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这么痛恨东吴的原因是什么呢呢

众妙之门 2023-06-18 05:21:48

刘备这么痛恨东吴的原因是什么呢呢

在三国当中关羽的死亡一直是三国迷心中的一个遗憾,如此忠义勇猛的一个人最终却是死于小人的算计下,落得兵败被杀的下场,而在关羽死后孙权还利用关羽的遗体大做文章,将关羽的头颅装到盒子中送给曹操,企图祸水东引激发刘备的仇恨转而攻打曹操,但是最终曹操没有上当,妥善安排了关羽的遗体,命人厚葬关羽。

那么若是当时的曹操不妥善处理关羽的遗体,刘备是否就不会攻打东吴而将所有愤怒转到曹操的身上呢?答案很显然是不会,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关羽的死亡本身曹操有参与其中,其二,刘备更加痛恨孙权,其三刘备有野心。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分析下当时关羽当时身死的大背景就知道了。

当时刘备初得益州,本应该休养生息图谋发展,关羽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发动襄樊之战,起初战役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慌了,和手下谋士商量应该怎么办,司马懿提出可以利用东吴牵制关羽,所以曹操和孙权一拍即合,关羽最终腹背受敌,只能败走麦城最终死在东吴手上。

第二就是当时显然刘备更加痛恨孙权,为何这么说?因为主导关羽的死因是孙权,杀害关羽的人也是孙权手下,还有最要命的一点就是孙权夺得了荆州,荆州作为蜀汉运营下去的唯一根据地,夺取荆州势必势同水火,还有一点失去荆州后攻打曹操显然不现实,诸葛亮北伐困难重重便可证明。

其三就是刘备有自己的野心,关羽死后曹操也在一年后相继离世,此时曹丕忙于自己篡夺皇室的事情,没时间进攻蜀汉,刘备若是在这个时候能够攻打东吴将东吴一举消灭,便可与曹魏相争,结束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一方面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帜,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野心在其中。

而关羽身死之后刘备就算知道曹操在暗中参与,新仇旧恨加在一起,无论曹操是否妥善的处理关羽的遗体,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攻打东吴的计划势在必行,赵云、诸葛亮都劝不住,可见刘备对这件事情是下了铁的决心的,曹操安排不安排关羽的遗体也就无关紧要了。

刘备执意攻打东吴,真的只是为了给兄弟报仇吗?

关于刘备发送夷陵之战为关羽、张飞报仇的历史情节大家都很了解,乍一看表面上刘备是为了两个兄弟报仇,但刘备可能考虑的不止这么简单。刘备难道不知道当时蜀国和东吴打仗的风险?既然是报仇,那么怎样才算报仇?是抢回荆州,还是灭亡东吴?

显然这里面有些道道,当时刘备大概率重新调整了蜀国的战略方向,借着两位兄弟之死趁机攻打东吴,当然我们不否认刘备发动的这场战争中有替两位兄弟报仇的因素,这是肯定的,但在这种因素之下,刘备肯定还有自己的一些打算。个人认为,刘备打这一仗是稳赚不赔的。

首先,夷陵之战的风险可控,即便败了也不会动摇益州本土的统治根基。从理论上说,夷陵之战的风险是可控的。因为即便刘备败了,无非是损兵折将而已,吴军不可能乘胜追击,威胁到益州。毕竟曹丕的大军虎视眈眈,就等着孙刘大战之后收割孙权,吴军就算战胜了蜀军,也只能立即收兵防魏军。

事实上,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剧情就是这么发展的。当刘备惨败后,吴将徐盛、潘璋等人觉得机不可失,建议陆逊杀向白帝城,活捉了刘备时。陆逊就表示曹丕马上就要杀来了,现在顾不上刘备。此后魏国三路大军果然杀来,孙权赶紧派人向刘备求和。

由此也可以看出,夷陵之战的主动权是掌握在刘备手上的。赢了可以开疆扩土,输了也不会动摇统治根基,这种仗很划算,没理由不去博一把的。第二,孙权当时被魏蜀两面夹击,而刘备没这个问题。

夷陵之战前,曹魏的兵力分布是这样的:除了曹真、张郃坐镇雍凉,可以打刘备外,其余的部队都是挨着孙权的。也就是说,如果曹丕当时想打刘备,他就得把部署东线对付孙权的部队,如夏侯尚、曹仁、曹休、张辽等部往西大幅度调动。

