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是吴国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一个著名将领,智勇双全,武能安邦,文能治国。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孙权把他比做成汤时的伊尹和周初的姜尚,然而晚年的陆逊却被孙权几乎迫害致死。
陆逊,原名陆议,出身吴郡四大家族“陆氏”。少年丧父的他,自小跟随从祖父陆康读书,因而年少时就博览群书,小有名气。后因与时任庐州太守的陆康不和,袁术派孙策攻打庐江。陆康虽苦苦坚守,但终究难敌骁勇善战的“小霸王”。两年后,庐江陷落,陆康不久后病逝。这场战争,让陆家与孙家结下梁子。和素来与士族不睦的孙策不同,孙权一掌权,就清楚认识到拉拢世族大家的重要性,而江东陆氏就是目标之一。为了广纳贤良,同时笼络士族人心,孙权决定把孙策女儿许配给陆逊。
虽然孙坚、孙策两代在江东一带战绩显赫,手下也有程普、周瑜等大将效犬马之劳,但偏安江东一隅的孙家,当时最多算是地方军阀。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也没有刘备“刘皇叔”的政治名片,时任骠骑将军的孙权,并没有足以服众的政治影响力。只比孙权小一两岁的陆逊,若接受这门亲事,不能报仇不说,还成了世仇之后的侄女婿。但陆逊却接受婚约,加入孙权幕府。之后陆逊改名“逊”,以示谦卑。
孙陆两家的仇怨,陆逊心知肚明。但相比之下,陆逊为孙权的雄才大略所折服,也更愿意出仕一展才华,所以向孙权示好,从而获得孙权的信任就更为重要。和同为读书人的陆逊相比,才华横溢却不知变通不懂低调的孔融,和曾助曹操拿下官渡后屡出狂言得罪曹操而不自知的许攸,就因负才傲物,矜功恃宠,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白白送命。
真英雄只认明主而不计较一时之得失。孔融和许攸始终高昂着头,最终反被杀之而后快;陆逊选择一时低头,让本来心怀芥蒂的孙权打消疑虑,从而鸣响了孙权和陆逊日后携手开创大业的号角。
展开一卷浩浩荡荡的三国史,若论铮铮傲骨,绝不弯腰,第一人当属关云长。关羽武艺过人,义薄云天,曾有水淹七军的赫赫战功,但也因“刚而自矜”,酿下“大意失荆州”的恶果。而成功抓住关羽这一弱点的,正是江东统领军权的吕蒙和刚过而立的陆逊。当时为麻痹关羽,吕蒙装病,陆逊临危受命。甫一上任,他即刻向关羽递上一封用词卑下的书信,大肆称颂关羽的战绩,并称自己绝不会与关羽为敌。
关羽本就对彼时还只是一介无名书生的陆逊不以为然,收到这封信后越发自满,更为轻敌。最后陆逊与吕蒙共率双部,白衣渡江,占得荆州。无战功无声名,本是陆逊的一大劣势,却因被巧妙利用,反化为袭击关羽的攻心计,转劣势为优势。
苏轼曾称“天下有大勇者”,应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一辈子弯不下腰,卸不下一身骄傲的关羽,成也傲骨,败也傲气,最终丢了城池送了命。反观陆逊,不以无名而妄自菲薄,不以无功而急功冒进。也难怪吕蒙向孙权举荐陆逊时赞其“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籍籍无名的书生拜将,可以迷惑对手,也会让队友不服。面对倾巢而出的刘备大军,孙权封陆逊为大都督,率军御敌。而陆逊不但一路退守,连孙权侄子孙桓被刘备军队包围时,陆逊认为孙桓素得民心,下属必将死战及城中粮草充足,为牵制蜀军,拒绝发兵救援。眼看着刘备一路不费吹灰之力就已兵临城下,一干老将只以为陆逊终是书生,看到刘备大军不敢应战,甚至开始出言不逊,违背军纪。而此时的陆逊却不为所动。
战局相持不下之际,长途跋涉的蜀军,面对江东闷热潮湿的天气,渐渐精疲力竭,心烦气躁。刘备更是犯下军事大错,连营百里。此时以逸待劳的陆逊见时机成熟,乘夜突袭,一把火逼退蜀军,加之陆逊完善全面的战略部署,刘备大军全面崩溃。与冲动出兵,草率布阵的刘备相比,在彝陵之战成功退敌的陆逊,胜在更能沉住气,以退为进。面对当时蜀军节节胜利后的叫嚣与宣战,陆逊要求众将士忍气吞声,严守不出,而这也是忍辱负重这一成语的出处。
