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地处西南边陲的嘉宇县土匪横行,民不聊生。经当地县令励精图治,恩威并重,围剿黑风岭山贼三年,终于将大当家“钻天鹞子”一举拿下。就在开刀问斩前夕,县令却突发中暑而亡。按照大清律例,凡是死刑犯,必须由当地县令书写罪状,签发生死令牌。原任县令死了,继任者还未接任。为了防止劫狱,只好将钻天鹞子关押在一个秘密地点,其余政事,均由县丞刘文静暂时代理。
三个月后,从京城来了新任县令顾大人。随行的还有一位老者,是顾县令的远房亲戚,充任师爷。顾县令瘦骨嶙峋,衣衫褴褛,似是贫寒之士。相比之下师爷却锦衣华服,红光满面。
既然有了新任县令,刘文静作为县丞,便配合顾大人的工作。几日相处下来,刘文静感觉这个新任县太爷虽然读书不少,但阅历尚浅,满口仁义道德、礼义廉耻,对于官场却一窍不通。倒是那个师爷熟稔人情世故、官场规则,把政事处理得妥妥当当。不过人无完人,顾县令虽然迂腐,但对当地百姓尽心尽力,有求必应。而那个师爷世事练达,却像钻到了钱眼儿里,恨不得把地皮刮下三层。对于这种奇异组合,刘文静已经见怪不怪了—就像戏文里说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顾县令装清官,做给百姓和朝廷看;而师爷演小人,专门贪财敛钱。两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这天顾县令找到刘文静,旁敲侧击问起钻天鹞子的事情。刘文静说钻天鹞子罪大恶极,随时可以将他斩首示众,以泄民愤。顾县令点点头,告诉刘文静,没有他的亲笔批示,任何人不能提审钻天鹞子,尤其是师爷。
刘文静一愣:“师爷不是您的亲信吗?怎么……”
“别管那么多,按我说的去做。”顾县令脸上阴晴不定,刘文静不敢多问。
没过几天,师爷果然要提审钻天鹞子,被刘文静硬邦邦顶了回去。师爷气鼓鼓地说:“好好好,你别拿姓顾的做挡箭牌,到时候有你好看!”
当天深夜,顾县令派人请刘文静到内宅一叙,说有要事相商。等他赶到内宅厅堂,看到顾县令和师爷分坐两边,满地狼藉,看样子两人刚刚经过激烈争吵。
刘文静正要询问,师爷端出一个盘子,揭开上面的红绸缎,白花花都是银子。师爷说道:“这是二百两白银,黑风岭二当家送来的。只要我们把钻天鹞子放了,另有二百两白银相赠。”
刘文静混迹官场多年,来往贪官不知见了多少,但像师爷这样不分轻重,什么钱都敢收的主儿,还真是第一次见识。他赶紧向顾大人说明厉害:这钻天鹞子是总督衙门亲自督办的案犯,不像普通犯人那样可以瞒天过海。一旦被朝廷知道追究下来,那可是掉脑袋的大罪。嘉宇县虽说地瘠民贫,一年下来也有百两银子收入囊中。为了区区四百两银子甘冒如此风险,实在得不偿失。
顾县令频频点头,很赞同刘文静的观点。然而师爷却不管不顾,态度强硬,非要把这四百两银子拿下再说。在他眼里,这四百两纹银比顾县令的性命还要重要。说得顾县令眼睛冒火,就是敢怒而不敢言。
后来顾县令慑于师爷淫威,收下四百两白银,将钻天鹞子放虎归山了。
收受巨额贿赂的顾县令依旧很寒酸,没有添置一件新衣,吃的还是青菜豆腐,装出一副两袖清风的样子。这让刘文静很是恶心。
这天,顾县令带领一班衙役巡查四方,在一处狭窄山道突然被一伙人挡住去路,为首的竟然是钻天鹞子。顾县令虽然人多,但一听钻天鹞子大名,众多衙役兵丁马上作鸟兽散,只一袋烟工夫顾县令和刘文静就成了钻天鹞子的囊中之物。
到了黑风岭山寨上,钻天鹞子假心假意给他们松了绑,直截了当地说:“顾大人别来无恙。小弟请大人来此一叙,就是想把那四百两银子再赎回来。”
顾县令哆哆嗦嗦地说:“大王有所不知,那四百两银子并不在我手里,都由师爷掌管。我那师爷是出了名的铁公鸡,只进不出。不如放过在下,我回去再想办法凑出四百两纹银即还。”
钻天鹞子哈哈大笑起来:“这话还是说给三岁孩子听吧。不吐出四百两银子,别想活着回去!”
