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靖难之役”中方孝孺是什么角色没有方孝孺朱允炆的结局会有所改变吗

众妙之门 2023-06-18 19:27:36

“靖难之役”中方孝孺是什么角色没有方孝孺朱允炆的结局会有所改变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靖难之役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早逝之后,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选择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允炆也顺利继承了九五之位。

在朱允炆未登基为帝之前,朱元璋就看出朱允炆生性赢弱无法压制那些开国功臣,算是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大肆处死了一批功臣。

当朱允炆继承皇位之后没有了功高震主功臣的威胁,朱允炆和身边的治世臣子把目光放在了藩王身上从而进行削藩,在削藩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一些藩王以死明志,燕王朱棣为了自保也好为了江山基业也罢,最终发动了靖难之役并登基为帝。

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下落不明至今仍然是一个谜题,很多人难免会发出一个疑问,如果当年朱棣攻破南京时,朱允炆当着天下人的面处死方孝孺,会怎么样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另外削藩跟方孝孺的关系其实并不大,但朱棣发动靖难只是把朱允炆身边的方孝孺等臣当作一个借口。

如果朱棣攻破南京时,朱允文当着天下人的面杀了方孝孺,朱棣肯定不敢处置建文帝的。建文帝是朱元璋钦定的后世之君,朱棣虽然是燕王也是朱允炆的叔叔,君是君臣是臣,朱棣攻破南京虽然势大也不敢贸然处置建文帝,更别说直接让建文帝下诏禅让皇位与朱棣。如果朱棣强行处置建文帝或着强行登上皇帝之位,对于反对朱棣的人来说可以理直气壮的反对朱棣,单单违反朱元璋遗命处置朱允炆就让朱棣落个不孝和不忠之名,朱棣肯定不敢冒险,只能继续以朱允炆为尊。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的是清君侧的名义,意思就是告诉天下人皇帝身边有乱臣祸乱朝纲,错在乱臣并非皇帝。如果朱允炆在朱棣破城之时处死方孝孺等,朱棣是真的没有任何借口去处置建文帝。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朱棣会学曹操那样控制建文帝,这个想法对朱棣来说是致命的存在,朱棣不是曹操,朱允炆也不是建文帝,两个人是叔侄关系,朱允炆是朱元璋钦定的后世之君,朱棣根本无法掌控朱允炆,单单以不孝等名义就能让朱棣背负骂名。另外朱棣既然发动靖难之役,对于朱允炆而言朱棣已经不再是自己的长辈,朱允炆在朱棣的控制之下早晚会以皇权夺实权,朱棣又不能处死建文帝,否则就会背负杀侄夺位之名,留着建文帝明显会让朱棣成为被动。

既然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已经做好与建文帝鱼死网破的打算,建文帝在朱棣破城之时处死方孝孺等乱臣的话,朱棣同样会让建文帝失踪,再利用国不能一日无君的说词来继承帝位。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事实,朱棣攻破南京城无论如何是不会让朱允炆站在世人面前的,同样朱允炆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朱允炆并没有做任何动作只是焚宫而去。朱棣不会像曹操那样挟天子,因为两人是叔侄关系并非君臣关系,朱棣的性格也不会让自己处于被动之姿。

朱允炆在朱棣破城之时杀不杀方孝孺结果都一样,朱棣都会让朱允炆下落不明,一个是焚宫而去保留性命,另一个或许有杀身之祸或许被软禁致死。

方孝孺简介

方孝孺简介

方孝孺 (1357—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今浙江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灭十族共计873人。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施以凌迟杀害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俱佳,绝大部分收集在《逊志斋集》中。

其文学作品,如《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等,都有其特色。

“主题鲜明,议论大胆”。这是方孝孺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如他写的《越巫》一文,通过一个以“治鬼”术骗人的越巫,最后被人装鬼反其道吓死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社会上巫祝欺人为生的邪恶与自欺,落得个身赴黄泉的可悲结局。?

