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武则天,狄仁杰,狄仁杰剧照武则天,狄仁杰,狄仁杰剧照2武则天,狄仁杰,狄仁杰剧照3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政治家,披览新、旧《唐书》,以及其他史料之记载,即能看出:他一生忠心且事亲至孝,待同僚仁厚,侍长官正直,其品德、学问堪称文官之典范。
事实上,在后人对“武则天治世”的正面评价里,有一部分正得益于她的知人善任——她重用狄仁杰,以及狄仁杰举荐之人,使他们发挥政治才干,治国有条。
个性耿直
年轻时的狄仁杰,便已展露了耿直的个性。当时,有同侪发生事故,县令诘询时,众人争相回答,而狄仁杰却依然坚坐读书,县吏因此责问他。
狄仁杰剧照
此时,狄仁杰回答:“书中有圣贤在,我忙着读书,无暇顾及俗吏之事,凭什么责问我!”
由此可见他用功之专注与耿直之个性。果不其然,他通过了明经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任汴洲判佐。
出乎意料的是,狄仁杰在任上被同僚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受理此案,并讯问狄仁杰。在办案过程中,阎立本发现狄仁杰德才兼备,于是推荐他为并州都督府法曹。
正因担任此职,狄仁杰才能对吏治、刑罚等制度更加熟悉。
狄仁杰剧照
执法公正
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此时期的他,正是后代小说、戏曲、影视作品中“断案如神”形象的根据。
狄仁杰因“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而一时声名大振。他对刑罚的核判十分公正,而且敢于直言。
当时,卫武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的柏树,狄仁杰原本奏请“免职”,但唐高宗认为此事令自己不孝,遂下令即刻诛之。而狄仁杰再奏“罪不当死”,并引比干、张释之、辛毗以死讽谏之事,述说“如果刑法无一标准,那百姓将无所适从而大乱”的道理,终使高宗下令免去权善才的死罪。
狄仁杰对刑罚的执行公正严明,甚至建皇帝陵寝者,如果擅自建造太过壮丽、超过规格,也会被他奏请“免职”;或是有人恃宠用事,嚣张跋扈,也会被他弹劾。因此,一时之间,朝中肃然。
狄仁杰剧照
仕途波折
狄仁杰的仕途并非一路顺遂。豫州曾发生反武后干政的“越王之乱”,宰相张光辅率师平定,却放纵将士恃功掳掠。当时,狄仁杰官拜文昌右丞并任豫州刺史,对于张光辅将士的要求,他并没有响应。
张光辅得知大怒,质问狄仁杰:“你个小小地方官,还敢轻视元帅?”狄仁杰反讥:“你放任下属杀归降之众,不怕百姓怨声载道吗?”
后来,张光辅果然上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致使狄仁杰被降职——他转任复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洛州司马。
好在武则天十分看重狄仁杰之长才,后又升他为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銮台平章事,官拜宰相。
武则天问他:“其实你在汝南干得不错,但有人说你坏话,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谢曰:“陛下认为臣哪里做得不好,臣当改之;如果没有什么过失,便是臣之幸也。我并不想知道是谁。”
可见其为官处世的原则,即使有所得罪,但对事不对人。
狄仁杰剧照
机智逃生
好景不长,朝中乱臣武承嗣、武三思勾结酷吏来俊臣,诬指狄仁杰等多位朝臣谋反,众人遭逮捕入狱。
狄仁杰深知酷吏拷问习性,因此他为了留命平反,暂时承认谋反。
而后,判官王德寿希望升官,在狱中私下要求狄仁杰作证牵连王德寿的上层官员,来换得减罪开释,狄仁杰已冤不得伸,故坚不从,以头触柱,流血破面,王德寿才惧而道歉。
此事可见狄仁杰不愿牵连他人之原则。
后狄仁杰因承罪换来狱守的宽容,从而得笔砚,书冤于被头之上,并撕下藏于身上棉袄中。待王德寿又至时,狄仁杰借口天气转热,要王帮忙将棉袄交给家人,将内中的棉絮抽出后再送回。
因此,狄仁杰的儿子得获冤书,进而上告武则天。
狄仁杰剧照
武则天亲召狄仁杰,问“你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对曰:“我若不承认,现已死于鞭笞矣!”幸好,这一次他又被免死。
然而,武后为安抚武氏宗卿及其同党朝臣,还是将狄仁杰贬为彭泽令。不过,即使武承嗣后来多次奏请诛杀狄仁杰,武后也坚决不答应。
