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棣夺位成功的第一功臣,姚广孝为何啥赏赐也不要

以史为鉴 2023-06-18 12:48:01

朱棣夺位成功的第一功臣,姚广孝为何啥赏赐也不要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XXX的故事。

公元1352年,还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收到了儿时小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所领导的红巾军,经过多番考虑,朱元璋决定还俗,参加郭子兴的义军,并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而就在朱元璋还俗的同一年,一个名叫姚天僖的年轻人来到苏州的妙智庵,剃度出家,法名道衍。朱元璋死后,在道衍和尚的谋划下,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他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夺下了大明皇帝的宝座,这位道衍和尚后来被明成祖朱棣赐名姚广孝,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黑衣宰相”。

朱元璋和姚广孝作为元末明初最著名的两个和尚,一个还俗,成就了开国伟业,一个出家,成为了燕王朱棣夺得皇位的第一功臣。

朱元璋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一个农民出身的小伙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在长江流域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在北方驱逐元朝政府,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业。作为元末明初,名气仅次于朱元璋的另一位和尚,姚广孝为朱棣夺位立下了赫赫功绩,堪称朱棣夺位第一功臣,但在朱棣成就霸业之后,却多次拒绝朱棣的赏赐,这又是为何?

京城偶遇,一见如故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农历八月的一天,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收到了朝廷的消息,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因病去世,要求朱棣火速赴京奔丧,朱棣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的赴京奔丧却让他收获了成就自己霸业的第一谋臣。

当时在马皇后的葬礼上,备受朱元璋信任的高僧宗泐法师向朱元璋建议,可以趁诸位藩王都在京城之时,让他们各自带一名高僧回去,回到藩地后继续为马皇后祈福,朱元璋听后欣然同意,让宗泐法师为每一位藩王选择一名高僧,当时分配给朱棣的高僧正是道衍和尚。

于是,在大明皇宫之内,道衍和尚和朱棣有了第一次见面。在第一次见面之时,道衍和尚对朱棣说,“大王如果带我去北平的燕王府,我必定要送大王一顶白帽子”。朱棣是藩王,在王上面加一顶白帽子,就变成了皇,道衍和尚的言外之意就是,燕王您如果选择我做您的谋臣,我必定会辅助您登上帝位。

道衍和尚的一番言论说出了朱棣心中所想,两人一拍而合,开始了密谋夺取大明皇位的道路。

削藩危难之际,力劝燕王谋反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即位之后,整个中央朝廷面临着一种强支弱干的局面,朱允炆的叔叔们就藩在外,对中央朝廷的威胁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决定听从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进行削藩。

一开始,朱允炆的削藩进行得很顺利,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之内,五个藩王先后被废,这其中就包括燕王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朱橚,不过在面对最年长的叔叔朱棣时,朝廷却投鼠忌器,迟迟没有下手。

尽管没有对朱棣下手,朝廷在燕王府安排的眼线却不少,朱棣的护卫也被朝廷以各种名义调走,只留下了仅仅八百将士,眼看燕王朱棣即将成为朝廷下一个讨伐目标,朱棣身边的道衍和尚坐不住了。

道衍和尚直接来到燕王府,对朱棣说,“大王,现在朝廷已经连削五王,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对我们动刀是迟早的事,虽然目前来看,朝廷已经控制住了北平及其周围大部分地方,但是燕王您在北平耕耘多年,在此地威望甚高,我们起兵之时,必定有很多人响应,到时候拿下北平,以北平为据点,必定可以直捣南京,夺得帝位”,道衍和尚的力劝终于让燕王朱棣下定了起兵的决心。

不仅如此,道衍和尚同时还利用燕王府深邃的院落,在燕王府里养了很多鹅鸭,以鹅声,鸭声作为掩盖,秘密打造兵器,为起兵做准备。

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夺位之旅。

靖难之役,屡献妙计

自从燕王朱棣率领八百将士起兵,拿下北平九门之后,又扫除了北平城周围朝廷的势力,先后打败了耿炳文和李隆基率领的朝廷大军,一路上进行的非常顺利,就在朱棣以为可以一路南下,直捣南京之时,在被朝廷放弃的济南,却遭遇了自己起兵以来的第一次大败。

自从白沟河战役,李景隆率领的大军战败之后,李景隆一路南逃,来到了济南,燕军随军而至,围攻济南,李景隆大败,带领着残兵败将从济南城撤走。尽管朝廷的军队撤走了,但济南城内的百姓却没有放弃反抗,他们在右参政铁铉等人的带领下,抵挡了燕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坚守城门长达三月之久。

燕军久攻不下,将士疲惫,在道衍和尚的建议下,燕军被迫北撤,济南的守军则乘胜追击,收复德州等地。

同一年的冬天,双方又在东昌,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聊城展开激战,这一战燕军大败,大将张玉战死,朱棣被迫撤军回到了北平。

