡时期,俞珊却因为出身和自己的职业备受欺凌,甚至还被人抓取剃了头。俞珊的一辈子最爱美,将她的头发剃掉没法出门,这简直是对她最大的惩罚。

俞珊的人生肆意潇洒,身边的爱慕者追求者无数,何时受到过这样的侮辱?因此意志越来越消沉,领悟了人生充满了不完整和不公平。

最终在1968年的时候,俞珊被迫害致死,享年只有六十岁。一代话剧女王,年轻时风光无限,晚年却落了一个悲伤的结局,读来让人感慨不已。

搜索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一往情深徐志摩

一生追寻爱、美、自由,为情爱翻越世俗界限,不惧流言,诗情和浪漫背负于身,他是民国世界里的风流才子。一世繁华,一世悲凉,一世多情,也一世心酸。他活得认真执拗,又过得随性自在,他多情也薄情,慈悲又冷酷。他一生短暂,却经历了别人几生几世的情爱和故事;他热烈缠绵,亦只是别人眼中轻描淡写的风景。他就是徐志摩!

徐氏世代经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富甲一方。徐志摩置身温柔富贵之家,被双亲捧在手心,养尊处优,自是省去人世因贫寒而经受的屈辱和悲凉。

四岁那年,初次与诗书相逢。徐申如为小志摩请了家塾,开始他漫长的读书生涯。徐志摩人生的第一位启蒙先生为孙荫轩,是一位晚清秀才。一年后,父亲又为徐志摩访得名师,乃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贡生,名唤查桐荪。徐志摩之后整整六年的家塾生涯,皆是随于这位古怪的查先生。

光绪三十三年,也是1907年,徐志摩走进开智学堂,过往枯燥单一的家塾生涯被如今的新奇课程取代,真正掀开了他人生的幕帘。十三岁那年,徐志摩写下《论哥舒翰潼关之败》一文,大气恢宏的文采,独特敏锐的才思得到全校师生的推崇。他的出众不仅体现在国文上,任意一门学科都优异拔萃。

1913年春,那场席卷河山的辛亥革命渐息渐止。杭州府中复学,徐志摩随即从硖石回到杭州,继续他的学业。1915年夏日,徐志摩从杭州府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徐志摩已然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可他却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决定去往另一个国度,只为寻找一个他钦佩的人——罗素,遗憾的是,当徐志摩一路风尘赶至英国,罗素早已赴约去中国讲学了。但他决意留下,申请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张嘉璈欣赏徐志摩才情,将芳龄待嫁的妹妹张幼仪许配之。徐申如自是欢喜异常,自古门当户对,更何况张家家世显赫,又为书香门第,加之张幼仪乃名门闺秀,容貌端庄,和徐志摩可谓郎才女貌,良缘天赐。

那时的徐志摩尚不解情为何物,但可以断定张幼仪绝非他内心钟情的女子。他们的心隔在两个世界,婚后亦始终不得相爱相亲。

一次机缘巧合,徐志摩参加林长民的演讲会,并与之一见如故,成为挚友。而与林长民同行的,还有他十六岁的女儿林徽因,因此结识与之纠缠一生的女子,发生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情。

他二十四岁,早已成婚,且有一个两岁的孩子。而她,十六芳龄,并早已知道父亲将她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公子梁思成。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不合时宜,亦有太多的商量不定。他深深沉醉在爱河中,甜蜜忧伤,无法清醒自拔。他为爱奋不顾身,成为民国离婚第一人。

当徐志摩告知林徽因,他要和张幼仪离婚,愿和她执手白头。林徽因惶恐得不知所答,她既无法彻底拒绝徐志摩,又不能应允他的追求。林徽因内心亦是百转千回,她足够清醒,也足够冷静。她知道她要的是一份安稳平凡的幸福,最终割舍了徐志摩,选择了梁思成。

