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人对胡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曹操美髯
古人受传统礼教影响,注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废,因此对胡须的爱护延续了千百年,而与此相关的礼仪更是繁杂,胡须的有无和仪态与中国选官制度,评判人的品德仪表,所处的地位以及日常生活都有着相当大的关联。
古人选官,除了考察人的学识品德之外,还要考察人的仪容仪表,而胡须,也常常是选拔中的重点。汉朝时官吏不足,选拔那些胡须漂亮长相俊朗的人补任官职。看似很古怪,但在过去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前途的确是看他的外貌优劣。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诗中官员的样子的确就是当时官员样貌的典型代表。
爱重胡须的古人:关乎身家性命、影响史书评判
1、没有胡须竟会丢掉身家性命
留胡子是男性的特征,胡子是男性的第二性征,没有胡子会被视为一个宦官,历史上因为没有胡须而被当成宦官误杀的例子很多,东汉末年,袁绍杀宦官就是一个例子,《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进与绍谋诛阉宦,绍勒兵捕之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后方得免也。”没有胡须的正常男子也会被杀,只有少部分亲自脱掉衣服赤身裸体才得以免于一死,在东汉有无胡须竟会到关乎生死的地步。
宦官黄皓
由于古代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胡须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是不允许刮掉的,这也因此解释了古人为什么会蓄须的原因,只有宦官才不会留有胡须,即使是成年后有胡须进宫的宦官也会被一根根的拔掉用以区分,因而那些少胡须的会被误认为宦官而被杀。
2、美须眉是史书道德评判的重要标准
大凡历史上出名的人物总有一些人不仅能力强长得还好,他们外在形象在朝堂中往往还会得到其他官员的好感,从而使自己仕途更加顺畅。而美须眉就是评判一个人的第一感官。王充《论衡骨相篇》:“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可见于体也,察表侯以知命,犹斛察斗斛以知容也。”古史人物传,评判一个人物不先看他的功绩,而先看他的仪容样貌,因为样貌来的比才学更直观更能在一开始时看出。因此古人判断人的未来,先以样貌胡须作为判断德行的一个标准。
同样的,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就有身材高大、仪表端正、须美音亮的要求,将“美须”,同仪容音貌相连接,古人认为“髭,姿也,为姿容之美也。”髭就是指嘴唇上面的胡须,联同上下胡须的样貌判断一个人样貌的美丑,在此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以胡须为代表的外貌特征在选官标准中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秦汉时,“多须髯”是美男子的标志。据《续汉书》“灵帝时,钜鹿郡太守直,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同样的还有汉朝三朝宰相霍光,史书也曾赞美他相貌仪表皆为上选,而明朝“救时宰相”张居正这个人除了工作出色外,外貌也是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在明朝看一个人是否英俊的标准就是看他有一个什么样的胡子,并不是说胡须多么浓多么密就有多好看,而是看他的胡须是否干净整洁,是否像关公那样有着一抹随风飘舞具有别样美感的胡须。张居正不单单五官端正,还有一把这样的胡子,既有才学又有仪态正好是正人君子的典型代表,因此史书也是对此评价极高。
首辅张居正
3、胡须直接给人以上位者的威严和睿智
古人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而龙的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龙须,那么作为一个皇帝,没有胡须就算不得完美,就缺少了上位者的威严和气势,难以御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龙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意豁如此也。”对高祖的描述就着重于胡须上的描写,通过对胡须描写易于塑造帝王威严形象,从而表明皇帝的正统地位。
据《资治通鉴》卷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条载:“须长大者则贤,射御足力者则贤,技艺异俗者则贤,巧文辩惠者则贤,强毅果敢者则贤,如是而甚不仁之也;以五者贤陵人,而不仁行之也,其谁能待之!”
