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是明代著名的文人,与张羽、徐贲、杨基被誉为"吴中四杰";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王行等号曰"北郭十友",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他的《咏梅》诗别具一格,尤其"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更是脍炙人口,久唱不衰。
毛泽东曾和臧克家说:"曾经以为明代无好诗,《明诗综》没有看头,但其中李攀龙、高启的诗却妙",他甚至赞高启为"明代最伟大的诗人"。然而,就是这位伟大的诗人,却被施以腰斩酷刑,身体截成八段。刑场上,高启用半截身子的力量,手蘸鲜血,写下三个醒目的"惨"字,真是惨不忍睹,惨绝人寰,死时年仅39岁。
一个文弱书生,犯了什么弥天大罪,竟然遭此毒手呢?
高启生于元末,长于明初,因为才名远播,也曾出仕,做过明朝官吏。但他不满于明初政治现状,尤其不满朱元璋的"滥杀",遂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辞官隐居,不肯接受朱皇帝户部右侍郎之职,遂埋下祸根。后来朱元璋在高启的《郡治上梁文》中找到了"龙盘虎踞"之句,便大开杀戒,用极刑收拾了这位"傲慢"者。朱元璋嗜杀成瘾,他对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未心慈手软,怎能对这些不听话文人网开一面呢?因为高启的不给面子,因为高启诗文中"含沙射影"的"讥讽",当然这"含沙射影"、这"讥讽"都是朱元璋自己揣摩、炮制的。《牧牛词》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这是一首乐府诗,非华赡清丽之作,乃平实深沉之篇。它借牧童的口吻展开,通过放牛的孩子们的调笑交流,表达了他们与牛相依相榜的关系。你听,他们说:你家的牛角弯弯的,我家的牛尾秃秃的;你看,他们吹着笛子,摇着长鞭,在田头地角赶着牛吃草。他们深知牛的劳苦与饥饿,远处没有好草,别让牛跑得太累,别让牛吃不饱。他们放牛时,要么骑在牛背上唱歌,要么坐在牛身边休息,晚上回去,还要贴着牛身睡觉。牛是农家的重要牲畜,孩子们爱牛、亲牛,与牛有着深厚的感情。高启出身寒门,他曾"我本东皋民,少年习耕畜",他对农户生活很熟悉,所以写得真实可信,情趣盎然。写到此,牧童与牛的感情似乎写尽了,而在结尾处,高启笔锋陡转,让诗的主题瞬间深化。孩子们说,整天放牛没有什么忧虑,就害怕把牛卖掉去交租。繁重的苛捐杂税,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含蓄点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不满,鞭挞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此诗共十句,前八句写牧牛之乐,后两句写牧牛之忧;前八句欲抑先扬,后两句先扬后抑,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趣,更反衬牧童深切之忧虑。全诗明白如话,不说教,不空洞,以小见大,结尾画龙点睛,引人深思,足见其艺术构思的新颖。在明初大兴文字狱之时,高启曾在文中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句,已让朱元璋大大不满,这回又"但恐输租卖我牛",更让朱元璋为高启记上了重重一笔,然后借着"龙盘虎踞"一事,老账新账,秋后算账,一代才子高启就这样惨遭杀害。搜索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凌迟处死是我国最残忍的刑罚,其俗称就是大家所说的“千刀万剐”。这个刑罚在明朝建立后,重新建立了新的标准。在明律例中凌迟处死需要割3543刀,在历史中受到此刑法的人就有袁崇焕。所以有很多人非常的好奇,作为大明国之栋梁的袁崇焕究竟是犯了什么罪?受到如此严厉的刑罚。
第一就是袁崇焕擅自议和。在当时谣言四起,认为后金之所以能够绕过袁崇焕包围的京师,就是袁崇焕故意放清兵入关。再加上皇太极也派了使者来和袁崇焕议和,并提出了一些条件,但是袁崇焕在虚与委蛇的过程中抓紧修建城防,所以袁崇焕和皇太极的议和只是一条权宜之计,但错在袁崇焕并没有将这一计谋报告给朝廷,所以导致误会的产生。