如果说彝陵一役奠定了孙刘联盟的基础,那石亭之战则彻底确立了三国分立的天下大势。石亭一战,吴军设计大败曹休,而此时朱桓提出乘胜追击,一举杀曹休、夺寿春,被时任大都督的陆逊果断拒绝。当时曹休虽然丢盔卸甲,但曹魏在后方却兵强马壮,一旦反扑,吴军未必真抵挡得住。曹魏大将张颌就曾携大胜之余威,在追击诸葛亮余部时不慎中伏,本该凯旋而归,却命丧黄泉。此役身为三军统帅,向来谨慎的陆逊不敢拖大,并未贸然追击。
事后果如陆逊所料,曹魏大将贾逵率兵救援,陆逊表面上的一时保守,却最终为东吴留存了兵力,避免了一场无意义的损耗。是役之后,孙权称帝,天下三分。相较兵马充足、人才辈出的曹魏,和仗居天险地势、倚赖孔明韬略的蜀汉,孙吴政权看似实力平平,却凭借收放自如的外交政策和张弛有度的军事战略,与魏、蜀终成三足鼎立之势。
对于东吴来说,陆逊可以用中流砥柱来形容,白衣渡江、夷陵之战、石亭之战都是陆逊的杰作,然而晚年的陆逊却被孙权几乎迫害致死,确却是为何?
一、陆逊之死
陆逊的结局并不简单,我们来看看陆逊的身份就知道了:陆逊出身于江东四大世族朱张顾陆的陆家,他的叔父是被孙策杀死的庐江太守陆康;后来长大了他娶了孙策之女孙氏,是孙策的女婿;他官拜东吴丞相、荆州牧、武昌留守,身兼军政大权;同时,陆逊还曾是诸皇子的老师。实际上,陆逊之死,是东吴几方势力博弈的集中提现。我们先来看,陆逊之死的过程。
孙权太子孙和与父亲失和,派人躲在孙权宫中偷听到孙权有意立孙霸为太子,十分惶恐。朝臣们分为两派,互相攻击。孙和为了保住太子之位,让陆逊的族子陆胤多次前往武昌,请陆逊代为申辩;同时,孙和的太子太傅吴粲多次与陆逊书信密谈太子之事。陆逊因此多次上书孙权,陈述嫡庶之分,然而孙权不听。
这些给了孙霸彻底扳倒孙和的机会。在孙霸和全公主的引导下,孙权发现中宫密谈居然有所泄露。孙权震怒,陆胤、吴粲先后落网,而陆逊之事也尽为孙权所知。孙权屡次派遣中官谴责陆逊探听中宫秘密,虽未降罪,但陆逊不久还是忧愤而死。
表面上,陆逊是死于孙和和孙霸夺嫡之争。但有一点很让人不解,孙和本身并没有什么过失,而孙霸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事迹,陆逊为之辩白也无可厚非何至于此?而且在孙和失宠、孙霸得势的过程中,孙权明显偏向孙霸,这又是为何呢?我们看一下,随着孙和失宠而遭受贬黜的一份不完整的名单,或许会有所发现:陆逊、陆胤、顾谭、张休、朱据、吴粲等等。
众所周知,汉末三国,东吴世族的代表是“朱张顾陆”四姓,而这份名单中,几乎涵盖了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这样的一个太子怎么能不引起孙权的忌惮?孙家根源本不在江东,对于江东世族来说,孙家是一个外来户,孙策时期采取了压制本地世族,重用北来世族和寒族的政策,陆康之死也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氏一度跟东吴世族难以合作。
孙权继承的东吴政权也是这样一个框架,东吴前三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皆是北来世族。孙权为了缓和关系,巩固统治,通过相互举荐的办法,主动接纳东吴世族。东吴世族也逐渐转变了态度,与东吴政权合作,这样,在孙权的朝堂上,东吴世族的份量逐渐加重了。东吴两任丞相顾雍、陆逊、骠骑将军朱据、太常顾谭都是世族的代表。
而朱张顾陆四家本有联姻,顾谭是陆逊外甥,张休与顾谭少时交友,他们逐渐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力量变得十分强大。在孙和和孙霸争宠过程中,他们又大多陈述嫡庶之分,反对孙霸支持孙和。这让本来就是一个外来户的孙权感觉自身权利受到了威胁。
因此,这就能够解释为何孙权不听陆逊们的劝谏,执意偏袒孙霸,疏远孙和了:孙权本意是要打击江东世族的势力,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同时,孙和不能继承皇位被孙权疏远,是因为如果朱张顾陆利益相同,难保孙和即位后不会被架空,而和孙和本身的素质没有太大关系了。