东昌之战的惨败让燕王朱棣陷入了消极的状态,整个燕军同样士气低迷,在北平坐镇的道衍和尚看到这个情况,觉得如果士气继续低迷下去,会对燕军相当不利,他力劝朱棣,必须再次出击,打一个胜仗来重整士气。

在道衍和尚的鼓舞之下,朱棣首先在北平搞了一个大规模的誓师,纪念在东昌战役中死去的战士,然后率军南下,取得了夹河之役的胜利,原本低迷的士气重新振作起来了。

虽然在整个靖难之役中,燕军胜多败少,但是因为燕军兵力不足,没办法固守先前的胜利成果,所以靖难之役打了两年多,燕军仍然还在北方和朝廷军队缠斗。

在此种情况下,道衍和尚又为朱棣出了一个妙计,他认为朝廷的军队都被派到北方来之后,南京的守备必定空虚,我们不必再在北方继续和朝廷军队缠斗,而应该集中兵力,直取南京,大业必成。

朱棣听从了道衍和尚的建议,集中兵力向南京进发,并顺利的度过长江,拿下了南京城,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一身抱负

对于道衍和尚这位大功臣,朱棣当然不吝啬自己的赏赐。

朱棣夺得帝位之后,曾经想让道衍和尚还俗,但是却遭到了道衍和尚的拒绝,赏赐的田地,美女,同样遭到了道衍和尚的谢绝。道衍和尚依旧过着僧人般的生活,早上穿着官衣上朝,退朝之后则换回了僧衣,依然住在自己的小庙里。

对于很多人来说,跟着帝王打天下,毫无疑问都是为了夺得天下之后,能够得到高官厚禄。但是对于道衍和尚来说,他处心积虑力劝朱棣起兵,为朱棣夺位出谋划策,朱棣夺得帝位后,他却一不要名,二不要利,那做这掉脑袋的买卖,道衍和尚究竟是为了什么?

作为通晓儒,道,佛三家所长的一代奇人,道衍和尚一直视元朝奇僧刘秉忠为自己的偶像,想要建立和刘秉忠一样的丰功伟绩,但是当道衍和尚学得一身所长之时,却发现自己的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由于不能得到朱元璋的重视,道衍和尚只能把实现自己一身抱负的希望寄托在燕王朱棣身上,这也是道衍和尚帮朱棣夺位的最大动力。

明朝姚广孝只是一个和尚而已,为何他却被后人称为“无冕宰相”?

偶遇朱棣,为朱棣完成大业,得到了皇位,本是和尚,可是却有一颗仕途之心,当他得到了一切以后并没有大肆挥霍,或者本着为朱棣取得皇位以后的功臣自居,而是怀着一颗菩萨心,普度众生,所以被后人称为“无冕宰相”。?



姚广孝就是道衍和尚,当年机缘巧合遇到了朱棣,当时说了一句话惹到了朱棣的注意,想送一顶白色的帽子给王上,白与王相结合不就是皇吗?朱棣有心,道衍有意,两个人一拍即合在一起共谋大事。



当年如果没有道衍,朱棣应该也下不了决定,毕竟燕王的位置也很重要,他在想在其他朝代有没有谋反成功的,都是怎么成功的,想了想还真没有,所以也害怕自己因为一时冲动而家破人亡。

真的是命中注定,遇到了道衍,朱允炆也要对燕王下手,逼不得已只能反了,成功以后朱棣希望道衍能结婚生子什么的,道衍都拒绝了,分房子,给老婆,通通不要,白天换上制服去上朝,晚上换上僧服回庙里。



也不要官,也不要钱,朱棣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都送给了自己的同族,还帮助百姓,受灾的地方需要赈灾,不光国家的钱都用来赈灾,自己的钱也都拿出来帮助百姓,这样的官少见。

道衍最后活了八十多岁,淡泊名利可能跟他做和尚有点关系,我猜测跟朱棣也有一定的关系,毕竟朱棣的皇位来的不正常,道衍了解朱棣,他是个多疑的人,我什么都不要才能保住自己的命,一旦太过世俗,那朱棣第一个不放过的就是道衍了。

明代时期的姚广孝为什么能成为朱棣最信任的宠臣?

在明朝初期,有两人可以称之为牛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可见刘伯温的知名度之大。另位是默默无闻的姚广孝。提起姚广孝,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牛人。因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篡位”成功,就离不开“高僧”姚广孝的支持和帮助。




姚广孝于1335年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族,他从小聪颖好学,才华横溢,诗词书画样样精通。14岁的他却选择了改行-出家为僧,法名道衍,期间,姚广孝结识了三教九流的人物。并拜了当时的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之学。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高僧入宫诵经,已是47岁的姚广孝被选中。然而,就在马皇后的丧仪期间,姚广孝结识了朱棣,第一次见面,姚广孝对朱棣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大王(指朱棣)要是带我去北平做近侍,我愿意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朱棣听后又惊又喜,悄声道:“跟我走吧。”原来“王”字上加一个“白”字,个中之意不言而喻。

