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死魏延不敢造反,原来魏延怕诸葛亮这一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很多人对这个人物的争议是比较大的,有些人认为魏延是一代忠臣,但是有些人认为他恶名昭彰。俗话说文官怕武官,但是在诸葛亮和魏延身上正好是相反的存在,魏延为什么怕诸葛亮?我们今天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其中缘由吧!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辅助刘备期间战功赫赫,但是尤其是对于魏延总是存在一定的戒心,称之为“脑后长反骨”,所以以至于后来总是处处打压魏延。
其实魏延在一开始的时候深受刘备的重用,是蜀汉的名将,武艺高强,总是屡创战功也比较深得刘备的信任,有着镇远将军的称号。之后魏延随着诸葛亮北伐,在这个过程中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谋”的计策,但是诸葛亮觉的过于冒险所以对此存在反对的意见,从此魏延一直受到诸葛亮的打压,有计谋也不被受用,从此对于诸葛亮也存了一定的不满和畏忌之心。
要说魏延为什么怕诸葛亮,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诸葛亮位高权重深得刘备的重用,不管是在权职上面还是君主的重用方面,诸葛亮总是比魏延高一层,所以魏延不得不在各方面忌惮着诸葛亮,这也是魏延为什么怕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其次魏延本身就存在着武将的个性高傲的特点,在政治意见上面总是和一些人不和,导致自己和杨仪等人的矛盾升级,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不愿意委曲求全反攻杨仪,最终被马岱所杀。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魏延怕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说到底还是魏延本身的性格特点导致了自身的悲惨结局,最终死在了官场的争斗上面,诸葛亮的猜忌也只是起到了导火线的作用。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悍将,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最终被刘备封为镇远将军。而王双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深得曹真与曹睿的信任,手中拥有数万军队。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兵出征祁山,而魏延就跟随在诸葛亮的左右。在陈仓道口一战当中,诸葛亮用计埋伏王双,导致王双最终被魏延斩杀。王双是隶属于曹真的将士,而曹真是曹丕的弟弟。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之时,年纪尚幼,都是曹真帮助曹睿处理国家政事。而王双作为曹真麾下的一员猛将,所拥有的权利也非常的大,同时也深得曹睿以及朝中大臣的信任。所以说魏延乃蜀汉后期不可得多得的大将!
从《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魏延是一个阴险小人,曾经为了自己的前途,多次想背叛自己的上司,给我们看到他一种令人不齿的阴险小人形象,也很多人对他的行为十分唾弃,但是,这一切都是小说的渲染,在演义中,诸葛亮认为魏延后脑勺有反骨,就认为他是一个反贼,不能长久留着,但是碍于刘备的面子,才没有杀他。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魏延,字文长,荆州人士,年轻的时候就是当地的武将,可惜都没有得到重用,在刘备夺取荆州之后,成为蜀汉刘备麾下大将,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并在刘备占领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将领,为什么会被诸葛亮设计杀害呢?而且蜀汉在末期还严重缺少人才的情况下?
这就不得不说清楚魏延的性格了,他也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而且不善于结交朋友,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就是在蜀汉的时候,基本没人帮助他,他和诸葛亮派系的杨仪有个人纠纷,这就大大降低了他在诸葛亮心中的分量,特别是在诸葛亮没死之前,魏延多次以蜀汉上将自居,这就让诸葛亮害怕自己死后,没有人敢震慑魏延,魏延甚至会不把天子放在眼中,可能会把持蜀汉的朝政,让他和刘备的心血白费了,所以诸葛亮才下定决心杀魏延。可以说,魏延的死,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加入他平平淡淡做个忠臣,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也不会让蜀汉在后期失去唯一的大将,所以说,是非常可惜的。
魏延和诸葛亮不和是有几个原因的:
1:据传,诸葛亮生前给自己算过一卦,算自己死于何时何地何人,卦象指向一个叫做魏延的人。仅仅这一条便能让诸葛亮忌惮魏延一辈子,诸葛亮不重用魏延是怕他日后能力壮大了之后找个什么借口就把自己给屠杀了,他肯定要为了保命要一直预防的啊。
2:据传,魏延虽然本人骁勇善战,但是为人居高自大,常常居功自傲,一旦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根本不会听命于诸葛亮。军队战斗的战术当然要听军师的了,军师诸葛亮的话都不听,诸葛亮怎么可能重用他呢,万一谋反了,万一重用了之后出了差错,谁担得起这个责任啊。
3:据传,魏延看不起诸葛亮认为他没有多少的本事,很多时候诸葛亮制定的军事方案,魏延和诸葛亮的意见会产生分歧。或许在魏延这样的大将心中,诸葛亮的手段都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只有上的了沙场见过真刀真枪的人方值得他尊重。
所以并不是魏延和诸葛亮有仇,仅仅是同时在蜀国,总有人看诸葛亮不爽,毕竟他能得主公重用,而有些人就是不能。不服气才会不听话,不听话的人才不会被重用,这是一个循环,也正是魏延和诸葛亮的死循环。
人一旦陷入死循环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再怎么有能力不懂得变通,照样无处施展。
因为魏延实主动投降于刘备的,他出卖了自己以前的主人,所以诸葛亮觉得魏延是一个不可靠的人,并且诸葛亮还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就觉得魏延以后肯定会叛变的,所以就很是不喜欢魏延,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安排马岱杀了他,魏延最后死在了马岱的手下。
