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丁令光,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丁令光,是梁武帝萧衍的妃子,萧衍登基为帝,建立南梁政权,因他怀念他的发妻郗徽,所以他没有立皇后,丁令光虽然不是皇后,但被萧衍封为贵嫔,位在三夫人之上,同时其子又为太子,所以丁令光虽然不是名义上的皇后,但实际上却有着皇后的地位。
那丁令光是怎样的一个传奇女子呢?既然是说传奇,那丁令光,还是有神奇的地方的,丁令光在出生的时候,就有一种很奇特的神光,因此她的名字里有光这个字。就连看相的就说她将来是大贵之人。后来萧衍在镇守樊城的时候,他站在城楼上向远处望,他看见河水旁边彩色异常,犹如一条龙,而当时丁令光就在那里。之后萧衍又听丁家说看相的言丁令光是大贵之人,所以萧衍就娶了丁令光。而本来丁令光出生时,在她的左胳膊上就有一颗痣,怎么都去不掉,但嫁于萧衍后,这个痣就自动消失了。这些都是丁令光的神奇与众不同之处,当然事情的真假比例值也是有的,而她有这些传奇,也说明她当时的地位。很多情况下,比如一些皇帝、皇后,都会有很多神奇的地方,有的是身上有特异之处,有的是出生时特异之处等。丁令光应该也是如此的。那丁令光的结局如何呢?
其实丁令光嫁于萧衍后,开始过的并不怎么好,并不是萧衍对她不好,而是萧衍有个发妻郗徽,郗徽这个人不仅聪慧,而且又善于书法、精通女工、也爱读史书传记,但她同时又是嫉妒心极其强的人,因此丁令光也遭到了郗徽不好的对待。还好的是丁令光为人仁厚宽和,所以她在接受郗徽不好对待的同时,又对郗徽更加的尊敬,因此她还能安然无事,后来郗徽去世,丁令光也生下了萧统,丁令光也因此更受萧衍的喜爱。后来萧衍登基为帝,是为梁武帝,建立了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当时丁令光虽然受到萧衍的喜爱,也生有儿子,但因为萧衍发妻郗徽的缘故,萧衍很怀念她,所以萧衍之后并没有立皇后。因此丁令光后来被封为贵嫔,同时丁令光之子萧统(后萧统英年早逝,未继位就去世)被立为太子,同时丁令光的地位在三夫人之上。因此丁令光当时虽然不是皇后,但她的地位却犹如皇后。后来丁令光又先后生下萧纲(梁简文帝)、萧续。
丁令光在她四十二岁时,因病离开了人世,梁武帝萧衍给丁令光谥号为穆。到后来其子萧纲登基为帝后,追尊丁令光为太后。丁令光为人不仅仁厚宽和,而且她生活朴素,因此她在宫中深受爱戴和赞许,因此她还是一个名声不错之人。
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学生自学、教师讲评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机警,通晓事理。寤:wù,古同“悟”,理解,明白),七岁能属文(写文章。属:zhǔ,连缀,接连。《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cóngxiōng,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祖兄”;同祖父但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父兄”,即当今所说的堂兄。二者统称从兄。依此类推,另有从父、从叔、从弟、从侄等)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zhòngyù,声誉崇高;崇高的声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乳名,小名)也。
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中军(是一个古代的军事概念。前军,为大部队探路;中军,就是主力大部队;后军,粮草等辎重,并为大部队提供后卫。另外还有:左军和右军,保护大部队的两翼,并策应大部队的行动)临川王行参军(王府里的属官),迁太子舍人(古代官职名称。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皇帝的宿卫侍从官。李密《陈情表》:“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者,或劝逡巡(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这里通
俗地译为“推辞”。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不就(就职,就任),筠曰:“陆平原(即陆机。孙吴灭亡后出仕西晋,曾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东南之秀,王文度(王坦之,字文度,太原晋阳人,东晋名臣,尚书令王述之子)独步江东,吾得比踪(亦作“比迹”。齐步;并驾。指彼此相当)昔人,何所多恨(遗憾)。”乃.