陆小曼的惊鸿出世令一直陷在悲伤情绪里的徐志摩骤然苏醒,刹那情迷。她就是一道民国的风景,端然姿态,曼妙风华。她一生迷倒过无数男子,亦被诸多男子所爱,却只为一人动过真心,那便是徐志摩,为他生死不惧,为他过尽沧海。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恋情,刹那间在民国世界掀起惊涛骇浪,因为他们相逢在错误的时间。陆小曼是军界名流王赓的妻子,王赓和徐志摩同为梁启超的爱徒,早有私交,这条情感之路必定是千劫百难。

功德林酒店,一场为了爱的鸿门宴,刘海粟在宴席上慷慨陈词,王赓知道他意,选择了放手成全。终于经历了一年多的周折、磨难,他们总算可以如愿以偿,相爱相守。

但好景不长,陆小曼旧疾缠身,以吸食鸦片缓解病痛,为了她好,徐志摩纵容她的一切,亦因此多了一项庞大的开支,生活更加琐碎繁乱,之前衣食无忧的徐志摩开始为生计奔波,日日伤神。为了供应陆小曼无休止的奢侈挥霍,徐志摩辞了上海的教职,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奔走于乱尘俗世,她颓废于烟榻戏曲,最后一次争吵让他负气离开,转身离去,再也没有归来。他登上了一架亡命飞机,葬身于山林谷底。

民国四大才子之首的徐志摩出身有多显赫?

82年前的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罹难。他“轻轻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却把痛惜和追思留在了中国诗坛。他生于浙江,留学于英美,一生看似与天津毫无关系,但从求学的学子到育人的导师,他与天津也曾有着两段不解之缘。朱自清曾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徐志摩作为民国四大才子之首,被誉为“中国的雪莱”。他出生于江南望族,表弟是金庸,表外甥女是琼瑶。他少年荣宠,青年得意,与郁达夫同学,师从梁启超,与蒋百里、胡适是莫逆之交。他也活得坦荡热烈,与鲁迅、郭沫若笔战,与泰戈尔、罗素结为知己。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五年,却像烟花一样璀璨。

徐志摩第一次与天津邂逅是在1916年,当时年少的徐志摩放弃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考入以全英文授课著称的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读法律预科,选修的是逻辑学、心理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等课程,表现出了对文学的热爱。

第二年夏天该升正式本科了,但北洋大学却撤销了法科,与北大法科合并了,于是徐志摩自然就转入了北京大学,并加修了法文和日文。也正因为这个机缘巧合,才众所周知地拜了梁启超为师,这段时间的学习使徐志摩的思想境界大为开阔,开启了真正的文学之路。在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的同时,也广交了许多朋友,他的诗文开始关注民生疾苦。不得不说,两个大学法科的合并,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们在他的诗集《翡冷翠的一夜》中,看到有一首诗名叫《三月十二日深夜大沽口外》,其中写到“今夜守在大沽口外:绝海里的俘虏,对着忧愁申诉……”正是他对天津的回忆。这首诗写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初春,当时,孙岳的军队守在天津大沽口以拒奉军。徐志摩则乘轮船北上,所以在大沽口被迫等了一个星期,于是徘徊在甲板作了这首诗。此时的徐志摩已经留学归来数年,但文中那种厌恶战乱、渴望自由的现实情怀依旧浓烈,这多多少少也来源于北上生活对他的影响。

如果说徐志摩与天津的第一段缘分是学生的身份,那么这第二段机缘则变身成为了导师的身份。1921年以后,徐志摩开始创作新诗,行文飘逸,语言优美,深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要领。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在国内引起关注。

徐志摩一生执拗痴迷地追求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爱、自由、美”。他的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里不仅不易开花结果,还常常遭到扼制与摧残。“理想主义”的碰壁,使徐志摩对黑暗的现实环境产生不满与反抗,同时他也把理想寄托在幻想的世界里。这种感受也代表了当时一些年轻人的想法,所以当时很多文学青年都是徐志摩的“粉丝”。

