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慈禧作为晚清实权掌控者,慈禧是怎么将权力抓到手中的

众妙之门 2023-06-18 08:41:36

慈禧作为晚清实权掌控者,慈禧是怎么将权力抓到手中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慈禧掌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慈禧作为晚清实权掌控者,从一个皇帝身边的普通妃子做到人人畏惧的西太后除了有令皇帝心动的姿色外,也少不了她工于心计的手段。在慈禧逐渐掌权的过程中,有个皇家子嗣为她出了不少力,最后却被她怀疑并打压,此人就是“鬼子六”奕䜣。要说这位亲王也是道光的儿子,虽然没有继承皇位但是却很有才,在朝野之中很有地位,他是如何被慈禧斗败的呢?

鬼子六的失利就在于他的轻敌。他以为慈禧只是妇道人家,虽然贵为同治的生母但是大清向来有后宫不能干政的祖训,而且又是他帮助太后夺得的皇权,即便慈禧看他不顺眼,也不能把他这个亲王怎么样。但是他却忘了官大一级压死人,慈禧虽无官衔,却是名义上的两宫之一,如果她翻脸了那奕䜣这个议政王就当不成。

奕䜣是一个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扛起责任的人。早在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咸丰皇帝逃到了热河,留下他代表皇家与外国人谈判。此时的鬼子六27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岁数,面对入侵者他没有推脱,有担当的挑起了谈判的重任,签订了《北京条约》。他也趁着这次特殊事件拉拢了很多朝中大臣,可见鬼子六的名头不是白来的,不仅将皇帝头疼的危机公关化解又壮大了自己在朝中的势力。

一年后咸丰去世,奕䜣站在了两宫太后一方,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势力把皇权从顾命八大臣手中夺回。此后奕䜣被封为议政王,同时也是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的领班,此时的奕䜣风光正盛,就像是清初的多尔衮一样。不过慈禧却容不得奕䜣有功高盖主的权势,虽然每日早朝她都平静的端坐在帘子后面,但是她内心对于权力的把控一丝一毫没有松懈过。对于如何打击鬼子六,她也开始步步筹谋。

奕䜣与慈禧讨论政务时经常有意见不合,两人互相不服气,说到气急的时候,慈禧甚至威胁奕䜣“你就不怕我革了你?”而奕䜣也是丝毫不退让“你能革职,难道还能革我皇六子的身份吗”。这是奕䜣在用自己皇家身份示威,言外之意是别跟我横,我可是铁帽子王。慈禧知道她不能因为直接与奕䜣产生冲突,必须先制造事端,有了由头才好发难。于是她让自己的心腹太监放出自己对恭亲王不满的口风,目的就是为了引出朝中对恭亲王不满的弹劾。

果然慈禧这招非常奏效,没多久蔡寿祺就上了奏折。他第一封奏折是上奏军机处对湘军攻打太平军的记录不清楚,虽然没有提到奕䜣,但是也属于他管理失职。紧接着他开始指名点姓的弹劾奕䜣,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慈禧此时就能拿着这份奏折恐吓奕䜣,没想到这个鬼子六根本不把此事看在眼中,一点不示弱。

慈禧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她找到几位持中立立场的老臣去哭诉,说有人弹劾议政王但是他却毫无悔改之意。这些老臣不敢得罪议政王更不敢得罪慈禧,于是干脆推脱说应该先查实再讨论此事。慈禧当然等不了查实,她见这些人不敢反对自己干脆直接手书上谕取消了奕䜣议政王的权力和所有职务。消息传开后,平时拥护皇家子嗣的一些边疆老臣和元老坐不住了,纷纷为奕䜣求情。奕䜣也被慈禧的手段吓了一跳,没想到她真能做出罢免自己的事情。

在家中苦闷数日后,奕䜣开始懊悔和慌张,终于在朝中亲王的求情下他面见到慈禧,低下头乖乖承认了错误。往日他的威风此时都荡然无存了,面对这个比自己还小两岁的皇嫂,鬼子六不得不服软。慈禧见他已无傲气,于是答应恢复他的官职,但是议政王的头衔就彻底没了。通过这次事件,慈禧成功摆脱了奕䜣对朝政的把控,她与朝廷大臣之间的沟通更加畅通,权利扩张也更加便利。

