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邦和项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朝末年,诸侯并起,推翻暴秦的统治。在这其中,刘邦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国主力,功劳最大,为诸侯之首。因此,在秦朝灭亡以后,分封各路诸侯的任务就就交到了项羽的身上。
然而,项羽在分封完诸侯以后,并没有选择称帝,而是采取了分封制。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项羽已经分封完诸侯了,那还怎么称帝呢?然而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在刘邦取得胜利以后,也是有许多诸侯存在的,比如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等。可是刘邦照样称帝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刘邦和项羽做出了如此不同的选择呢?
项羽分封诸侯时的情况,不容许他称帝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大部分六国贵族后裔都流落成了平民。然而这些人虽然是平民,但是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当秦朝末年群雄起义的时候,这群人也是抗秦的主力。
但是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六国后裔,就是因为他们有六个国家。他们各自代表了自己国家的立场,并不是谁的下属,也不会甘于屈居人下。正如战国时期的格局一样,哪怕当时秦国最强大,但是秦国也不敢公然对抗山东六国。
这里也是一样的道理。项羽确实是这些诸侯之中最强大的,但是其他诸侯们合在一起的力量并不见得比项羽少。因此,项羽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帝的。而其余诸侯也不会尊项羽为皇帝。
另一方面,项羽此人性格上有着缺陷。项羽分封之时,并不是根据功劳来分封诸侯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喜恶来分封诸侯的。这就导致很对人都对项羽十分不满。这也是为什么项羽分封完诸侯以后,各地就接二连三的爆发叛乱。
总而言之一句话,项羽只是用拳头打服众人的,而不是以德服人的。因此,此时的项羽还没有称帝的资格。
刘邦分封诸侯时的情况,容许他称帝
刘邦分封诸侯时的情况就不同了。
首先,项羽分封诸侯以后,爆发了数次的叛乱。而在这些叛乱之中,整个天下的格局渐渐明朗,不再像之前那么浑浊,并逐渐形成了以刘邦为核心的汉军集团和以项羽为核心的楚军集团。
也就是说,随着战争的进行,那些原来不甘心屈居人下的诸侯纷纷开始站队,开始以下属自居了。这是一种趋势,一种有人可以称帝了的趋势。
其次,刘邦的品行比项羽好多了。刘邦入主关中以后,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反观项羽,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灭。且他坑杀了数十万秦军,早已遭到天下人的唾弃。
因此,与项羽相比,刘邦明显更适合做皇帝。
最后,刘邦十分大方。这种大方体现在韩信和彭越上面。垓下之战,虽说刘邦有一点受到胁迫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刘邦这种挥手就封王的举动依旧是十分打动人心的。至于项羽,韩信对其的评价是妇人之仁,也就是说项羽宁愿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
同样是做下属,你是愿意跟随一个大方的老板呢,还是跟随一个小气的老板呢?
结束语
同样是诸侯尚存,为什么刘邦可以称帝,项羽却不可以?
项羽的性格注定了他只能做一个英雄,而不是一个皇帝。哪怕他当时真的称帝了,我想他也无法管理好诺大的一个国家。
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最开台一个也没有反,反的是项羽没有分封的田荣、陈馀和彭越等人。分封天下本来就是一个切蛋糕的过程,无论怎么分,都会有人有意见,但是作为被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他们就是既得利益者,即使心有不甘,暂时也会压制,伺机在将来找机会反对项羽,比如说刘邦。
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刘邦先进关中,原本应该受封关中王,享受富庶的关中平原,可是项羽为了抑制刘邦的势力,把刘邦封在了汉中。关中与汉中仅一字之差,但是地理位置就差远了,从汉中到关中,中间隔着八百里崇山峻岭的秦川,不过意外的是,汉民族的名字由来“汉”,却是当年项羽分封给刘邦的,而“汉”也就成为华夏族的继承者。
项羽之所以要分封天下,是因为灭亡秦国后,当时的政治形势使然,各种错综复杂的反秦势力,当共同的敌人秦国灭亡后,彼此之间就成了竞争者,项羽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强行划定了十八路反秦诸侯的势力范围。项羽的分封是形势所迫,也是政治使然,如果不划分抛范围,估计走不出关中,十八路诸侯就会打起来,而当时的项羽没有办法吃掉全部的诸侯,即使有能力,也会让天下哗然,人心所背。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的目的就在于暂时平衡势力,项羽虽然没有能力吃掉所有的诸侯,但项羽仍然是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他可以一个一个的收拾,而不能一起收拾,所以项羽就让这些诸侯回归封地,自已也回归楚国,以便为下一步的政治军事行动作准备。项羽的分封意图除了让诸侯们互相牵制,还对势力第二大的刘邦严加防范,让原来三个秦国降将封在关中,堵住刘邦北进的道路。另外还将势力强大的齐国,一分为三,让他们互相牵制,同时让实力派的田荣无立足之地。
