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能让秦朝和汉朝头疼的匈奴人,曹操是怎么对付他们的

众妙之门 2023-06-18 12:46:42

能让秦朝和汉朝头疼的匈奴人,曹操是怎么对付他们的

对曹操和匈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始皇平定了六国,却征服不了匈奴,修筑万里长城阻挡匈奴大军的铁蹄(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汉武帝雄才大略、意气风发,却也用了数十年时间,多次兴兵北伐,才战败了匈奴,可见匈奴部落的战斗力是有多么的坚韧。然而在三国时期,匈奴却从未南下侵犯曹魏,原因何在?

这要从曹操北伐袁绍说起。曹操打败了袁绍,袁尚、袁熙知曹兵将至,料难迎敌,乃弃城引兵,星夜奔辽西投乌桓而去。(乌桓乃匈奴一支部族)

曹操派乐进、李典、张燕攻打并州,高干兵败投奔匈奴左贤王,左贤王曰:“吾与曹操无仇,岂有侵我土地?汝欲使我结怨于曹氏耶!”。

曹操平定并州后,商议西击乌桓。曹洪等大将强烈反对。郭嘉曰:“诸公所言错矣。主公虽威震天下,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兄弟犹存,不可不除。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操曰:“奉孝之言极是。”遂率大小三军,车数千辆,望前进发。但见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操有回军之心,问于郭嘉。嘉此时不服水土,卧病车上。操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嘉曰:“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一。”操曰:“吾见北地崎岖,意欲回军,若何?”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但须得识径路者为引导耳。”

遂留郭嘉于易州养病,求向导官以引路。人荐袁绍旧将田畴深知此境,操召而问之。畴曰:“此道秋夏间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不如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备:蹋顿可一战而擒也。”操从其言,封田畴为靖北将军,作向导官,为前驱;张辽为次;操自押后:倍道轻骑而进。

田畴引张辽前至白狼山,正遇袁熙、袁尚会合蹋顿等数万骑前来。张辽飞报曹操。操自勒马登高望之,见蹋顿兵无队伍,参差不整。操谓张辽曰:“敌兵不整,便可击之。”乃以麾授辽。辽引许褚、于禁、徐晃分四路下山,奋力急攻,蹋顿大乱。辽拍马斩蹋顿于马下,余众皆降。

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平定匈奴乌桓部族的过程。

随着曹操军事实力与日俱增,南匈奴首领主动归附曹操。南匈奴汗国居民长久居住边塞之内,跟编入户籍的居民大致相同,但不缴纳田赋捐税。有识之士建议恐怕他们逐渐增加无法控制。应早做预防。公元216年七月,南匈奴单于挛鞮(luāndī)呼厨泉到邺城(今安阳北到河北临漳县一带)晋见魏王曹操,曹操遂把挛鞮呼厨泉强留到邺城。命右贤王(匈奴贵族封号,二十四长之一)监理南匈奴汗国。但曹操也没有亏待挛鞮呼厨泉,每年都送棉丝、绸缎、金钱、粮秣等,待遇视为侯爵,子孙仍保持单于封号。曹操最关键的政策是分匈奴汗国为五部,左部定居于今山西临汾市,右部定居于今甘肃祁县,南部定居于今山西隰县,北部定居于今山西忻州市,中部定居于今山西文水县,南匈奴五部都在今山西省境内。每部遴选有声望和能力的贵族担任统帅,另遴选汉人充当司马(军政官)作为监督。

南匈奴汗国从公元50年开始奉旨内迁,距今(公元216年)一百六十六年,匈奴人已经完全的接受汉文化,他们的首领已经掌握有较多的汉文化知识。也正是这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把匈奴分而治之,征集匈奴男子为军,其家小集中送往城中军管,彻底把匈奴的隐患消除,匈奴南迁后,逐渐由游牧渔猎过渡为农耕蚕桑,匈奴男子大部被征集参军,女子多沦为奴婢,故而很难再进犯中原。

由此可见,匈奴不敢南下侵犯的原因应该是:

一,曹操威震天下。乱世之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曾经刺董卓,杀吕布,除袁术,灭袁绍。曹军实力雄厚,声明远扬,平定匈奴事半功倍;

二,分化匈奴势力,加强管理。平定了匈奴后,曹操果断将匈奴分为五个部,每部置帅,由汉人监管(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帅刘豹统辖,居太原郡故兹氏(今山西临汾);右部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北部4千余户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县);南部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中部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使其不能合力,分而治之;

三,保留匈奴原政治身份,子孙世袭单于封号。曹操对匈奴各部恩宠有加,舒适安逸的生活淡化了其反叛之心;