而且,孙和的支持者中还有一批人,大将军诸葛恪、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他们并没收到严厉惩罚,而诸葛恪还成为了孙权托孤重臣。可见,孙权本身并不是要针对孙和,而是要针对日益崛起的江东世族势力。同样,陆逊在两宫之争中并没有明显的站队,还曾劝说依附孙霸的全琮不要轻易站队,但却有如此结果,也说明孙权是要针对江东世族。
了解了这些,再回看孙权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世族朱张顾陆的代表,陆逊还有另一个十分尴尬的身份,孙策的女婿。孙权地位继承自孙策,而自身在开疆拓土功业上并没有绝对的声威,而孙策之子还活着。对于这个一个重臣,晚年猜忌的孙权打心底没法绝对信任,然而陆逊于国有大功,二宫之争中站队又十分谨慎,又没有明显的过错。于是,孙权屡次遣使斥责,却没有明显的处罚。
与其说残忍,不如说晚年的孙权对陆逊的态度是深深地忌惮。陆逊对这件事应当也不是一点都没有认识,尴尬的身份让陆逊十分苦恼,虽一心为国,却无法自清,最终导致了陆逊的郁郁而终。而残忍的孙权,自以为严重打击了以陆逊为首的世族势力,可以保证孙氏皇族的绝对权威,结果也是一场空。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原文解读】
军队应事先进入战场,占据有利位置,以逸待劳,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才能让己方“不致于人”。
【三国演义故事评述】
陆逊烧营七百里
刘备称帝后,为报关羽之仇,率领大军征伐东吴。夷陵之战的前期,东吴节节败退,被迫起用较为年轻的将领陆逊。陆逊是一介书生,却有雄才大略,东吴取荆州就已初露锋芒。
陆逊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负责指挥对刘备的战役。年轻的陆逊上任后,没有听取部下救出被困的孙恒,而是命令各将领坚守关隘,不许妄动,违令者斩。稳住了东吴的阵脚,遏制了刘备的攻势。
刘备报仇心切,急于求战拿下陆逊。刘备征战半生,自以为经验丰富,看不起陆逊。亲自率领军队攻打各处关隘。
陆逊望着蜀汉的军队漫山遍野,认为蜀军锐气正盛,不准部下出战,令他们坚守不出。刘备前来督战,百般辱骂,陆逊充耳不闻,遍访各处关隘,抚慰将士,仍命坚守。由于天气炎热,刘备命令各营屯在林木阴密处。
陆逊对刘备的耀武扬威和引诱安然不动心。当他看见蜀军懈怠,不再提防后,便召集将士采取火攻的计策。趁晚上初更时分,东南风急,东吴的军队在蜀军营顺风点火。风紧火急,树木皆着,蜀军自相践踏,死者不知其数。七百里连营遭火烧,刘备也多次被围,幸有赵云救驾,才逃至白帝城,身边仅存百余人。
夷陵之战,蜀军惨败。对比刘备的轻敌和盲目自信,陆逊不急不怒,指挥若定,避其锐气,趁蜀军懈怠,抓住其连营的弱点,用火攻的方式,一举击溃。陆逊的指挥可谓“致人而不致于人”,表现出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军事才能。
陆逊(公元183—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出身于江东大族。父亲陆骏,曾任东汉九江都尉。 陆逊早孤,小时候跟着从祖父陆康在庐江太守任所读书。袁术割据淮南,唆使孙策攻陷庐江。一个多月后,陆康病死。陆康事先把家眷都送回吴县,其子陆绩尚幼,刚刚十二岁的陆逊承担起支撑门户的责任。 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当时,陆绩及其外甥顾邵以博览书传齐名,陆逊、张敦、卜静次之,风声流闻,远近知名。然而,历史的风云际会却把陆逊推上了东吴的政治舞台。陆逊凭借这个舞台,演出了一出有声有色的活剧。 