后来,朱棣成功把姚广孝“挖”到了自己的麾下,朱棣名义上给他安排的工作是庆寿寺住持,暗地里却时常请到府中密谈。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连续削了五位藩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姚广孝一路跟着朱棣,为其出谋划策。“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也就是说,朱棣在起兵的三年时间内,所有的战场决断,基本上都是道衍做出的。姚广孝也因此被称为“黑衣宰相”。




朱棣为了赏赐姚广孝,先是赐他还俗,结果姚广孝拒绝了,随后朱棣赏赐给姚广孝豪宅和宫女,姚广孝也拒收。白天辅佐朱棣,尽人臣之事,晚上修佛养性,行僧侣之职。“靖难之役”后的姚广孝,是一个低调内敛、毫不张扬的人。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朱棣前往庆寿寺去看望姚广孝。当问到姚广孝还有什么要求时,姚广孝没说了4个石破天京的字:释放溥洽。




溥洽原本也是一位僧人,建文帝朱允炆成皇帝后,聘请溥洽为皇宫主录僧。朱棣的大军攻入南京后,建文帝却离奇地失踪了。

当时很多人相传正是溥洽给建文帝剃度,然后让建文帝扮成僧侣逃出了宫。事后,朱棣将溥洽抓起来,审问建文帝的下落,结果溥洽被关押了16年一直没有“招供”。




姚广孝在临终前,竟然要求朱棣释放已然74岁的溥洽,这当然令人大感意外。但朱棣还是答应了姚广孝的要求。

和尚出身的姚广孝为何帮助朱棣夺得江山后就隐退了?

自古帝王最忌讳的是臣子拥功自重,功高盖主,臣子最明智的当是功成身退,深藏功与名,姚广孝执意当和尚除了对心性佛道的追求,更多就是急流勇退。这也解释了为何明成祖朱棣一直将其奉为座上之宾,不会加以猜忌甚至加害于他。

一方面从政治环境上来说,他无愧于“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之称,从追随明成祖造反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扶持朱棣称帝,到辅佐皇帝稳定政权,为征战四方出谋划策。逝后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是明代第一人更是唯一一人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深刻反映了这是一个聪明且成功的政治家。

他深知皇帝的习性脾气,猜度君心并且不动声色,这可能与其和尚生涯的修炼有关,能对权谋人心算无遗策,并且做出最有利的反应,毫无疑问,功成身退重披袈裟也是他顺应形势而为。于是,僧官姚广孝既不会被乱世波及,受人欺凌,也不会对皇帝造成任何威胁,因为披着袈裟的和尚对皇权只会有利无弊,自然能在乱流中保全自己。

另一方面从个人心性上来说,其早期诗词观水能通禅意,闻香能够染心,“山前雨晴山后阴,权篱花繁萝径深。”等就已经反映他是个心境寡淡不贪权恋势之人,他追求造反这一事件带来的一时刺激,只是为了造反而造反,而不是为了享受金银财宝荣华富贵,他愿意常在山林深处,青灯古佛下悟道,所以做和尚也实现了他现实与理想的平衡。

觉得回答的走心的采纳鼓励一下,感谢~~

朱棣得天下的第一功臣,为何是一位神秘高僧,有何来历?

朱棣的第一功臣就是腹黑和尚姚广孝。不要小看这个和尚,姚广孝和一般的和尚不同,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权谋之术玩的也非常的好。姚广孝本来应该做一个悬壶济世的医生,他祖上好几辈都是医生,但是怎么也想不到十几岁的时候姚广孝出家当了和尚。当了和尚的姚广孝并没有选择遁入空门,而是一直在找机会出人头地,终于让他等来一个人,一个绝好的机会。他等的这个人就是朱棣,他等来的机会就是朱元璋的高皇后驾崩。

高皇后驾崩之后,需要和尚来为她诵经。姚广孝就是其中的一个人和尚,姚广孝知道朱棣的局面非常的危险。他主动找到朱棣,和朱棣谈论了朝中的局势和以后朱棣要走的路,朱棣听了姚广孝的话之后,看出这个和尚不一般,在回自己属地的时候,也把姚广孝带来回去,姚广孝也开始自己传奇的一生。

姚广孝成为朱棣的心腹军师,在发动靖难之役这件事上,也是姚广孝帮助朱棣下了决心。朱元璋并没有把皇位传给朱棣,而是传给了朱允炆,朱允炆上台之后更是公开宣布要削藩,姚广孝的劝说与分析之后, 朱棣下定决心要和朱允炆做个了断。?

朱棣取得皇位之后,姚广孝也成为了朱棣的左膀右臂。朱棣对姚广孝很重视,他把元朝宰相的宅院也赏赐给了姚广孝。如果不知道姚广孝,你一定听说过《永乐大典》 ,这是一部封建王朝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了很多的事情,编纂官之一就是姚广孝,留给后世的最大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5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