文能压强韵(qiángyùn,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美丽。妍:yán,美丽)。约常从容(指舒缓,不急迫。《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去世,年仅30岁,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chuò)、陆倕(chuí)、到洽、殷芸等游宴(嬉游宴饮)玄圃(xuánpǔ,魏晋南北朝时洛阳、建康宫中园名,时作讲经之处),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出自晋·郭璞《游仙诗》。浮丘、洪崖是两位仙
人的代称。一说浮丘和洪崖是地名)。”其见重(被动句,“被看重”).
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也称“丁母忧”,母亲的丧事。丁忧:也称.
“丁艰”,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去职。筠有孝性,毁瘠(huǐjī,亦作“毁眥”。亦作“毁胔”。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成语“哀毁瘠立”: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过礼(超过常理),服阕(fúquè,守丧期满除服。服:服丧。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差,故称“五服”。阕:终了)后,疾废(指生病)久之。中大通(是梁武帝萧衍的第四个年号,共计5年余)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为哀策文(哀祭文是人们用于哀悼与祭奠的文体。哀祭文也叫“悼词”、“祭文”、“诔文”、“哀辞”等),复见嗟赏(赞赏,叹赏)。
与刘孝绰见重(受到重视)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执着,专一)。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分条记录),后重(重新)
省览(shěnglǎn,审阅;观览),欢兴(兴致;兴趣)弥深,习(习惯)与性(性情)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常为口实(谈话的资料内容),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凡三过五抄(隔三岔五地抄写)。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两次抄写)。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qiàn,请,央求)人假手(借助别人的手,特指请人代笔。《隋书·儒林传·刘炫》:“至于公私文翰,未尝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指好事的人),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书信)论(论述)家世集(一家几代人著作的总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安平县古属博陵郡,安平崔氏之祚发轫于东汉,他们震动国人的基点是治学,继而成就一代大儒。由于儒学和政绩卓著,博陵崔氏跻身东汉名门。累至盛唐,为相者竟不可思议地多达12人,朝野五品以上官员400余人,堪为一时之盛,其他家族无出其右)及汝南应氏(汝南应氏家族“轩冕相袭,为郡盛族”,这一家族自东汉初至两晋绵延近四百年,世以文称显,代有传人,著作不绝,是当时“以文致仕”的家族典范。应氏一门历代笃信好学,博闻广识;即使在玄风大炽的魏晋之时也始终尊崇儒家道义,关心时弊,克忠尽守,备受各朝统治阶级的青睐。其家族成员中名留青史的主要有应顺、应奉、应劭、应玚、应璩、应贞、应琳、应詹、应亨等),并累世(好几代,数代)有文
才,所以范蔚宗(范晔,字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雕镂龙纹。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字)’。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七世,七代。南朝·梁·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七叶重光,海内冠冕。”)之中,名德重光(比喻累世盛德,辉光相承),爵位相继,人人有集(指文集),如吾门世(累代相承的世系,家族)者也。沈少傅(为“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辅导太子的宫官)约语(告诉)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亲自)为四代之史(史.
官),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连续相承,连续不断获得),文才相继,如王氏(指王筠的家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旧指堂皇的建筑物,泛指先祖产业),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
B.以母忧去职.
C.老而弥笃.
D.身为四代之史.居:任职忧:忧虑笃:执着身:亲自)
【答案】B(“忧”在文中的意思是“丁忧”,即遭遇直系亲属去世。)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根据对文中对应句子意义的理解和推断,B项中“忧”字涉及古代文言常识:“丁忧”是指因故辞官卸任,原文大意为因为母亲过世而离职,翻译为为“忧虑”不正确,其余三个选项中的字词均出自课内,“居”“身”出自必修一《鸿门宴》,“笃”出
自必修五《陈情表》。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曰.