不只内政
事实上,武则天对狄仁杰的看重,非仅只于内政之需,狄仁杰在军事方面亦有所贡献。
后来,契丹攻陷冀州,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再度起用狄仁杰,恢复其宰相职务;突厥侵略,武则天又命狄仁杰为元帅,率兵十万追击。
狄仁杰剧照
期间,狄仁杰对边疆防御、军事改革、地区内政建设、人事赏罚安排等多有建言,遇事疏奏,条理分明,动之以情,说之以理,多以民情所需为建言之立基点。
因此,不仅武则天对狄仁杰恩宠无比,而且其曾任刺史所待之地,如豫州、魏州等,因其治理与照顾,而百姓安乐、贼兵不侵,人们甚至争相为他立碑立祠,以纪念他的恩惠。
风气改革
狄仁杰属于典型的儒家文官,以“不语怪力乱神”为原则,而且他的出发点多以民为重。
早年,唐高宗同武后出游洛阳行宫,途经并州的妒妇河。当地奉河神“妒女”为祠,传言如果有盛装艳丽之女子(指武后)渡河,将导致风雷之灾。
高宗武后听说之后,本欲下诏发数万人另开御道,而狄仁杰上谏:“天子出行,众神都为此护送,女河神如何能犯上?”这番话说动了高宗武后,于是他们收回诏令,免了一场因皇帝一念而起的苦役。
狄仁杰任江南巡抚使时,当地“多淫祠”,因此他毁了一千七百座祠庙。他为何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改革迷信的风气,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民间大量祭拜的负担。
狄仁杰剧照
狄仁杰毁祠庙的行动可谓雷厉风行,但并非让百姓无所寄托,他留下四座名贤——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子胥——之祠堂,供人民祭拜。他的行为,得到武则天的高度赞扬。
狄仁杰是反对武则天称帝的,所以他没有为武则天称帝做什么贡献,而且他也不是武则天的老师。武则天之所以器重狄仁杰,也是因为狄仁杰肯做实事,能为百姓谋福祉。这样一个好官,如果不好好发挥他的价值,武则天会后悔的。况且武则天本身又是一个伯乐,她很愿意发现不得志的千里马,狄仁杰无疑是一匹优秀的千里马。他为人刚正不阿,做事踏实稳重,不拉帮结派,这样的人最适合留在自己身边帮自己指出功过的。武则天即位之前,狄仁杰从来没有在长安任过职,虽然他功绩很好,但是因为不与权臣结交,所以很难得到推举的机会,而武则天慧眼识珠,称帝之后立马发现了狄仁杰这颗明珠,她将狄仁杰调到长安,甚至让他官拜丞相。历史上有很多人揣测狄仁杰和武则天是否有什么暧昧之情,其实这是不靠谱的。武则天对于有才能的人都是十分敬重的,这样一个人不应该只把她当做一个女人来看,而更应该把她当成一个开明的国君来看。据历史考察,狄仁杰也不是武则天的老师,两人无论从年龄和经历上来看,这件事都是不属实的揣测。狄仁杰也没有为武则天称帝做过什么事,因为在那之前他还没有见过武则天,甚至武则天称帝之后,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时狄仁杰还提出过反对,因为狄仁杰一直支持武则天还政于唐,他还曾对武则天说,如果百年之后不想让天下人骂你,就应该把政权还给李家,如果让自己侄子继承皇位,必定会遭到天下人的唾骂。
断案如神的大法官 著名的汉学家、荷兰人高罗佩曾经写过一本名为《狄公案》的侦探小说,发行共100余万册,并给翻译成不同语言版本广为流传,由此,「 ”神探狄仁杰”的美名家喻户晓。 狄仁杰,字怀英,生于唐贞观四年直至武周久视元年。山西太原的一个庶族官宦家庭,年少时接受了系统的封建传统教育,思想敏捷,卓然超群。后来科举中第,出任汴州参军,至此走上仕途。 唐高宗仪凤元年,狄仁杰升上了大理丞,掌管刑狱诉讼等事宜。上任一年中,因明辨是非,秉公执法,解决了大量的奇案、冤案。在众多案件中没有一人蒙冤,狄仁杰至此成为举朝闻名的「 ”断案如神大法官”。小说《狄公案》就是以这段历史,记录了狄仁杰破案断狱的传奇故事。 据记载,狄仁杰断案以「 ”平恕”著称。唐高宗仪凤元年,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砍了唐太宗李世民陵墓的柏树而惹怒了唐高宗,而被捕入狱。 唐高宗要下令处死权善才,这个时候,狄仁杰上奏权善才罪不至死。唐高宗听后更为愤怒说道:「 ”权善才砍昭陵的树木,是陷朕于不孝的境地,罪该万死!”狄仁杰不慌不乱地对答说:「 ”臣深知直言进谏,自古就是很难的事情。然而,臣以为,遇到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直谏固然难;而遇到尧、舜这样的明君,直谏则很容易。如今,权善才的行为按照大唐律法不应判死罪,而陛下坚持要杀他,则使律法无法取信于人。” 