此后奕䜣就犹如霜打的茄子,蔫了。虽然他仍旧每日参与朝政,但是失去了傲气,再也无法在慈禧面前理直气壮。这就像两个彼此不服气的人,没动手之前谁也不服谁,一旦动手分出胜负,那个输了的人再见到胜利者就无论如何也找不回往日的牛气了。

参考丨《上谕档》《清史稿》

两朝垂帘听政掌控大清四十余年,慈禧的权利为何这么大?

慈禧太后两朝垂帘听政掌控大清四十余年,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她最后的位置上,也是她一点一点积攒出来的。慈禧太后的权利的由来其实离不开她最初的位置,而且当然也是离不开她的野心的。而且在当时她的身后在最开始就已经营造起来了一个利益集团,一个可以支撑她儿子的集团。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准备这些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服务,但是在自己的野心和之前武则天的历史的影响下,她看到了这件事情的利益所在,也就一步一步的偏离了本心。

第一个原因是,当时君王的岁数尚小,慈禧太后这样一个疑心很重的人自然是不会放心的把自己好不容易经营而来的位置,交个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手里。所以慈禧太后还是最相信自己,也就垂帘听政一直到自己的孩子长大,在这个过程中与恭亲王勾结,而且也受到了不少?妖言惑众?的人们的建议,慢慢她的野心无法控制,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也就慢慢扩张自己手中的权力。

第二个原因是,她背后的支撑也有着很大的权力,她的手段也是十分的狠毒,所以身边的人即使最开始也有二心,但是在之后也会在淫威之下乖乖的为慈禧太后办事。所以可见慈禧太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而且当时是没有女权的,如果慈禧太后想要越怕越高也就只能借着垂帘听政的机会,而且在当时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她必须要让自己处在安全的状态之中,所以自然会铲除掉对自己不利的人,所以当时的君王更像是行尸走肉,只能听从慈禧太后的安排。

第三个原因是,当时的情况驱使的,如果当时的君王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想法,慈禧太后也就没有理由这样做。

慈禧太后到底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

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在她垂帘听政期间,她实际上成了清朝真正的一把手。

慈禧以训政的名义统治了中国47年,她的生活不仅有品味,还追求精致奢华、方便舒适,因而有了“奢侈太后”之名。

慈禧生平将权力玩弄于股掌,排斥了同治帝,压作古了光绪帝。但人无完人,慈溪生平还是做错了很多,可以说是殉国了中华平易近族的将来。

第一,冲击了戊戌变法,使大清入神于陈旧迂腐的深渊中无法自拔;第二,因为本身的决意妄想错误,导致八国联军攻进了北首都,导致甲午战役败北,北洋舰队没落,可以说是亲手毁失了大清王朝。

就是这样一位拥有无上权力的女人,在死之前遗言竟是:“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不可否认,慈溪拥有过人的智慧和胆识,清朝却在她的统治之下,慢慢的走向了灭亡,这让慈禧意识到了女人当政的失败,她以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诫后人,也是算其最后的醒悟,在临死之前看清了事情的真相,其临终遗言也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一个弥补。

值得一提的是,慈溪生平有如此的成就,除了其聪明才智外,她还有令人艳羡的容貌。据裕德龄写的书籍《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中所评:“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可见,慈溪能成为整个大清朝的无冕女皇,其美貌也相伴其一生。

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演变历程,究竟是怎样的?