B.乃欣然就职.
C.其见重如此.
D.不足传之好事.吾羞,不忍为之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其翼若垂天之云.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答案】B(B项都是连词,“于是,就”。A项前句介词,可译为“替,给”;后句动词,译为“成为”。C项代词“他”;后句用在名词前,表领属,译为“它的”。D项用作代词,代指王筠抄的作品;后句用作结构助词,“的”。)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译文:
⑵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译文:
【答案】
⑴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本句重点词:咨嗟、吟
咏、逮。)
【解析】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并根据理解到的文章意思自行翻译。同时,还须抓取句中的重点字词,逐个落实。本句中“以为”处省略“以自己为”、“逮”表“赶得上”,两字较为重要,须着重落实。第一点出于高中语文重点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本句重点词:高、少、擅、见。)
【解析】以上题目考点和前一题相同。重点字须落实“高”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最后一个分句需要落实“见”表被动。四川卷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教材内涉及的知识还是比较重视的,这或许为我们之后的文言文教与学带来启示。
11、第Ⅰ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答:
【答案】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和C(分析综合)。考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本次考试去掉了之前的文意判断题,意在要求学生不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同时,主观题的加入,使得整个四川卷的古代汉语部分分值加重。学生需要
有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方能读懂文章,正确回答。四川卷在经历2013年的重大变革之后今年在古诗文板块选择求稳,从客观题开始至此都比较容易。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解析】文言文断句停连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文意理解的综合能力,属能力层级B(理解)。除了通过判读文意进行划分之外,考生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文言语段中的虚词、重复出现的实词等典型标志帮助断句。该题中前三处可根据虚词判断出来,后几处则根据文言文多用骈句的特点可判断出来。
【译文】
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任意横行霸道。孔仲尼为礼崩乐坏而哀伤,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之术,匡救混乱之世以返回正道。(我)阅读过他的著作,(他)是要替天下订立礼法制度,留传“六艺”的统绪纲纪垂范后世。(我因此)作了《孔
子世家》第十七。
【译文】
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玡临沂人。王筠小时候就机警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十六岁时,创作了《芍药赋》,十分优美。等长大了,喜欢清静热爱学习,与堂兄王泰齐名。当时陈郡有个谢览,谢览有个弟弟叫谢举,也都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给他们编赞语(或童谣)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王泰,“养”是王筠,都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起初任职是中军临川王行的参谋,后调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琅玡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就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更是独步江东,我得以与这些前辈并驾齐驱,哪里会有遗憾。”于是兴高采烈地去上任。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作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官宴上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具鲜妍美妙。沈约常常很平静地启奏高祖(梁高祖武帝萧衍)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见王筠独步文坛了。”
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昭明文选》)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chuí)、到洽、殷芸等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作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独牵着王筠的手抚揽着刘孝绰
的肩膀跟他们说:“这正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年号,值520年),(王筠)因为母亲去世要守丧而离职。王筠很有孝顺的天性,为守丧自我毁伤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服丧期满后,还因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
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己的序文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书,老来越加执着。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越加深浓,渐渐地形成习惯并且性格养成,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齐明帝萧鸾年号,值495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武帝年号,值541年),已四十六年了。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隔三岔五地抄写。”其馀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神农本草经》)等都会抄上两遍。诸子、史籍等各种文集都抄一遍。从未请人或借用他人之手,一律亲身自己抄录,大大小小一百多卷。不足以传给好事的人,只不过用来防备遗忘罢了。”又
在写给各个儿辈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都世世代代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汝南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门这样的。沈少傅沈约给人们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及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世继承,文章才华代代相传,能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的。’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
【考试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
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
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
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
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
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
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
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
C.老而弥笃.
D.身为四代之史.忧:忧虑笃:执着身:亲自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曰.
B.乃欣然就职.
C.其见重如此.
