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函谷关地理位置到底有多重要,秦国和六国的战争都围着此地

众妙之门 2023-06-18 17:27:06

函谷关地理位置到底有多重要,秦国和六国的战争都围着此地

对秦国函谷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一段令人回味的历史,若论那个时代的列国纷争,秦与山东六国的争斗,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内容。

在诸如《大秦帝国》、《东周列国》等影视剧中,多次提到“函谷关”,而《史记》、《左传》之中,亦多次出现“函谷关”一词。足可见,函谷关,是历史上地位很重要的一处关隘,在秦与六国的战争中,它是焦点性的所在。

函谷关故址在豫(河南)西灵宝县旧城西南,因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元和郡县志》)。

由该地向西至潼关,东抵崤山,古称桃林或崤函,春秋时代属于晋国,公元前627年,秦趁晋文公新丧,出兵伐郑,郑国是晋国的盟友,更是晋国的小弟,秦国不打招呼,就去侵伐郑国,引起晋国不满。

(晋襄公

秦军攻打郑国,本想偷袭成功,但郑国已有准备,秦军便撤兵西归,在回军的路上,将晋国的附庸滑国灭掉,晋国军臣决定好好教训一下狂傲的秦人。

晋襄公派大军,埋伏于崤函之地,给撤兵回国的秦军以毁灭性打击,伐郑的秦军全军覆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崤之战”。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发兵遮秦兵于崤,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史记.秦本纪》)

进入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魏国得到了崤函之地,魏国地处优越之地,加之数代魏王励精图治,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战国形势图)

好景不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频繁与魏国争斗,于公元前329年到公元前314年逐步占据曲沃、焦城和陕城。

秦国有感于此地天险易守难攻,遂建函谷关。它东西长7.5公里、谷中道路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秦国凭借函谷关,多次将山东六国挡在境外,成功抵御住列国的进攻。

“襄王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史记.韩世家》)“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史记.魏公子列传》)“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皆败走”。(《史记.春申君列传》)正确利用地理环境,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秦国与六国之间的军事统帅们,在策划、指挥战争时,也是充分考虑到山川河流、道路交通等条件对军事战争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山东诸国总是选择函谷关,作为进攻秦国的通道呢?秦与列国相争,双方是否还有其他路线可走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山东六国与秦国之间,被地形复杂的一道天然屏障隔开,这便是山西高原、豫西丘陵地区和商洛山区、南阳盆地。这一地区自然地形不利于大部队的运动和展开,也就是说不利于大兵团作战。无论是秦国还是山东六国,都想将军队拉到对方的开阔平原地带去开兵见仗:秦之关中平原,山东之黄淮海平原、胶莱平原等地,都在对方的心腹要地,若能将军队带到这些地方,就能起到直捣黄龙的效果。

若想通过这片区域,其实有三条路可走:

晋南豫北通道。由陕晋边界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北麓东行,从轵(今河南济源)穿过太行山麓南端与黄河北岸之间的狭长走廓,就可进入华北,直达赵之邯郸所在冀南平原。

(晋南豫北通道)

豫西通道。自咸阳渡过渭水东行,在潼关进入豫西丘陵山地,沿黄河南岸经函谷、陕城(今河南三门峡),抵达崤山,再向东进,入洛阳盆地。这是先秦时代东、西方联系的主要交通干线。

(豫西通道)

商洛、南阳通道。由咸阳沿灞水、丹水东南,穿过秦岭、商洛山区,经蓝田、商县,在陕豫鄂交界处出武关,进楚国的南阳盆地,东至宛(今河南南阳),抵达楚都城郢都所在江汉平原。

(商洛、南阳通道)

秦与六国在这三条通道上,都进行过往来征战,为了严守关中大本营,秦凭借黄河、崤函、少习山天险,在这三条路的西端分别修建了临晋关、函谷关和武关。但综合考量下来,还是走中间的函谷关豫西道最为便利。

一是主要是豫西通道距离最短,道路也较平直,另外两条路则路线曲折,行军费时费力;二是豫西通道离韩魏两国国都较近,直来直往,不管是此去彼来,都便捷得很。相比北线的“晋南豫北通道”,远远隔绝着赵国与秦国心腹地带;南线的商洛、南阳通道,则隔着秦岭,使秦国腹心关中平原与楚国隔绝。

由此,地处豫西通道便成为各国用兵的首选,西端的函谷关就成为秦国的防御重点。而对于秦国来说,东进的三条路线当中,豫西通道上的敌人实力较弱。秦占崤函以后,魏在豫西几乎没有重镇,黄河以南沿途都是韩国和东周的领土。周室衰微,韩又是小国,兵员有限,秦国兵出函谷,从豫西通道走,遇到的抵抗相对较弱。