说到天津,当时也新崛起一些年轻诗人,尽管诗歌作品不少,但局限于对外界了解不深,在作品上稍显欠缺,更希望与徐志摩进行交流。当时有个叫赵景深的年轻人,和几个文学青年在天津发起组织绿波社,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新文学青年的聚会根据地。如《夜哭》、《他乡》的作者焦菊隐,《晨曦之前》、《魔鬼的舞蹈》、《孤灵》的作者于庚虞等都是学员。这个社团的成员大多热衷新诗的创作,对徐志摩的“西洋体”诗颇感兴趣。因此社团的成员都很希望能听一堂这位大师的讲座。

没想到有些事就这么巧,1923年夏天南开大学开办暑期学校,就是暑假的时候举办系列讲座,果然就把当时刚刚出名的徐志摩邀请来了,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近代英文文学》十讲及一次讲演《未来派的诗》。这大好的机会当然得把握,于是绿波社就决定全体天津总社的会员一起报名听课。讲座持续两个星期,一共十个小时。这两种演讲都被赵景深记录了下来,收录在了1925年出版的《近代文学丛谈》里。

在赵景深写的那篇《志摩师哀辞》一文中,我们可以详细地知道这次讲座的内容以及给这群年轻人带来的深远的影响。徐志摩在讲课当中,曾拿一首英译的歌德的诗要全班听讲的学生翻译,结果赵景深得了第一名,得到第一是有奖励的,奖励的什么呢?是一帧大幅的歌德的照片。此后他还得到过徐老师颁发的一张法郎士像的明信片的奖励,并一直珍藏,作为对徐志摩老师的纪念。

讲座之余,绿波社的学员常常到徐志摩的宿舍里去拜访。徐志摩还曾询问学员是否看过莎士比亚,他引导学员要看一些莎士比亚的原书,以了解真正的英国文学。

在徐志摩此行讲学结束后,绿波社天津总社的社员还请这位老师喝茶聊天,也为了话别。湖畔草坪,阳光透过绿荫,照射在学员身上,鸟语草醇伴着徐志摩优雅而 *** 的谈吐,使学员感受一次次灵魂的洗礼,最后大家还一起合了影。期间徐志摩问赵景深:“你是否以文学为业呢?”赵景深说:“我是这样的想。”徐志摩就摇了摇头说:“大难,大难!文学是只好作为副业的。”对于希望了解外国文学流派与发展历史的年轻人,徐志摩还开出了有代表性的书单。

这位赵景深在徐志摩走后依然和他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友谊。赵景深1930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逐渐成长为中国戏曲研究家、文学史家、教育学家、作家。同样在徐志摩讲学时倾耳聆听的焦菊隐,在日后也成为享誉全国的戏剧大家。可以说,虽然徐志摩此行只在天津停留了短短的十五天左右,但却为天津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演讲时,徐志摩正是随行的翻译,二人亦师亦友、感情深厚。徐志摩这一生就宛如泰戈尔诗中所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只是这片秋叶,未免也凋零得太匆忙了,没能留给这世间更多斑斓的色彩。82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会记得,徐志摩曾为中国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天津新文学带来了一缕春风。

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三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啊?

徐志摩钦慕林徽因,但因为某种原因最终没跟林徽因走在一起。陆小曼与徐志摩是夫妻关系。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

拓展资料

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徐志摩已与陆小曼完婚,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

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民国才女凌叔华和她的三个男人—徐志摩、陈西滢、朱利安

? 说起民国才女,大家会想起很多。比如林徽因、陆小曼、周璇、阮玲玉、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等。这些女子才华横溢、相貌出众,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评为"民国四大才女"。

为何在这段时期,会涌现出那么多杰出的人才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统治了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颠覆,"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民主和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逐渐开化。这些女子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在各自领域主要是文学领域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现在,知道凌叔华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她却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她学养丰富,文才画禀皆擅长。无论是写文作画还是为人处世,她都以平和、温婉、淡雅著称,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润去看人看世界,也感染着身边其他的人。