很显然,这种大规模的调动,是非常不划算的行为。而且大军一旦西调,孙权还会在东线和中线趁火打劫。但是曹丕打孙权就不一样了,魏国只需要让曹真抵挡住汉中来军,既可以不顾刘备,就把孙权往死里狠揍。

曹丕的兵力部署“东重西轻”,刘备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也可以让魏延扼守汉中,自己放手专心揍孙权。第三,曹丕继位后,魏吴发生了两次小规模的军事摩擦。双方剑拔弩张。

公元220年,夏侯惇去世,曹休接任夏侯惇的位置。曹休到任前,孙权派人去江北抢地盘,激怒了曹休。新官上任三把火,曹休直接就烧毁了孙权设在江北的据点。

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车驾临送,上乃下舆执手而别。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三国志.曹休传》

东线战场发生摩擦后几个月后,中线的襄阳战场再生摩擦。公元221年4月,即刘备出兵前的三个月,孙权趁襄阳兵力空虚,就派陈邵去占襄阳。此举让魏国大司马曹仁非常不爽,派军回击孙权,与吴军大打出手,夺回了襄阳。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于汉北。《三国志.曹仁传》

相比之下,刘备和曹丕没这方面的矛盾。所以说,刘备出兵前,孙权当时是有一点顾此失彼的。曹丕本来就针对他,他还跟曹丕屡屡发生摩擦。这在刘备看来,恰恰就是揍孙权的好时机。(如果不是孙权,换个心理素质差点的人,比如刘禅碰上这种情况,估计早就遣使求饶,双手奉还荆州了)

另外,刘备之所以打东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性格问题。刘备是什么性格?是《三国演义》里面那种动不动就哭鼻子的龟孙模样吗?不是!他其实是一种老兵性格。用当时彭羕的话说“(刘备)老革荒悖,可复道邪”。

刘备不是个读书人,他喜欢结交豪侠。关张都是社会热血男儿。相比起孙权有张昭可以团结士人,曹操有荀彧可以团结士人,刘备麾下的关、张、赵都是豪侠出身,黄忠和魏延也出于行伍。

他这种人物性格说白了,就是那种谁要是惹了他,他就要抄家伙跟人干一架的暴脾气!关羽是他的兄弟,现在被人杀了,他必须要去报仇。如不然,别说队伍不好带,他本人也会睡不着觉。因为,他就不是那种能目睹兄弟被杀,还能忍气吞声的性格。

应该说,诸葛亮的建议还是有眼光的。他认为蜀吴之战打的是声势战争,以防守反击为目的的去打,教训一下东吴即可,毕竟东吴北面也有曹丕在旁边窥伺,所以蜀汉不需要动员过多国力,而刘备一旦亲征,这个规模就大了,万一有个闪失,那就是最后的家底儿都叮咣五四的没了。

只不过,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建议,他认为自己戎马数十年,陆逊算个什么东西?结果就输了个精光。总的来说,刘备要亲自出征伐吴,是因为当时曹魏的兵力大部分在东吴方向,且刘备出兵伐吴前,孙权和曹丕矛盾不断,承受了两线作战的压力。

这种形势下,刘备出兵最好的结果就是逼孙权讲和,吐出荆州。最坏的打算就是退回益州,坐等魏吴火拼。因此从战略上看,刘备伐吴算不算是错误的决定。然而不幸的是,事态的发展跳出了刘备的剧本。夷陵之战前,曹丕没有给孙权足够的压力,逼孙权向刘备认怂;

而刘备在夷陵之战又败得太惨,以至于战后魏吴大打出手时,他连趁火打劫的力气都没了。如果他没败那么惨,当魏吴开战时,他完全可以趁势要挟孙权,让孙权吐出荆州。这比他亲自跟孙权火拼要划算得多。

刘备征讨东吴,蜀国大臣都反对,为何他还是要一意孤行?

