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比皇帝还大的官职是什么
封建朝代的时候,有一个职务很厉害,在古代的时候,皇帝的权力最大,也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全国都在为帝王服务,然而有一个职位,他只要设立权国,权力够大,不管能不能当上皇帝,都是全国最大的权力掌管者,这个职位就是摄政王。这个官位的震慑力也是十足的。摄政,从字面上我们就能看出这个官是专门管理朝政的。
很多职业虽然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背后的辛酸艰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摄政王也不例外,虽然权力很大,但是操心的事情也不小,特别是在乱世当中,当摄政王因为不仅要支撑起朝廷,也没有在太平时代那样风光。我们都知道,封建时代最后一位皇帝是溥仪,而摄政王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因为当溥仪上位当时才三岁,那时候所以载沣就成为了摄政王。
当时的袁世凯老是破坏朝纲和纪律。袁世凯是一个有心计的人,正派的人都憎恶他,反派的人却把他尊为上宾,还非常器重他,因为他不仅是靠自己的才能上位。手里还掌管着权力,引起了其他大臣不满,作为摄政王,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如果一味的放任他肆意妄为,以后的朝廷自然是要被他所摧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载沣的哥哥,也就是先皇曾告诉他,一定要让他除掉袁世凯,但是他却因为胆量不够,始终没有下旨。
载沣作为一个王爷,他本来的生活应该很安逸富足,然而是因为时局改变了他,之后他的日子过的也很沉重,但他并没有颓废,而是尽他所能延续王朝的寿命。后来国家翻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再也没有过问国事,安心过完自己的一生。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古代比皇帝权利还大职位
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 丞相是明朝以前最大的官 中堂是清朝最大的官 尤其是晚清 九千岁 历史上只有一个人 就是魏忠贤 他是一个权臣 当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太师 主要是宋朝 可能当时没有人任丞相 所以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就以为他最大 其实不然 丞相比他大
秦汉时期
在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与皇帝共同管理国家。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军队打仗,御史大夫管官员的监督,三公相互监督制约。丞相受皇帝委托管理国家日常行政,只要不是涉及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的大事,具体事务丞相可以作主自行处理,不必请求皇帝。丞相对皇帝负责,大权独揽。比如李斯在秦统一六国后就作过丞相,郡县制就是李斯的主意。
刘邦建立汉朝后,也基本上沿秦制,也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人掌管国家的军政机构。汉朝初期,萧何为丞相,灌婴为太尉,申屠嘉为御史大夫。但是到汉武帝时期,由于宠任外戚,废除了太尉一职统领军队的权力,而以大司马大将军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丞相也成了奉命办事的职务,失去了决策权。这样,丞相府本来是国家的最高执政机关,这时却成了虚职,而大将军以下的非正式官职却成了实权派。到了东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种三权分工的形式也取消了,而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这种三公与汉朝初期的三公差别很大)作为联合执政的首脑,但并不把实权交给他们,而以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样,“三公”无权了,尚书也并没有权力。汉朝还有一种临时的非正式的官职,叫作“郎”,经常被皇帝委以重任。所以,后来丞相之职就只是有其名无其实的虚职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时期,政权和军权都在权臣手中。这些权臣在正规的官制之外组织了一套班子,由于是非常时期,军、民、财不再各成体系,权力都在临时机构手中。曹丕称帝,由于他的父亲曹操是以丞相之职取代汉朝的,所以,从他以后,就没有了丞相一职,而以他的幕僚为中书监和中书令。这就是中书令成为实际上的宰相的起源。中书令、中书监与丞相不仅仅是名称的不同,而且实际权力也大不一样,中书令监只能算得上是皇帝的秘书长。在汉朝,尚书只是一个临时官职,到魏晋南北朝,尚书就成了一部之长,由于中书令监并没有决策权,皇帝直管各部,各部的权力就大了。由于吏部管人事,吏部尚书就成了朝廷权利显赫的官职了。魏晋时期的皇帝再把亲近的侍从官如侍中、常侍提拔起来,成立门下省,作为皇帝的机要顾问,兼管宫廷事务。这样,中央就有了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这三个省的长官也就算得上是我们常说的宰相了。所以,自从东汉以后,宰相一职并没有定员,也没有定名,也没有定职。制度上并无此官,但是习惯上又确有此官。为了有一个政务管理中心,就由尚书省为主。