凌叔华是闺秀派才女的杰出代表,她的一生和三个男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和鲁迅先生拉开"口水战"、被鲁迅骂得抬不起头来的陈西滢是和她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丈夫;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大诗人徐志摩是她的"蓝颜知己"(她曾被徐志摩称为是中国的"曼殊菲尔",泰戈尔曾对徐志摩说她的才华在林徽因之上);来自英国的诗人朱利安是她的地下情人。那么,她与这三人到底有着怎样的爱恨情仇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凌树华,祖籍广东番禺。1900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其父凌福彭,光绪19年举人,和康有为是同傍进士。历任保定知府、顺天府尹、直隶布政史等要职,他擅长词章,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等著名画家组建"北京画会",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名流。

凌叔华是父亲的三姨太所生,是他的第十个孩子,所以她后来说自己 像是一只缩在角落里的小猫,从不争闹。 但是她天生聪明伶俐,家里往来的鸿儒,在她的耳濡目染中对她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有一次,凌叔华在自家墙壁上的涂鸦被宫廷画师王竹林看到,他认为这个孩子很有绘画天分,于是收于门下学画。而她的英文老师是当时的大儒辜鸿铭,这位精通七国语言的大学者的教导对凌叔华的影响很深,一直到她晚年,她对辜鸿铭的教导都念念不忘。

1921年,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先选修动物学,后转入外文系并开始文学创作。

此时的凌叔华以新时代女性的姿态,表现出了足够的自信和锐气。她曾在写给她的《新文学》课程老师周作人先生的信中这样说到:"这几年,我立定主意做一个将来的女作家,所以用功在中英日文上,我大着胆,请问先生肯收我做一个学生不?中国女作家也太少了,所以中国女子思想及生活从来没有叫世界知道的,这对于人类贡献来说,未免太不负责任了"。

很快,由于她的天份加之努力,她的小说处女作《女儿身世太凄凉》发表在当时影响力很大的《晨报副刊》上,紧接着,《资本家之圣诞》、《朝雾中的哈德门大街》等颇具影响力的文章相继发表,她在北京文坛上崭露头角,跨入女性作家行列。

1924年4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凌叔华在此期间得以结识她生命中两个重要的男人,陈源和徐志摩。

陈源,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字通伯,陈西滢是他的笔名。他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读书,并获博士学位,1922年,他任北大外文系教授,泰戈尔访华期间,任北大外文系主任的陈源和诗人徐志摩负责接待工作。

凌叔华是不折不扣的名媛,在老北京,她的父亲给她留下了一个有着28个房间和后花园的房子,而"凌大小姐的书房"是当时文人们经常举行沙龙的场所。这个沙龙比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要早十多年。

说起徐志摩的女人,大家想到的是原配张幼仪、挚爱林徽因、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但凌叔华实在可以称作是他来往甚密的知己。

泰戈尔访华期间,恰逢北京画会成立之日。大学者陈寅恪的兄长、中国漫画的创始人陈师曾建议在凌大小姐的书房开会,以喝茶带替吃饭。于是那天,凌大小姐的书房名流云集。泰戈尔来了、胡适来了、陈源来了、徐志摩来了……从此以后,陈源和徐志摩更是成了她家的常客。

此时的徐志摩处于情感失落期,追求林徽因最终以失败告终,于张幼仪已经离婚,他和陆小曼的爱情还没有开始,所以这位多情的诗人此刻处于情感最空虚、最伤痛、最需要安慰和填补的时候。巧了,聪慧多才的凌叔华待字闺中、云英未嫁,所以徐志摩对她试图用情也是意料之中。

他一生中只为一个人的作品写过序,这就是凌叔华的小说《花之寺》;在半年期间,两个人来往的书信不下七、八十封。但是后来,徐志摩遇上陆小曼以后,他们之间的情感就发生了悄然变化,凌叔华成了徐志摩最信赖的人之一,他在1925年赴欧之前,将一只藏有记载着他与林徽因、陆小曼文稿的"八宝箱"交给凌叔华保管,后来他飞机失事去世以后,林徽因因为这个箱子可能存在的秘密向凌叔华讨要有关文稿,引起了一系列纠纷,后来在胡适的主持下,才得以平息。

凌叔华曾经和情人朱利安坦言,这个时候她是爱上了徐志摩的。徐志摩意外去世后,一直赞许两人关系的徐志摩的父亲曾经请凌叔华为徐再替一块碑文。

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曾经说过:"母亲弥留之际,嘴里一遍遍念叨的是诗人徐志摩的名字,而不是父亲陈西滢或者其他什么人"。

但是,与徐志摩的来往信件都被凌叔华销毁,连一张明信片都没有。1983年,她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到:"我对志摩向来没有动过感情,原因很简单,我已计划与陈西滢结婚,而小曼是我的朋友。"虽然她矢口否认,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潜台词可不可以理解为,如果没有这两个人,他们是会在一起的?