项羽没有想到的是,刚刚封完一个月后,田荣就反了,在齐地先后杀害了项羽分封的三个傀儡齐王,独自霸占了齐地,这对齐国南方的楚国来说,是很大的威胁,因为齐地离楚国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很近,对楚国的威胁也最大。而且田荣是项羽一切麻烦的制造者,田荣不仅自已反项羽,拉拢彭越,分给彭越人马,让彭越做将军,一起袭击齐地项羽所封的田市、田都、田安,占据齐地,田荣同时出兵援助陈余袭击项羽分封的常山王张耳,搅得项羽不得安宁。
这就给了刘邦出川的机会,而主动反叛项羽的诸侯只有刘邦,因为刘邦有争霸天下之志,而非偏安一隅之徒,刘邦反对项羽的目的就是争夺天下,之后便平定三秦之地,击杀雍王章邯,收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之后刘邦出关中,收降魏王魏豹,擒获殷王司马卬,然后一路向东,一直攻打到项羽的都城彭城,并占领彭城。
算起来,项羽分封的诸侯,除了刘邦外,没有一个人主动反项羽,而刘邦反项羽是为了统一天下,至于田荣、彭越、陈馀等人,项羽压根就没有分封他们。而刘邦的分封与项羽的分封有着本质的区别,刘邦的分封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分封异姓王。
刘邦分封异姓王主要是在楚汉战争中,为了打败项羽,建立统一战线,而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长沙王吴芮,还有一个燕王卢绾,是在燕王臧荼死后所封。刘邦封的这些异姓王都是形势所迫,就是击败强大的项羽,刘邦联合了天下所有的势力,不惜分封大半个汉朝的土地,目的只有一个,击败项羽,当项羽失败被杀后,刘邦失去最强大的敌人,这些异姓王便成了刘邦的假想敌和汉朝稳定的威胁。
在刘邦设法降伏韩信,吕后计杀韩信,彭越之后,异姓王一个接一个的开始造反,但相继被刘邦所平定,淮南王英布造反被杀,赵王张耳死的早,将王位传给儿子张敖,张敖因此涉及到赵相贯高的谋反案被废除王位,改封为侯,燕王臧荼造反被杀,韩王信勾结匈奴被废,后被将军柴武所杀,燕王卢绾作为刘邦的好友也造反了,逃到了匈奴,老死在匈奴。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只剩下一个异姓王存在,就是长沙王吴芮。长沙王吴芮的后人到第三代玄孙吴差时,由于没有后人,身死国除,至此,异姓王全部灭亡。
二、分封同姓王。在异姓相继被剪除后,刘邦为了巩固统治,改立自已的儿子及亲戚为同姓王,封自已的庶长子刘肥为齐王,第三子刘如意为赵王,第四子刘恒为代王,第五子刘恢为梁王,第六子刘友为淮阳王,第七子刘长为淮南王,第八子刘建为燕王, 还封了自已的侄子刘濞为吴王。
这些同姓王在分封之初,确实起到了稳定统治的作用,也没有造反,但是时间一长,这些同姓王也开始蠢蠢欲动,直到刘邦去世后的40后,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这同样是诸侯国起兵反对中央政府,这同样是刘邦种下的因,只不过等到汉景帝时期才爆发出来。
项羽的野心比刘邦还要大,但是项羽之所以没有统一天下是因为项羽并没有采用秦朝的郡县制,而是依然采用了分封制,再加上项羽性格残暴失去了民心,所以没能统一天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先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后六国的旧贵族纷纷起兵响应,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些原本江湖上的草莽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终楚霸王项羽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将强大的秦王朝给灭亡掉,之后项羽分封在推翻秦朝过程中有功臣的人后,自己回到了彭城,被分在汉中的刘邦听取了韩信的建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楚汉争霸中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统一的汉朝,按道理来说项羽当时击败了秦王朝,已经成为了天下的共主,但是最终被刘邦联合各路诸侯击败,下面就来说一说为什么当初项羽没能统一天下:
一、项羽沿用了旧制度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吸取了周王朝衰败的原因,结束了周朝长达几百年的分封制度,采用了郡县制度,这本来是一种制度的进步,可是项羽在灭掉秦国之后,将秦国的所有一切都抛弃,依然沿用了之前的分封制,而项羽也满足于仅仅在楚国称王,想依然沿用周朝分封的方式,但是时代已经不同了。
二、项羽个人的原因
项羽灭掉秦国之后分封诸王,并没有完全论功行赏,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跟自己的亲近程度来划分封地,这就使得很多有功劳的人对于项羽的分封非常不满,将这些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成为了刘邦战胜项羽的盟友。
你觉得项羽的野心比刘邦还要大,为何项羽却没有统一天下?欢迎留言讨论。
历史记载中,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一个诸侯王都没有册封,只有自己一人当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刘邦在统一了诸侯建立的国家以后只封了刘姓的人为诸侯王,秦始皇与刘邦这么做明显对于别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却没有人反驳。
而历史中项羽攻占了咸阳以后,真正灭亡了秦国后立马封了十大诸侯王,而他也没有要当皇帝,他只给自己封了西楚霸王的称号。
相对于嬴政与刘邦,项羽做的这件事情公平多了,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做法却让诸侯王都不满意,纷纷都要造反?