D.不足传之好事.吾羞,不忍为之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其翼若垂天之云.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译文:
⑵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译文:
11、第Ⅰ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以下是中国历史上有姓名记载的皇后,唐朝及唐代以后的皇后史书上均记载为某氏,只有一些有特殊经历的皇后才记载了姓名(如宋真宗皇后刘娥、明太祖皇后马秀英),故唐朝及唐代以后的部分皇后姓名为近年考证所得,有部分著名的妃子用*标出。
两汉时期:
·吕雉(汉高祖刘邦皇后)
·张嫣(汉惠帝刘盈皇后)
·窦猗房(汉文帝刘恒皇后)
·薄阿渝、王娡(汉景帝刘启皇后)
·陈阿娇、卫子夫(汉武帝刘彻皇后)
*李妍、赵钩弋(汉武帝刘彻妃):赵钩弋并非真名,其真名历史上没有记载,钩弋为其外号
·上官小妹(汉昭帝刘弗陵皇后)
·许平君、霍成君(汉宣帝刘询皇后)
·王政君(汉元帝刘奭皇后):王政君历汉四世为天下母,并最终导致其侄儿王莽篡汉建新
·许夸、赵飞燕(汉成帝刘骜皇后):赵飞燕原名赵宜主,因其舞姿轻如飞燕遂更名赵飞燕,赵飞燕是中国历史上最擅长舞蹈的皇后
*赵合德(汉成帝刘骜妃)
·郭圣通、阴丽华(汉光武帝刘秀皇后)
·邓绥(汉和帝刘肇皇后)
·阎姬(汉安帝刘祜皇后)
·梁妠(汉顺帝刘保皇后)
·梁女莹、邓猛女、窦妙(汉桓帝刘志皇后)
·何莲(汉灵帝刘宏皇后)
·伏寿、曹节(汉献帝刘协皇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郭女王(魏文帝曹丕皇后):《二十五史》中称她郭嬛,女王是她的字,最近史学家新考证郭女王大名叫郭照
*甄洛(魏文帝曹丕妃)
·吴苋(蜀昭烈帝刘备皇后)
·杨艳、杨芷(晋武帝司马炎皇后)
*左棻、胡芳、诸葛婉(晋武帝司马炎妃)
·贾南风、羊献容(晋惠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国毒后,她导致了西晋的八王之乱;羊献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度皇后,西晋灭亡后她被匈奴贵族刘曜所得,并成为了前赵的皇后
*谢玖(晋惠帝司马衷妃)
·梁兰璧(晋怀帝司马炽皇后)
·虞孟母(晋元帝司马睿皇后)
*郑阿春(晋元帝司马睿妃)
·庾文君(晋明帝司马绍皇后)
·杜陵阳(晋成帝司马衍皇后)
·褚蒜子(晋康帝司马岳皇后)
·何法倪(晋穆帝司马聃皇后)
·王穆之(晋哀帝司马丕皇后)
·庾道怜(晋废帝司马奕皇后)
·王简姬(晋简文帝司马昱皇后)
·王法慧(晋孝武帝司马曜皇后)
·王神爱(晋安帝司马德宗皇后)
·褚灵媛(晋恭帝司马德文皇后)
张徽光、刘娥、靳月光、靳月华(汉王刘聪皇后)
·羊献容、刘芳(前赵刘曜皇后):羊献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度皇后
·郑樱桃、杜珠(后赵石虎皇后)
·段元妃(后燕慕容垂皇后)
·苻训英(后燕慕容熙皇后)
*苻娀娥(后燕慕容熙妃)
·段季妃(南燕慕容德皇后)
·李敬受(北凉沮渠牧犍皇后)
·臧爱亲(宋武帝刘裕皇后)
·司马茂英(宋少帝刘义符皇后)
·袁齐妫(宋文帝刘义隆皇后)
*沈容姬、路惠男(宋文帝刘义隆妃)
·殷玉英(宋废太子刘劭皇后)
·王宪嫄(宋孝武帝刘骏皇后)
·何令婉(宋前废帝刘子业皇后)
·王贞风(宋明帝刘彧皇后)
*陈妙登、陈法容(宋明帝刘彧妃)
·江简珪(宋后废帝刘昱皇后)
·谢梵境(宋顺帝刘准皇后)
·刘智容(齐高帝萧道成皇后)
·裴惠昭(齐武帝萧赜皇后)
·何婧英(齐郁林王萧昭业皇后)
·王韶明(齐海陵王萧昭文皇后)