孙策死后,孙权继领其众,“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陆逊二十一岁,应召入孙权幕府,历仕东、西曹为令史;稍后,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理县政。海昌境内连年大旱,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缓和了灾情。 东汉末年,许多农民因逃避赋役而投靠豪强大族,沦落为依附民;豪强大族为了反抗政府征发、保卫和扩大既得利益,把依附民组成武装队伍。这类豪强武装依山阻险,被官府称作“山贼”、“山寇”。他们经常扰乱地方,有的豪强集团还与曹操遥相呼应,对抗孙吴政权,成了孙吴政权的心腹大患。针对这种情况,陆逊在海昌任职期间,采取了抑制豪强,安定社会秩序,扩大军队的措施。在孙权的支持下,他召募吴、会稽、丹阳三郡的依附民为兵,进讨会稽豪强大帅潘临。他率领军队深入重山险谷,终于消灭了这支为害多年的豪强武装,他的部曲也因此扩充到二千多人。不久,他又兴兵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剿灭尤突的豪强武装。事定之后,孙权拜陆逊为定威校尉。 孙权很赏识陆逊的才干,把孙策的女儿嫁给这位年青有为的将领,以结秦晋之好。孙权多次向陆逊征询政见,陆逊献策说:“如今英雄对峙,豺狼觊觎。若要战胜敌人,平定祸乱,没有人数众多的军队是达不到目的的。而目前山寇等旧势力,仍然占据深山险阻,这些腹心之地不安定,就谈不上大展鸿图。因此,当务之急是扫平山寇,取其精锐,来扩充我们的军队。”孙权采纳他的建议,提拔他担任帐下右都督之职。这时,恰巧丹阳地区又发生豪强叛乱事件,豪强费栈接受曹操封号,煽动武装叛乱,充当曹军内应。陆逊奉命讨伐费栈,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他多设营帐,遍布鼓角,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然后,他乘夜领兵潜山谷,鼓角齐鸣,向敌人发起突然攻击,很快镇压了这场叛乱。接着,陆逊检括吴、丹阳、会稽三郡的依民。以强壮者当兵,羸弱者补户,共得精兵数万人,既打击了地方豪强,也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麻痹关羽 智取荆州 陆逊虽然在早期活动中初露锋芒,但并不甚为人所重,直到建安末年的吴、蜀争夺荆州之战,他才终于脱颖而出,成为吴军将领中一位杰出的后起之秀。 荆州地处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以曹操为一方,以孙权、刘备为另一方,因争夺荆州在赤壁打了一场大战。战后,刘备占据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孙权占据了江夏郡和南郡南部。刘备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既阻碍孙吴势力向西扩展,又威胁着孙吴侧翼的安全,成了孙权的一块心病。从此,吴、蜀争夺荆州的纠纷越闹越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汉荆州守将关羽出兵进攻曹操的樊城。当关羽的大军团团围住樊城的时候,镇守夏口的东吴汉昌太守吕蒙突然声称旧病复发,要回京城建业(今江苏南京)治病。吕蒙带着随从,张张扬扬离开荆州,途中路过芜湖。这时陆逊驻兵芜湖,他连忙赶去谒见。一阵寒暄之后,陆逊说道:“吕将军与关羽接境,您走了以后,荆州的局势岂不很令人担忧吗?”吕蒙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足下言之有理,只是我的病情日益沉重,实在无法坚持下去。”陆逊又说:“将军一走,目前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关羽骄傲自大,盛气凌人;这次立了大功,更加得意忘形。