引言:中国封建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政治史,而在充斥着“男权主义”至上的封建社会,能够问鼎权力巅峰的往往是男人。然而事无绝对,在中国历史当中同样有着掌一国之权的女人,慈禧便是其中一位。

根据《清史稿》记载:“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同治生,进嫔妃。七年,进懿贵妃。十一年,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

短短十余年间,慈禧以开挂般的速度成为女中之凤,而这只是她问鼎权力之巅峰开端,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当中,慈禧凭借自身超凡的政治手段将大清帝国玩弄于股掌之中。

辛酉政变:慈禧太后步入大清政治中枢所谓时势造英雄,慈禧虽不算英雄之辈,但她作为一介女流能够走入大清政治舞台当中,肯定离不开时代所带来的机遇,而这种机遇则是大清“内忧外患”的局面所带来的。

纵观咸丰一朝,短短11年间于内横亘着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于外英法列强的坚船利炮将咸丰皇帝赶往热河躲避国难。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之下,为了让大清的政治系统能够有效运转,本已身体不佳的咸丰帝在驾崩之前做了三个决定:

1.传位于年仅六岁的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慈禧之子,即后来的同治帝)

2.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肃顺、都统景寿以及其他四位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主持政局,史称“顾命八大臣”。

3.赐予慈安皇后“御赏”御印,赐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御印(实际由其生母懿贵妃慈禧掌管)。顾命八大臣一切政务决断的拟旨都需要盖有这两枚御印方能生效。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咸丰帝的三个遗嘱决定,在咸丰帝驾崩之后,大清政府并不会出现权力的真空期,而是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权力制衡局面。

在这种局面之下,慈禧的势力其实是最小的,按身份地位,在此之前慈禧虽得宠幸,但只是贵妃,慈安虽未留下皇子,但其为皇后。按权力,咸丰帝驾崩之后,朝中权力实际由“顾命八大臣”掌控。慈禧所拥有的筹码仅仅是六岁即位的同治小皇帝。

即便如此,慈禧凭借着这些筹码倒也可以有一席之地立足。当然,慈禧如果仅仅是这种追求,那她就不可能有后来权侵朝野的地位了。

慈禧在咸丰帝驾崩之后便有着垂帘听政、掌控朝局的想法,只是这种想法一经萌发就被“顾命八大臣”扼杀了。也就是说,仅凭慈禧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扳倒这八位顾命大臣,所以她必需找到“合作伙伴”,而眼下的确有两位能够帮助慈禧的合作伙伴:

1.反感肃顺等托孤大臣专权的慈安太后。

2.遭受朝中大臣排挤的恭亲王奕?。

1861年8月,慈禧在拉拢慈安之后,秘密邀请远在北京处理对外事务的恭亲王奕?入热河行宫叩谒先帝梓宫。奕?入宫后,一方面在掌握大权的八大臣面前做出和顺态势,另一方面与慈禧商讨返京政变事宜。

29日,两宫太后和咸丰帝灵柩以及随驾官员返回京城,慈禧同慈安召见恭亲王,次日以新帝名义拟旨宣告肃顺等顾命大臣的种种罪状:

1.错判形势,致使英法联军犯京,圆明园被毁。

2.蒙蔽圣上,唆使咸丰帝出逃,弃京师于不顾。

3.独断专权,矫改御旨阻碍两宫太后听政。

由于在此之前作为慈禧心腹的醇郡王奕譞被授予步军统领之职,而步军统领掌握着卫戍京师的军事实权,所以当罪状宣告之后,八大臣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肃顺被处斩;端华、载垣被赐死;其余数人全部被革职惩办。

在八大臣被剪除、同治回京登基之后,慈禧慈安两宫太后顺势垂帘听政,在这场政变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恭亲王奕?被授予议政王之位,享执掌军机处之权。

至此,大清朝局由三足鼎立之势转为两宫太后与议政王相对立之态的政治局面。慈禧也因此正式步入了大清政治舞台中央。

排除异己:慈禧一家独大前面我们提到,慈禧通过辛酉政变成功步入大清政治权力中央,大清的政治格局也由三足鼎立转为两派对立。但这种格局并未持续多久,究其缘由还是与慈禧本人强烈的权力欲和政治野心有关。对于辛酉政变的政治果实,慈禧想一人独吞而非与他人共享。而眼下确有着两根尖刺插进了这颗果实之中,慈禧欲独吞便得先拔出这两根尖刺:

(一)第一根:慈安太后

慈安其人就政治手腕来看远不如慈禧,这从辛酉政变过程中便可以略知一二。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慈安太后并没有慈禧那般的权力欲和政治野心!但是,这并等于她不能对慈禧夺权之路构成威胁。

首先,慈禧与慈安虽为共同听政,但在身份地位上慈安作为咸丰帝的第二任皇后是高于贵妃慈禧,所以她们二人在名分上就有着嫡庶尊卑之别。

而奕?则欲通过慈安特殊的身份地位上来压制慈禧的专权气焰,慈安虽无“大志”,但其也求自保,所以她乐意靠拢奕?以制衡慈禧。这种制衡并非静态,而是有着实际行动。

比如在同治八年,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出京后所到之处不知收敛,途经山东时被巡抚丁宝桢抓获,当此消息传到朝中时慈禧欲加袒护,而慈安则做出了相反的态度:“立命诛之”,安德海最终被杀,这可以说是慈安和奕?阵营对慈禧的一种试探。

再者,咸丰帝在驾崩之前曾给慈安留有遗诏,令慈安提防慈禧,如若慈禧有不轨之举,慈安便可以拿出遗诏制裁慈禧。这份遗诏几乎成为了掣肘慈禧的封印符,使得慈禧不敢胡作非为。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唯一能够在身份和地位上压慈禧一头的慈安于光绪七年无端暴亡。在正史中虽然没有记载出慈安的详细死因,但结合之后的光绪之死,我们也可以大致断定与慈禧有着莫大的关联。

总而言之,无论慈安如何而死,她的离去为慈禧专权之路扫清了障碍。

(二)第二根:恭亲王奕?

恭亲王这根刺可以说是一根硬刺也是最难拔出的一根刺。首先从身份上来看,他是咸丰的异母弟,同时他也是当初竞选皇位的最佳人选,即使最终阴差阳错未能继承大统,但道光帝给予他“恭亲王”之爵位足以让他在朝中累计强大的政治资本。

再者,奕?本人绝非泛泛之辈,从他后来主导洋务运动已经于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能看出其过硬的政治能力和眼光。而在辛酉政变帮助慈禧铲除八大顾命大臣之后,奕?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了相应的报酬:诸如被封为议政王,执掌军机处。

在这种背景之下,奕?几乎独揽大权成为了大清权力中枢。当然这也是慈禧不愿看到的,因为以奕?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他完全有可能取同治帝而代之。退一步讲,即使奕?顾及大局不动谋反之念,但他也能够成为大清第二个多尔衮。而这也是权力欲极强的慈禧所不能容允的。

所以在同治四年,当翰林院编修署日讲官以“徇私、揽权、骄纵、贪墨”四大罪弹劾恭亲王奕?时,慈禧便抓住这个机会,以同治之名自拟御旨宣告解除恭亲王诸多要职,并将这些职位分别授予其他亲王和大臣。

当然,以恭亲王所积累的政治资本,慈禧并不能仅此弹劾便将其扳倒,没过多久在朝中诸位大臣的请求之下,奕?又被起用,只是少去了议政王之衔。

既然一次不能彻底铲除恭亲王,那么慈禧需要等待第二个机会,而这个机会在不久后如约而至。

光绪十年,法国入侵越南,作为宗主国的大清,其驻守军队被法军赶回清国。不仅如此,法军还将战火烧到了清国边境,中法战争一触即发,慈禧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借公事报私利,以办事不力、因循守旧为名彻底罢免了奕?的所有职权,同时改组军机处,史称“甲申易枢”。

至此,插在慈禧政治果实中的第二根刺被拔除。随着慈安的暴亡和奕?的倒台,慈禧将朝中大权揽于己身。

戊戌政变:慈禧凌驾皇权,步入权力之巅当慈禧的两大劲敌:慈安、奕?的离去和倒台,慈禧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大清的实际统治者。但是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和国内外困局的影响,慈禧始终不敢往前迈步同武则天那般自立称帝。而随着光绪帝的成长,朝内外发出了还政于光绪帝的声音。

