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夺权称帝。可以说,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他的身边有许多女人,不过,论及身世,后宫中数杨妃最尊贵。她是前朝末帝隋炀帝的女儿,又是秦王李世民的表妹。然而,杨妃的人生却并不像她的身世一样耀眼,反而十分黯淡。按道理说杨妃与李世民属于近亲结婚,两人关系应该挺好!但事实却非如此,这也影响了他们所生的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文武双全,另一个一个尽出荒唐!在史料中,关于杨妃身世的记载只有短短的七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史官们竟如此吝啬笔墨,堂堂大隋公主,我们竟无法得知她的母亲是何许人也,在隋炀帝的子女中排行第几,生平获得过什么封号。隋炀帝登基后,还是公主的杨妃获得了怎样的封号呢?按理说,杨妃是大隋末代公主,史官们应该详细记载她的生平,起码要将她的封号收录在史料中。笔者认为,杨妃之所以没有获得“某某公主”的封号,她母亲的身份也非常模糊,原因就是:杨广非常不喜欢这个女儿,或是,杨妃的母亲地位卑贱,杨广觉得“拿不出手”。或许,有朋友会说,杨广的子女很少。所以,他至少会给杨妃一个封号。可惜的是,杨广虽子女少,但他的亲情淡薄,对杨妃的态度非常冷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时间里,无数次外出游猎,每次都将南阳公主带在身边。杨广很少待在长安,所以,肯定将最喜欢的女儿带在身边。史料中只有南阳公主随行的记载,可见杨妃并不受父亲待见。至于杨妃嫁给李世民是在哪一年,史料中亦无记载。从李恪出生的时间来看,李世民应该在武德元年之前迎娶的杨妃。从这个时间来分析,我们能发现不少细节。唐高祖篡隋成了皇帝后,他是怎么对待杨妃这个侄女的呢?众所周知,李渊的皇位是通过禅让得来的。所以,他需要对前朝的旧皇族做出一些“表面工作”。杨妃是李渊表兄弟杨广的女儿,虽说,她的父亲已经垮台。但是,仍改变不了她前朝公主的身份。按理说,李渊应该优待杨妃,至少,要将她摆在比较高的位置上供着,借此向天下人彰显自己优待前朝皇室的恩德。以杨妃的出身来看,满可以嫁给李建成当太子妃。不过,李渊并未这样安排,而是将她许配给二儿子李世民。问题是,杨妃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也不过是个侧妃,连正房都不是。由此可见,可怜的杨妃在嫁入李家后,仍不受待见。
杨妃给李世民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吴王李恪和蜀王李愔。托影视作品的“福”,似乎李世民很喜欢杨妃生的这两个儿子。不过,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们先来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孙都是一岁受封,而在李愔出生那年只有与他同年出生的李祐受封,李愔的蜀王是“后补”的,可见李愔颇不受宠。像大多数二世祖一样,李愔喜欢骑马打猎,他的性格亦十分骄纵跋扈,不过李世民对李愔堪称“零容忍”,每当李愔犯错误,李世民总会第一时间处罚他,致使李愔在太宗时期被一贬再贬。李愔不过是嚣张跋扈了些,便被父皇斥为“不如禽兽铁石”。而李承乾多次忤逆李世民,唐太宗仍说他是“朕之爱子”。李世民对另一个儿子李恪的态度就好很多,因为李恪能文能武,善于齐射,号称宗室贤王。根据《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史臣曰: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说明吴王李恪,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十分出众的皇子。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在写给李恪的家书中说道:“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太宗写信告诫他:“我作为一国的君主,统治百姓;而你因为是我的儿子而地位显赫,让你作为屏藩保卫国家。你要勉励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学习河间献王(刘德)、东平宪王(刘能)的美德。用义来处理政事,用礼来节制欲望,面对歌舞淫乐的诱惑,不得不慎重。这样才能使国家像磐石一样坚固,永远做到宗室连成卫国,外有忠君的美名,内有孝顺的美德。你应该自励自勉,日日长进。你将要离开我的身边,十分伤心恋恋不舍。想送你些珍贵的玩赏物品,又怕助长你的骄傲与奢侈,所以告诫你这些话,作为父亲的教诲!其实这是李世民在给李恪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轮到李泰和李承乾,李世民便大方地“赐泰物万段”,这是明显的区别。给点钱财就打发了!李恪年仅十岁,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 的要职、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诸军事(治今四川成都市),并都并督巂、南宁、会 都督府 共计三十六州 。以年纪幼小为由,没有赴任遥领职位。由此可见,李恪和李愔虽然都是杨妃生的,但是待遇就是千差万别,虽然后期李恪被卷入政治斗争,蒙冤而死;其弟李愔亦受牵连。兄弟俩都没有得到好的归宿!但是至少李恪因为文武双全受到太宗宠爱,李愔却被骂做禽兽不如!