曼殊菲尔是徐志摩非常喜欢的一位女性作家,他曾经称赞她:"像夏夜榆林中的鹃鸟,呕出缕缕的心血制成无双的情曲,即使唱到血枯声嘶,也不忘自己的责任是牺牲自己的责任,替自然界多增几分的美,给苦闷的人间几分艺术化精神的安慰",而对于她的外貌,徐志摩更是称赞为"眉目口鼻子清之秀之明净,我其实不能传神于万一……"。他曾经拜访过曼殊菲尔,翻译过她的诗,给他写过长篇的祭文。但是他把中国的曼殊菲尔这一桂冠给了凌叔华,而不是林徽因和陆小曼,可见,当时凌叔华在他的心中占有很重的份量。

徐志摩去世后,凌叔华在《晨报》发表了悼念文章《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其中写到:

我就不信,志摩,

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撇下我们走了的。

平空飞落下来解脱得这般轻灵,

真像一朵红山棉辞了枝柯。

在这死的各种方法中你或许会选择这一个,

可是,不该是这时候!

莫非你遇到了上帝

那个我们不肯承认他是万能主宰的慈善光棍

他要拉你回去,

你却因为不忍丢下我们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

凡心一动,像久米仙人那样跌落下来了?

我猜对了吧?志摩……

你真的不回来了吗?

凌叔华与陈源是相识两年之后结婚的,其中之缘也与文学有关。以凌叔华的见识和品位,她所选择的如意郎君自然是要与自己投缘的,她称陈源是"头脑清晰、理解迅速、观察准确,是许多人所不及的"。她在给胡适的信中也说:"原只是生活中着了另一种色彩,或者有了安慰,有了同情与勉励,在艺术道路上扶了根拐杖,虽然跌交也免不了,不过心境少了一些恐慌而已"。对于这桩婚姻,鲁迅先生曾在《新的蔷薇》一文中讽刺到"陈源教授找到了有钱的女人做老婆。"

之所以选择陈源,有人猜测是因为当时的三大才女(林徽因、冰心、凌叔华)中,只有凌叔华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陈源的留英博士的头衔可以弥补她的这个遗憾。

陈源的性格缺点很明显,朋友说他"喜欢说俏皮话挖苦人,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尖酸刻薄的人",所以为了收敛锋芒,结婚以后,他外出的时候保持沉默,凌叔华曾抱怨到:"有时候和他出去做客,真是窘得很,不熟的人还以为他很骄傲呢!"

1929年,应武汉大学校长之邀,陈源出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凌叔华也随他前往武大任教。凌叔华并不喜欢这座城市,她更希望去法国发展一下自己的绘画事业。所以,她内心难免有孤寂之意,她所住的房子又小院子又狭,阳光也不能多看到一片,与之前生活过的北京、天津、日本的京都、西京等反差很大,她说"武汉三镇竟像一片沙漠似的,看不见一片绿洲,一泓清泉,可以供人生道路上倦客片时的休息"。

不过,很快,随着英国诗人朱利安的到来,她的生活迅速的五彩斑斓起来。

1935年,一位来自英国的27岁的年轻人来到了武大,他叫朱利安.贝尔,他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利亚.伍尔芙的外甥,母亲是一名画家。他来武大担任英语写作、莎士比亚等三门课程的教学。

此时的陈西滢一家已经搬进了武大新校区珞珈山新居。

朱利安来到武汉的当晚就去拜访了陈西滢,他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到:"整个下午我都和文学院院长一家待在一起,有他的妻子,还有他六岁的女儿,我们谈话的方式非常的自由—简直是内地的剑桥"。

