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世民让张玄素辅佐太子,最后却被太子杀害

以史为鉴 2023-06-18 15:47:31

李世民让张玄素辅佐太子,最后却被太子杀害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张玄素的故事。

唐朝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收到一个让他极为震惊的消息,东宫太子左庶子张玄素在夜里被人刺杀,还好张玄素命大,侥幸躲过一劫。张玄素是李世民亲自给太子李承乾安排的老师,素来勤勉。有人针对张玄素,就是针对太子。李世民于是派人彻查,但彻查结果却让李世民瞠目结舌,因为幕后指使之人,竟然太子本人。

太子李承乾身为东宫之主,张玄素身为东宫官员,二人本该同气连枝,即使太子对张玄素有什么不满,也不用暗中派人刺杀呀,这个故事要说来话长。

隋朝末年,张玄素不过是一方小吏,在河北景城县(沧州境内)县做户曹。张玄素因为为官清廉,所以名声很好。不久,窦建德占领河北等地,俘虏了张玄素等人。在张玄素即将被杀之时,有上千名百姓为他请愿,窦建德觉得此人杀不得,便留在身边,担任黄门侍郎。

四年后,窦建德被李世民所灭,张玄素归降唐朝,得到李世民的重用。李世民登基后,张玄素针对政务,多次向李世民提供谏言,李世民认为张玄素为人正直,目光长远,便安排张玄素入东宫,做太子府的官员,用以辅佐太子李承乾。

太子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从小被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各种宠爱。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承乾才16岁,失去了母亲,李承乾性格变化很大,逐渐有些叛逆。

李世民为了培养李承乾,先后把房玄龄、魏征、李百药、于志宁、孔颖达等人派到东宫教导李承乾,但这些人每天都劝李承乾“多读书”、“禁饮宴”、“近贤臣”等,没人在意李承乾的心理感受,李承乾内心却越来越厌学。

张玄素入东宫后,看到李承乾每日只想着游玩嬉戏,不爱读书,便劝谏道:

天道无亲,惟德是辅。苟违天道,人神弃之。(《新唐书》)

不劝还好,越劝李承乾越不想学。一日,李承乾想去打猎,张玄素劝谏;李承乾想去游玩,张玄素又劝谏;李承乾要饮酒,张玄素还是劝谏。面对张玄素,李承乾充满了恐惧和厌恶。

李承乾无奈,派人到李世民那里说张玄素的坏话,不曾想,李世民听说了张玄素对太子的劝谏,认为张玄素非常合格,又提拔张玄素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左庶子。太子左庶子这个官职相当于东宫的文官之首(太子太傅等职一般是挂名),相当于太子的老师,肩负教育、监督、辅佐太子的职责。这下可好,李承乾本想把张玄素踢出东宫,结果张玄素不仅升了官,还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干涉自己。

李承乾为了躲避张玄素,每天只能把自己关在屋内,和宫女一起饮酒消愁。张玄素知道后,写了一封厚厚的劝谏书:指责李承乾饮宴深宫、贪恋女色,认为太子应该积极听取臣子的谏言,多和臣子交流。

看到张玄素的谏言,李承乾更加郁闷,晚上叫来几个亲信,在院子里边喝酒边击鼓。此时,张玄素又找上门来,指责太子不该饮酒击鼓,认为这都是那些昏庸之君才干的事情。李承乾怒不可遏,把鼓取来,当着张玄素的面摔碎。《新唐书》:

尝闻宫中击鼓,叩閤正言,太子出鼓,对玄素破之。

太子这一摔,是表达对张玄素的抗议,更是发泄内心的怒火。

李承乾想摆脱张玄素,但他作为太子,上有父亲李世民,下有众多臣子,他不能利用太子的身份让张玄素辞官,于是,李承乾决定除掉张玄素。

几天后,经过周密的策划,李承乾派一个户奴在半夜里骑马击杀张玄素,好在张玄素命大,没被杀死。

太子讳其切,夜遣户奴以骑楇狙击,危脱死。

后来,李承乾因为恶行太多,甚至策划谋反,被李世民所废。张玄素因为曾任职东宫而被牵连,一年后,李世民认为张玄素没有过错,又重新起用张玄素。

小编认为,李承乾刺杀张玄素,虽然过错在李承乾,但张玄素也并非无辜。李承乾的问题出在内心,张玄素奉命教导太子,也应该了解太子的症结所在。但张玄素一味苦劝,并没有“因材施教”,没有想办法了解李承乾的想法。渐渐地,李承乾对张玄素有些恐惧,对他避之不及,甚至动手暗杀张玄素。

李世民让张玄素教导李承乾,但李承乾因张玄素而更加昏聩,可见张玄素谬矣!