隋唐时期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也设“三公”,但这只是虚职,下面并没有属下。实际行政机构是五省:尚书省是政务总汇,下属六部;门下省管纳言,听取下官和民众意见的;内史省(也就是中书省)实际上就皇帝的秘书机构;秘书省是管图书和文献的;内侍省是管宦官的;御史台是管监察的;都水台是管河防船只的。还有九个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将作寺、国子寺)
到了唐朝,基本上承袭隋制。中书令代中书省,侍中代门下省,尚书令代尚书省。是共同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首脑。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但是,唐朝后来的皇帝也沿魏晋朝的习惯,不把重权交给三省长官,而是任意差派其他官员参与其间,慢慢地,这些参与的临时官员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而正式的丞相就只剩下空名了。这时,丞相们的办公地点还在中书门下。唐朝的丞相与汉朝时期的丞相的区别是:一是唐朝丞相是集体负责,而汉朝丞相是个人负责;二是唐朝的丞相除了办理公文的低级职员,没有僚属,也没有独立的机构,没有直接指挥的权力。但是,三省的组织仍然是正规的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总汇,由于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是尚书令,所以,尚书令一职就空着,事实上管事的是左、右仆射,这个左、右不是现在正副的意思,而只是名次的排列,这里面关系相当微妙。如果是正副,就有了主次。左右却没有主次,(右在前,左在后)但皇帝如果要左仆射去办某一件事,可以不告诉右仆射。目的就是不让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以后又在三省设左右丞,皇帝经常派左右丞处理重要政务,这样,左右仆射也就成了一个空职了。唐玄宗后,皇帝又经常委派翰林处理重要政务。翰林学士就由起草文书的官职变成了有权的官职。
宋朝时期
宋朝的最高机构是最混乱的。宋朝初期,以同平章知事为丞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神宗元丰改制后,虽然名义上恢复了三省长官,但是,都是虚有其名。以尚书省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作为丞相,名义上是三省,实际上是合三为一。徵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二省侍郎;高宗时,改门 下侍郎为参知正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宋朝的官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某一个部门的官职,并不一定能管这个部门的事,比如说工部尚书不一定能管工部的事,要管这个部门的事,必须要有一个职,后来,有职也不一定能管事,因为朝廷又派去了差官。只有差官才是管事的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部门既有下正官,又有职官,又有差官这样重床架屋的现象。例如包拯的官职是:吏部郎中、龙头阁大学士、知开封府。吏部尚书是官,龙头阁大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是差遣。官,只是一种荣誉头衔,职,是正式职务官,差遣的“知”官才是管事的官。如果你是吏部侍郎,就并不管吏部的事,要管吏部的事必须在后面加上“判本司”的头衔。到了南宋,又恢复了左右丞相的职务,但是,这个“丞相”与秦汉时期的丞相大不相同了。只是一种秘书职务罢了。
明朝时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基本上沿袭元朝的官职,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但是,由于李善长、胡惟庸的反叛,使朱元璋对丞相权力过大不放心,于是,在洪武13年就永远废除了丞相一职,当然也拆销了尚书省的衙门,改由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由于皇帝不能亲自处理政务,于是就不得不设立内阁,以大学士担任顾问兼秘书的职务。时间一长,内阁的权力仍然在六部之上,名义上不设丞相,内阁成员大学士仍然是实际上的丞相,而且有些还是权相。不过大学士是由“廷推”产生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又有纠劾建言权,能够制约内阁成员。可是,这样一来,朝廷又容易产生派系之争。