凌叔华给了客人应有的东道主的热情,陪他买生活用品,布置宿舍,还饶有兴趣的去旁听他的课程。

不久,他们的相处慢慢的变味了。

朱利安在给母亲的信中写到"她,叔华,是非常聪颖敏感的天使……请想象一下那么一个人,毫不造作,非常敏感,极其善良,极其美好,生性幽默,生活坚定,她真是令人心爱"。

女方的寂寞,男方的疯狂追求,不到一个月,朱利安就在信中向母亲宣布他和中国这位女作家相爱了。

他们在一起的契机是陈西滢一次外出。朱利安得手之后,沉浸在如愿以偿的兴奋中,他不满足于偷偷的幽会,还要渴求精神上的宣泄,所以写信的时候也越来越不检点,描述的也越发露骨。为此,凌叔华和他还争吵过一次。

不久,凌叔华的好友在北京去世,他们便相约在北京幽会。

他们一前一后的来到了北京。

凌叔华把朱利安安排在离家不远的德国旅馆,他们一起畅游古城的名胜古迹,共同会见社会名流如朱自清、闻一多、朱光潜、齐白石等,关系处于半公开的状态。朱利安享受尽了东方胜景和美人,而凌叔华也乐不思蜀,尽情享受。朱利安在信中写到:"这段疯狂的时间让我脑子一片空白。你能猜到我们是怎样的快乐和愚蠢……".。

回到武汉以后,他们仍然偷偷在一起。

不久,女作家和洋诗人的绯闻在武大校园就传的沸沸扬扬,凌叔华处境尴尬。

其实,朱利安远没有凌叔华那么认真,他和朋友公开讨论着他们的情感甚至性事,除了凌叔华以外,他还和其他数位女性保持着暧昧的关系,据说多达十一位。他也曾多次表示,不会和凌叔华结婚。

凌叔华决心以死相争,她随身携带着一瓶老鼠药和一把用于割腕的蒙古刀,扬言要吊死在朱利安的屋内。朱利安只得答应娶凌叔华,他们于是开始筹划让凌叔华离婚,毕竟凌叔华拥有一笔可观的财产,他不存在赡养女人的累赘。

但是朱利安的母亲坚决不同意,她在信中说:"她的孩子怎么办?实际上,我很确信,你并不想和她长期保持关系……"。

陈源终于知道了这个事情。他给凌叔华三条路选择,第一离婚、第二分居、第三和朱利安一刀两段。凌叔华选择了第三个。但是不久以后,陈源就在朱利安的住所把两个人抓了现形。

朱利安终于决定退出,他想去西班牙参加内战。

陈源以院长的身份主持了朱利安的欢送会。

但是,这两人又在广州和香港相聚一段时间,陈源知道以后,凌叔华还谎称是朱利安尾随着自己。

到了西班牙不久,朱利安遭伏击战死。他在死之前说"我一生有两件渴望的事情,有个美丽的情妇和上战场,现在我都实现了"。

实际上,从表面上看,陈源和凌叔华是模范夫妻,但是他们婚后从不在一个房间写作,凌叔华有一个房间,任何人不得进去,包括陈源,里面藏着她所有的秘密,但她去世后,家人在房间里却什么也找不到,显然之前都被她处理掉了。所以她女儿说:"母亲是一个把自己包裹很紧的一个人。"

凌叔华曾经对女儿说:"一个女人绝对不能结婚,绝对不能向一个男人认错,绝对不能!"

直到1968年,女儿陈小滢才从朱利安的书信中知道了这个事情。她问陈源:"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以后,为什么还要再一起?"

陈源说:"她是才女,她有她的才华!"

陈源于1970年病逝于伦敦。

1989年,凌叔华终于回到了北京。1990年,她在医院渡过了自己九十岁的生日。

此后不久,凌叔华去世,她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不会死的"。

苏雪林说:"……叔华的眼神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儿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中的诗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2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