他一心只想北进,而对我不疑,这回听说将军有病回建业,必然更是不加防备。如果我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定可以稳操胜券。请将军回到建业面见至尊的时候,与他好好计议一番。”陆逊的这席话不禁使吕蒙大吃一惊。原来,吕蒙病重是假,麻痹关羽、伺机出击是真,这是孙权和吕蒙合演的一出戏,可没想到戏刚出台,就被陆逊识破了。不过军机不可泄露,吕蒙只得佯装无动于衷,他说:“关羽是员猛将,本来就很难与他抗衡。现在他占据荆州,甚得人心,又刚刚打了胜仗,锐气更盛,夺取荆州恐怕不那么容易吧!”吕蒙回到建业,孙权问他:“谁可以代替你?”吕蒙极力推荐陆逊,他说:“陆逊有深谋远虑,可以委以重任;况且他目前名声不大,不是关羽忌怕的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于是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进驻陆口,接替吕蒙统率孙吴西线军队。 陆逊赴任后,为了进一步麻痹关羽,给关羽写了一封措词十分谦恭的书信。信上说:“将军善于用兵,军纪严明,小举大克,功业何等伟大!敌人的失败,就是我们联盟的胜利,我们获悉喜讯,无不拍手称快,希望能与将军席卷中原,同扶汉室。我是一个很迟钝的人,受任西上,时刻盼望亲聆教诲。”不久,关羽水淹曹操援军,杀庞德,俘虏大将于禁,陆逊又马上去信祝贺说:“将军水淹曹军,活捉于禁等人的消息传来,大家赞叹不已,都认为将军的功勋足以流芳百世,即使往昔晋文公城濮的雄师,淮阴侯攻克赵国的谋略,也比不上将军。近来我听说徐晃带领少数骑兵,在一旁窥探。曹操是个狡猾的家伙,或者还会派兵增援,以求一逞。虽然曹军已经疲惫不堪,但也有些骁勇强悍之徒。打了胜仗以后,容易因轻敌吃亏,古人越是打胜仗越是警惕,因此,希望将军集思广益,保证大获全胜。我是一个粗疏迟钝的书生,有幸与将军这样才能非凡、品德高尚的人为邻,很乐意倾诉自己的一孔之见,虽然不一定有用,仅供将军参考。”关羽读了这些信后,觉得陆逊谦虚、诚恳,彬彬有礼,大有投靠自己之意,也就不把他放在心上了。这时,关羽虽然在前线取得节节胜利,但他的后方却危机四伏。留守江陵、公安的将领糜芳、士仁因军资供应不及时,关羽声言要惩治他们,糜芳、士仁不堪忍受,顿生异心。这些情报,陆逊都了如指掌。他见破蜀时机已经成熟,立即派人向孙权作了汇报。孙权当机立断,命令陆逊,吕蒙为前部,攻打荆州,他自己也亲率主力,向西挺进。 吕蒙、陆逊兵分两路,直扑关羽的大后方。吕蒙率军攻打公安、江陵;陆逊则长驱直入,攻打宜都郡,刘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弃城溃逃,其它据点长吏和蛮夷酋长都望风投降。孙权以陆逊领宜都太守,拜为抚边将军,封华亭侯。接着,陆逊派遣部将李异,谢旌等领兵三千人,水陆并进,攻破蜀将詹晏,生擒陈凤,又大破其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秭归大族文布、邓凯招聚夷兵几千人,企图抵抗吴军,又被陆逊率军击败。文、邓逃走,蜀军任以为将,陆逊派人诱降,文布终于领兵归降。陆逊指挥的吴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占领了秭归枝江、夷道,守住了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西蜀的大门。当关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从樊城撤军的时候,公安、江陵已经被糜芳、士仁献给了吴军。蜀军进退维谷,走投无路,疲于奔命,军心动摇。关羽只得领兵退守麦城,最后终于全军覆灭,他父子二人也被东吴所杀。在夺取荆州的战役中,陆逊指挥吴军歼敌几万人,孙权十分高兴,提升他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曹丕篡汉称帝,改元黄初。