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8万人打败60万人廉颇一生中最精彩的杰作

网络 2023-06-18 16:33:49

8万人打败60万人廉颇一生中最精彩的杰作

轶 史 说

签到&阅读

双重奖励享不停


燕国将军乐毅攻打齐国的故事,差一点把当时的超级大国齐给灭了。后来由于燕的老国君死了,新任国君不信任乐毅,并临阵换将,撤了乐毅统帅之职,结果接替乐毅的骑劫没几天就被齐军杀死了,接着燕军大败,所占领的70余个城市全部被齐国收复。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84年到公元前279年的事。

此后燕国虽然失去了吞并强齐的机会,但是在一帮文臣武将的辅佐之下,在北方对外族的战役打得很出色,打败了东胡,疆土一度扩张到了现在朝鲜半岛的汉城周边。

时间又过去了几十年,在燕王喜当老大的时候,他也想扩张一下自己的领土,在分析了周边各势力的形势之后,他觉得赵国是一块肉。因为此时经历了长平之败,四十余万大军被杀的赵国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候,在后来的邯郸保卫战中,全国兵力甚至凑不足二十万。

于是这一年在赵王过寿的时候,燕王派遣相国栗腹前往赵国去送礼,其目的就是刺探军情。栗腹到了赵国看其国内一片萧条,根本没有办法和燕国相比。

所以燕王喜听了栗腹的报告后对攻打赵国更是信心满满的。有人劝燕王说,赵国虽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士兵战斗力很强,惹不得。万一打输了,后果很严重。

燕王回答说:怕个球,赵人再厉害老子五个打他一个,就不信打不赢。

公元前250年,燕王下令分兵两路一共60万人攻打赵国,一路40万人由栗腹率领,另一路20万人由卿秦率领,燕王自己也率领了一些部队在后面增援。

可是赵国不管你燕王兵分几路,有多少兵马,他只派老将廉颇带着8万人去迎击。这廉颇可能没有办法打败白起,但跟燕国斗个法还是绰绰有余的。结果,廉颇先杀了栗腹,再把卿秦给俘虏了,并一路杀进燕国疆土五百余里,吓得燕王喜求爹爹告奶奶请求与赵国和解。最后双方达成和议,燕国割地五城,这事才算平息,赵师解围而返。

燕王喜伐赵偷鸡不成蚀把米,肠子都悔青了,60万人竟然被8万人打败,他恨廉颇太厉害了,只怪自己手下没有人才。但他并没有死心。

公元前243年,燕王喜见赵国屡败于秦国,又逼走了廉颇,以庞煖代将。他以为有机可乘,就找来一个叫剧辛的将军询问他关于对赵军新主帅庞煖的看法。燕王询问剧辛是有道理的,因为剧辛在来燕国之前曾经在赵国呆过一段时间,而且和庞煖有过交往。剧辛给燕王喜的回答是:“庞煖的能力在我的面前就是渣渣!”

于是,燕国即以剧辛为帅,伺机进袭赵国。结果剧辛轻敌,率军冒进,被赵军统帅庞煖击败,剧辛被俘杀,燕军又损兵两万多人。

其实这一回赵国对燕国算是手下留情了,因为还没有派出战神李牧。如果再让李牧带个十来万人来反击燕国,估计后果就更严重了。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廉颇的身份背景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廉颇墓,位于今安徽省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西南坡,俗称“颇古堆” 。

