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允炆为何会失败背后根本原因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18 07:01:06

朱允炆为何会失败背后根本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允炆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以后,开始打杀当初和他一块四处征战的功臣,太子朱标无法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为,于是他就去找朱元璋,想要问清楚缘由。朱元璋并没有正面回答朱标的问题,他非常淡定的命令侍从去拿来一根长满了尖刺的棍子,让朱标去拿,朱标不是傻子,他肯定不敢去拿。朱元璋就对朱标说:“长满刺的棍子你不敢拿,现在我帮你把这些刺都拔除,相信你就敢拿了。”

朱元璋的这句话说的虽然没有很直白,但是他表露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他之所以杀这些功臣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够稳坐江山,不用被这些功臣所牵制。长辈为后辈操心其实是一种社会现象,出身低微的朱元璋自然也会有这种思想,但是很可惜朱元璋做的太过火了,他几乎把所有的功臣都给杀了个精光。朱允炆继位以后,因为太急于削藩导致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对他产生了不满,于是他就起兵造反了。最可悲的是,当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允炆的身边居然没有一个能够拿得出手的将军,最后选来选去,平叛的重任落到了已经65岁的耿炳文身上。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耿炳文已经是一名花甲老爷爷了,看起来朱允炆当时是真的没有将领可以用了,居然都要让耿炳文这样的老将出战了。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耿炳文年龄是有点大了,同为开国名将的他比起徐达、常遇春等人,名气也差了一些,但是他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尤其是打仗的本事,和这些人一点都不遑多让。曾经张士诚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耿炳文,而耿炳文手中仅仅只有七千兵马,结果他愣是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抵挡了足足一个月。只要朱元璋打仗,我们的耿老将军就没有不跟着一块去的时候。

在当时没有好将领可用的情况下,朱允炆对耿炳文委以重任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毕竟耿炳文有能力,又德高望重,是绝对能够担得起这个责任的。但是耿炳文这个人有一个缺点,他虽然会打仗,但是他只擅长防守反击而不擅长主动出击,所以当他被任命为北伐主帅,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征讨朱棣的时候,一上来就被朱棣敲了一闷棍。朱棣对耿炳文的行军习惯非常清楚,所以他立马就在雄县埋伏,最后耿炳文的一万先锋军被朱棣全部歼灭,鄚州也因为这次战败丢失了。

紧接着耿炳文又吃了一次大亏,朱棣故意把已经投降的张宝给放了回去,张宝诓骗耿炳文说朱棣的军队即将攻打真定。张宝投降这件事耿炳文并不知道,所以他对张宝说的话深信不疑。为了守卫真定,耿炳文连夜在真定河边部署防御。让耿炳文想不到的是张宝早就把这一切告诉了朱棣,所以就在耿炳文带着军队部署防御工事的时候,朱棣带领军队突然杀出,耿炳文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终无奈的撤回了真定城。

退守真定城的耿炳文彻底发挥出了自己的防守才能,注定猛攻真定三天都没能够撼动这座小城,朱棣叹息的说道:“这个老家伙实在是太能防守了,我们根本打不过他,时间长了会影响我们的士气,还是先撤退吧。”虽然耿炳文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几万人,但是剩下的军队不在少数,再加上他自己擅长防守,如果只防守的话绝对是绰绰有余了。想当初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不就是用的坚守不出这一套吗?

耿炳文想的很好,但是南京那边可就乱了套了,耿炳文连打两场败仗,朱允炆以为他根本就是徒有虚名,于是他就决定临阵撤帅。这个时候太常卿黄子澄就推荐了当时的曹国公李景隆,朱允炆实在是心浮气躁,他当即就决定让李景隆去替换耿炳文。但实际上当时朝中有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一次换帅,尤其是齐泰,他认为李景隆不是一个会打仗的人。但是奈何建文帝注意一定,李景隆最终还是接替了耿炳文,成了北伐军的主帅。

实际上李景隆就好像是三国时期的马谡,虽然很聪明,而且也喜欢读兵书,但他却是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说白了,李景隆就是一个十足的草包将军。当然了,朱允炆是不知道李景隆的真实实力的,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把李景隆推上了前线。朱棣在听说朱允炆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之后,都高兴的多吃了两碗饭。

李景隆刚刚上任以后,就直接带着军队突袭了北平,你还别说,李景隆指挥军队还真有那么一点样子,北伐大军有好几次要把北平给打下来了。然而这个时候我们李将军的缺点就显露出来了,当时李景隆手下的先锋官是翟能,他作战勇猛,每一次都身先士卒。北伐军队能够撼动北平他的功劳是不能磨灭的,然而翟能的勇猛却遭到了李景隆的嫉妒,他不想让翟能当那个攻破北平的大功臣,于是每次翟能快要攻陷北平城的时候,李景隆都非常不合时宜的鸣金收兵了。