钻天鹞子话音未落,顾县令竟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上去。在场土匪以为顾县令狗急跳墙,要与钻天鹞子拼命,没想到顾县令竟然一头撞在柱子上,昏死过去。幸亏山寨里有一个落草为寇的郎中,上前看了看,说只是皮外伤,并无大碍。
钻天鹞子吩咐郎中救活顾县令,然后命刘文静回去找师爷拿钱。
刘文静跌跌撞撞地跑回县衙,将此事告诉师爷。果然如顾县令所说,师爷一会儿说钱没在他手里,一会儿又说钱都花了,反正就是不想出钱赎人。刘文静好说歹说,师爷这才松了口,答应明天一早去钱庄取银子。
到了第二天约定时间,刘文静早早赶到师爷住处,敲了半天门,一点动静也没有。刘文静情知不妙,撞开门,哪还有师爷的影子,连衣物都踪迹全无,看来是连夜逃跑了。
这下刘文静犯难了。师爷可以逃走,但他是县丞,又是当地人,不可能一走了之。于是联络当地富户,勉强凑了五十两纹银,来到黑风岭赎人。
钻天鹞子根本不相信师爷逃走的说辞,当时就要将刘文静和顾县令杀掉泄恨。多亏旁边的三当家耳语几句,钻天鹞子才将刘文静一同关入柴房。同时打发人向顾县令的顶头上司知府大人索要赎银。
刘文静被带进柴房,见到伤势未愈的顾县令。顾县令对刘文静的到来并不意外,言语间颇有嘲讽之意:“我猜师爷一定不肯拿钱,害你连日奔波,最后还是深陷囹圄。”
刘文静沮丧地说:“就算你猜到师爷不肯拿钱赎你,也没必要想不开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燒。只要人活着,总会有机会。”
“从放走钻天鹞子的那一刻,我就必死无疑了。死在贼人手里,好歹保全了名节,就算不死也为以后留了后路,这其中的道理你是不会明白的。”
刘文静神秘地笑了笑:“顾大人,凡事都有转圜,生机也许就在今夜。”
夜半时分,刘文静推了推熟睡中的顾县令:“大人,醒醒。我们要逃出去了。”顾县令以为刘文静在说梦话,可是当他睁开眼,惊奇地发现此时柴房门大开,一个守卫也没有。刘文静不由分说拽着他,一起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刘文静带着顾县令七拐八拐,折腾大半夜,实在跑不动了,便坐在路边休息。顾县令气喘吁吁地问刘文静:“你怎么把柴房门打开的?”
刘文静“扑通”一声,跪在顾县令面前:“大人恕罪。今日大人所受之罪,都是小人之过。”
原来,刘文静身为县丞,却与黑风岭的三当家为同窗好友。三当家因家庭变故落草为寇,因粗通文墨,掌管山寨钱粮。三当家有好色的毛病,经常借故下山寻花问柳,拿山寨的钱充当嫖资。钻天鹞子风闻此事,要查他的账目。三当家担心东窗事发,通过刘文静,把钻天鹞子的行踪告诉上任县令,于是钻天鹞子被捉拿归案。
为了救钻天鹞子,二当家行贿上任县令,被拒绝后将他暗害。知府为了颜面,将死亡原因改为中暑而亡。后来顾县令走马上任,二当家又行贿顾县令。让刘文静和三当家没想到的是,顾县令竟然不顾身家性命答应此事。
钻天鹞子视财如命,为损失的四百两银子耿耿于怀。三当家察言观色,主动承认贪污公款的事实,并想出劫持顾县令的方法立功赎罪。而刘文静也对顾县令要钱不要命的做法很是反感,于是两人通力合作,将顾县令“请”到黑风岭上。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刘文静怎么也没想到师爷竟然会携款潜逃。刘文静作为县丞,只好拿着五十两银子上山交涉。事已至此,三当家害怕刘文静泄露之前之事,只好将他偷偷释放。而刘文静看着受伤的顾县令于心不忍,于是带着他一起逃了出来。
说明原委,刘文静开导顾县令:“大人,恕在下直言,当今之世做官不能不贪,但也要分个轻重缓急。假如当初大人拒绝了那四百两银子,也就不用受今日之苦。只要在任一天,那银子自会滚滚而来,何必急这一时。”
顾县令长叹一声,似有难言之隐。
刘文静带着顾县令狼狈逃回县衙。知府大人听到消息,立刻赶了过来。顾县令向知府说明原委。为了保护刘文静,顾县令只说自己打晕了看守,偷跑回来的,并未把刘文静与三当家之事说出。
待顾县令说完,知府大人冷笑一声:“如此说来,顾大人还真是有勇有谋!你身为七品官员,一县百姓的父母官,为了蝇头小利竟然把江洋大盗私自放了,又在贼穴被劫持多日,朝廷的颜面让你丢尽了。来人,将他拿下,听候发落!”可怜顾县令刚逃出土匪的柴房,又进了知府的大牢。
后来,刘文静为顾县令多方奔走,四处请托。朝廷念在他以死明志的分上,只是将他革职查办,削职为民。
降为普通百姓的顾县令无依无靠,只能回京城老家。刘文静前去送行。此时夕阳西下,秋风瑟瑟,顾县令触景生情,不住哀叹。刘文静宽慰道:“顾大人莫要伤感。回京城后四处打听,也许能找到师爷的踪迹,也不枉连日来的牢狱之灾。”
顾县令低着头:“那个师爷此时就在京城,并不难寻。”
“那就太好了。让他分你一半,也有二百两银子。”
“此言差矣。我不但不敢去见他,还要躲着他呢—时至今日,我就把实情向刘兄一一道来。”