四,对于匈奴的汉化,民族的融合。匈奴南迁后,从迁徙的游牧生活变成定居的农民生活,生活习惯,知识文化逐渐被汉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有利于稳定和团结。

一个历史问题,关于曹操斩杀外交使臣的问题。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世说新语 容止第十四》中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我们来分析这段文字中,相关的信息记录。 关于时间的线索: 1、 崔琰当时是曹操手下, 2、曹操当时为魏王 公元205年,曹操破袁氏,领冀州牧,辟崔琰为别驾从事。崔琰从此归曹。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为魏王, 同年由于杨训上表歌颂曹操,崔琰出言讽刺,曹操赐死了崔琰。 也就是说,《世说新语》所说的故事,发生在建安21年,也就是公元216年。 下面介绍下曹操与匈奴的接触史: 1、 东汉中平年间(184年-189年),东汉政府征调南匈奴的兵力来镇压各地起义,南匈奴单于羌渠之子于夫罗带领部队来到中原。 2、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春,曹操剿灭黑山贼和匈奴于夫罗部。 3、 公元193年于夫罗联合黑山军余党协助袁术,同袁术将刘详兵出匡亭,与曹操交战,再次被击败。 4、公元195年,于夫罗去世,其弟呼厨泉继任成为单于,其子刘豹被立为左贤王。 5、公元196年,汉献帝东归,李傕、郭汜追击,呼厨泉派右贤王去卑前去护驾,与李傕等人交战。汉献帝移往许都后,呼厨泉回归本国。 6、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从郭嘉计,北征三郡乌丸。曹军受阻渤海滨,于是率军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至冷口一带),进军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 八月,登白狼山,乌桓之战曹操军大胜,斩杀乌桓王蹋顿,胡、汉降军二十多万。 7、公元216年,曹操派匈奴右贤王去卑诱呼厨泉来邺城朝见,曹操趁机将呼厨泉留在邺城,派去卑去管理其国。后来,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 也就是说,《世说新语》中的,关于曹操见匈奴使节的事,也就是第7件事—曹操扣押匈奴王,分化匈奴各部。 之前,曹操已经与匈奴各部打过不少交道了,匈奴使节还会不知曹操长的是什么样子? 这是《世说新语》的谬处之一。 崔琰是个儒学思想很严重,非常正统的人。 袁绍就是因为攻击了迎天子的曹操,所以崔琰不高兴,对袁绍发牢骚,最后下狱的。 崔琰怎么会大逆不道,去扮演一个王侯,自己的长官—魏王曹操,这是不符合他的性格的, 这是《世说新语》谬处之二。 《世说新语》中曰:曹操是为了“雄远国”,曹操是要令外邦震服,而用别人来代自己,匈奴事后如果知道,只会笑话曹操,鄙视曹操,何服之有? 这是《世说新语》谬处之三。 大家知道,曹操很怕人刺杀他,睡觉都不让自己的亲信靠近自己盖被子。 再亲信的待卫,曹操也不可能让他拿着把刀在自己眼前晃着,《世说新语》说曹操让崔琰扮自己,而自己捉着把刀在大王“曹操”面前晃着,有可能吗? 有人会相信这么反常的事吗? 这是《世说新语》谬处之四。 曹操让间谍问使者:“魏王长得怎么样?”能够出使的人,多少得有点头脑吧。 匈奴给曹操修理了这么多次,他就是再蠢,也不可能会说出:曹操嘛,长得文文秀秀,像个女人。而他身边站着的,才是英雄。这是《世说新语》谬处之五。 曹操闻后,派人追杀使者。就更不用说了。 曹操与匈奴外交的目,是要笼络分化他们,如果使者被杀,与匈奴的外交关系,那还不马上就破裂了。曹操会傻到干这样的事吗? 这是《世说新语》谬处之六。4、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这个说的是曹操的故事。曹操觉得自己样貌不佳,镇不住外国使臣,于是就让手下的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见,自己在一旁捉刀而立。没想到来使很有眼力,一望便知“魏王”边上的捉刀人才是真英雄。曹操知道了,二话没说,派人追去把来使杀了——看来他虽然惜才,嫉恨聪明人也是有传统的啊。

曹操为何追杀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个事件,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
1.曹操认为该使者认出了自己,那么自己由于自卑而让人替代的事传出去,就不好听了。杀他灭口。
2.可能认为这个使者眼光非常,又会说话,是个人物,无论是嫉妒还是谨慎,都是杀他的理由。
3.本来让崔琰代替是为了“威慑”,现在这么一来,和自己这个带刀侍卫相比,魏王就黯然失色了,目的没有达到。不爽,杀之。

魏武帝曹操追杀匈奴使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个头不高(姿貌短小),眯眼(阿瞒。瞒,平目也。),《曹瞒传》黑他是“佻易无威重”,孙盛的《魏氏春秋》则是说“神明英发”,都可备一说。

这世语段子直接黑曹操“形陋”,也就是长得丑,不足以威慑匈奴人,这也就罢了,但是曹操让崔琰代替自己假装魏王,这种军国大事未免也太儿戏了吧?