由于明朝自从朱棣之后,皇帝都是昏君,皇帝经常不上朝,文件由内阁起草,再由太监送到皇帝手中,皇帝往往不看,而由司礼监太监“红批”。司礼监的决定就是皇帝的旨意,内阁只能奉行,最多只能与太监商量一下,其他官员更不干涉政务。因为太监有锦衣卫、东场作打手。明穆宗隆庆年间,江陵人张居正任内阁大学士,也对朝政进行了15年赋税改革,国库充实了很多,“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1582年,张居正死后改革也就停止了。在明朝,就出了这么一个有作为的内阁大学士,但是贪官却出了很多,严嵩、刘瑾、魏宗贤等等。
清朝时期
清朝早期中央机构是很简单的:军事由八旗总管负责;政务由议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负责。后来,康熙年间,清朝开始设内三院,这个内三院实际上就是明朝内阁和翰林院的综合。内阁大学士具有丞相的职务。到了雍正皇帝时,内阁的衙门还存在,但是,权力却没有了。因为雍正皇帝在紫禁城成立了一个军机处。军机处,并不只管军事上的事,而是朝廷的一切大事都由军机大臣决定。军机处的领班有点像丞相,但是那毕竟是临时机构,领班也可以随时拆换,而且,皇帝每天都到军机处听取汇报,军机大臣也没有决定政务的权力
在中国,朝代变更伴随的是官制的转换,每个朝代都有它独特之处,要说哪个最大是不实际的,连皇帝都可以被架空称为傀儡,何况下面的官员。
太上皇、亲王、郡王等一般都是虚位,不参与朝政,可享富贵但无实权。在隋唐以前,一般设有一个专职丞相 ,者一般是统领百官的 职位最高;隋唐到明朝前期,属于集体丞相,丞相不再是一个人,尚书令是丞相之首,后来换成左右仆射;明朝前期,废除了丞相制,皇帝大权独揽,到了清朝军机大臣就相当于丞相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自古以来就是整个国家权力的象征,全天下的土地和臣子都是他的,全由他一人掌管,是非常严肃以及尊贵的存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一共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无一不是出在权力的最顶端。
然而在清朝时,我国却设立了这样一个官职,摄政王,代替皇帝监管国家,要知道就连当年吕后执政,都不敢在明面上设立这样一个位置牵制皇帝,摄政王权力可以说比皇帝还大,200年来只有两个人担任了这个职位。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灭掉女真建立后金,而后皇太极继位,改国号为大清,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先后征服了朝鲜和漠南蒙古。
并且重用了汉将,削弱了明军的实力,然而就在清军准备一举入关的时候,皇太极不慎病逝,留下了年幼的清太宗福临,福临7岁即位,并不能独立处理政事,于是在临终前皇太极封自己的弟弟多尔衮为摄政王,代替福临处理政事直至他可以独立掌管国家。
在多尔衮的带领下,1644年清军联合吴三桂的军队,一举歼灭明军入关,为大清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局面。而这个摄政王,是代替年幼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虽然皇太极和多尔衮在历史上也并不是十分相亲相爱的兄弟,但是多尔衮对大清是绝对忠诚的,因此皇太极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相信多尔衮,封他为摄政王,辅佐顺治皇帝。
史书上记载当时接管了大清的全部军事实权,机架上自己又有巨大军功在身,权力大到完全可以取代年幼的顺治帝,由此可见,摄政王存在就意味着皇帝暂无实权,这时候的摄政王才是全国的最高领袖。除了多尔衮,大清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当了摄政王。当福临继位尚且年幼需要摄政王时,我们就应该想到,大清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幼帝继位。
他就是溥仪,1906年出生的溥仪,在1908年就登上了皇位,试想一个两岁的幼子,他会看懂奏折吗?显然不能,于是这时候就需要一位摄政王,而溥仪的父亲载沣就是不二人选,且不说他说溥仪的父亲,溥仪需要他并且听他的话,也只有像皇帝的生父这样的人才能一心一意辅佐皇帝而无二心。
其实载沣也是一个能力不错的人,毕竟都是皇室培养出来的,基本的政论都是学过的,只不过那时候的阿青已经是苟延残喘了,谁都已经无力回天了。摄政王可以说是史上最特殊的官职了,但它并不是清朝才有的,早在周朝就有了。
当年周公辅佐周成王的身份就是摄政王,汉朝时篡位的王莽也是,是汉帝和孺子婴的摄政王,摄政王是凌驾于皇权至上的一个官职,因此并不会随意封赐,因此大清存在400多年内,也就仅仅出了多尔衮和载沣两位摄政王,这个职位,连和珅都没资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代免死金牌上有个秘密
下一篇: 唐太宗最宠信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