·刘惠瑞(齐明帝萧鸾皇后)
·褚令璩(齐东昏侯萧宝卷皇后)
*潘玉儿(齐东昏侯萧宝卷妃)
·王蕣华(齐和帝萧宝融皇后)
·郗徽(梁武帝萧衍皇后)
*丁令光、阮令嬴(梁武帝萧衍妃)
·王灵宾(梁简文帝萧纲皇后)
·章要儿(陈武帝陈霸先皇后)
·沈妙容、韩子高(陈文帝陈蒨皇后):韩子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男皇后,但史学界一直不予承认,元代有戏剧《男皇后》即记述韩子高的故事,在江苏的陈文帝陵前立有两尊雄麒麟(其他南朝帝陵均为一雄一雌),可见韩子高的地位
·柳敬言(陈宣帝陈顼皇后)
·沈婺华(陈后主陈叔宝皇后)
*张丽华(陈后主陈叔宝妃)
·冯有(魏文成帝拓跋浚皇后)
·冯润、冯清(魏孝文帝元宏皇后):冯润小名冯妙莲,因私通假宦官高菩萨而被废
*高照容(魏孝文帝元宏妃)
·高英(魏宣武帝元恪皇后)
*司马显姿、胡仙真(魏宣武帝元恪妃):胡仙真即史书上的胡充华,充华为妃嫔封号并非人名,胡仙真在魏宣武帝死后临朝称制,她荒淫无耻,宠爱男色郑俨,最终导致北魏六镇起事
·尔朱英娥(魏孝庄帝元子攸皇后)
·宇文云英(西魏元钦皇后)
·李祖娥(齐文宣帝高洋皇后)
·李难胜(齐废帝高殷皇后)
·穆黄花(齐后主高纬皇后)
*冯小怜(齐后主高纬妃)
·元胡摩(周孝闵帝宇文觉皇后)
·李娥姿(周武帝宇文邕皇后)
·杨丽华、朱满月、陈月仪、元乐尚、尉迟繁炽(周宣帝宇文赟皇后)
·司马令姬(周静帝宇文衍皇后) 隋唐时期:
·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皇后)
·萧后(隋炀帝杨广皇后):萧后虽无名字记载,但萧后历经五主而不衰,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妖娆的皇后,《隋唐演义》中为萧后取名萧美娘
·长孙无垢(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清代一学者考证其名为长孙无垢
·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小名武媚娘,武则天也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韦香儿(唐中宗李显皇后):韦香儿曾经在唐中宗落难时与其同甘共苦,但后来她权力欲膨胀,并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唐中宗,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将她杀死
*杨玉环(唐明皇李隆基妃)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张惠(后梁太祖朱温皇后)
·刘玉娘(后唐庄宗李存勖皇后)
*花见羞(后唐明宗李嗣源妃):花见羞本姓王,其真名历史上没有记载
·李三娘(后汉刘知远皇后)
·黄惠姑(闽国王审知皇后)
·陈金凤(闽国王延钧皇后)
·李春燕(闽国王昶皇后)
·宋福金(南唐李昪皇后)
·周娥皇、周女英(南唐李煜皇后):周女英即小周后,南唐灭亡后她被宋太宗奸污而忧愤死,最近史学家新考证周娥皇大名叫周宪、周女英大名叫周嘉敏
·金飞山(前蜀王宗衍皇后)
·刘娥(宋真宗赵恒皇后)
·高滔滔(宋英宗赵曙皇后)
·孟婵、刘清菁(宋哲宗赵煦皇后):孟婵在北宋灭亡后,号召天下反金,并在杭州再造大宋王朝
·邢秉懿、吴芍芬(宋高宗赵构皇后)
·李凤娘(宋光宗赵敦皇后)
·杨桂枝(宋宁宗赵扩皇后)
·谢道清(宋理宗赵昀皇后)
·全玖(宋度宗赵禥皇后)
·述律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后)
·萧温(辽太宗耶律德光皇后)
·萧撒葛只(辽世宗耶律阮皇后)