建安元年,匈奴右贤王去卑参与护驾东归,也是有功的,什么时候离开洛阳的不清楚,匈奴人和曹操的关系也不见得能好到哪里去(初平年间,曹操和匈奴打过仗的。)。

此后,双方也有交往,例如,曹操花钱把蔡琰赎回来;还有就是高?衷旆茨腔岫?ńò彩?荒辏?峙扇讼蛐倥?笤?ビ诤舫芫?烁?郑?豢嫌氩懿俚卸浴?/p>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为魏王,七月,单于呼厨泉和右贤王去卑一同来邺城拜见曹操,曹操把呼厨泉扣留,让去卑返回代理监国。

范书《南匈奴传》:(建安)二十一年,单于(呼厨泉)来朝,曹操因留于邺,而遣去卑归监其国焉。李贤注:留呼厨泉于邺,而遣去卑归平阳,监其五部国。陈志《武帝纪》:秋七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将其名王来朝,待以客礼,遂留魏,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

世语的段子根本无法安插到正史中去啊!

如果真要去追杀匈奴使者,呼厨泉有几个胆子跑来给曹操道贺?

所以说嘛,看看而已,不必当真。

只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在三国时期是怎么降服乌桓和鲜卑的?

汉族大一统王朝的灭亡,几乎无一例外,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扰乱直接相关:西周亡于犬戎;秦朝的灭亡则与修建长城和大军戍边息息相关;西晋亡于五胡;强盛的唐朝,皇帝被称为天可汗,后期却也被吐蕃、回鹘等民族进攻而导致疲乏……

统一的王朝,情况尚且如此,中原分崩离析时,游牧民族的骚扰就更加明显。五代时,北方政权甚至不得不把长城以内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为此后中原王朝留下百年祸患。

农业文明,习惯于固守土地,面对游牧民族的袭扰无可奈何是常态;而北方游牧民族,无论犬戎、匈奴、鲜卑,还是突厥、契丹、女真、蒙古,则拥有先天的军事优势。

用我国近代军事学家蒋百里的话说,这些民族“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战斗力格外强悍。

X

曹魏政权,自身难保

内忧

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曹丕自立,汉朝余威不散。先有建安五年董承等人计划刺杀曹操,又有建安二十三年太医吉平等人策划反魏,更有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后,魏国都城许都周围的盗匪全部投靠关羽反曹。

就连跟随曹操出生入死创业多年的荀彧,也心向汉朝,对曹操称公也表达不满。

外患

曹魏击败袁绍后,基本统一北方。但是马超、刘表、刘备、孙权等势力依然强劲,曹魏在与他们的交战中互有胜负,消耗颇大。三国鼎立形成后,蜀国和吴国不断北伐,成为魏国大患。

这种条件下,曹魏政权在处理长城以北的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带来的威胁时,却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之前的周、秦、汉,后来的隋、唐、宋、明,无法做到。

X

曹魏时期,不仅能降服他们,而且消耗很低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五月份出发,七月份挖山填谷五百里,八月份遇到袁氏兄弟和乌丸联军,双方兵力相当,曹军一战即将对方击溃,俘虏人口二十多万人,随后曹操用乌丸人组成了自己的骑兵;

曹丕时期,为了恢复生产,不再大规模北征,魏国不费一兵一卒,能够操纵鲜卑内部矛盾将其势力瓦解;

魏明帝时,鲜卑势头又起,魏国派了名刺客杀掉了鲜卑首领轲比能,很容易的化解了威胁。

曹魏仅凭半壁江山,却能比较容易的化解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问题,其中原因很多,主要与当时北方游牧民族自身情况有关,也更在于魏国自身具备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处于历史虚弱期

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通过三次北伐,击溃了北方强大的匈奴帝国。东汉章帝时,又派大将军窦宪出击漠北,追到阿尔泰山一代,把北匈奴彻底打垮,迫使其举族西迁。