他还善于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如《吴士》一文即属此类。文中借张士诚的形象讽刺那些偏听偏信、轻于用人的当权者,又借与吴士交游的“钱塘无赖”的群体形象,揭露了浮夸之风的社会基础。

“选材严、开掘深”,这也是他文学作品的特色。《指喻》可视为范例,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由叙事和论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阐发所叙之事中蕴含的道理。借“喻”立说,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第四个特点是善于借喻,运用对比寓言等写作技巧。最具代表性的属《鼻对》和《蚊对》。《蚊对》是一篇探讨生活哲理的伦理散文,即事论理,从被蚊虫叮咬这件具体的日常生活琐事,升华到人生重大的哲理原则。

《明史》说,“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在评其文章更是“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

此外,方孝孺撰有《周礼考次》、《大易枝辞》、《武王戒书注》、《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文统》等。

方孝孺所撰写的《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收入宁海县文物办库房。该书在宁海一藏家处发现,全套18本,每本书长26.5厘米、宽16.6厘米、厚1厘米,内收集有方孝孺绝大部分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等,其文学作品《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皆在其中。因方孝孺殉节后其书被禁,故流传甚少。1928年,宁海乡绅胡撝谦深感“宁海为其生长之乡,宁海诚不可无刻本”,以成化本为底本重刊,名为《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共40卷,包括拾遗卷和附录卷,书中篇目一如成化本,但内容已远超成化本范围。

同样是起兵夺位,为何魏征愿投靠李世民,方孝孺却不降朱棣?

唐朝和明朝,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在王朝建立初期,就发生了政变,导致皇位的继承顺序发生偏移。两场政变分别就是,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与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

这两场政变最后都成功了,成功之后,李建成的旧部纷纷选择投靠李世民,其中包括魏征。然而朱棣成功后,除了?三杨?、解缙等人选择归顺,像方孝孺等建文旧臣,却宁死不屈,结果被朱棣杀害。

同样是起兵夺位,为何魏征作为李建成旧部,都愿意投靠李世民,而作为建文旧臣的方孝孺,却不愿投降朱棣呢?

魏征是唐初著名政治家,但他也为很多人效力过。一开始,他效忠李密,后来跟随太子李建成。他作为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曾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但李建成没有采纳。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责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魏征则表示,要是当初李建成听了他的建议,就不会有今日的结果了。李世民见魏征说话爽直,于是赦免了他。

接着李世民开始重用魏征,派他到全国各地安抚李建成旧部。魏征也直言不讳,常常犯颜直谏,他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尽管君臣也发生过摩擦,但直到如今,这对君臣的故事还被大家津津乐道。

那么魏征为何愿意投靠李世民呢?

首先,魏征是忠臣,他的?忠?,是对于国家的。当他屡次向李建成谏言,都没有被采纳的时候,魏征就已经知道,李建成并非明主。所以玄武门之变后,魏征很识时务投靠了李世民,帮助其实现?贞观之治?。

其次,魏征是个人才,他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利国利民的。当初他向李密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可是李密不用,结果最后就被王世充击败。他向李建成提议早日杀了李世民,对方还是没听,结果反被李世民所杀。唯独李世民知道,魏征虽然有时言语过激,但他的建议条条切中要害,所以他最后都会采纳。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有用武之地?。

最后,唐朝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朝代,这时候文化开放,思想活跃。寡妇可以改嫁,史书也有唐朝公主多次改嫁的记载,甚至可以出现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所以对于李建成旧部来说,对李建成个人的忠诚是其次,国家的发展,甚至是个人的生存才更加重要。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魏征会投靠李世民就不显得奇怪了。

我们再来说说方孝孺。方孝孺在洪武朝并未得到重用,但朱元璋曾对太子朱标说过:?此庄士,当老其才。?就是说方孝孺是个品性端庄的人,朱标可以一直重用他到老,可见朱元璋早已发现方孝孺是个有才之人。

朱元璋原本打算,将方孝孺留给儿子朱标用,可惜朱标英年早逝,他便有意留其辅佐孙子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后,召用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又调任侍讲学士,每当遇到国家大事,都会找其商议。

所以在朱棣起兵之后,方孝孺为朱允炆起草了很多檄文、诏令。朱棣胜出后,就让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但方孝孺坚持不肯,还当众辱骂朱棣,最终被车裂于街市。

那么方孝孺为何不肯投降朱棣呢?