就这样在北平磨了一个月的时间,李景隆因为一己之私愣是不愿意打下北平,这样一来朱棣就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了。当朱棣带领军队反击的时候,李景隆还算是做的不错,好几次都击退了朱棣的进攻,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李景隆居然连夜逃跑了,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但是不管怎么说,朱棣最后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李景隆不但打了败仗,而且还丢了几十万兵马,但是朱允炆并没有因此责备他,反而原谅了他的罪行并且又给了他六十万大军。然而这一次李景隆又让朱允炆失望了,他再次败给了朱棣,并且还丢了十几万兵马。

因为朱允炆的兵力全部都被李景隆给霍霍干净了,所以当朱棣大军南下的时候,朱允炆就再也无法阻挡了。当朱棣包围南京城的时候,李景隆打开了南京城门,向迎接自己人一样把朱棣给迎了进来。和耿炳文比起来,李景隆绝对算是一个草包了,朱允炆用李景隆替换耿炳文就好像齐王用赵括替换廉颇一样,实在是一个糊涂的决定,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决定,导致了自己最后的败亡。

朱允炆为什么会失去皇位?

事情的造成大多是各种事、力推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内因和外因,更不能全把全部的事情都说成“内因是推动事物的决定因素”。“靖难之役”朱棣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说“朱棣成功夺位,成就大业”,人们会说原因是朱棣有能力,南京朝廷只是次要原因;如果说“明朝为什么藩王成功,朱允炆为什么被篡位”,人们会说原因朱允炆能力太差,明朝当时用人不当,武将庸碌,文官迂腐,朱棣强只是次要原因。而朱棣成功和朱允炆被篡实际上是一个事件,一个事件怎么会有两个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怎么又是主要原因。实际上朱棣夺位,侄皇失败原因只可能有一个因果归结。个人认为,朱棣夺位得成,朱允炆方面原因更大。
事物的发展是运动或静止的过程,不是有原因就有结果,如果条件有利,坐着不动一般会完蛋。朱棣如果静止不动,必然不能成功,朱棣成功利用了有利条件,努力奋战三年才成功。不是必然成功,也不是不行动就能成功,更不是靠朱允炆送退位诏书来,更不能自取灭亡。
朱棣成功的有利条件:
1、燕王方面兵马并不多,但是精,团结、听从命令。
2、燕王方面人才济济,燕王有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个或文或武的高能儿子,手下有不少能征善战的武将,有智慧极高的谋臣像道衍(姚广孝)。
3、燕王自己智谋高、武功高,作战能力强,善出奇兵,作战果断。
4、南京方面有朱棣内应,从历史来看,应该是强大而可靠的。
朱棣成功的运作:
1、朱棣先是清除了北平城周围的威胁,继而用朱高炽守住北平城,抵抗了中央政府大军的进攻。
2、朱棣用姚广孝计,诱擒宁王,避免了被包围作战,获得了大军,包括朵颜三卫。
3、朱棣与政府军多次交战,多次胜利,知人善任,多用良计。
4、朱棣在困难的时期坚持战斗,毫不放弃,手下也较为团结、坚定。
5、朱棣在得知政府军南京空虚,果断出击,占领首都,获得胜利。

朱允炆的不利条件:
1、朱元璋在位时,藩王兵多强大,军事能力强。
2、朱允炆以庶皇孙继位,名不正、言不顺,朱元璋不许列为藩王在他死后入京悼丧,诸王以为是齐泰矫诏,甚为不满。
3、朱允炆才继位,仓促削藩,燕王较快造反,政府没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且朝廷已无多少良将,将才、有经验的大将多为朱元璋所杀。
4、朱允炆不能用将,不识人,不会用经济、文化等策略,能力太差。
5、朱允炆身边权高德重之臣多为方孝孺、齐泰其类,文儒腐师,嘴高能低,不切实际,人才无权。
朱允炆如何自己失去皇位的:
1、政府没有号召力,朱允炆仓促大幅削藩,朱元璋死后,诸王已心极悲痛(是他爹,且在古代),朱元璋派子为王,树立藩卫,令诛奸臣,朱允炆处事恶劣,行动迅速,诸藩感到愤恨,大受威胁,战争中,诸王不支持正统顺理成章,朱允炆本可利用诸藩之间的矛盾,却没有也不能了。
2、用将昏聩,开始用将耿炳文,后来神力用将李景隆,皆是大很庸蠢之人,几十万、十几万的大军,多次战役,屡战屡败。
3、用文臣计,不许将兵杀燕王,导致燕王有命再战,错过机会。
4、大战剧烈,对抗兵已打到淮河,南京竟然无兵,江北重镇面对逆贼兵竟然或不顾或投降,李景隆竟然开京城门投降,战略大错。
综上,朱棣能得位成功,主要靠内外条件和自身努力、对手错误导致,其中,朱允炆并其谋臣、将领的高傲和无能,加上导致的一系列战略和指挥上的失误,是朱棣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山河月明:朱允炆的处事注定了他的失败