那么,慈禧的权力之路就此止步了吗?显然不是,不但未止步,反而步入了权力巅峰。

大清在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国内文人和资产阶级掀起了一股变法图强的浪潮。对于这波浪潮,慈禧没有阻挡,这并不是因为慈禧有多么开明,而是慈禧明白大清的存在才是她专权的基础。

于是乎,在得到慈禧的首肯之下,以光绪帝和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人士正式开展变法运动。

对于这场运动,与其说是一场变法运动,不如说是一场权力斗争运动。而双发主角分别为始终不愿放权的慈禧和希望复权的光绪。

以慈禧为例,在开展变法后不久,慈禧敦促光绪帝发布了三道诏令:

1.罢免帝师翁同龢军机大臣和协办大学士的职务。

2.凡官员之任用和品级之升降需过问皇太后慈禧。

3.授予慈禧心腹大臣荣禄直隶总督之职,掌军政大权。

很明显,这三道诏令的颁发反映出了慈禧始终不愿放权的事实。而光绪帝也明白这一点,慈禧一天握权在手,他就无法实现再造大清的宏愿。所以光绪帝将主要矛盾由变法转向了夺权。

当然,谈到夺权,无论从政治手腕和政治资本,光绪帝根本不是慈禧的对手。

在光绪帝的一顿操作之下,这场夺权运动又引发了一场政变,史称“戊戌政变”。而政变的结果显而易见,六君子被捕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光绪帝遭囚禁,慈禧甚至有了废除光绪帝位的想法,只是这种想法遭到了外部势力的干预而未达成。

但无论如何,这标志着慈禧已然凌驾于皇权之上,傲立于大清权力之巅。

结语:慈禧作为一介女流,从宫女到贵妃,由贵妃到太后,再以太后身份掌控大清。慈禧的政治权力获夺并非朝夕之举,而是通过突破万难的历程所获得。这段历程长达47年,它是慈禧一生的写照,也是晚清历史的折射。

参考资料:

《清史稿》

《中国通史》

百度百科

慈禧手里有什么王牌?慈禧的权力为何没有人能动摇?

慈禧手中的王牌就是她的儿子。她的权利之所以没有人能够动摇,主要是因为她是圣母皇太后。

第一,慈禧的手里面有什么王牌?

慈禧由于出身不高,所以她在刚刚进入皇宫的时候只是一个身份低下的贵人。

可是慈禧人长得漂亮而且善解人意,所以咸丰皇帝非常喜欢她,不久以后慈禧就怀孕了。

虽然在慈禧之前丽妃也曾经怀孕,但是丽妃生下的只是一个女儿,所以咸丰皇帝非常希望慈禧能够生下一个儿子。

而慈禧也不负咸丰皇帝所望,真的生下了大阿哥。这个儿子也成为了咸丰皇帝存活下来的唯一的一个儿子。

而慈禧之所以能够当上太后,主要是因为她是大阿哥的生母。

第二,慈禧的权利是如何一步步稳固起来的?

咸丰皇帝临终的时候,将权力分别交给了两宫皇太后以及八位顾命大臣。

可是慈禧和慈安皇太后为了将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发动了辛酉政变,除掉了八位顾命大臣。

从此以后,慈禧和慈安皇太后就掌握了清朝的政权,她们两个人一起理政的时间长达20余年。

慈安皇太后在世的时候,慈禧作为妃子,在很多事情上,只能听命于此安皇太后。

可是光绪时期,慈安皇太后却因为心血管疾病而去世了。慈安皇太后去世以后,慈禧就成为了大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

第三,我的看法是什么?

我认为慈禧的一生非常的幸运,她因为容貌美丽所以被咸丰皇帝所喜爱,生下了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

后来慈安皇太后又英年早逝,所以清朝的政权才会完全落到慈禧的手中。

总结:慈禧皇太后的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他的儿子。她的权力之所以没有人能够动摇,主要是因为她和慈安皇太后一起发动了辛酉政变,除掉了政治对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7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