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秦始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相传在秦朝,秦始皇修建长城,劳役繁重,一个青年名叫范喜良,他和妻子孟姜女刚刚结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去修筑长城,没过多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穿寒衣,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就把亡夫范喜良安葬之后,在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这是孟姜女的传说,它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直到20世纪初,她家他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当中,中国很多的历史学家将孟姜女传说的初始原型,一直追溯到《左传》中的一个故事,据《左传》的描述,当时的齐庄公野心勃勃,先后讨伐的魏国和晋国,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又顺道去攻打莒国,齐国的大将杞梁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是杞梁居然不要封赏,他跟齐庄公说,之前你没有封赏我,是因为看不起我,这次你终于看到了我的本事,但是我还是要为国家谋取更多的利益来报效国家。
有人要为国家出生入死,齐庄王哪有拦着的道理,于是杞梁就率领一批人马,直接进攻莒国的都城,和齐国都城的兵力相比,杞梁这边显然是势单力薄,但是杞梁就是不撤退,带着人马继续向前杀去,最终全军覆没,杞梁也战死沙场,历史记载,齐国攻打莒国,齐国的将领杞梁战死沙场,他的妻子听闻之后大哭,路过的人见此情形,也心疼他的妻子,最后妻子的哭声,直接导致城墙崩塌,所以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能明确知道的就是孟姜女的原型是齐国人,而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件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和秦国相差了几百年。
《左传》记录这个故事,是想褒奖杞梁的妻子,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人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其实在秦朝时期,断然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说法,汉朝时期留下的列女传提及到此事,但是也没有记载到孟姜女哭长城,后来的随着民间的流传,把故事的发生地点又搬到了燕国,把故事中的丈夫战死,改变成了丈夫征发徭役。
之后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就越传越离谱,唐朝时期才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元代时期,随着戏曲的兴盛,孟姜女哭长城也成了热门剧本,各种说书的,唱戏的大肆宣传,因为那个时期百姓对封建王朝的徭役十分厌恶,孟姜女故事能激起百姓的同情心,一个普通的百姓,因徭役而死能激起百姓的同情心,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的那些戏曲家为了吸引听众,不惜篡改历史,大兴历史虚无主义,硬是把孟姜女的缘由扣在了秦始皇的头上。
故事讲得有鼻子有眼,但却更经不起推敲,检讨史籍,可发现这个故事并不是历史的真相。
史学家普遍认为孟姜女的原型是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杞梁也刚好对应传说中孟姜女的丈夫范杞梁,根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哭”的情节出现在《礼记?檀弓》中,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而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
接着刘向《列女传》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三国时曹植也有在《黄初六年令》中写到“杞妻哭梁,山为之崩”,在这期间,虽然孟姜女的故事一直在不断演变,但是至少还是在史实上加工的。
而到唐朝,这个故事被改得面目全非了,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朝时,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里的故事内容已经和后世很相像了。
伶宋元时有《范杞良一命亡沙塞,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之戏文,而元明杂剧亦有《孟姜女死哭长城》之剧目。
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古代时期,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
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 *** 、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而秦始皇就有点委屈了,莫名其妙得就领了口不属于自己的黑锅。
可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逐渐丰满起来的。而不是我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那个版本。
?孟美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之一,关于孟姜女的故事,在我们小的时候几乎是奶奶们必讲的故事。
当然,由于这个故事在之前都是?口口相传?的形式,所以版本众多,纵横就讲一个大众一点的版本,如果和你听的不一样,千万不要质疑。
相传秦朝时期,江苏松江府孟家庄,有一个孟老汉擅长种葫芦,有一年他种的一棵葫芦延伸到了邻居姜家的院中,姜孟两家一向交好,于是两家便约定结出的葫芦两家一家一半,即化解了归属权纠纷,一家一个瓢也算成全了两家的情分。
到了秋天,那条越界的藤,果然结出了一个大葫芦,两家人都非常高兴,把葫芦摘下来准备一起分享。