刘备之所以会坚持争讨东吴,第1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刘备确实是有这个信心能够击败东吴,第2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东吴都督吕蒙已经死掉了,刘备认为这个时候是最好的进攻时机,第3个原因就是因为刘备自己也知道荆州对于蜀汉的重要性,将来想要北伐曹魏,那么就必须要夺回荆襄九之地。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当时的刘备,为什么会有这个信心能够击败东吴,要知道在发动夷陵之战之前,刘备是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胜。刘备不当击败了益州的刘璋夺取了益州,而且还发动了汉中之战,最重要的是在这场战役当中,刘备竟然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曹操。所以在这个时候刘备就有一些?飘?了,刘备认为现在他自己是战无不胜的,曹操都能打败,更不要说是东吴的孙权了。

其实当时在关羽丢掉了荆州以后,东吴的大都督吕蒙也是莫名其妙的死掉了,历史上对于吕蒙具体是怎么死的也没有明一个明确的记载。不过不管怎么样,这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刘备认为此时进攻东吴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让刘备没有想到的是,接替吕蒙的陆逊同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而且在最开始的时候,刘备也是过于的轻敌。

最后刘备在称帝了以后,也是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统一整个天下,那在这个时间段对于刘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收复荆州之地。因为当年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时候,就已经和诸葛亮制定了隆中对,在这个隆中对当中,荆州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在关羽丢失了荆州以后,刘备其实是比较气愤的,所以正好想要借这个机会重新夺取荆州,甚至想要夺取整个东吴之地。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为何他不听劝阻执意要去讨伐东吴?

《三国》中,刘备为何不听赵云等臣劝阻而执意伐吴?

刘备一生很憋屈,最让他憋屈的是荆州。好不容易有了荆州,让关羽去守,最后却因关羽大意,丢了荆州。不但丢了荆州,关羽还因此丢了性命。刘备想为关羽报仇,想收回荆州,想教训孙权,想出口憋屈之气。但遭到赵云、孔明等大臣的反对,由此刘备更憋屈。到底要不要为关羽报仇,要不要收回荆州,要不要教训孙权?他经过痛苦地思索,终于做出痛苦的决定,而这个痛苦的决定又使他痛苦终生。为什么是这样呢?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理应一战。

到底要不要为关羽报仇,要不要收回荆州,要不要教训孙权,要不要出兵讨伐东吴?刘备经过痛苦地思索,认为理应一战,其理由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为义而战。向天下表明,关羽是我刘备的生死兄弟。

关羽是刘备桃园结义的兄弟,结义时的誓言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现在关羽为了荆州,为了他刘备匡扶汉室的理想征战沙场,被东吴害死了,此仇不报,他的仁义之心何在?桃园结义的誓言何在?又何以义征服天下?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不为弟报此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在他看来,不报关羽之仇,至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关公乎?所以必须出兵讨伐东吴,为义而战。

第二个方面,为理而战。向天下表明,荆州是我刘备的。

刘备取得荆州可谓煞费苦心。早年,荆州是经过赤壁之战从孙权那里借来的,尽管是借来的,但几经波折,后经双方协商,有了君子协定,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是他刘备的。现在孙权趁关羽在襄阳与曹仁交战之机,用奸计夺走了荆州,不收回荆州于理不容。这是其一。其二,荆州是他出兵中原,讨伐曹操的门户。现在,荆州被孙权夺走了,堵死了他“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门户。其三,孙权虽然是盟友,还是国舅,但他为了荆州给自己制造了不少麻烦,把他刘备的老婆也赚回去了,差一点还赚走了他刘备的儿子。为此也得借此教训孙权,让他在有了教训后老实一点,少惹些麻烦。

第三个方面,为气而战。

表面上看,他刘备与诸葛亮是鱼水关系,好得不得了。其实,这都是早年在赤壁之战前后的事情。有了荆州之后,刘备就受不了诸葛亮的管制了。最可怕的是,在常人眼里,他刘备是诸葛亮的影子,离不开诸葛亮。他刘备为此非常憋屈,他刘备想利用这次御驾亲征的机会,显示自己统帅三军,驰骋沙场的文韬武略;告诉他的部下,他刘备离开了诸葛亮同样能攻城略地;告诉诸葛亮,你不要太神气,没有你诸葛亮的日子,我刘备同样能纵横天下,以此发泄憋屈之气。这些,并不是我妄加揣测,刘备对诸葛亮的不满,对于以上的分析是有根据的。