翌年(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也在蜀中称帝。与此同时,孙权移镇于鄂,改名武昌。陆逊主张延纳刚刚返回荆州的士人,以扩大孙吴政权的影响,孙权采用了他的意见。 火烧连营 彝陵大捷 荆州战后,刘备一直耿耿于怀,他不听赵云等人的劝阻,准备亲自领兵伐吴,再夺荆州。孙权慑于曹魏大兵压境,派人向刘备求和,吴南郡太守诸葛瑾也写信给刘备,劝他捐弃前嫌,共御曹军。但刘备报仇心切,都断然加以拒绝,于是,吴、蜀之间爆发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历史上有名的彝陵之战。 这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出三峡,蜀军前锋吴班、冯习首先攻下巫县,紧接着四万蜀军长驱直下,占领秭归。孙权只得命将出师,迎战蜀军,他拜陆逊为大都督,统率将军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五万余人御敌。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一月,刘备到达秭归,命令吴班、陈式的水军沿长江东下,封锁彝陵一带沿江两岸。然后,刘备率领各路大军攀山越岭深入到猇亭,武陵地区的蛮夷等少数民族受到刘备使者的鼓动,也派兵参战。蜀军进展神速,声势浩大,从巫峡到彝陵的长江沿岸,军营连成一片,绵延七百多里。整个形势对吴军十分不利,吴军统帅陆逊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陆逊实行战略退却,退守彝陵。他按兵不动,避开蜀军的锐气,不与蜀军决战,而冷静地等待战机。一些吴军将领沉不住气了,纷纷要求出兵,给蜀军一个迎头痛击,陆逊耐心地对他们说:“刘备举兵东下,锐气正盛,现在又居高临下,占据险要地形。我们一时难以攻下;纵然攻下了,也难以全歼敌人。可是如果我们出师不利,就会影响全局,这决不是小事。目前我们只能激励将士,广施方略,静观其变。蜀军驻屯在群山之间,兵力不易展开,时间一长,自当疲惫不堪,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抓住它的弱点制服它。”诸将并不服气,以为他畏惧敌人,心中都愤愤不平。这时,蜀军在猇亭以南的夷道包围了孙桓。孙桓乃是孙权的侄儿,他派人向陆逊求救,陆逊说:“不能派兵。”诸将说:“安东将军是公族,现在被蜀军包围,非常危险,为什么不发兵救授?”陆逊回答说:“安东将军得到士兵拥护,城池坚固,粮食充足,不必为他担忧。等到我的计划实现了,我就是不救他,围兵自然也会解除的。” 陆逊部下的将领,有的是孙策的旧将,久经沙场,资格很老;有的是王公贵戚,地位很高。他们都很傲慢,不肯接受陆逊的节制。大敌当前,这种倾向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后果将不堪设想。陆逊召集诸将,手按着剑对他们说:“刘备闻名天下,曹操尚且顾忌他。现在他就在我们面前,确实是我们的劲敌。诸位都受到国家重用,理应同心协力,共同抗敌。我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受命为全军统帅,主上所以让大家听从我的指挥,是因为我多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辱负重。你们都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得违抗命令,军法无情,不可冒犯!”有一次,刘备派将领吴班带着几千名士兵在吴军阵地前面的平地上安营扎寨,向吴军挑战。吴军将领按捺不住,主张出击,陆逊非常沉着,他分析说:“其中必然有诈,等着瞧吧!”果然不出陆逊所料,刘备确实预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精兵,只要陆逊出击,伏兵就会突然包围过来。刘备见吴军没有上当,才把伏兵从山谷中撤出,这时,陆逊对诸将说:“我所以不同意大家出击吴班,是料到敌人一定有阴谋。”