看到唐高宗面色稍缓,秋仁杰接着说:「 ”更何况,陛下因权善才误砍树木而杀他,干百年后人们将如何评价陛下呢?臣不敢奉旨杀权善才,而损害陛下的声名啊!”这一席话竟说动了唐高宗,权善才因此被免除了死罪。 唐高宗调露元年,狄仁杰出任侍御史,负责审讯弹劾官员的案件。当时的司农卿韦弘机正奉命建造宿羽、高山、上阳等宫殿。他极尽奢华之能事,将这几座宫殿修得气势宏伟,富丽堂皇。狄仁杰认为此举将引导君王追求奢靡之风,上疏弹劾韦弘机,唐高宗准奏将其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深得高宗宠信,平日飞扬跋扈,朝臣敢怒而不敢言。狄仁杰毫不畏惧地站出来揭露王本立的罪行,并上疏请高宗依法处置。得知唐高宗想要宽赦王本立,狄仁杰立即劝谏道:「 ”朝中即使英才不多,难道缺少王本立之流吗? 陛下何苦为了一个获罪的王本立而曲解国法啊。”后来,王本立终被定罪。狄仁杰执掌刑狱的数年内,执法明理,伸张正义,使司法的风气肃然。他惩治了不少恶人,也平息了无数冤案,成为深受百姓拥戴的断案神探。 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云:「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后人常引用这句话来赞誉狄仁杰。狄仁杰为官数十载,始终勤政为民,心怀仁爱,体恤民间疾苦。不畏权贵,甚至敢于拂逆圣意,拯救了不少无辜的百姓。狄仁杰任度支郎中时,一次随唐高宗出巡,途中经并州的一座妒女祠。并州长史李冲玄唯恐妒女祠对帝后不祥,决定征发数万百姓拆除此祠。狄仁杰听后立即反对,并说:「 ”天子出行,有千乘万骑相随,风雨清尘洒道,何须担忧妒女之害?”就这样,狄仁杰使并州数万百姓免于赋役。唐高宗闻知此事,连称狄仁杰「 ”真大丈夫矣”。 武则天垂拱二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他到任后,协调宁州各民族的关系,使「 ”内外相安,人得安心”,百姓都为他立碑颂德。后来,狄仁杰出任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他了解到吴楚等地官吏迷信,建造大批供奉神灵的祠庙,劳民伤财,便下令捣毁了1700多座祠庙,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武则天垂拱四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和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反武。武则天出兵平乱后,将与越王李贞株连的人都关进大狱,准备处死。狄仁杰深知大多数囚徒都是平民百姓,因受越王军队的胁迫才在军中服役。于是,他上疏武则天,说:「 ”这些人忤逆不是出于本心,望陛 *** 恤他们的苦衷,从轻发落。”武则天深知狄仁杰心为公,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将这批囚徒改判流放。这批囚徒在流放途中,经过狄仁杰曾任官的宁州时,与当地百姓一同俯在为狄仁杰所立的「 ”德政碑”前,痛哭失声感怀恩德。 越王兵败后,狄仁杰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当时的宰相张光辅平定越王叛乱有功,他手下的将士自恃功高,四处屠杀降卒以邀战功,还向狄仁杰大肆勒索。狄仁杰当面怒斥张光辅说:「 ”祸乱河南的原本只有李贞一人,如今死了个李贞,却生出千万个李贞!”张光辅不解地间此话何意。狄仁杰说:「 ”你领兵30万讨伐李贞,豫州百姓听闻唐军来到,都出城投降,你却放任士兵杀害降卒,无辜之人尸横遍野,这不是比千万个李贞祸害更甚吗?”狄仁杰越发激动地说:「 ”我若有尚方宝剑在手,恨不得架在你的脖子上!”张光辅哑口无言,却怒火中烧。不久后,张光辅参奏狄仁杰妄自尊大,以下犯上,致使狄仁杰被贬为复州刺史,后来又降为洛州司马。 武则天晚年崇信佛教,大兴佛寺。久视元年,武则天想要修造浮屠大像,需耗费钱财数百万,动用无数百姓服劳役。狄仁杰上奏说:「 ”佛教以慈悲为怀,如果劳民伤财做表面修饰,便背离了佛教的宗旨。如今边境尚未安定,水旱灾害频发,倘若虚耗官银,万一一方有难,将如何解救呢?”武则天接受了狄仁杰的劝诫,将修佛像一事作罢 极具智慧的诤臣 秋仁杰一心为公、仗义执言,是唐朝有名的诤臣。然而,他又不仅仅是个直来直去、意气用事的臣子。在武则天这样嗜杀残暴的女皇身边为官,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和极高的政治智慧,狄仁杰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天授二年,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出任宰相。