刘备曾在部下马良面前公开表露过。马良随刘备出征,他们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马良说,‘近闻诸葛丞相在东川,点看各处隘口,恐魏兵入寇。陛下何不将各营移居之地,画成图本,问于丞相?’先主曰,‘朕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这一问一答,透视两条信息。一是部下马良还是相信军事孔明,不大相信身边统帅刘备。二是刘备对孔明有所不满,对马良也有所不满,都有不屑的味道。马良又曰,“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望陛下察之。”马良搬出古人的忠告,刘备才勉强同意,“卿可自去各营,画成四至八道图本,亲到东川,去问丞相,如有不便,可急来报之。”刘备原来对孔明军师是言听计从,这次不但没有听从孔明反对出兵东吴的建议,而且从言谈中表露出对孔明的怨言。

二、不得不战。

本来这次出兵东吴,在刘备看来,理由充分、义无反顾、不得不战,但由于部属的反对,使他犹豫不决而痛苦,再加上军师孔明对这次出兵东吴态度暧昧,使他更加痛苦。孔明对这次刘备出征东吴作壁上观,刘备心知肚明,由此引起了刘备更加深刻地痛苦思索,做出了一个更加坚定的决定,那就是对东吴不得不战。

为关羽报仇是导火索,是表面原因;讨要荆州、教训孙权是一个目的,不是主要目的。赌气给孔明看也是做做样子,出出憋在心里的那口闷气,也不是根本目的,只是最初的目的。现在不得不战的根本目的是想借讨伐东吴练兵,培植新生代,为政权顺利过渡到刘禅储备人才。

除了孔明不配合,刘备从孔明那里感觉到了危机外,刘备还从现实中感觉到了危机。那就是跟随他的老部下已是七零八落、明日黄花了。恩若兄弟的关羽、张飞,已经不在人世。目睹蜀汉人才匮乏,所以,刘备不得不借出兵东吴练兵,培植新生代。

从这次出兵东吴的人员配置状况来看,从攻城略地的战争实践来看,打头阵的、冲锋陷阵的都是新生代。说白了,主要是关羽、张飞的后人关兴、张苞等,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窥见刘备的真实意图。而且刘备对这些新生代的表现洋洋得意,刘备对关兴、张苞等人屡立大功无限感慨地说,“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进一步佐证了刘备有意栽培新生代的意图。这也是现实给刘备带来的危机感。从他刘备自身来看,刘备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已年过六旬,时间与精力都不允许他蹉跎,况且,刘备历来就是一个有紧迫感的英雄。

刘备当年寄居在刘表那里,就为此掉下过伤感的眼泪。《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有如此记载,“刘备见自己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泪下,刘表见玄德有泪容,怪闻之,玄德长叹曰,备往常身不离鞍脾肉皆散,今久不骑,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德不建,是以悲耳。”过去,为髀肉复生而感岁月蹉跎,老将至矣而流泪,今天,到手的荆州 复又被人夺走,刘备能善罢甘休吗?更因他明白他的荆州,在他手上丢失,不在他手上收回,那么靠刘禅是没有指望的,刘备感觉到自己一天天老去,如不趁此时收回荆州,也许,老天不会给他机会了。他更明白不加快人才培养,蜀汉政权会因后继无人而自毁长城。因此刘备要迫不及待地出兵东吴。

有人也许会问,出兵东吴,如果只是为了练兵,那么出兵北伐,不也能练兵吗?而且出兵北伐,在蜀汉内部是人心所向。不错,出兵北伐,也能达到练兵的目的,也能达到培养新生代的目的,但是,相对出兵东吴来讲,出兵北伐,难度更大,一是曹魏势力大,二是路途艰险,三是理由没有出兵东吴如此直截了当。至于第三点似乎为大多数人不可接受,但其一、二两点是不应该怀疑的,因为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最后,把在自己累死在五丈原。也因此掏空了蜀国。由此来看,当时,刘备出兵东吴相比出兵北伐是比较清醒、明智地选择。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刘备出兵东吴的真实目的。由于现实带给他的危机感,由于自身带给他的紧迫感,他终于做出痛苦的决定,面对东吴,刘备不得不战。

可惜的是关羽自负丢了荆州,丢了性命!刘备也因为自负,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最后落得白帝城托孤!

历史真无情,对于自负、赌气者让他们自食其果!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0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