贞观盛世为君臣协作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没能善始善终?

有句话叫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形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最为贴切的,唐太宗经历了洪武门之变,一生背着弑兄杀父的罪名,所以他一直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为了弥补过错,唐太宗一直表现的勤于朝政,重要那些有能力的人,确实也协同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开创的唐朝的另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从唐太宗继位开始,前期,贞观之治让唐朝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盛况,整个国家不管是那些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安居乐业,可是从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就渐渐的开始暴露他的本性,没有长孙皇后在身边时时提醒他,唐太宗开始选一些美貌的女子进宫,武则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选进宫的。

长孙无忌等一下大臣看到唐太宗这么荒诞无稽,纷纷指责他,太子也因为这才失去了唐太宗的欢心,最后唐太宗废太子,选了李治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可是李治优柔寡断,长孙无忌等人有能力有手腕,君弱臣强,不是一个好迹象,可是当时除了李治又没有一个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所以唐太宗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为了给李治铺路,只能一一除掉那些大臣。

但是这其中并不包括长孙无忌,我想这是为了防止李治中途反叛,给自己留的后手,又或是留着他辅佐李治,也有可能是因为长孙皇后的情分在,但不管什么原因唐太宗都没有做到善始善终。

唐太宗纳谰文言文启示

1. 唐太宗用人纳谏的故事和启示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

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 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

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

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

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

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

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

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

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

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

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 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

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数民族和

汉族看成一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和亲的正确政策。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悦诚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

他们纷纷来归,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是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嫁 妆,文成公主带去了大批珍宝、经典、医书、宝器、金银、金鞍、佩饰、锦缎、药品,还有食物、饮料、种子、树木,还有狮子、凤 凰,等等。文成公主带去的是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文明。松赞干布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他对唐太宗自称女婿,上表祝贺唐太宗远征的成功。这次联姻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 由于用人得当、政策对路、轻徭薄赋、宽刑轻法,使得唐太 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太宗的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人要虚心的学习,有错必改,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2. < >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纳谏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联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联怀也."

------------------------------------------------------------------------

贞观(李世民年号)三年,太宗(李世民)对司空(官职)裴寂说:“每当有人呈上奏报的折子,内容很多,(看不过来时)我总是把折子粘在墙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这种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设法做到了解臣子们要表述的情况。常常思考政事,有时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们这些臣工们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来报答我的心意。”

3. 唐太宗善于纳谰和用人的小故事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4. 唐太宗以人为镜的启发 《墨子·卷五》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春秋末期,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内部变得四分五裂,实权逐渐由六家将军把持,他们是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魏氏。六家各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为了壮大自己,不断互相攻伐。后来,智氏的智伯瑶先后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又汇合三家的兵马,进攻赵襄子。这时,韩康子和魏桓子商议说:“赵氏现在的命运,就是我们两家将来的命运。赵、氏早晨灭亡了,我们在晚上就会跟着灭亡;赵氏在晚上灭亡了,我们明天早上也就会跟着灭亡。只有我们三家联合起来,共同打败智伯瑶,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于是韩、魏两家与赵氏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打败了智伯瑶,三家共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壮大了自己,后来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墨子评论说: “有才德的人,不以水为镜子,而是以人为镜子。因为以水为镜子只能照见自己的面容,而以人为镜子 才能知道怎样做对自己有利,怎样做对自己不利。” 《旧唐书·魏征传》也有一段记载说得是这个成语:魏征是隋末唐初著名的政治家,他尽心竭力辅佐唐太宗十七年,始终以谏诤为己任,有时甚至犯颜直谏、面折廷争,阻止或纠正了唐太宗许多错误行为和主张,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去世之后,唐太宗伤心地说:“以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镜子啊!”