文中就对美须一类人给出了极大的评价和赞扬,认为贤才就该是以上五种人。而事实上,历代统治者和官员也都遵循着这个原则选拔,看似后世的科举极为公平,但在最后的殿试都会有皇帝亲问,士子回答,而最后状元的名额一看才学,二就是看外貌,很多时候宁可是仪表优秀而才学稍欠的作为状元也不会选择相貌差而才学高的。
胡须文化在外在表现和内在含义的分析
我国中医曾把胡须当做药材用以治病救人,距今有近千年历史,胡须毛发在古籍中被认为是人血气的延续,在古籍中称为“血余”和其他药物一起煎熬可以治疗那些血气不足的病人。古人认为人生病是因为阴阳失衡而导致自身精气的不足,而血余被看做血气旺盛的例子,因而可以入药调养人体。
太宗李世民
唐朝大将李勣患病,太宗请御医为其治疗,御医说要以天子胡须入药方能救人,太宗割须以入药,李勣顿首谢恩,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七德舞》一诗中对此也有提及,“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動呜咽思杀身。”在文中的龙须就是指皇帝的胡须,之所以区别,是因为古人认为皇帝的胡须蕴含真龙天子的血气,因此入药乃是极为珍贵的药材。同样的,历朝历代都有过皇帝割须入药救治大臣的例子。事实上胡须是天子威严的象征,而皇帝把胡须割给心腹大臣更为重要的是表明对臣子关心的态度,心里作用更大于药物作用。
看似在现代极为离谱的事情实际上是原始社会实践的积累,胡须入药看着像是巫术,但须知古代巫医并不分家,甚至医术都是由巫术演化而来。
为胡须染色,代表地位尊贵与能力突出
古人除了对胡子外形长度重视外对的颜色和形状也十分在意。”三国时孙权的胡子就是紫髯,当时孙权与魏国名将张辽交战,张辽等到东吴撤军后才知道退走的“紫髯将军”原来是孙权。
同样是三国时期的曹彰,也是黄须,曹彰是曹操第三子,曹操极为喜爱曹彰,曹彰骁勇善战,为曹操屡建奇功据在曹操喜爱的握住曹彰胡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曹操这一动作和话语都在传达着曹彰是有才能的,认为黄须儿曹彰是有奇才的。
黄须儿曹彰
《本草纲目》引《危氏得效方》:“染髭发以蝌蚪、黑桑椹各半斤,以瓶密封,悬于屋东处,百日化为泥,取之涂须发,永黑如漆也。”
早在古代人们就想出法子是自己白色胡须变黑来显示自己年老却依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古人不愿意看见胡须变白,因为那代表着年老而逐渐无用,古人都倡导鞠躬尽瘁,所以用染胡子的方式表明自己依旧可以为国家做事。
同样如此的还有篡位的新朝皇帝王莽,为了显示自己依旧像年轻时一样身强力壮,把自己胡子染成黑色,并且征召女子入宫。在唐宋时期,染胡子更是极为风靡,后唐时期不尚拜师,唐代刘禹锡就曾写诗来描述这一窘境:“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把自己胡子染成黑色使小辈们不敢轻视,从而确立自己威信进而教导晚辈后进用功学习。
相反的宋代宰相寇准被真宗倚重,想派他担任要职,但是又担心可是他资历尚浅难以服众。于是寇准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足够老成就派人四处询问偏方,最终得到药方就是以三白搭配何首乌食用可使须发变白,而三白就是,“白萝卜,白米饭,盐”。不论此事是否真实,但我们可以看出胡须在官场中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紫髯孙权
总结
胡须是先民对生命延续的崇拜,他们认为胡须拥有着再生的能力,就像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一种朴素的观念。胡须是一种文化符号,他同样代表着男子成熟的标志,代表着在当时社会中男权地位的外在表现,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胡须文化”。同样的给胡须染发,表明了古人对权力地位的渴望和追求,是表明自己超然地位的象征,看似类似现代染发一样的去染胡子却代表着胡须主人身份地位的与众不同。
古时士子都留有胡须,而作为他们中的佼佼者,为了表明他们更加高人一等的身份加以区别便产生了染胡须,古人以紫、黄为贵,即所谓“紫髯”、“黄须”,自古紫黄衣裳都是皇帝和朝中大臣专属,而为了与之匹配,对胡须的颜色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古人要求自己能在人群中显得卓尔不凡,显示自己华贵就需要这些颜色来表示自己,这一点孙权是也,曹彰是也,关公更是如此。大凡地位之高,若没有一副美须与之相称就总会显得低人一等。当染胡须成为地位象征,胡须文化才真正表示出它独有的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
2、《唐六典》
3、《史记▪高祖本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0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