万万没想到,这葫芦里竟然传出了小孩子的啼哭声,孟老头觉得很困惑,便用刀把葫芦切开,居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葫芦里,小女孩有着扑闪扑闪的大眼睛,红彤彤的小脸蛋,十分惹人喜爱,以至于两家人都想要抚养这个可爱的小女孩。
为了争夺小女孩的抚养权,两家甚至起了争执,一时间竟无法抉择,只好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长者说既然你们约定好了长出的葫芦一家一半,那么这个孩子就由两家来合养吧,于是小女孩便成为了姜孟两家的掌上明珠,又因孟老汉没有子孙后代,一个人很是孤单,所以小女孩便住在了孟家,取名为孟姜女。
时光荏苒,孟美女转眼间就出落成了大姑娘,端庄美丽,心灵手巧。有一天孟美女在后花园散步,手中的扇子不小心掉进了水中,她正准备伸手去捡,突然听到身后有动静,回头发现是一位年轻俊俏的公子,温文尔雅,可神情却很疲惫。
孟老汉对这位擅闯自家后花园的不速之客满眼敌意,将他视作登徒子,马上就要去报官抓人了,年轻人赶紧将事情娓娓道来,原来这个年轻人叫范喜良,是个读书人。
当时正值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处抓壮丁,惹得黎民百姓怨声载道,范喜良为了躲避抓壮丁,只好乔装打扮出逃,实在是饥渴难耐才进了闯进了孟家的后花园,冲撞了孟家姑娘。
不过范喜良和孟老汉都没有想到的是,只这一见孟姜女便对风度翩翩的范喜良芳心暗许。
不久后孟姜女便向父亲袒露了心事,孟老汉也非常欣赏范喜良,欣然应允了这门婚事,他向范喜良说明了情况,但范喜良认为自己是逃亡之人,不愿意拖累孟美女,怎奈孟美女心意已决,执意要嫁给范喜良,最终范喜良也愉快地答应了。
可怜这一对新人刚结婚三天,家里就突然冲进了一群官兵,抓走了范喜良。这群官兵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孟家庄有一个无赖,曾多次上门向孟美女提亲,但孟老汉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这无赖便怀恨在心,他不知从何听到了范喜良逃亡之事,便偷偷去官府告了密,害得这对新婚夫妇活生生被拆散。
丈夫被抓走后,孟美女是茶饭不思,整日忧愁。到了冬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孟美女更加担心自己的丈夫受冻,于是她连夜赶制出了棉衣,踏上了千里寻夫之路,可修筑长城的壮丁如此之多,要找到自己的丈夫也非常不易。
她逢人便打听丈夫的消息,却得到了范喜良早就过劳死,被埋在了长城之下的噩耗,连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个消息对孟美女无异于惊天霹雳,她当即瘫倒在地,不饮不食,肝肠寸断的哭了十天十夜,孟美女的行为感动的上苍,一时间地动山摇,长城崩倒了八百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骨。
以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了人们的各种加工形成的传说,那么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呢?
根据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说法,孟姜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一个故事,孟姜的原型就是齐国将军杞梁之妻。
据说杞梁随着齐庄公打仗时战死,他的尸首被运送回国,孟姜悲痛大哭,前去迎接丈夫的灵柩,灵柩被放置在郊外,齐庄公派人去郊外吊唁,而孟姜认为自己的丈夫为国捐躯,有功于自己的国家,觉得齐庄公没有诚意,便回绝了前来吊唁的人。
齐庄公听闻此事,感到非常过意不去,便亲自到了孟姜的家中吊唁她的丈夫。
西汉时期,刘向在《列女传》中,将这个故事中为了形容孟姜哭得伤心,加了一句?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
唐朝时期又增加了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情节,至于是哪的长城已经不重要了,具备了今天我们所听闻故事的雏形。
到元代时期,由于元杂剧的发展,孟姜女的故事被编成了戏曲搬上了舞台,对此故事的传播有着巨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小说发展的巅峰,孟姜女的故事更被丰富化。
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古代社会所认可,并不是偶然的,它必然是通过不断的改造、加工才能够完成的,说白了,一切的文化都需要符合当代的价值观。
在新时代如果依然倡导孟姜女哭长城这种文化,应该也是不恰当的。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劳动人民借这个传说,控诉了惨无人道、摧残幸福的*,歌颂了坚贞不渝、感天动地的爱情。人们在认识这个传说的时候,往往受故事内容的影响,认为这个传说发生在秦代,地点是在长城一带等等,孰不知这个传说是由一段史实加工演变而成的,它的原型就在我们山东淄博临淄,来源于杞梁妻的故事。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夺取朝歌。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应该说,这段故事明文记载在《左传》中,是真人实事。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
“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
“崩城”情节的增加,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汉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如果说从春秋到西晋,杞梁妻的故事还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的话,那么,到了唐代诗僧贯休的诗《杞梁妻》那里,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贯休在这首诗里,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嫁接到“长城”,再把“长城”直接定义为“秦长城”。经过贯休的大幅度调整,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靠近。
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4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吴起为功名不惜杀妻子,最后结局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