·萧绰(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萧绰小名萧燕燕,她就是辽国著名的萧太后
·萧菩萨哥(辽圣宗耶律隆绪皇后)
·萧挞里(辽兴宗耶律宗真皇后)
·萧观音、萧坦思(辽道宗耶律洪基皇后)
·萧夺里懒(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皇后)
·塔不烟(西辽耶律大石皇后)
·野利都兰、没藏黑云(夏景宗李元昊皇后)
·耶律南仙(夏崇宗李乾顺皇后)
*唐括定哥、唐括石哥、蒲察阿里虎、耶律弥勒(金海陵王完颜亮妃)
*李师儿(金章宗完颜璟妃)
·王霓(金宣宗完颜珣皇后)
·孛儿帖(蒙古成吉思汗皇后)
·脱列哥那(蒙古窝阔台皇后)
·海迷失(蒙古贵由皇后)
·忽都台(蒙古蒙哥皇后)
*也速儿(蒙古蒙哥妃) 元明清时期:
·察必、南必(元世祖忽必烈皇后)
·失怜答里、卜鲁罕(元成宗铁穆耳皇后)
·真哥(元武宗海山皇后)
·阿纳失失里(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后)
·速哥八剌(元英宗硕德八剌皇后)
·八不罕(元泰定帝也孙铁木耳皇后)
·卜答失里(元文宗图帖睦耳皇后)
·答纳失里、伯颜忽都、完者忽都(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皇后)
·马秀英(明太祖朱元璋皇后)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皇后)
·钱锦鸾(明英宗朱祁镇皇后)
*万贞儿(明宪宗朱见深妃)
·张宝珠(明熹宗朱由校皇后):张宝珠的大名叫张嫣,宝珠是她的字,史书和文学作品上为区别她与汉代的皇后张嫣故用张宝珠一名较多
·周玉凤(明崇祯帝朱由检皇后)
·阿巴亥(后金努尔哈赤皇后)
·哲哲(后金皇太极皇后)
*海兰珠、孝庄太后布木布泰(后金皇太极妃):孝庄太后是大清王朝幕后的开创者
·娜木钟(清顺治帝福临皇后)
*慈禧太后(清咸丰帝奕詝妃):据考证慈禧太后叫叶赫那拉·杏贞,而不是曾经流传的叶赫那拉·玉兰
·婉容(清宣统帝溥仪皇后):婉容为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后,满洲国建立后,她与侍卫李体育和祁继忠私通并怀孕(影视上将李祁二人合成虚构的李忠一人),遭到溥仪软禁,最终患精神失常而死
*文绣(清宣统帝溥仪妃)
南朝梁(502年-557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梁朝后期国势败坏,北齐和西魏相继来攻,失去了大片土地,注定了北强南弱之势。萧衍建立,萧方智时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另外萧衍的孙子萧察曾在江陵建立西梁,传三帝,后亡于隋。
萧统(501~531年5月7日) ,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太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梁书》萧统本传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母曰丁贵嫔。初,高祖未有男,义师起,太子以齐中兴元年九月生于襄阳。高祖既受禅,有司奏立储副,高祖以天下始定,百度多阙,未之许也。群臣固请,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时太子年幼,依旧居于内,拜东宫官属文武,皆入直永福省。
太子生而聪睿,三岁 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五年五月庚戌,始出居东宫。太子性仁孝,自出宫,恒思恋不乐。高祖知之,每五日一朝,多便留永福省,或五日三日乃还宫。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 緌缨;至是,诏加金博山。