以人为镜,能发现自己存在的缺点,进一步改进.,不用和别人比,就和自己比,看出自己的优点进一步提高

皇子争储场面血腥,为何柔弱的李治却成为了太子?

李治能成为太子,应感谢两位兄长和舅舅。没有两位哥哥争储,或许李治成不了太子。没有舅舅长孙无忌使劲,或许李世民会把储位给另外皇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着急的大哥救了李治。 李世民最初立的太子是长子李承乾,他在太子之位上稳稳当当的等待接班完全有可能,但李承乾等得不耐烦了,他太着急了,这是他的性格所致。李承乾出生时,李渊很高兴,给这个孙取名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八岁时就被李世民立为太子,可见从小李承乾就被赋予接班任务。

李承乾当太子时并不是一无是处之人,632年,李承乾到岐州,就留下13岁的李承乾留守监国,可见李承乾从小就具备李世民所要求的能力。634年,李承乾念及“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635年,爷爷李渊病逝后,李世民又让李承乾监国,史书评价他“颇识大体、颇能听断”。

但李承乾从小因为有腿疾,走路不同常人,但并不碍事。不过这个毛病,让李承乾总感到与常人不一样,这必然给他心理上带来一种扭曲的不平等。随着两个健全的弟弟越来越大,李承乾后来又患上足疾,走路更显不方便,这种生理上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也越来越强烈。于是李承乾做了一系列让李世民反感的事。

李承乾得到一名能歌善舞的伶人称心,这种不耻之事,李世民当然不同意,不久李世民杀了称心,让李承乾伤心不已。李承乾引突厥人入宫,后来偷偷与突厥人交往,被大臣上报,引起李世民不满。

特别是李泰完成了《括地志》后,李世民非常高兴,不断给李泰增加俸禄,更让李承乾怀恨在心,不久便产生暗杀弟弟的念头,后来暗杀不成功。对于老师及其他大臣在李世民那里“打小报告”之事,李承乾也没有正确看待,居然还想把老师张玄素杀死。这些恶劣的事件累积后,李世民越来越厌烦李承乾,但李世民还没有换储之心,是李承乾着急了,他居然又想出一个恶劣招法,想起兵逼李世民让位,李世民怎么会让儿子成功呢?因此,唐朝初年的2.0版本的“玄武门”变的关键因素还是与当事人李承乾关系大。

但李承乾政变失败而死后,李治还没看到机会,但至少救了李治。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与李治二哥李泰有关系了。

二、错觉的二哥成全李治。 李泰只比李承乾小一岁,史书上记载李泰“才华横溢,宠冠诸王”,李世民对李泰的确喜欢的不得了。在李世民的宠爱之下,李泰享受到了莫大待遇与地位。

李世民对李泰溺爱最终让李泰产生了错觉,他不仅没有体会到哥哥的苦衷,而且一味高调,认为李世民不喜欢李承乾,将来皇位可能就会自己的。其实李泰这种自我感觉良好,恰恰害了他也害了李承乾,因为既使李承乾当不了太子,李泰也当不了。但李泰却看不清其中的门道。

就在哥哥李承乾被废为庶民后,李泰认为当太子机会来了,想谋立储位时,被李世民看出其心计,果断打压。而且李泰还有一事让李世民很反感,因为李泰在李承乾政变上表现出幸灾乐祸,而且着急上位。李世民认为此了将来当皇帝后,一定没有人情味,也会对兄弟大开杀戒,因此果断弃之。于是感觉良好的李泰没成功,成全了李治。

三、强势的舅舅成就李治。 真正让李治成为太子还是舅舅长孙无忌,此人是长孙皇后的哥哥,而且长孙皇后生的两个儿子接连被废,如果再不让李治当太子,那长孙无忌将来地位权势也难保。

其实此时李世民并没有让李治当太子的想法,但长孙无忌却极力让李治当太子。不过李治的表现让李世民很满意。于是李治在舅舅的努力下顺理成章成为太子。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