其一,方孝孺与魏征一样,都是忠臣,但方孝孺的?忠?,只体现在建文帝一人身上。就比方说,唐朝时不管李建成即位,还是李世民即位,天下都是李家的。同理,无论朱允炆即位还是朱棣即位,两人都是老朱家的子孙,这个天下还是姓朱。

对于有的人来说,只要天下没有改名换姓,那么谁当皇帝都一样,只要是明主就行了,大家可以共同将国家治理好。可对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方孝孺来说,对建文帝的忠诚,就代表着对国家的忠诚,谁要是动摇建文帝的皇位,就是乱臣贼子,天理不容,就算他也姓朱都不行。说白了,方孝孺是有些?愚忠?的味道。

其二,方孝孺身为大儒,却没有什么政治经验,这也可惜朱元璋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在靖难之役期间,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作为建文帝的?智囊团?,表现实在太差了。

朱棣之所以愿意给方孝孺机会,一是看中他的学识,二是姚广孝曾劝朱棣不要杀方孝孺,说如果他死了,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方孝孺确实学识很好,所以才能为建文帝起草诏书、檄文,但他没有把学问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这说明他的实干能力,是不如魏征的。他自然也不会去想,如果投降朱棣,用自己的学问帮助其治理好明朝,也是一条途径。

其三,唐朝文化开放,但明朝不是。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明朝人们的生活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很严重。这时候倡导?气节?,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子死了丈夫,就要立贞节牌坊,再嫁就会被人所耻。一仆不侍二主,一女不嫁二夫,作为一个臣子,也不能忠于两个皇帝。方孝孺是明朝大儒,自然不能投降朱棣,失了?气节?。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究竟去向了何方呢?

其实没有人知道朱允炆去了哪里,历史上也没有记载,不过有猜测朱允炆出家当和尚,或者是出国了。

01、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暗中派人追杀朱允炆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朱允炆是把一手好牌大乱的节奏,要知道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顺利登基,没有任何人危险到他位置,就提前帮朱允炆铺路,杀了很多功臣。可是朱元璋舍不得杀自己儿子们,从而留下后患。


这不很多人都认为朱允炆没有资格上位,他的能力又不足,这叫有能力有权的朱棣怎么肯甘居于下,因此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夺了朱允炆的帝王,自己成功上位。不过朱棣也知道朱允炆不死,他上位就变成夺权,从而让手下的人放火烧了建文帝的宫殿,造成建文帝自己放火烧死自己。

但是朱棣是知道建文帝还没有死,就暗中派人追杀朱允炆,以免影响到自己皇位,让一些忠于建文帝的人又出来瞎折腾。

02、建文帝下落不明

其实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记载建文帝是去哪里,也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建文帝是逃到哪里,只有传说。传说建文帝知道朱棣肯定是不会放过自己的,他在心腹的建议下,就出家为和尚,至于在哪个庙里,根本就没有人知道。因此朱棣派了很多人去找寻建文帝,跟石沉大海一样,一点回声都没有。

后来又有人传说建文帝跑到外国避难了,朱棣担心建文帝跟国外势力结合起来对付他,从而派郑和下西洋找寻建文帝的踪迹,一样是结果是迷。只是知道郑和回来之后,立马就进宫见了朱棣,两个人聊一夜,具体内容是什么,历史没有记载,但是可以肯定是郑和报告工作之后,朱棣就放弃追杀建文帝,因此后人猜测是跟建文帝有关系,也许是建文帝让郑和告诉朱棣:?他不在留恋帝王,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0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