廉颇是与“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相媲美的华夏“德圣”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时而静默沉璧,时而大浪淘沙,涌现出了多少脍炙人口、叱咤云霄的风云人物。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嵌镶在中华民族文明古国的广阔天空,闪烁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光辉,启迪着华夏子孙振兴奋进的行程。 在这些风云人物之中,笔者对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有着情有独钟的钦慕。纵观华夏五千年,古之良将,无逾其功;古之良臣,无越其忠;古之耄耋,无过其志;古之名贤,无超其德。可以这样说,廉颇百战百胜的神威,是华夏民族的脊梁;廉颇闻过则喜的美德,是于古文明的光华;廉颇“刎颈之交”的赤诚,是构建中华和谐社会的精神瑰宝。 忠勇保国第一将 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廉颇有这样一段高度概括的记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后来,廉颇又领兵大败魏军,取房陵,收安阳;痛击燕兵,入冀地,围燕京,升任相国,封信平君,集相国、大将军于一身,主持全国军事。“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阱”(《汉书》),“四十余年强秦不能得其所欲”(《战国策》)。 廉颇不仅是骁勇惯战的一代良将,而且也是一位勇谋兼备、能攻善守的三军统帅。当时,廉颇所在的赵国,在强大的秦国面前是力不足恃的。秦国采用“各个击破”、“远交近攻”的连横之策,对战国六雄不断的征战,半个世纪时间,问鼎天下的大局基本奠定了。但慑于廉颇威名,强秦不敢对弱赵轻举妄动。公元前262年,为上党郡十七座城之故,赵韩联盟,共御强秦,廉颇奉命率军驻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与长途跋涉前来讨伐的秦兵摆开了决战的态势。 廉颇审时度势,表现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命三军“坚壁以待秦”,以逸待劳,筑垒修塞,蓄足涧水,广设疑兵,以丹河为障,壁垒为屏、大粮山为大本营。平安固守三年,使秦疲而无功。后秦针对廉颇展开外交收卖手段,使赵王中了反间计,派仅能“纸上谈兵”的赵括到长平取代廉颇挂印。结果,秦将白起大败赵军,于长平坑杀了赵卒四十万。 长平之战走马换将导致最后惨败,也从反面证明了廉颇知己知彼、骁勇善战的军事才能。为中国古代战争史留下了空前绝后的“杰作”。 闻过则改第一臣 自古高官多矜恃。在位专横跋扈者有之,在位贪婪养尊者有之,在位好大喜功者有之,在位粉饰太平者有之。这些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文过饰非,我行我素。成了一个视国事如常物、视百姓如草芥的特殊阶层。 老将廉颇,在这些紫袍华冠之中,却出污泥而不染,独树一帜。他有过粗鲁,有过矜恃,然而,他能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国家利益的天平来权衡,他能把自己的言行与赵国老百姓利益这个秤砣来掂量孰轻孰重。他以国事为重,以民为天,放下架子,掉下面子,省身思过,知错改错,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第一个唱响了坦坦荡荡“负荆请罪”的高歌,成为“闻过则喜”、“知错改错”的亘古第一臣! 对廉颇的这一坦荡率直的美德,司马迁在他的历史巨著《史记》中做了淋淳尽致的生动描述:在暴秦的凌辱中,赵国使臣蔺相如,不辱使命,不失国体,唇枪舌剑,面斥强秦,接连取得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胜利,又“舍人”封“上大夫”,由“上大夫”拜“上卿”,位列于身为“大将军”的廉颇之上。这下廉公想不通了。他想:“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便想当面羞辱蔺相如。相如听到这个消息,只要望见廉颇挡道,立刻回车“避匿”,宁可不前行上朝,也不与争锋失和。廉颇得意愈甚。当手下告诉他,蔺相如此举非怕他,而是怕“将相不和国灭亡”的苦衷:“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听了这话,廉颇大为震惊。率直的他,便“肉袒负荆”,跪相如门谢罪。从此,两人结为“刎劲之交”。谱写出了一段“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廉颇这种可敬可爱的“为国释恩怨、请罪敢负荆”的坦荡襟怀,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不是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吗? 皓首壮心第一翁 廉颇一生,忠于国事,身经百战,不避斧钺。过关斩将,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守土御敌,硝烟布满了髯髯长须。对他这样一位功劳盖世的三代名将,昏庸的赵悼襄王惧怕他权高震主,妨贤的赵氏贵族集团猜忌他名倾朝野,在他晚年的时候,硬是削去了他的兵权相位,逼得他奔走魏、楚。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廉颇仍然割舍不断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他梦魂牵绕着被秦、燕攻伐的祖国。在他临终的前两年,已是六十八岁高龄了,他还跪危请缨,希望返回赵国为国效命杀敌。在赵王使臣探望的宴席上,就像当年少年投军时那样,“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国。”表现出这位“位卑不敢忘忧国,境逆常怀赤子心”的皓首壮心耄耋老将的耿耿忠贞。 当然,在华夏历史上,白发老将血染沙场的不乏其人。如老将黄盖,“苦肉计”火烧曹兵八十万,但那是在周都督重用的顺境中使然;如老将黄忠,雕翎箭威震严颜十万兵,但那是在刘皇叔御封“五虎上将”的隆恩中使然。“士为知己者死”,顺理成章。难的是廉颇,功高遭妒、流落异邦,在如此不公的逆境中,他眷念的仍然是自己的祖国。他既没有心灰意冷“一樽还酹江月”的闲情,也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是南山”的逸致,他有的是难能可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忠报国的精神! 而正是廉颇的这种忠贞爱国的精神,与江山共存,同日月争辉,当之无愧地成了我们华夏民族永恒的宝贵财富! 懿德高风第一人 廉颇老将,起于行伍之间,立于戎马之背,战功显赫,出将入相。忠于国事,襟怀坦荡。知错必改,“负荆请罪”以从善;释怨和衷,“刎颈之交”而报国。一曲“将相和”成为华夏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财富;一颗“逆境不丧报国志”的拳拳之心更是华夏子孙振兴中华大业的巨大动力内核。 千百年来,人们推崇孔子为“文圣”,筑“文庙”以祭之。孔子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和“雄才伟论参天地,奇子万文贯古今”的精深儒家学说,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千百年来,人们推崇关公为“武圣”建“武庙”以奉之。关公的“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的巍巍正气,在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喷珠吐玉,卷起了无穷无尽的激浪春潮; 我们今天,冷静地坐下来,对独树一帜的廉颇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讨,难道能不被廉颇那“封侯拜相不居功,知错必改敢负荆,位卑不敢忘忧国,襟怀坦荡第一人”的品质道德所打动、所感染吗? 对廉颇文化的研究越深入,越会使我们强烈地感觉到:廉颇的品德,应该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华夏民族不懈追求的道德典范。把他尊为“德圣”修“德庙”以拜之,让廉颇身上禀有的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道德品质,发扬光大,永照千秋! 古城人杰第一景。 廉颇,一位瑕不掩瑜的历史人物 廉颇是中国历史上令人饮敬的著名军事家。令人钦敬的特点有三:一、忠勇,二、爱国,三、勇于改止错误。