第二就是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在当时因为京城危在旦夕,所以袁崇焕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就需要和清兵面对面作战。而袁崇焕的战略就是只要清兵的粮草朝有限,那么就攻不进京城,所以到了时间后自然会撤退。但是在这一期间皇太极使用了离间计这一计谋,让崇祯认定袁崇焕有叛国之心,所以就要处死他。
最后就是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导致清兵有机会入关。当时毛文龙在东江镇建立了根据地,可以在后面牵制住后金。但是因为毛文龙做事比较浮夸,再加上索饷过多,所以袁崇焕就把这个人杀了,最后导致清兵有机会入关。
正因为以上的这些原因,所以袁崇焕最后被崇祯处以极刑。
赵显跟朱元璋相反他从君王沦为和尚,但是在成为高僧之后,却因为一首诗被忽必烈杀害。当时赵显所作的这首诗明显是怀念前朝的那些贤臣的,所以就让忽必烈担心他会谋反,为了能够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统治,忽必烈只能把赵显杀死。
赵显继位的时候年纪还非常的小。由于宋朝过于腐败,所以当蒙古大军攻打宋朝的时候并没有费多少力气就成功推翻了南宋的统治。当时是谢太皇太后直接投降于蒙古大军的,也就是因为当时太皇太后投降才导致了没有太大范围的厮杀,虽然赵显沦为亡国之君,但是百姓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影响。
当时忽必烈虽然是蒙古人,但是他并没有那种狂暴行为,他对待赵显还是非常友好的。当时忽必烈看见赵显并不知道什么是国仇家恨,就对他放松了警戒。看到他对佛教比较感兴趣还准备把他培养成佛教高僧。
可以说忽必烈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皇帝,他一开始并没有想要杀害赵显的心。当时赵显由于潜心研究佛学,所以他对于佛学的理解非常的深刻。如果当时他能够继续学习佛学并且宣扬佛学的道理的话,那么他可能早已成为一代大师。赵显年纪越来越大,渐渐懂得了什么叫国仇家恨,所以当时他就喝了酒做了一首诗来怀念当朝贤臣。这首诗被忽必烈知道了,当时忽必烈误以为赵显想要谋反。所以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就把他杀死了。
在古代犯人被判死刑后,朝廷都会给他们吃顿好饭,洗漱一下打扮的干干净净后在押去刑场。然后犯人的家人也会花钱买通行刑的官员,目的就是可以让犯人少受痛苦,迅速结束生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犯人留点时间交代一下后事。
但是明朝有一个死刑犯在临行刑前只因念了一首诗,不但没有给自己交代后事,反而把在场的所有官员全部害死有的人甚至被株连九族,这就是明朝著名的?蓝玉案?。蓝玉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却成了朱元璋加强皇权路上的刀下魂。
朱元璋建国后,在皇位继承人上选择十分慎重,而长子朱标则是朱元璋最看重的人选。可是后来朱标在考察北京的路上得了怪病,久治不愈最后病死了。朱元璋当时十分痛心,当时还得选人继承皇位啊。于是孙子朱允炆就成了不二人选,可是朱允炆性格十分仁慈憨厚,如果朱允炆当了皇帝,肯定管不住那些开国功臣。于是朱元璋为了替孙子扫清障碍就开始了毫无人性的杀戮。
而蓝玉便首当其冲,朱标生前和蓝玉关系十分融洽,所以十分肆无忌惮。朱标死后,蓝玉却没有察觉朝中政局的变化依然没有收敛。最后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打入大牢,并抓住了他的大部分同党。蓝玉最终被判处死刑,在临行刑前蓝玉大诉冤情,念了一首诗?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首诗很快就传入朱元璋耳朵,朱元璋大怒不但株连了蓝玉九族,还认为是在场官员玩忽职守,于是在场所有官员不分对错全部被杀。而蓝玉一案朱元璋一共杀了1.5万人,可谓残忍至极。
草莽皇帝朱元璋,从最底层的人,走到天之骄子,自然也没有逃脱掉皇室的定律。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都会对曾经的开国将领大杀特杀。
