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 史 说
每日签到
每日领奖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去学习确实有点晚,相传苏洵从小不喜读书,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中的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游山玩水,加之他小时显出优于同龄人的聪慧,更是不将读书放在眼里。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呢?
苏洵像
一个原因
直接让苏洵二十七始发愤的事件,发生在他的母亲去世之年。奔丧的二哥让他写一些文章来赞美一下游览过的名川大山,但苏洵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将肚子里那些壮丽景色写到纸上,看着焦急的弟弟,二哥让他编写苏家族谱。在编写的过程中。他看到祖先的事迹,不觉羞愧难当,这才拿起书看了起来。
后来,苏洵多次赶考失败,愤懑的他看了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一气之下将它们焚烧殆尽,下决心要好好读书,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来。这就有了苏洵二十七始发愤的故事。
苏洵从一个顽劣的少爷变成享誉后世的文坛巨匠,周围的人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他自己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可见只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
诗人苏洵的简介
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父亲,苏洵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苏洵简介。
苏洵像
苏洵的文章很有批判色彩,让人读起来感觉有一种一针见血的味道。苏洵小时候并没有认真读书,直到二十七岁的时候才认真读书。
苏洵的父亲是四川的一名官员,苏家算是一个诗书礼仪之家,苏洵虽然生在诗书礼仪之家,但是并不喜好读书,一直是留恋于玩乐之中,后来苏洵的妻子和母亲先后去世,苏洵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短暂,认为要抓紧时间学习。
苏洵在平常的散漫学习中也写过一些文章,在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打算开始认真读书。他拿出自己以前写过的旧稿,读过以后,觉得自己写的太差劲了,就将这些稿件全都烧了。烧了稿件以后,他投入到了学习中。
虽然在二十七岁以前他学习不认真,但是他一学习起来是非常认真的,有关于他的一个故事说明了他的认真程度。他的妻子见到他因为读书而没有吃早餐,就将一些粽子和白糖端到了书桌上,放下后就走了。
而苏洵却将砚台里的墨汁当成了白糖,用粽子在墨汁里蘸起来,直到他的妻子再回来的时候,才发现苏洵的嘴上满是墨汁。从这个故事重可以发现,苏洵读书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
苏洵后来果然靠着自己的勤奋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家,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苏洵是大器晚成的代表,苏洵简介告诉人们,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就会有一番作为,不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
苏洵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之一,与自己的两个儿子并称为“三苏”,创作的诗篇不计其数,其中有很多都在当时和后世有着很深刻的历史意义,像是一篇关于战争中各种事项的书,就一时间受到众多读者的好评,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权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一下其中的精髓。
苏洵像
《权书》是苏洵中年时期的作品,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底蕴,也有了更多的经历经验,所以写作的过程中,也有了很多自己的见解。苏洵擅长写散文,而其中多以论述整治为主,《权书》一书就凭借了其特长,将主旨说明得十分清楚。
苏洵在《权书》一书中,可以看出他对历史的研究很深,在这本书中,苏洵主要想阐述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针对领导者的,告诫领导上战场的将士,要懂得如何领兵打仗,不能有勇无谋,而其中先天的性格和后期对于军法的学习,在里面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另一种观点是说,在处理日常有关于军营内部的事务时,比如粮草的调运,兵器、战车的筹集,一定要灵活,不能刻板的按照规定去做,最起码也要懂得顺应时势,如果一味的不知道注重实际,那就不可能将整个队伍带领好。
苏洵的《权书》这一著作,可以算得上是经典,苏洵用毕生所学,将历史、兵家战术、政治结合在一起,说的不是空话、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起着作用。
苏洵名句有哪些
苏洵,出生在北宋时期。在我们初高中的课本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散文诗集等,在我们的印象中,苏洵是一个富有文采的翩翩公子,但是,事实却是,苏洵在少年时期不爱学习,因家里由父亲掌管,所以苏洵在少年时期并没有体会到累的感觉,每天都跟朋友们到处闲逛,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但是没有考上。
之后苏洵便跟着陈公美等人游历四方,在峨眉山游玩一圈之后,听说西北的岷山也是很壮美的,这一去便是半年。回家之后发现妻子面容憔悴,通过妻子的叙述,他在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顽劣的影子。他这才开始考虑家庭跟未来。
在其丧母之后,哥哥叫他整理家谱,从那时起,苏洵便喜爱学习了。他的努力,加上他的天赋,苏洵成了家喻户晓的文人。此后,苏洵名句老少皆知。在苏洵的散文名句中,我们可以感觉出他的大气,他写的所有散文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苏洵对秦始皇为何能统一六国的论述名句,在文章中,苏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能力。在当时人的眼中,六国被统一,是由于秦国的强大,但是,苏洵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奥妙。秦能统一六国是因为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团结,各国的皇帝目光不够长远,只是顾及自己国家眼前的利益,而不是百姓认为的,秦国的强大,英勇善战,统一了六国。
直到现在,苏洵名句还能在各地区的学生嘴里听到,可见,苏洵对整个国家的影响是极其大的,他的名句才能被流传至今。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姓名 苏洵
生卒年 1009-1066
出生地 眉山
籍贯 眉山
宦游地
原文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山人,序子。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佑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於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治平三年书成而卒,年五十八,諡文。有諡法三卷,嘉佑集二十卷。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为之作诗,故自号老泉。世以其父子俱知名,称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4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