诸将稍稍心服。时间一个月、一个月过去了,吴军始终坚守阵地,拒不应战;蜀军无计可施,思想上渐渐松懈了。闰五月,陆逊决定反攻,他上书孙权说:“彝陵是要害之地,国家的西部门户,既容易攻占,也容易失守。丢掉彝陵不只是丢掉一个郡,整个荆州都将岌岌可危,所以我与刘备争夺彝陵,一定要取得胜利。我起初担心刘备水陆并进,而现在他放弃水军,只用步兵,处处结营。据我的观察,他的部署今后也不会出现什么变化,因此至尊可以高枕无忧,不必挂念了。” 当陆逊下令发起进攻时,诸将疑虑重重,纷纷说:“攻击刘备应当趁蜀军立足不稳的时候,现在他们已经深入五、六百里,双方已经相持七、八个月,他们所占据的战略要地都加兵固守了。这个时候再去攻打,一定没有好结果。”陆逊反驳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当他的军队刚刚集结的时候,他对各方面都考虑得很周密细致,那时我们不能与他硬拚。现在他们驻扎时间长了,没有找到进攻的机会,士卒疲乏,斗志消沉,又无计可施,这个时候正是我们歼敌的大好时机。” 陆逊十分谨慎,决战之前,他派出一支小部队先作试探性的进攻,攻打蜀军的一个营寨,结果失利了。原来持反对意见的将领说起风凉话:“这是让士兵去送死呢!”陆逊却说:“我已经找到破敌之法了。”此时正值盛夏,蜀军营寨多用木栅构筑,而且地处峡谷,草木丛生,利于火攻。陆逊命令士兵人人带上一把茅草,顺风点火。于是,吴军将士冲入蜀军阵地,放起火来,顿时火势熊熊,蜀军营帐化成一片火海。在蜀军混乱中,陆逊命昭武将军朱然率五千人马突破蜀军前锋,与偏将军韩当的部队共同攻占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蜀军的退路。接着,陆逊又命振威将军潘璋攻击蜀护军冯习等,他自己则亲率吴军主力,在猇亭向蜀军主力发起进攻。蜀军前锋溃败以后,士气一落千丈。不久,蜀将张南、冯习战死,杜路、刘宁走投无路,被迫投降。蜀侍中马良和少数族首领沙摩柯部也被歼灭。蜀军的四十余座营寨都不复存在了。刘备只好收拾残部,退守彝陵西北的马鞍山。这一仗,蜀军所有的舟船、器械、辎重全都被吴军缴获。陆逊又乘胜指挥吴军从四面进逼马鞍山,消灭蜀军万余人。 刘备在夜色掩护下带着少数兵将拚死突围,幸亏驿卒焚烧铠甲,堵塞吴军追路,才逃回了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他又惭愧又愤恨地说:“我竟然被陆逊所欺辱,岂不是天意吗!”所谓天意,不过是刘备的遁词。彝陵之战充分显示了陆逊卓越高超的军事才能,他审时度势,指挥吴军撤退诱敌,以逸待劳,集中兵力,造成有利态势;他谨慎选择时机,该停则停,该打则打,坚决果断,终于一举歼灭蜀军主力,解除了来自西面的威胁。因此,他被孙权拔擢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刘备败逃后,徐盛、潘璋等将领主张继续追击蜀军,擒拿刘备。陆逊毕竟是一位有战略眼光,全局在胸的名将,他不忘魏军陈兵边界,蠢蠢欲动,故决计退兵。九月,魏军果然大出,孙吴三处受敌,但因早有准备,所以魏军毫无所获。 不久,刘备病死,蜀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此后,诸葛亮与孙权连和,恢复了吴蜀联盟。驻守江陵的陆逊,经常代表孙权与蜀国互通信息。他的府中,有一枚孙权的印章,孙权写信给刘禅、诸葛亮,常先交陆逊过目,不妥之处,陆逊即加修改,再重新封好,加盖孙权的印章。 担任丞相 饮恨而终 陆逊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黄武七年(公元228年),他被授予假黄钺、大都督,作为元帅指挥九万大军迎击魏大司马、扬州都督曹休,斩获万余人、牛马骡驴车乘万余辆和无数军资器械。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他官拜上大将军、右都护。孙权东巡建业,征陆逊赴武昌辅太子,并任荆州牧及掌豫章、庐陵、鄱阳三郡事。