前有刘邦后有朱元璋,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虽然不是开国将领,甚至只不过是一个区区的八品小官。但是也因为朱元璋的滥杀,结果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
此人名叫孙蕡(xù),别的东西没有,但是却有一肚子的墨水。在古代的情况下,想要走上仕途唯独只能靠科考。而他也确实有真本事,后来考中了举人走上了仕途。
他最拿手的还是写诗,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稍微的停顿一下,就能吟出一首绝美的诗篇。不仅诗文写的好,还是一个清官,在当地百姓的口碑当中非常好。
后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渐渐的被名臣宋濂所得知。宋濂、刘伯温和高启三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甚至夸赞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因此在听说了有孙蕡这样的一号人,自然起了爱才之心。
于是就把他孙蕡提到了翰林院任职,然而古代官场都是讲的裙带关系。后来因为胡惟庸一案,宋濂被牵扯了进去。几个儿子都被朱元璋杀了,但是他本人在马皇后的保荐下,得已活了下来。
自己所有的靠山都倒了,孙蕡自然也没了好下场。而当时正在修筑长城,所以很多像孙蕡这样的小卒子,都被送去修长城了。不管是在什么朝代,修筑长城都非常辛苦。
然而孙蕡毫无怨言不说,工作之余还会吟个诗写个作。看守他们的官兵,感觉这个人挺不一样的,于是就把他写的几首诗带去见了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在耳濡目染之下,还是能分出个好坏的。毕竟俗话说得好,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感觉孙蕡确实是一个人才,就把他调任苏州继续做官。
但是仅仅过去6年之后,由于孙蕡为官比较清廉,和当地的官员发生冲突,结果被摆了一道,弹劾孙蕡贪污受贿。距离当初已经过去6年时间,朱元璋又是日理万机,哪还记得这样一个小人物。
于是大笔一挥,把这个人给我发配到辽东。这是明朝人常被发配的地方之一,就好比是清朝的宁古塔。可谓是荒凉无比,来到这里基本上是永无出头之日。
不过发配还算好,毕竟如果到了期限,还是有可能回来了。然而更倒霉的事情还在后面。在胡惟庸一案结束之后,朝廷当中又发生了蓝玉叛乱的事情。
朱元璋把他剥了皮,填上草之后送到全国各地展览,牵扯进去的有几万人之多。按照道理来说,孙蕡这个芝麻小将,怎么和蓝玉有牵扯?
可不要忘记,他在最早的时候可是做过京官。像蓝玉、胡惟庸这样的人,他也是会经常碰到。虽然孙蕡为官清廉,但是最起码的人情世故还是懂的。他倒是曾经给蓝玉画过一幅肖像画,送到他家中。
结果后来朱元璋抄家的时候,发现了家里面的这幅肖像画,再一看上面的落款正是孙蕡。结果这就倒霉了,即使他已经被发配到辽东,单凭这幅画也可以要了他的脑袋。
曾经有人劝他可以写文章上诉,毕竟他的文笔这么好。但是孙蕡早已看淡了仕途,甚至有了求死之心。然而孙蕡在临死之前,还是念了一首诗,诗文曰: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鼓声响了很多声,是催促我赶快上路。如今太阳马上落山,天也要黑了。但是黄泉路上没有客栈,今天晚上我该住在哪里呢?如果没有黄泉二字,可能谁都想不到这是一首临死前的诗吧。
后来这首诗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面,朱元璋看后气愤不已。立刻把当时的监斩官找来,这么有才华的人,你怎么也不留着?随后为了以儆效尤,把当时监斩的官全部杀了。
其实孙蕡临死前写诗可能是真的,就算说是没有写诗,最起码也是牵扯进了蓝玉一案。但是要说朱元璋杀监斩官,却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为就算朱元璋再残暴,事情的对错还是拎得非常清楚的。自古以来皇权不可违,如果当时监斩官把他的命留下来了,那么可能最后还是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0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