项羽之所以要册封各路诸侯是确认了自己将秦朝的江山攻打了下来,他说明了这个江山是他自己的,所以他应该站出来给各路诸侯册封。
但是这仅仅是项羽一个人的看法,并不能代表各路诸侯,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历史中,项羽的确打败了秦朝的军队,但是他却没有将秦朝的江山给打下来,事实是刘邦最先打到了咸阳,而不是项羽,当时很多人都看得出来当时是项羽将刘邦的功劳抢夺了,项羽当时虽然是以楚怀王的名义去打天下的,但是害死楚怀王的却是项羽,而楚怀王当时并不是天子的后代,既然项羽不是以天子的身份去打的天下,为什么打赢以后是要由他来发号施令呢,所以各路诸王都觉得项羽册封其实是在自作多情。
而当时楚怀王就说过谁将咸阳打下来,谁就是下一个王,而最先打到咸阳的确实是刘邦,不仅如此,项羽还将刘邦封到了偏远的汉中,这样就使得刘邦非常不开始,这就是刘邦反叛的开始,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项羽将很多人都封到了偏远的地区,让很多人都对他不满意,如果当时项羽不封王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事情,一旦开始封王以后,问题就全部出现了。而且当时很多人都不服项羽。
虽然在周朝初期的册封也不全是自己的人,但为什么没人造反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周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使用武力,所以后来周王册封的时候,都是心服口服的,而项羽在册封的时候,使用的却是武力,而且他并没有一套约束别人的制度,这就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服气,这样的话怎么能阻止别人呢。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时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将项燕,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项氏世代为楚将,封于项,所以姓项氏。项梁立了楚国后人为楚怀王,借此来召集楚地百姓起义抗秦。后来项羽的叔父战死,楚怀王掌握实权,命令项羽北上救赵,刘邦西入秦关,并且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项羽在进军途中,杀掉了怀王的将领,夺了军队的指挥权,之后破釜沉舟,用三万人打败秦朝几十万军队。巨鹿之战,项羽消灭了秦朝的两大主力军团—章邯军团和王离的长城军团。战争结束后,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隶属于他。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诸侯联军四十万人,进入关中。而先入关的刘邦见项羽人多势众,不得不将关中拱手相让。项羽于是带兵西进,屠毁咸阳,杀死了秦朝已经投降的国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 此时项羽已经成为天下诸侯的盟主,摆在他面前的有三条路。 第一当天子:选择周王朝的王业。 第二称帝:选择秦帝国的帝业。 第三称霸:选择春秋战国的霸业。 在这三种选择中,项羽最终选择了霸业,那么他为何选择霸业,而不去像秦始皇那样当皇帝呢?有四个原因。 第一:楚怀王的约定。项王进入咸阳之后,就派人向楚怀王报告请示,并且讲述自己的战功,他希望楚怀王改变当时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可楚怀王却说:「 ”按照约定办。”项羽十分恼火,于是就假意尊楚怀王为义帝,没有将刘邦封为关中王。项羽负约了,当时的人很注重人的品行,项羽作为负约的人,只能称霸。 第二:身份地位。自周朝建立到秦朝末年,几百年的贵族世袭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了,哪怕有陈胜那一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还是改变不了根深蒂固的贵族血统思想。项羽虽然是将门之后,但终究只是一名楚怀王的臣子,他只是楚将,最多称王。 第三:各路诸侯的实力。秦末以来,诸侯并起,项羽消灭秦军主力后,以天下共主的姿态进入咸阳城,项羽的这种地位完全是靠武力取得的,各路诸侯对项羽也仅仅是表面的臣服,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并无绝对的忠诚。,如果项羽贸然称帝,全国实行郡县制,各路诸侯在灭秦都是做出贡献的,成功后没有任何封地,他们一定会起兵造反。 第四:逐步称帝。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有九郡,建都彭城。项羽的地盘几乎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各路诸侯他的地盘最大。项羽可以慢慢地兼并小的诸侯国,扩展自己的实力,再等有一定实力的诸侯国犯错,到时起兵灭国,像秦始皇一样兼并天下。 其实刘邦在楚汉战争时期,他是逢国必灭,灭掉三秦,灭掉魏国、赵国、代国、齐国、楚国。整个天下的诸侯王都被灭掉了,他才得以称帝。但是称帝之后,刘邦也不得不分封功臣为王,这些诸侯王在灭项羽的过程中都立下汗马功劳,如果不分封为王,他们一定会合力造反,刘邦的皇帝也坐不稳的。刘邦最后慢慢蓄力,先是兼并实力较小的诸侯,而后彻底消灭异性诸侯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3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