武则天对狄仁杰说:「 ”你任豫州刺史时政绩卓著,后来却被贬官,是因为有人在我面前进谗言,你知道是谁吗?”狄仁杰说:「 ”陛下如果认为臣有过错,臣必当改正;如果认为臣没有过错,那就是臣的大幸。臣不知道进言之人是谁,但既然同朝为官,请陛下不要告诉臣他的名字。”一番宽仁得体的话令武则天也不禁由衷赞叹。 同年,由于武则天大兴酷吏,鼓动告密之风,武则天的侄子趁机勾结酷吏来俊臣诬陷秋仁杰,欲除去阻碍自己争位的心头大患。狄仁杰以「 ”谋反罪”被打入大牢,接受来俊臣的审讯。来俊臣明知狄仁杰蒙冤,已经预备动用大刑令他认罪。谁知,来俊臣刚问一句:「 ”狄仁杰,你可知罪?”狄仁杰便应声而答:「 ”武氏建的是大周,我是大唐旧臣,确实参与了谋反,甘心被诛!”来俊臣得到供状,喜出望外,便把狄仁杰收监,只等最后行刑了。 狄仁杰为何不合常理地急着认罪呢?因为他对大唐律法和判官心理了如指掌。首先,大唐律法规定,一经讯问便认罪伏法的人可以免于死刑。狄仁杰急着认罪,至少保住了性命,为申冤赢得了时间。其次,认罪后就不必受刑,狄仁杰不仅避免了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像很多忠正之臣一样在狱中被折磨致死的悲剧。因深知一旦犯人认罪,判官便会放松警惕,他也就有了自救的机会。 于是,狄仁杰在这天晚上秘密写了诉状,将冤情陈述其中,缝在棉衣内侧。然后,他叫来一个名叫王德寿的判官,对他说:「 ”近日天气炎热,请托家人为我去掉棉花,做成单衣拿回来穿吧。”王德寿并未起疑心,反而劝说狄仁杰供认与另一位大臣杨执柔同谋,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坚决不认,用头撞击柱子,血流满面,并说:「 ”倘若我狄仁杰做出这等事,当天诛地灭!”王德寿大惊失一色,慌忙拿起棉衣直奔狄府。狄仁杰的儿子拆开棉衣,看背后到诉状后,面见武则天为其父申冤。武则天立即召见狄仁杰,通过比对笔迹发现狄仁杰谋反的证据为假,便释放了他。尽管狄仁杰仍被贬为彭泽县令,但能从酷吏的狱中活着出来已是莫大的奇迹。 狄仁杰独具智慧,善于变通,不仅体现在「 ”越狱”这样的自救行为上,更体现在光复李唐的历史壮举上。 「 ”唐室砥柱”名垂青史 武则天晚年时,传位于谁的问题使她备受困扰。一边是亲生骨肉李姓,一边是她深为倚重的侄子武姓,武则天犹豫不决,常常为此寝食难安。狄仁杰深知,武则天虽贵为帝王,终不会泯灭身为女性的情感,尤其到了晚年,就更加看重母子亲情的分量。 狄仁杰对武则天说:「 ”陛下,立亲生儿子为嗣,您可以千秋万岁供奉于太庙,承继无穷;而立侄子为嗣,则从未听说过有在太庙中供奉姑母的事情。骨肉至亲与外侄相比,孰亲孰疏,相信陛下自有圣断。”武则天有些不悦地说:「 ”这是朕的家事,岂能让你来预知?”秋仁杰语重心长地说:「 ”帝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有什么不是陛下的家事呢?陛下为元首,臣子为股肱,君臣本是一体,何况臣官至宰相,怎能对立嗣的大事不闻不问呢?”武则天有些心动,但终究没有下定决心。后来,狄仁杰数次进谏,力举庐陵王李显,激动时每每涕泗横流。 武则天晚年宠信两个男宠,名叫张昌宗和张易之。两人虽红极一时,但也不免担忧武皇死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深知狄仁杰德高望重,便向他咨询永保富贵的方法。狄仁杰说:「 ”为今之计,你们应当力劝陛下迎接庐陵王李显入宫,立为太子。这样你们就立下了大功,太子即位后必会宠信你们。”张昌宗与张易之茅塞顿开,于是日夜在武则天耳边念叨李显的贤德。久而久之,武则天果然被说动。 一次,狄仁杰面见武则天,再次痛陈立嗣事宜,叩请武则天顺应民心,迎回李显。说到动情处,他又不禁泪流满面,武则天一甩手,轻轻地说:「 ”还你太子。”这时,屏风一开,李显正站在那里呜咽不已。狄仁杰看到太子归来,喜不自禁。这一幕被史书记载为「 ”卒复唐室”,狄仁杰也因此被后人尊为「 ”有再造唐室之功”、「 ”唐室砥柱”。 武周久视元年,狄仁杰病逝。自青年时代到耄耄之年,狄仁杰为官大半生,鞠躬尽瘁,为社稷民生和大唐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劳。他死后,朝野恸哭,百姓哀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7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