如果走北线的晋南豫北通道,河东都是三晋重镇,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援助,以秦相当不利。秦军曾在这片地方渡河攻城,夺取了城池也很难守住,武遂、离石等城市要塞就普数次易手。

如果走南线商洛、南阳通道,楚国是大国,秦军进攻南阳盆地,将面临恶战,取胜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从上述地理、政治原因分析,豫西通道对秦与山东诸侯进兵都是利多弊少,各方都把这里当成主攻方向,而函谷关是这条通道西段的咽喉之地,理所当然成为秦与六国拼死相争的战略要塞。秦如果死死控制住函谷关,退可以守住关中门户,保八百里秦川根据地不失;进可以出兵豫东,兵指华北平原、胶莱平原。

(秦朝疆域图)

不过,关隘再雄伟,也是不能动弹的,秦国的目标远非困守保土,而是随着国力的增强,不断地改变战略,由防守——蚕食——鲸吞,以实力说话的战国时代,强者才有话语权。

战国的后期,山东六国力量日益虚弱,大敌当前,各国仍然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无法精诚团结起来,乐见邻居一个个被秦国吃掉,孰不知“唇亡齿寒”。秦国采取的是各个击破的战略,拉一个打一个的方式,非常奏效。大秦已不再单纯依靠什么函谷关来进行防守,而只剩下“进攻,进攻,再进攻”,时过境迁,无人能够阻挡大秦锐士的兵锋,六国如羔羊般待宰,尽管他们也有反击,只是皆化为徒劳无功的挣扎。

战国时期赵国境内也有路可以进入秦国,为何六国却硬攻函谷关?

函谷关是关东入秦的重要关口,想要从这里进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函谷关是依托山势建成的险关,以当时各国的军力和装备条件,想要攻入这种险关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战国时期,关东六国曾经多次来攻打秦国,可怎么都没有办法打破函谷关,只有吴起等人曾攻破过这些关口。

从这里进入秦国,还真的是非常困难,六国多次倒在函谷关门口,始终也没有办法突破这里的防线。

那么六国为何就没有办法换别的路径呢?其实进入秦国并不是只有函谷关这一条路子,当时要进入秦国,有很多的路子,其中从南部的楚国等地可以进入到秦国,这里一直是到武关,楚国当初曾经派军队打入到这里。不过六国是不愿意从这里进军的,因为要想从这里行军,必然是要在楚国集结军队才行,从武关这条路子,对楚国的威胁也是非常大,要是六国军队随便在这里集结,有可能会对楚国造成危害,此外,在这里进军非常容易受到秦军的伏击。

武关等地也是秦军防守的重点,这里可以直接就威胁到秦国的都城,楚国当时就一度是要把武关攻破,差点就把秦给灭掉。可从这里集结军队,更加适合来搞突袭,要是六国在这里集结,必然会让秦国有所准备,况且在这里进军,韩魏等国是不会愿意的,那样的话他们的国家会暴露在秦军的面前。

除了这条路之外,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在赵国境内,赵国的位置是现在的山西河北等地,和秦国有着很多的交集,不过他们两国交集的交汇的主要地方,都是大面积的山区。


没有什么路径可以行走,可在云中等地,还是有一条路径可以到秦国,从这里可以直接到达秦国的西北区域,赵国当初也曾经考察过这片区域,赵武灵王是有着很大的野心,想要把秦国给灭掉,于是他就制定一个大胆的计划,

准备通过云中等地进入到秦国

,从西北直接就攻击咸阳,秦国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就是他们的西北地区,在这里秦军没有什么兵力。不过赵武灵王还没有实现这个计划,他就提前死在内乱中,可他会提出这个计划,也说明赵国确实是有路子能够突袭进入秦国。

他们没有走这里,主要是这个地方实在太难走,武灵王有这个想法,主要是他们的军队有很强的骑兵,要想完成这个计划,必须要依靠骑兵的机动能力,可在六国的军队里面,只有少数骑兵,要是没有足够的机动能力,他们根本没有办法进入到云中等地。

那里有着大面积的山区和荒漠,想从这里过去确实很困难,古代军队的条件非常差,没有办法保障军队的后勤,尤其是在这种山区大漠的环境里面行军更是非常困难。

况且赵国境内的这些路径,根本没有办法容纳大量的军队,因此六国部队是没有办法在这里面集结,况且赵国也不会允许六国的军队在自己的要地集结,那样对他们也会产生威胁。

总得来看,六国要想攻秦,根本就没有办法找到其他的路径,否则,六国有不少顶级军事家,他们在攻秦的时候,也会考虑从哪些地方进军,这些人都没有想过要从其他地方进兵,就说明他们也清楚,只有函谷关一条路是能够攻秦。

此外,函谷关并非是不能攻破的,要是这里被拿下,咸阳也就没有险要可以守了。六国的军队多次尝试过要攻打这里,之所以一直没有办法打下来,主要是六国军队自己不团结,他们各自有不少的小心思,使得自己在战场上无法打出更好的效果,再加上秦国长期处在巅峰的状态,想要攻破他们重兵把守的函谷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战国时期赵国和楚国境内也有路可以进入秦国,那为什么六国却硬攻函谷关?