负荆请罪后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结局如何呢?

《将相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则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赵国舍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得到重用,廉颇心中不服,放言要羞辱蔺相如。

而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屡次容忍避让于他,最终廉颇负荆请罪,两人重归于好的故事。也就是这则流传千古的佳话,让廉颇和蔺相如两人成了知错就改、宽容大度的典范。

很多人在小学时便已在课本中读过将相和,但课本中的故事到两人和好如初后就戛然而止了,那么廉颇和蔺相如后来结局究竟怎么样了呢,为何语文老师不会说?

我们不妨先来看下这段故事处于哪一个时期,秦昭王和赵惠文王参加渑池会盟的时候,是公元前282年,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再加上几代国君的发展,已经空前强大,赵惠文王虽然也是战国时期比较贤良的君主,然而他的能力有限。

秦国屡次对赵国发动战争或者欺压,相比之下赵国只能够疲惫应付。而廉颇和蔺相如等人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登上了历史舞台。赵国灭亡是在公元前229年发生的事情,蔺相如等人所处的时期隔得并不远。

而他们两人的结局,自然而然的和决定赵国命运的长平之战紧紧联系捆绑在了一起。历史上关于蔺相如生卒年并不清楚,不过在公元前206年,赵惠文王临死前,将太子赵孝成王托付给了二人。

根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公元前259年,秦军和赵军对阵的时候,那时赵奢已经战死,赵王正打算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坚守不出的廉颇。

蔺相如此时已经身有重病,他听闻这个消息,拖着病体去见赵王,希望他能够收回成命。“蔺相如病笃,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蔺相如的请求被赵王否定了。结果大家也知道,长平之战,赵军包括民夫在内,一共40万人被坑杀殆尽。

蔺相如也大约是在这个时间段去世,当时的赵国共计也才350多万人,白白失去了如此多壮劳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躺在病榻上的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又是怀着一种怎样悲痛的心态离开这个世界的?想必他也是遗憾而伤心的吧!

说完蔺相如再来说说廉颇,廉颇的日子并不好过,最初长平之战,他是主将,廉颇开始的战略也并非被动防御,而是坚决出击。

然而当时秦军已经几次打败了赵国,已南取野王,北略上党,士气正旺,而赵军长途跋涉,兵力处于劣势的同时,士气也很低落。

廉颇的几次正面交锋,都以失败告终,还折损了几名校尉(将军),因此采取坚守壁垒的方式,然而能够决定长平之战胜负的最终原因,还是粮草问题。

赵国不比秦地,地广人稀,农业落后,史书上说赵国人“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廉颇的战术虽然正确,但是赵国比起秦国,却更加经不起粮草的消耗。

所以赵王才这么着急,要求主动进攻。后来赵括带兵,士卒打扫战场竟然“争食秦尸”,可见部队缺粮到什么地步(这也是秦军坑杀赵卒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终廉颇被换下,受到离间计影响的赵王孤注一掷的采用了赵括,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空虚,廉颇重新被启用,并且在抵抗燕国入侵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不过在赵孝成王死后,廉颇又遭到了弃用,他负气到了魏国,虽然魏王很欣赏他,却并不信任这名老将,廉颇后来又流落到了楚国,楚国以同样的礼仪对待了这名老将军,也同样未曾重用。

后来赵王手下无人可用,又想起了廉颇,就派使者去魏国请将归朝。可廉颇在朝中有一仇敌郭开,是个十足的奸佞小人,他唯恐廉颇再受重用,就贿赂使者说了很多廉颇的坏话,还说廉颇“一饭三遗矢”。

赵王偏听偏信,失望至极,再也不提启用廉颇的事情了。晚年的廉颇,一直希望赵国能够让他回去,千盼万盼着继续报效国家的老将,却始终没有等到消息,最终死于楚国的寿春,在他去世后不就,赵国也被秦军灭亡。

可以说廉颇和蔺相如的结局还是比较悲惨的,老师们在讲述他们光辉历史的时候,也自然不会提及讲述他们的下场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3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