当初关羽攻打长沙的时候遇到了黄忠,黄忠这个时候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他的武艺却不在关羽之下,也能和关羽斗上几百个回合,最后关羽还是使用拖刀计才打败了黄忠,黄忠虽然不是关羽的对手,但是他没有想要投降,但是魏延却觉得跟着长沙太守混下去没有前途,所以他就直接投降了,并且把长沙城献给了刘备。
刘备对魏延还是很喜欢的,可是诸葛亮一看到魏延的时候究就觉得不可靠,所以马上就给魏延来了一个下马威,让士兵直接杀了魏延,要不是刘备给魏延求情的话,魏延在这个时候很可能就已经死了,刘备问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以后一定会叛变的。
到了蜀国后期,蜀国人才凋零,诸葛亮需要北伐,所以必须要用魏延这个人,这诸葛亮虽然不喜欢魏延,但是魏延的实力还是很强的,是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所以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魏延。
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这个计划虽然有一定的危险,但是很有可能就会成功,但是诸葛亮却直接拒绝了,魏延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诸葛亮从来都不做冒险的事情。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了。
诸葛亮北伐几次都没有成功,反而是拖垮了自己的身体,他害怕自己死后魏延会掌权,所以就安排马岱把他杀了。
在蜀汉,诸葛亮是后主刘禅的相父,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蜀国没有几个人不服诸葛亮。魏延如此表现,自然招致当朝文臣武将的不满,魏延的覆灭也就是早晚的事。当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仅剩魏延等寥寥几人,其中魏延功劳最大,魏延以为因此可以独揽大权,自然是好不欢喜。
可是令魏延预料不到的是,诸葛亮死了也不放过魏延,蜀军的兵权交到与魏延素来不和的杨仪手上。此时魏延忍无可忍,只能起兵造反,意图夺取兵权。最终功败垂成,被曾经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马岱斩杀。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据《三国志·魏廷传》的记载,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机密的榻前会议,参与会议的有杨仪、姜维、费祎等人,诸葛亮遗命.他死之后,不要继续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国,撤离的时分,让魏廷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即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本人开拔。做了这个布置后,诸葛亮就病故了。费祎向魏延传达了丞相的命令,果真魏延一听就跳起来:“让我断后?不对吧。丞相逝世了,可我魏廷还活着,还能够率领部队继续北伐,为什么由于一个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搁了?再说,我魏廷凭什么要给杨仪断后?”坚持要跟费祎继续部署北伐,费祎借口要去劝说杨仪,跳上马,掉头就跑。
魏延才知不该放走费祎,赶快派探子去刺探,探子报杨仪准备依照诸葛亮的部署,先带着部队撤回成都。魏延怒火万丈:你撤我也撤!于是魏延抢在杨仪的前面往南撤,而且还走一路烧一路,把桥、路都给毁了,不断撤到了南谷口。杨仪带着部队往回撤的途中,发现路桥都被破坏了,两个人的积怨更深,于是都上书朝廷告对方谋反。
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两封告状信前后送到了刘禅的御前。刘禅看不明白,就把董允、蒋琬找来磋商:到底谁反了?董允和蒋琬说:“陛下,臣等敢担保,杨仪是不会谋反的,而魏廷谋不谋反,不好说。”于是,刘禅命令蒋琬带宿卫营北上拦截魏廷,杨仪也带着部队南下,去追击魏廷,两路军队把魏延堵在南谷口。魏廷带着几个心腹逃到汉中,被马岱所杀。马岱杀了魏延以后,把魏廷的首级送到杨仪的面前,杨仪把魏廷的脑袋扔到地上,用脚踩,然后诛杀魏延三族。
魏延谋反一案到底是怎样回事,我们还得把视野再次回到诸葛亮的遗命上,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下达一个让魏延断后的遗命呢?有人又提出说是由于诸葛亮与魏延在军事道路上有分歧。
魏延曾经向诸葛亮倡议过子午谷奇谋,这个子午谷奇谋是一项极具应战性的北伐战略,跟当年韩信的暗渡陈仓没有区别,全都风险万分,但是打仗贵在出奇,出奇才干制胜。但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最终却没有采用。 北伐,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最重要的事业。但是他的北伐却是“积年无成”。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不可能胜利的。缘由有三个: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非将略之才。关于这三个缘由诸葛亮心知肚明,他坚持北伐是想把蜀国内部的矛盾转移到战争上,然后靠北伐来振奋蜀国的士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不断对他的政管理想耿耿于怀,不肯罢休。而作为蜀国后期独一的猛将魏廷,很可能就是他死后的北伐继承人。
魏延是个坚持不懈的抗曹分子,诸葛亮料定他不会放弃北伐,他一定还要坚持打下去。而且诸葛亮很理解魏廷,他自高自大,自视很高,诸葛亮在世的时分,他总觉得不得志,但是碍于诸葛亮的声威。他也不敢胆大妄为,如今诸葛亮病故,杨仪等人哪里还镇得住魏延?没有方法,只能随他去了。由于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赶快把大军撤回成都,捍卫蜀汉政权。只要保住了蜀汉,未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才有希望。这就是诸葛亮的一片良苦用心。他临终时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汉,但是,诸葛亮逝世30年后,蜀汉还是亡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1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民间故事之-镇马鞭
下一篇: 民间故事之-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