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离帝位一步之遥的曹操,为何始终没有下手呢

众妙之门 2023-06-18 06:10:06

离帝位一步之遥的曹操,为何始终没有下手呢

曹操随时都能当皇帝,为什么他不敢称帝?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要说三国中最让人崇拜的人物,我觉得不是战神吕布,也不是关二爷,更不是刘备。最让人佩服的,我觉得是曹操。这一点,我和鲁迅先生看法一致,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曹操的爷爷曹腾,侍奉过四代皇帝,在东汉末年很有名望,官至费亭侯。曹操的父亲随后继承了曹腾的爵位,最后官也不小。到了曹操这一代,还是同样,曹操之后当的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当然这是后话。

20岁的曹操被举荐为孝廉,当了一个小官,开始在洛阳崭露头角。这时候的东汉政府,正是最黑暗的时期,政治混沌。这样的环境肯定不是年轻气盛的曹操所能待得住的地方。这期间的曹操时而退隐,时而当官。189年,董卓进洛阳专政,190年曹操参加讨伐董卓的联盟。董卓之乱,给了曹操崛起的机会。

192年,董卓虽死,黄巾又起。曹操和鲍信联合征讨黄巾军,曹操大胜,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万。曹操取其精锐,打造了一支军队。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的曹操征战四方,所向披靡,位极人臣。这时,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的曹操,为何始终没有称帝呢?原因有三。

一、篡位名声不好

自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在中原发展的越来越壮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东汉末年,虽然汉室衰微,群雄逐鹿,但纲常伦理、忠孝礼义还存在于人们心中。曹操虽然很想冲破儒家文化的束缚,但他毕竟深受其影响,始终不敢去碰篡位这条底线。

曹操是一个很注重名声的人,举个例子,每次汉献帝给他官做,他都要上书辞谢三次再上任。曹操也多次强调自己毫无篡位之心,一心辅政,忠心耿耿。在对手林立的时代,如果曹操动了汉献帝,恐怕对手都会指责他为乱臣贼子。爱面子的曹操背不起乱臣贼子的骂名,自然也就只能老老实实做大臣,为后世铺路了。

二、枪打出头鸟,篡位会给对手拔枪的机会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上形成了。赤壁之战也告诉曹操,他短时间内是无法对付孙刘联军的。如果这时候称帝,曹操无疑变成了出头鸟,成为众矢之的。倘若被刘备、孙权打着讨伐逆贼的大旗举兵攻之,曹操不一定能招架得住。

虽然朝中没有对手,但朝外的敌人虎视眈眈。在羽翼尚未丰满的情况下贸然称帝,自己苦心经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对尚未绝对强大的曹操,汉献帝还是个大宝贝疙瘩,脑回路清晰的曹操是不会逞一时之快把汉献帝踢开的。

三、皇帝只是虚名

曹操当时的权力和天子相比,就差一顶帽子了。朝中政策他定,官员任命他定,汉献帝只是曹操的传话筒罢了。一切实权握在手,当不当皇帝对曹操来说并不是很重要。要是篡了位当上皇帝,反而麻烦更多,可能实权都没有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买卖,精明的曹操肯定不会干。

历史叶子有言:精明的曹操不想让自己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再加上当时已经手握实权,用经济学来解释就是“称帝”这一行为风险大于收益,打拼了一辈子才换来现在的成果,逐渐年迈的曹操已经经不起任何失败。因此在时机并未成熟的时候,曹操是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满足自己当皇帝的欲望的。他能做的,只有壮大自己的势力,为子孙后代的称帝做好铺垫工作。曹操死后,曹丕称帝,便说明了这一点。

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这是什么原因?