赤乌七年(公元244年),陆逊继顾雍之后任丞相。孙权在所发布的任命诏书中说:“惟君天资聪睿,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弭难。夫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今以君为丞相,使使持节、守太常傅常授印绶。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织,敬服王命,绥靖四方。于乎!总司三事,以训群僚,可不敬与,君其勉之!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 陆逊曾经建议扩大军屯,增广诸将屯田面积,以弥补粮食不足,甚得孙权的赞赏。他主张实行德政,缓刑罚,宽赋调。孙权写信对他说:“设立法令,是要遏恶防邪,儆戒未犯的人,没有刑罚以威慑小人哪能成呢!这是先令后诛,使人免于犯法。”孙权还令抄写法律条文送陆逊征求意见。但终因孙吴的法律比较严酷,后来陆逊又上疏说:“臣以为法律严峻,而下面犯法的人仍很多。近年以来将吏获罪者,虽然因为不慎,可加以责罚,但天下尚未统一,我们正在图谋进取,故小过应该宽恕,以稳定下属的情绪。尤其目前军政事务繁多,用人要以才能为先,只要不是不可救药和不能容忍的,都请给予重用,发挥他们的才干。”陆逊反对穷兵黩武,极力劝阻派兵征伐夷州、朱崖和北讨公孙渊等军事行动,提出“育养士民,宽其租赋”的建议。他说:“平乱讨逆,需依赖兵威;农桑衣食,是百姓的本业。而今战争不能止息,百姓蒙受饥寒之苦。臣以为应当育养士民,宽其租赋。”嘉禾六年(公元237年),中郎将周祗奏请在鄱阳召募郡民为兵,孙权以问陆逊,陆逊认为此郡百姓易动难安,不能召兵,周祗固执己见,果然引起鄱阳、豫章、庐陵三郡的动乱。陆逊发兵讨伐,才平定了这场动乱,并选拔精兵八千余人。后来,谢渊、谢厺上书要求“兴利改作”,陆逊奏议说:“国以民为本,强盛出于民力,财富来自百姓。民富国弱,民贫国强,是从来没有的,所以治国者得民则治,失民则乱。不让百姓得利,只要求他们效力,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请圣上降恩,宁济百姓,待数年以后,国家比较富裕,再图改作。”关于“兴利改作”的具体内容,已经不得其详,从陆逊所说看,可能是对老百姓的巧取豪夺。孙权性多疑,晚年更甚。他设立中书校事监察各级官吏,而校事吕壹等恃宠弄权,离间君臣,擅作威福,挟嫌报复,且手段又十分残忍,使许多大臣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即使是陆逊也不敢尽言直谏,只能与潘浚窃窃私议,相对流涕而已。 陆逊担任丞相后,仍然驻守武昌。这时,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不睦,孙权听信谗言,遂有废黜太子之意。陆逊一再上疏规谏,他说:“太子正统,应有磐石之固,而鲁王为藩臣,他们在尊卑俸秩上当高下有差,这样才能使他们彼此得所,也使上下安定。”他还要求到建业当面申述自己的意见。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顾谭也多次上疏辨嫡庶之义,反对废嫡立庶。但是,孙权既不许陆逊还都,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处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流徙。太傅吾粲因几次与陆逊通信,竟被下狱处死。接着,孙权连连派遣内廷使者谴责陆逊。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二月陆逊饮恨而死,时年六十三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8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