两汉驱逐匈奴解除了长城以北的最大威胁,同时腾出空间,使得乌丸、鲜卑等游牧民族发展起来,加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乌丸、鲜卑才有机会蠢蠢欲动。《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这就决定了三国时期北方并没有极端强大的游牧民族军事力量。

从公元91年窦宪俘虏匈奴太后回国,到公元189年汉献帝刘协继位,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乌丸、鲜卑的人口虽然有所增长,却难以发展到匈奴当初的盛况。

乌丸、鲜卑发展缓慢,首先是因为汉朝占据着长城以北的地区,乌丸、鲜卑的生存偏北,条件恶劣,缺乏与中原互市条件,繁衍、生存困难(直到曹魏末年司马懿征讨公孙渊,将辽东一代人口内迁,才给鲜卑族让出了生存空间)。

其次,乌丸、鲜卑在北匈奴溃败后的100年里,未形成有力的统一力量。乌丸的统一是靠东汉末年中山太守张纯叛逃之后完成的,张纯死后,蹋顿单于继承了乌丸首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统一过程,袁绍把另外两个人也封为乌丸单于,就可以轻松牵制他;而再看鲜卑族,整个三国时期,始终充斥着兄弟夺权,部落征伐的内斗,这也给曹魏分化他们提供了方便。

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乌丸、鲜卑势弱,这是曹魏能够降服他们的部分原因。

但须知北方游牧民族在历史上人口一直不多、也经常分裂,但他们从来没有像三国时期这样衰弱。所以,曹魏自身的一些条件,才他们轻取长城以北的核心因素。

曹魏政治家手段高明

阎柔自幼成长于北方游牧民族中,利用鲜卑部落进攻乌丸,取代乌丸首领。曹操则用他管理南部的乌丸、鲜卑,史书记载,曹操待阎柔如子,曹丕也视其如亲兄弟。对乌丸、鲜卑内部深度干涉,给曹操带来了巨大好处,击败蹋顿单于后,乌丸骑兵成为北方军事集团的主力:

魏文帝曹丕时,实力较弱的鲜卑步根度部落给朝廷献马,曹丕就保护他,以对抗实力更强的鲜卑轲比能部落。虽然轲比能部落强大起来,却仍然在忙于鲜卑内部的统一,对中原威胁降低。

魏明帝时,轲比能杀掉步根度,接近统一鲜卑。曹魏派出一名勇士,刺杀了轲比能,鲜卑再次分裂,北方之患,又被轻描淡写的解决了。

金朝末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都形成了大患。

汉代以来,曹魏尚武精神浓厚,游牧民族没有优势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句话来形容三国时期的一众精英再恰当不过了。

曹操、刘备、孙权都留有出色的文学作品,同时三人的武艺也都是不容小觑的,正史中有过曹操、刘备阵前冲锋的记载,孙权也曾经亲自带兵为大军断后,更有射虎的典故。《三国志·曹植传》中,连才高八斗的曹植,也曾被曹操任命为征虏将军去救援曹仁,准对手是名将关羽。

这些人物的特点,基本反映了三国时期中原王朝的尚武氛围。像曹操父子这样引领整个时代的大文豪,也都能够策马疆场,上阵杀敌。这是汉代以来,经几百年形成的。

《晋志》:

在一些较为严谨的关于汉朝的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汉朝天子在朝佩剑的情况。汉朝以来,中原的尚武风气就是如此的浓重。到了三国时,人们的军事素质也积累了下来。

此外,战争技术也非常发达,游牧民族难以企及。

蜀丞相诸葛亮是武器专家,发明了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历史课本中,发明了翻车的魏国发明家马钧则为曹魏制作发石车,改进诸葛连弩;连魏文帝曹丕也是武器专家,曹操曾命他专业负责从吴越一代挖掘制作刀剑的能工巧匠,监督打造兵器。

《曹瞒传》中,北征乌桓时曹魏大军缺水,于是“凿地入三十余仗乃得水”。三国时期的科技条件,能在苦寒之地打出100多米的水井,足以体现出曹魏军队的综合作战能力。

至此,一切也就明了了:

中原王朝北伐,莫不在绝对优势的兵力、物力基础上实现:汉武帝一次十万骑兵的北伐,加上步兵和后勤大约需要五十万人;唐太宗北伐高丽,一次出动二十万人。史书无一例外的提到,两位大帝的军队,十几万匹马出征一次,通常只能回来三分之一不到。其余王朝,则更是负多胜少。

这样看来

曹魏精英们够充分的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部状况,对其进行分化控制;自身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尚武精神,并充分发扬,最终实现以非常小的消耗,解除游牧民族的威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5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