战国时期赵国和楚国境内也有路可以进入秦国,而六国却硬要攻函谷关,这件事情肯定是有他的原因,主要是跟当时的局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六国征讨秦国的时候,秦国已经非常厉害了,东边的魏国已经被打的不成样子,南边又打败了巴蜀,楚国的势力也被驱逐了 ,此时的韩魏都已经奄奄一息。而作为六国中最强盛的齐赵两国各怀鬼胎,各有打算,赵国挨着秦国,征讨秦国所得的土地赵国可以扩充自己的边境,但对于齐国来说,看似没有太大的价值。

所以五国伐秦虽然听起来人数众多,大家达成了结盟,可是各自为盈,心并不在一处。这样的结盟怎么会有战斗力呢?各国都对自己的利益得失也计算颇为清楚,无利不往,没有相互帮助的前提,都不会倾尽全力一战的。

当然函谷关是他国进入秦国重要地区的常规线路,在那个时候出兵也是不可以毫无缘由。五国联手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五国就找了一个理由,以天子名义伐秦,既可以甩掉自己师出无名的问题,又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

那么发起攻击秦国的策源地就不是以各国为代表,而是以洛邑为策源地,只有通过函谷关这个线路最经济划算!恰恰秦军主力也在这里组织防御!所以这就造成了战国时期赵国楚国境内也有路可以进入秦国,他们却偏偏硬攻函谷关。

战国时期五国合纵伐秦为何要从函谷关下手

战国时期五国合纵伐秦为何要从函谷关下手

秦国崛起后,其他六国决定采用合纵策略共同对抗秦国。后来多次发生五国攻秦的战争,例如函谷关之战、五国攻秦之战等。当时这些战役几乎都选择从函谷关下手,这个地方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

公元前241年,魏、赵、韩、楚、燕五国决定一起伐秦,结果联军好不容易攻至函谷关,最后却被秦军击败,此后再也没有诸侯国能阻挡秦国的崛起。函谷关对于秦国来说是不能丢掉的重要领地,一旦函谷关失守秦国便危矣。

战国时期在赵国明明有第二条路,由北方的河套地区南下突击,攻入秦国关中。后来的匈奴和突厥都是从此南下,直逼中原王朝的首都长安,为何六国每次都是耗力去围攻坚固的函谷关呢?

六国伐秦之时,秦国虎狼之势已经形成,东夺河西故地重创魏国,南下收服巴蜀以充实粮仓,驱逐楚国势力出江汉以安东南,此时的韩魏都成了弹丸小国苟延残喘!

而作为六国中国力最为强盛的齐赵两国却各有自己的算盘,赵国毗邻秦国,伐秦所得的土地赵国可以开疆扩土,但对于齐国而言,几乎没有任何价值,而当时燕国则被齐赵两强国压制下时运艰难!

因而五国伐秦不过是一群各怀鬼胎的乌合之众罢了,魏韩楚希望借助齐赵的军事力量消耗秦国,收复被秦国占领的土地,唯独赵国可以过的明确的利益,因而也仅仅是赵国提出北线攻击线路。而实际上北线攻击线路也仅仅只有赵国可以操作,也是赵国一家获利!如此以来五国有那一个国家愿意倾尽全力?

这座号称“榆塞秦关咽喉要地”的金锁关仅仅是从陕北通往西安咸阳等地的上诸多关隘的一个,仅像金锁关那样的峡谷路段在铜川市就有十几公里。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拱卫长安在后面的险地上修建了要塞仁智宫(后更名玉华宫),再往南,还有后世长安驻军的大本营耀州,可以说一路上尽是艰难险阻。

在这条路上玩突袭,只能成功,一旦失败,肯定全军覆没。

所以,这种大开脑洞的突袭,只有赵武灵王这种军事天才敢于规划,但后来,就算是赵武灵王,依然没敢实施,那么对比之下,其他人还是脸撞函谷关比较划算,最起码输了还能跑。

五国合纵攻秦都走函谷关,并不是五国傻乎乎的,而是攻破函谷关后五国大军可以长驱直入咸阳,沿途再无险关。并且函谷关离各国都近,有利于粮草运输,有利于步骑车兵前进。

如果从赵国境内攻入秦国,那是走的北部的九原郡及云中郡,路途遥远不利长途行军,且要渡过黄河天险,攻破秦长城、再攻破离石要塞,最后穿越秦国北部广大的领土,才能直逼咸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5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