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昭烈帝刘备在猇亭一战大败,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刘备也病倒在白帝城。临终前,将蜀汉政权,以及幼主刘禅托付于诸葛孔明。诸葛亮平定南蛮后,上出师表,决定北伐中原。
诸葛亮于是从汉中起兵,一出祁山。他令赵云在斜谷做疑兵之势,自己率主力进攻祁山方向。诸葛亮连连夺城。起兵不足一月连夺天水,南安,安定,并且收服大将姜维。马谡讨令据守街亭,他既不听诸葛亮安排,也不听王平劝阻,执意在山上扎寨,结果街亭丢失,诸葛亮用空城计才勉强脱身。所有的战绩,功劳,全部功亏一篑,一出祁山就此告败。蜀汉大军休整了今年后,诸葛亮再上出师表准备二出祁山。
这一次,在诸葛亮出兵前,给吴国孙权写信,请他发兵曹魏。吴国周鲂一个苦肉计,断发骗曹休,曹休大败。诸葛亮发兵陈仓。陈仓守将是司马懿推荐的郝昭郝伯道。陈仓城是郝昭临时筑起的一座坚城,诸葛亮围城攻打数日不下,魏延,王平等将接连夺城,无济于事。诸葛亮大兵到此一个月,毫无进展,粮草也接济不上,再后来,援军王双到达陈仓城,诸葛亮无奈,只得撤兵,但却设计诛杀王双。二出祁山再次告败。
司马懿挂帅大都督,统兵四十万,兵发汉中。诸葛亮早就预测到自己攻打武都,阴平,司马懿必定派兵增援。于是诸葛亮将计就计,在两下埋伏人马,司马懿大军一到,一起冲杀,将郭淮围在中间。小将张苞太过于心急,想要活捉郭淮,于是催马上山追赶,马匹常年在平原作战,不善于走山路。一个马失前蹄,把张苞摔入山涧,口吐鲜血不止。诸葛亮赶忙派人把张苞送回成都养伤。不久后,从成都传来张苞的死讯,诸葛亮口吐鲜血昏厥倒地,自称暂时不能理事,于是大军撤回汉中,三出祁山也就此结束。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远路而来,粮草一定接济不上,因而坚守不战。诸葛亮也是十分心急。军粮延误了十五日才送到,诸葛亮十分生气,按军令,延误三日就当斩。但是押粮官苟安
是李严的侄子,诸葛亮仅仅打了八十军棍,险些打死苟安。苟安怀恨在心,投奔司马懿,司马懿叫苟安回成都散播谣言说诸葛亮有意造反,早晚必取代刘禅。刘禅听信谗言,把诸葛亮调回成都,自此四出祁山告败,苟安逃跑。
234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大军出斜谷 ,大军扎寨眉县。司马懿和诸葛亮打持久战,坚守不出。不久,李严给诸葛亮来信,信中写到,江东孙权起兵十万进攻汉中,诸葛亮将信将疑,但是无奈只得撤兵,回去才知道,李严谎报军情,遂贬为庶民。五伐中原落空。
休整几年后,诸葛亮开始第六次北伐。在上方谷,诸葛亮把司马懿大军引进谷内,堵住谷口,使用火攻。奈何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自此得病。不久后将星陨落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北伐中原彻底失败。
诸葛亮这六次失败,看似是外因,实际上失败是必然的。诸葛亮从汉中起兵,攻打远在天边的魏国,再加上蜀汉道路及其难走,粮草绝对是个大问题,只要司马懿坚守不战,不出一个月,诸葛亮必然会因为粮草而撤兵。表面上诸葛亮把蜀国治理的有多么好,民殷国富,路不拾遗。
实际上诸葛亮每次出兵都要大伤民财,蜀国国力非常空虚,本来就经不起折腾。相反,魏国才是真正的民殷国富,粮草堆积如山,国力十分雄厚。因此,诸葛亮北伐中原必败。
诸葛亮,姜维北伐失败以及蜀汉灭亡的原因:
第一,按照小说来看,诸葛亮前后6次北伐,姜维一共9伐中原。其中,诸葛亮没有成功的原因:
1,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就以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大军逼近长安。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魏国,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
可是,上庸孟达反叛计谋被司马看破,反叛失败,诸葛亮又错派马谡守街厅,最后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计”。诸葛亮的第一次失败,主要就是自己错用人,和孟达举事不利。这两个问题。
2,第二次失利,主要是因为粮草不济,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后来,李严被废为庶人。
3,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粮草的问题。
4,第五次北伐,此时,属国内部开始动摇,宦官开始酿祸,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几次用计谋都战胜司马懿,后来蜀国大军,逼近渭水(今天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直捣长安。可是,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回大军。诸葛亮因为内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机会。