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高祖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崇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谈论不绝。太子自立三谛、法身义,并有新意。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咸以为至德所感焉。
三年十一月,始兴王憺薨。旧事,以东宫礼绝傍亲,书翰并依常仪。太子意以为疑,命仆射刘孝绰议其事。孝绰议曰:“案张镜撰《东宫仪记》,称‘三朝发哀 者,逾月不举乐;鼓吹寝奏,服限亦然’。寻傍绝之义,义在去服,服虽可夺,情岂无悲?铙歌辍奏,良亦为此。既有悲情,宜称兼慕,卒哭之后,依常举乐,称悲竟,此理例相符。谓犹应称兼慕,至卒哭。”仆射徐勉、左率周舍、家令陆襄并同孝绰议。太子令曰:“张镜《仪记》云‘依《士礼》,终服月称慕悼’。又云‘凡 三朝发哀者,逾月不举乐’。刘仆射议,云‘傍绝之义,义在去服,服虽可夺,情岂无悲,卒哭之后,依常举乐,称悲竟,此理例相符’。寻情悲之说,非止卒哭之后,缘情为论,此自难一也。用张镜之举乐,弃张镜之称悲,一镜之言,取舍有异,此自难二也。陆家令止云‘多历年所’,恐非事证;虽复累稔所用,意常未安。 近亦常经以此问外,由来立意,谓犹应有慕悼之言。张岂不知举乐为大,称悲事小;所以用小而忽大,良亦有以。至如元正六佾,事为国章;虽情或未安,而礼不可废。铙吹军乐,比之亦然。书疏方之,事则成小,差可缘心。声乐自外,书疏自内,乐自他,书自己。刘仆射之议,即情未安。可令诸贤更共详衷。”司农卿明山 宾、步兵校尉朱异议,称“慕悼之解,宜终服月”。于是令付典书遵用,以为永准。
七年十一月,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 带。及薨,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高祖遣中书舍人顾协宣旨曰:“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 此!可即强进饮食。”太子奉敕,乃进数合。自是至葬,日进麦粥一升。高祖又敕曰:“闻汝所进过少,转就羸瘵。我比更无余病,正为汝如此,胸中亦圮塞成疾。 故应强加饘粥,不使我恒尔悬心。”虽屡奉敕劝逼,日止一溢,不尝菜果之味。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每入朝,士庶见者莫不下泣。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惭而止。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少时,敕赐太乐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谷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有流离道路,密加振赐。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若死亡无可以敛者,为备棺槥。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色。常以户口未实,重于劳扰。