首先要确定,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活下来!也就是说,李世民被逼得没活路了。
在太子之争中全面落于下风,被李建成和李元吉联手锁死。比如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逐出秦王府。尉迟恭拒绝李元吉拉拢,差点被刺杀,而程咬金则干脆要被踢出了长安了!
等于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都被砍断,接下来就轮到收拾李世民了!于是,李世民这才最后一搏,发起玄武门之变。
所以这就排除了,李世民是为了抢夺兄弟的老婆而铤而走险,别管是李元吉的老婆杨氏,还是李建成的原配郑观音。李世民在这等重压下,他如何顾不上?非小编龌龊,而是小编的确看到过,有人做出过这种无聊揣测,言称:李世民是看中的弟媳(李元吉的老婆杨氏),才发动玄武门。
其次,从玄武门事变过程来看,那是相当惊心动魄。李世民虽一箭射死李建成,也差点被李元吉给干掉,亏得尉迟恭赶来,这才杀了李元吉救下李世民。同时,玄武门外也打得难解难分,李建成手下猛将薛万彻,都要带人去血洗秦王府了。又亏得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出现,得以化解。
由此,李世民产生报复心的推测,是有根据的。但至于到他因此而抢弟媳,这太小看李世民了。刚杀兄恐吓父亲,反手就又抢弟媳为妻,李世民倘若真如此,他还怎么可能开创贞观之治,比杨广都不堪!故而,李世民娶李元吉老婆,是一种手段!
其一,为何娶杨氏?
李元吉的老婆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而杨坚、杨广,便是这个家族中人。可谓是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影响力非常大!同时,李家和杨家又沾亲。因此当李世民杀太子,恐吓老爸完毕后,如何消除负面影响,就成了必须要考虑和面对的事了。
杨氏跟着李元吉是王妃,但李世民若娶了杨氏呢?则等于妥妥升级了。那么杨氏家族的人,是不是会感到“这个升级很合适”呢?事关利益!自然会如此认为。
于是,李世民通过娶弟媳杨氏,算是笼络住了弘农杨氏,而他们的门生故吏等,自然也都转向支持李世民,这可是一股巨大的势力,支持李世民和反对李世民,都会产生出巨大影响。
所以李世民娶杨氏,应是安抚局面的手段。后来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曾考虑立杨氏为皇后,被魏征给拦下来了。
最终杨氏的结局很不好,即未被李世民扶正,终其一生是个巢王妃的封号。而他跟李世民的儿子,也过继给了死去的前夫李元吉。
因为此刻的李世民,早已掌控了大唐,又加年老了,自然开始主动修补过去,杨氏的作用已经不在了。因此笔者才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娶杨氏,是一种手段。
其二,为何不动郑观音?
郑观音是太子李建成的王妃,出身自荥阳郑氏,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丝毫不亚于弘农杨氏。由此就可以看出,过去皇族也好,贵族也罢,他们之间的婚姻,都是利益捆绑关系。李世民带着污点登基,只会更注重形象,注重消除负面影响,还怎么可能有其他想法?更何况无论杨氏还是郑氏,皆非寻常女子。
那么为何李世民不动郑观音呢?也是一条,趋利避害!
人家郑观音,本来是太子妃,若没有玄武门之变,妥妥未来的皇后。而郑氏一门,也必然跟着水涨船高。
如今半路上杀出一个李世民,夺了皇位。若再娶了郑观音,会是啥结果?对于郑观音本人也好,还是郑氏家族也罢,是不是都意味着巨大的羞辱?李世民要多脑子进水,才会干出这种事!
须知郑观音的名分是太子妃,这三个字的分量如何谁都明白!本来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亲兄弟,又是君臣关系,如今李世民杀兄“忤逆”,还夺了人家老婆,太史公的笔会怎么写李世民?