5,第六次,火烧上方谷,计谋都已经实施的很顺利,眼看就要把司马懿父子三人活活烧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浇灭,救了司马父子。(后人说,是老天要灭魏国,所以要留下司马昭)。又加上,东线诸葛谨不敌曹睿,东吴兵败,不能和蜀国夹击魏国。诸葛亮气上心头,旧病复发,郁郁而终。病势于五丈原,享年54岁。
第一是连吴抗曹。这个不仅是蜀汉立国的根本,也是三国存在的基础。三国的历史已经说明了,曹魏最强,西蜀东吴为弱者,二者相残,必然是魏国得利。可是刘备集团曾经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而导致巨大失败。
第二是蜀汉得荆州和西川,以二州之地与东吴联合抗曹。不幸的是,荆州丢失,蜀汉丧失了北伐的重要基地,从此北伐只能艰难翻越秦岭和魏国争锋,也和东吴也大打了一仗,元气大伤。可以说蜀汉既没有搞好团结抗曹魏的工作,也没有看好自己的地盘,从此蜀汉失去了争夺天下的重要资本,诸葛亮除了借北伐自保,没有什么渐图中原的机会了。
第三是天下有变才能北伐最后一统。隆中对对三分最后一统的过程介绍比较笼统,缺少后期规划和实施方案。刘备得到西川后,曾走了一步争夺汉中的棋,无论将汉中作为北伐或者自保的重要基地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关羽攻打襄阳和樊城就显得画蛇添足了。因为隆中对对三分后的具体实施方案虽然没怎么提及,但是给出的条件是天下有变才能进入一统。蜀汉达到三分后,应当保存实力,联手东吴,徐图缓进,使得曹魏应对不暇,等待时机再和东吴共同北伐灭魏。可是关羽北进既将曹魏的注意力主动吸引至己方,同时也给了东吴一个大后背,使得早已垂涎荆州的东吴有机可乘,这一点完全违背了隆中对的思想,曹魏的实力不是蜀汉自己能够撼动得了的,更不是一个关羽能撼动了的,必须要联合东吴才能完成北伐。这一点失误诸葛亮作为重要的谋臣是难辞其咎的。但是考虑到刘备直到伐吴失败,才重新重用诸葛亮的情况下,这些失误不能都由诸葛亮背,首先是刘备的失误。
总之失去荆州,刘备大败后,已经给诸葛亮调整和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了。而诸葛亮不愧是蜀汉的首席CEO,不是他安居平五路,不是他派邓芝联吴修好,不是他南征稳固后方积蓄力量,蜀汉怎么能从岌岌可危的境地转危为安又支撑了四十余年呢?
熟读《三国演义》的诸位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才,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刘备建立蜀汉也就无从谈起。公元208年,刘备刚刚把诸葛亮请出山,诸葛亮就使出了“火烧博望坡”的妙计,让曹军损失惨重。而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主持蜀汉朝政,5次出兵北伐中原,虽然都无功而返,但是却也让曹魏惊惧不已。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5次北伐曹魏全部失败了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亮这5次北伐失败的原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由于任用马谡导致街亭惨败,无奈之下诸葛亮无功而返;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又遇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敌郝昭,无论诸葛亮使用什么计谋,都没办法攻克陈仓,很快蜀汉军队的粮食就吃完了,于是只好退兵。
只有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攻占了武都、阴平两郡,这才使得蜀国的领土面积有所扩张。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包围祁山,眼看就要攻下,结果李严因为运粮不足,所以蜀汉军队只好撤退。总结前4次北伐的经验教训能够看出,有2次北伐都是因为蜀汉军队粮草不够才撤军的,因此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才会稳扎稳打,命令士兵屯田,和魏军打消耗战,最终病逝五丈原。
不过在56年之后,陈寿终于写完了《三国志》,对于诸葛亮失败的真正原因,陈寿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虽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最初目的是美好的,这样一来蜀国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并且继承刘备先帝的遗愿,但是长期的穷兵黩武也让蜀国国内产生了民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效果就开始下降了。这个时候,如果诸葛亮肯换一个方法来打击曹魏的话,才能再次复兴汉室。”
?
陈寿的意思是说,如果诸葛亮采用固守的方法让蜀汉休养生息的话,以蜀国的地理优势,防守50年是绰绰有余的,到时候坐等魏国内部发生政变,到时候趁着魏国内乱的时候出兵,才能够真正取得北伐的胜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7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