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的原因如下:

第一:曹操不愿意被孙权当作棋子。

其实当初孙权劝诫过想要曹操称帝,但是当时的孙权其实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他就是希望以此获得曹操的新人以后,才能跟魏国和吴国和解。当初孙权为了把荆州拿回来,所以偷袭了关羽,当然也因此得罪了刘备,所以跟吴国和蜀国的联盟关系也破裂了。当时的孙权很害怕刘备的报复,所以就需要拉拢曹操。

当然曹操也不是傻子,对于孙权的那一点小心思他早就看透了,所以如果这时候曹操称帝的话,就会引起刘备的敌对,这样一来,孙权的压力就小了,但是曹操很可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像曹操这样的人物自然是不愿意变成对方的棋子的。

第二:曹操不愿意成为罪人。

其实曹操一直都是以忠臣的形象出现的,就算他一直有野心,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表现出自己的私心。虽然当时的汉武帝已经是曹操的傀儡了,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曹操说了算。但是曹操对外都是宣称是奉了天子的命令,这就可以看出来曹操是不敢直接造反的。

因此曹操担心自己这样做名声会变差,变成了谋权篡位的罪人。再加上那些对于汉朝非常忠诚的人肯定是会反对的,那么曹操不仅无法称帝,还会陷入非常负面的评论之中。而曹操又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人,因此在还没有思考好之前他是不会贸然行动的。

第三:有前车之鉴。

其实在三国时期想要称帝很容易,而且也有很多人都想要做君王,但是当时的很多例子都是失败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没有很好的结局,不仅下场非常的惨烈,而且全部都是身败名裂。比如袁术和孙坚就是前车之鉴,所以曹操不敢贸然行动。

三国中势力最强的曹操为何到死都没有称帝?

三国中的曹操实力是最为强悍的,即使是其他两雄联合起来也无法与他匹敌,然而曹操到死也没有逼迫汉献帝退位而称帝。在我看来,或许曹操对于汉朝存在一定的留恋,不愿大汉王朝就此消亡,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室的政权。

曹操出生东汉末年的时代,汉室的表现虽是颓废,但是在对付外敌上面保持一定的威慑能力。况且,强汉的思想也给予每一个汉人荣耀感,而曹操也深受这一思想的感染,所以曹操的心中依旧对大汉保留有依恋感啊!

另外一点,曹操在用人方面一直警惕世家大族的插手,引来当时社会主要力量的世家豪绅的反感。因而,若是曹操想要称帝必须得到这一帮人的认同,但是双方的关系极差,而且曹操又不是一个愿意向强权屈服的人(顽固),所以他们就一直僵持对峙。待到曹操死后,曹丕为了帝位向世家妥协了,所以曹氏成为继刘汉后的又一个皇族。

这便是我的想法了。

曹操手握兵权,为何最后没有当成帝王?

1、从整体利益出发。

曹操的待遇与称帝相同,同时,封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显然曹丕已经确定了是汉献帝后的当然皇帝,子为皇帝,父当然是死后的太上皇,所以曹操认为没有必要再去称帝而引起众怒。

2、从战略出发,防止吴蜀联合。

因为当时孙权曾劝他称帝。孙权这样做是为了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

吴、蜀之间长达十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孙权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3、从政治出发。

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从名节出发。

因为曹操很早就举孝廉,如果称帝就会损坏自己的名节。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5、对曹操来说实权更重要。

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6、身体之因。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这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拓展资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曹操

曹操掌握了最高的权利,为何一直不敢当皇帝?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凭借着过人的权谋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董卓死后,曹操接受荀⒊剃潘?椋?诮ò苍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至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把15岁的小皇帝变成自己手中的傀儡,使自己的发号施令变得名正言顺。

依靠天子这张王牌,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此他挫袁绍、平吕布,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对于曹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一部《三国演义》将其描绘成了大奸大恶的代表,而且影响深远。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许邵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来形容更显客观。曹操的一生可谓是戎马倥偬、刀光剑影,历经无数次的征战杀伐,最终达到了权力的顶峰。然而,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世人:此时的曹操,可以说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他可以轻松地废掉小皇帝并取而代之,可是为什么在25年的时间里,也就是从公元196年“挟天子”直到公元220年去世,曹操始终没有跨越这一步呢?推究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何进、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贸然称帝。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军阀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他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进行,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取得道义上的支持。

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打的正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跟董卓、吕布还有什么区别呢?董卓、吕布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曹操的智慧谋略都远在这二人之上,当然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2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