随着朱元璋的去世,朱允炆顺利继承皇位。可是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朱允炆会把他的临终嘱托,执意削藩,逼反朱棣。而在他与朱棣的斗争中,从一开始他就输了。

首先从历朝历代看,每位青史留名的皇帝,身边都会有信任的谋士和带兵打仗的将军,可是我们看看朱允炆身边相信的只有他外祖父留给他的那三个草包文官,其余的一概不相信。当耿炳文第一次打仗失败后,他想换将军,而这是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曹国公李景隆,一个是魏国公徐辉祖。

当朱棣知道建文帝要重新选择大将军时,他去与姚广孝的讨论中可得知,如果是派徐辉祖任北伐的大将军,以他在军中的威望,朱棣认为自己极有可能会输,而这是姚广孝让徐妙云给徐辉祖写封信,徐妙云知道自己的弟弟是不会看这封信的。可是,由于徐妙锦的计划,使得呈到朱允炆面前的信是打开的。这时,朱允炆身边的黄子澄建议不要启用徐辉祖,而是选择李景隆作为大将军。

当李景隆从耿炳文手上接过大将军之职,他不是趁朱棣兵马困乏直接打对方,而是选择在北平的不远处驻守。他虽然知道正确的打法就是趁朱棣兵困马乏之时,打他个措手不及,可是同时他也知道朱棣的兵马常年在塞外打仗,有很强的作战能力,而相比之下朝廷的兵马,常年修养生息,并不是朱棣军队的对手。当选择李景隆做将军的那一刻起,朱允炆就输了百分之八十了。

由于李景隆当年和朱棣受过徐达的军事指导,他很快反应出来,朱棣去大宁搬救兵去了,李景隆随即做出决定,让朝廷下令让魏国公去接管大宁的军队。可是朱允炆又再次听信了,他身边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的谗言,又一次失去了战机。使得,朱棣顺利俘获大宁的兵马,壮大自己的实力。

而这件事还不是朱允炆输的最惨的决定,当顾成被俘虏时,没有选择自尽,而此时朱允炆旁边的黄子澄则建议,下旨将顾老将军的三个儿子斩首,这下是彻底将武将的心寒了,同时也帮助了朱棣顺利取得大宁的军队。

所以朱允炆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削藩操之过急,并且手段残忍

第二:不能任贤使能,在作战的事上,相信“纸上谈兵”的齐,黄,方三人

第三:没有仁君气度,对待打了败仗的耿炳文削去爵位,对待被俘虏的顾成,杀掉他的家人。

这么看来朱允炆这个皇位被夺走也是必然的。

明朝第二位帝王朱允炆并不差,为何落得皇位被夺年号被废悲惨下场?

明朝第二位帝王朱允文并不差,落得皇位被夺年号被废悲惨下场的原因在于他重文轻武,太过于注重情义,没有果断,曾经有机会杀死朱棣却由于自己不忍心杀害自己的叔叔朱棣而放虎归山,而反观朱棣,就大力发展武将和做事果断刚毅。

朱允炆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重文轻武,朱允炆身边的心腹大臣都是些空谈误国的文臣,即便少数武将也没能人尽其才,加上谋划失误,最终失败。而朱棣身边聚集的都是久经沙场的实战人物,且知人善任,所以最终取得胜利。朱元璋曾以为打江山靠武将,守江山靠文臣,他将皇位传到孙子朱允炆手里的时候,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武将已经被他清除得所剩无几,留给朱允炆的大臣都是像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类似的文臣。

如果按照一般的思维,朱元璋无疑是正确的,国家初定,战乱停止,该是文臣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谁也没有想到燕王会造反,国家再生战乱,这时候的文臣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当然朱允炆之所以失败,并不能怪朱元璋,也是他优柔寡断懦弱性格所致。其实,朱元璋临终前还留给朱允炆一直精英部队,就是沐家军。沐家军当时驻守云南,朱元璋临死的时候下过遗诏,要让沐英的部队永远驻守云南,不能随随便便就调回来。可是直到朱棣打到京城,朱允炆也没有调动沐家军,不知是没来得及调动,还是遵守朱元璋的遗诏不敢调动,不管什么原因,也是他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

朱允炆最后失败的原因有着很多因素,当然他本身是有比较大的问题,不过朱棣的夺帝野心才是原因根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4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