太史公可以任意丑化李元吉,什么小时候一出生,就丑得被扔了,亏得被一侍女偷偷养育(《新唐书》: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
可李建成是太子,又没有啥错,怎么丑化?只能“隐太子”,也就是避之不及。自然郑观音也只能是一个“隐”去,最终孀居长乐门五十年而死,几乎不为人知。
古人赞美帝王将相,常会用到一个词:兼资文武,或者文武双全。实际上这只是一句溢美之辞。人生一世,短短几十年,能在一个领域内精耕细作、有所成就,领先群侪,已经颇为不易,更何况是“跨界”发展。比如很多皇帝爱附庸风雅,舞文弄墨写上几句诗,但真正写得好的实属难得一见。如刘邦的“两句半”、赵匡胤的“欲出未出光辣达”、朱元璋的“鸡叫一声撅一撅”等等皇帝的“千古名诗”,恐怕很大程度上是沾了皇帝身份的光,单从文学艺术角度而言,实在未见得有多高明。
不过皇帝中也不能说没有真正的“文化人”。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皇帝诗人中的另类。李世民的祖上几辈,在南北朝、隋朝时期都官高爵显,公侯满门诗礼传家,自幼受过良好而系统的教育。他本人又好学不倦,没有纨绔子弟常见的耽于逸乐、不学无术的恶习,其文化水准和知识底蕴,在历代皇帝中可称得上是佼佼者。
与刘邦、朱元璋等的“即兴创作”不同,李世民对于诗文的爱好是一以贯之、伴随终身的。无论在唐朝开国战争中,还是在登基之后,李世民在军国大事之余,写下了很多诗歌以抒怀寄志。《全唐诗》中,共保留了李世民的诗作将近百首。这个数量看似不多,但唐朝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大量唐朝诗作都已散失湮灭,即使很多正牌唐朝诗人的作品也已所剩无几,可以确定李世民的一生诗作总数绝对不止此数。
李世民的诗作,基本围绕两个核心题材,一是战争生涯,二是宫廷生活。早年作品都与他的征战生涯密切相关,如《还陕述怀》中的“星旌分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就是对他平定河东刘武周之战的真实写照,《经破薛举战地》的“移风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都被历代诗家视为战争题材诗歌的优秀之作。
登基之后,李世民照样写诗不辍。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多以记述宫廷日常生活为主。其中代表作有《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这首诗生动记叙了唐朝宫廷在过年时的“守岁”习俗,笔法精致圆熟,词句华美而意味隽永,让人惊异于他这个铁血帝王的内心,竟也有如此细腻敏感的一面。
不过,李世民的诗作虽在学术界受到公认好评,但在民间却知名度不高。这主要还是由于他遣词造句都讲究精深雅致,同时也有了艰涩费解的毛病,让普通人感到不太好理解,远不如刘邦、朱元璋 那种 “大白话”风格更让人喜闻乐见。结果他的绝大部分诗作都不温不火,只有两句诗流传天下,广为人知。
这两句诗 出自那 首《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萧瑀,是唐朝开国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行第九。萧瑀满腹才华,为人耿直,以直言敢谏闻名。《旧唐书》记载,李世民曾经说过:“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并且把这首诗赠给了他。
这首诗问世以后,很快名噪一时,其中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更是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不过,这两句诗并非他的首创。“疾风知劲草”一句,最早见于《后汉书》,东汉开国功臣王霸,对刘秀忠心耿耿,历经坎坷不离不弃,刘秀对他说“努力,疾风知劲草”。《隋书》记载,隋炀帝曾经给大臣杨素赐诗:“ 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 ”。结果隋炀帝国破家亡,这两句诗也少有人知,几乎无人知晓。隋炀帝是出了名的昏暴之君,其实单就文学才能而言,他并不在李世民之下,他的《饮马长城窟行》《野望》在隋唐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不过,李世民改了这三个字,确实有他的高明之处。原诗“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未免失之于直白浅陋,有失含蓄蕴藉,李世民把下句改为“板荡识诚臣”,“板荡”是指《诗经》中的《板》《荡》两篇,描述了西周末年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的景象,故而“板荡”也被后人借喻为沧桑乱世。加入这个典故后,这两句诗含义虽然和隋炀帝原诗相似,但却显得更为生动传神,耐人寻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7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