吴兴郡屡以水灾失收,有上言当漕大渎以泻浙江。中大通二年春,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节,发吴郡、吴兴、义兴三郡民丁就役。太子上疏曰:“伏闻当发王弁等 上东三郡民丁,开漕沟渠,导泄震泽,使吴兴一境,无复水灾,诚矜恤之至仁,经略之远旨。暂劳永逸,必获后利。未萌难睹,窃有愚怀。所闻吴兴累年失收,民颇流移。吴郡十城,亦不全熟。唯义兴去秋有稔,复非常役之民。即日东境谷稼犹贵,劫盗屡起,在所有司,不皆闻奏。今征戍未归,强丁疏少,此虽小举,窃恐难 合,吏一呼门,动为民蠹。又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妨蚕农。去年称为豊岁,公私未能足食;如复今兹失业,虑恐为弊更深。且草窃多伺候民间虚实,若善人从役,则抄盗弥增,吴兴未受其益,内地已罹其弊。不审可得权停此功,待优实以不?圣心垂矜黎庶,神量久已有在。臣意见庸浅,不识事宜,苟有愚心,愿 得上启。”高祖优诏以喻焉。
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门开。东宫虽燕居内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台。宿被召当入,危坐达旦。
三年三月,寝疾。恐贻高祖忧,敕参问,辄自力手书启。及稍笃,左右欲启闻,犹不许,曰“云何令至尊知我如此恶”,因便呜咽。四月乙巳(初六)薨,时年三十一。高祖幸东宫,临哭尽哀。诏敛以衮冕。谥曰昭明。五月庚寅,葬安宁陵。诏司徒左长史王筠为哀册文曰:
蜃辂俄轩,龙骖跼步;羽翿前驱,云旂北御。皇帝哀继明之寝耀,痛嗣德之殂芳;御武帐而凄恸,临甲观而增伤。式稽令典,载扬鸿烈;诏撰德于旌旒,永传徽于舞缀。其辞曰:
式载明两,实惟少阳;既称上嗣,且曰元良。仪天比峻,俪景腾光;奏祀延福,守器传芳。睿哲膺期,旦暮斯在;外弘庄肃,内含和恺。识洞机深,量苞瀛海;立德不器,至功弗宰。宽绰居心,温恭成性,循时孝友,率由严敬。咸有种德,惠和齐圣;三善递宣,万国同庆。
轩纬掩精,阴牺弛极;缠哀在疚,殷忧衔恤。孺泣无时,蔬饘不溢;禫遵逾月,哀号未毕。实惟监抚,亦嗣郊禋;问安肃肃,视膳恂恂。金华玉璪,玄驷班轮;隆家干国,主祭安民。光奉成务,万机是理;矜慎庶狱,勤恤关市。诚存隐恻,容无愠喜;殷勤博施,绸缪恩纪。
爰初敬业,离经断句;奠爵崇师,卑躬待傅。宁资导习,匪劳审谕;博约是司,时敏斯务。辨究空微,思探几赜;驰神图纬,研精爻画。沈吟典礼,优游方册;餍饫膏腴,含咀肴核。括囊流略,包举艺文;遍该缃素,殚极丘坟。绩帙充积,儒墨区分;瞻河阐训,望鲁扬芬。吟咏性灵,岂惟薄伎;属词婉约,缘情绮靡。字无点 窜,笔不停纸;壮思泉流,清章云委。
总览时才,网罗英茂;学穷优洽,辞归繁富。或擅谈丛,或称文囿;四友推德,七子惭秀。望苑招贤,华池爱客;托乘同舟,连舆接席。摛文掞藻,飞纻泛干;恩隆置醴,赏逾赐璧。徽风遐被,盛业日新;仁器非重,德輶易遵。泽流兆庶,福降百神;四方慕义,天下归仁。
云物告徵,祲沴褰象;星霾恒耀,山颓朽壤。灵仪上宾,德音长往;具僚无廕,谘承安仰。呜呼哀哉!
皇情悼愍,切心缠痛;胤嗣长号,跗萼增恸。慕结亲游,悲动氓众;忧若殄邦,惧同折栋。呜呼哀哉!
首夏司开,麦秋纪节;容卫徒警,菁华委绝。书幌空张,谈筵罢设;虚馈饛饛,孤灯翳翳。呜呼哀哉!
简辰请日,筮合龟贞。幽埏夙启,玄宫献成。武校齐列,文物增明。昔游漳滏,宾从无声;今归郊郭,徒御相惊。呜呼哀哉!
背绛阙以远徂,轥青门而徐转;指驰道而讵前,望国都而不践。陵修阪之威夷,溯平原之悠缅;骥蹀足以酸嘶,挽凄锵而流泫。呜呼哀哉!
混哀音于箫籁,变愁容于天日;虽夏木之森阴,返寒林之萧瑟。既将反而复疑,如有求而遂失;谓天地其无心,遽永潜于容质。呜呼哀哉!
即玄宫之冥漠,安神寝之清飐;传声华于懋典,观德业于徽谥。悬忠贞于日月,播鸿名于天地;惟小臣之纪言,实含毫而无愧。呜呼哀哉!
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3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