原来,顾县令自幼读书,别无所长,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可如今这世道官不是读书读来的,而是花钱买来的。嘉宇县县令出缺,吏部明码标价一千两纹银。顾县令苦等多年,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于是卖掉房产地契,东拼西凑,勉强凑了五百两。剩下的五百两,只能到钱庄借贷。钱庄提出的条件很苛刻,连本带息要还七百两。顾县令咬牙答应。可问题又来了,房产地契早已卖掉,顾县令身无长物,拿什么做抵押呢?钱庄早有安排。让一个可靠的老伙计充当师爷,一路跟随。凡贪污受贿所得银两,都由这個“师爷”保管。为了保证钱庄利益,早日收回贷款,师爷无所不用其极,什么钱都敢收,什么财都敢要。所以顾县令被钻天鹞子绑架后,师爷根本不顾他的死活,逃之夭夭。
听完顾县令的解释,刘文静这才恍然大悟。
顾县令接着说道:“二当家送来四百两,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贿赂,大概也有五六百两了。回到京城后,钱庄不会太为难我。可是卖掉的房产地契,却再也回不来了。别人当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我却落得家破人亡。世道艰难,连做官也危机重重了。”
刘文静咂咂嘴,不知说什么才好。
转眼一年过去。这天刘文静到外省公干,路过一个县城,碰到当地县太爷巡街,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而在县太爷旁边的,竟然就是那个携款潜逃的“师爷”。一年未见,比以前更富态了。
刘文静问路边开茶馆的小老板:“你们这个县太爷是不是贪婪成性,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要?”
小老板看看四周无人,说道:“我们这个县太爷啊,真是个搂钱的耙子,恨不得把苍蝇都薅下二两肉来。看样子客官是过路的,怎么知道我们县太爷的事?”
刘文静笑了笑:“我不认识你们县太爷,但我认识他旁边的师爷……”
搜索
立即关注328662397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1、西汉名相陈平,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
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
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3、在北山小学堂期间,邓小平有过一次“偷钱”的经历。一天放学的路上,发现一位同学正哭得伤心,他询问原委,原来同学的妹妹重病在家,家里贫穷,无钱医治。小平心里盘算着回到了家。
第二天一早,他迫不及待地塞给那位同学5个银元,嘱咐他快拿去给其妹妹治病。这一笔钱在当时可以买500斤稻谷,是邓小平从父亲那里偷来的。其实这时邓小平家也不是特别宽裕,家里全靠母亲织布养蚕撑着。
不久,邓绍昌便发现丢了钱,气愤地把全家召集起来查问,当得知是小平所为时,邓绍昌操起一根竹片怒打。后来母亲知晓儿子拿钱的原因后,心疼地把儿子搂在怀里。
4、张爱玲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作家天赋。三四岁时, 母亲就教她吟诵诗词,聪颖的她,一首诗词念不了几遍就会背诵。她读古典诗词有很好的悟性,读一首小诗往往能心有灵犀仿作一首。七岁左右的张爱玲就能写小说了,看她那信手“涂鸦”之作,往往叫父母亲乐得手舞足蹈。
小爱玲九岁那年的一天,她信笔画了一幅漫画,父母都说好。她把漫画投给了报社,几天以后,从报社寄来了五元钱稿费,她高兴得跳起来。爸爸妈妈说: “这些钱就随你支配吧。”小爱玲兴冲冲地跑到商场,她买来了一枝丹琪唇膏,真叫父母亲哭笑不得。
5、一次在取汽车钥匙时,李嘉诚不慎丢落一枚2元硬币,硬币滚到车底。当时他估计若汽车开动,硬币会掉到坑渠里。李嘉诚及时蹲下身欲拾取,此时旁边一名印度籍值班见到,立即代他拾起。
李嘉诚收回该硬币后,竟给他100元酬谢。李嘉诚对此的解释是:“若我不拾该2元,让它滚到坑渠,该2元便会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给了值班,值班便可将之用去。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在我国 历史 上,有三大富可敌国的家族,分别是河南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
康百万不是人名,是康姓家族的统称,因为康家延续了明、清、民国三个朝代12世,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诅咒。
沈万三是明朝初年的全国首富,据说他有一个聚宝盆,有取之不尽的金银财宝,但后来他本人和其家族得罪了朱元璋,家族八十多人被杀,沈万三也被流放云南。
而袁紫兰本名袁景芳,号紫兰,是清朝时期山东的一个大富豪,他发迹的原因没有人知晓,民间传说他是一位大富豪投胎而来。
在明朝洪武年时,袁家搬迁到了长山县焦桥镇,并在此地繁衍生息。后来家族中出了一个叫袁云蒸的人,此时的袁家非常贫穷,袁云蒸30多岁了还是单身汉。
有一次到徐财主家买米时,因为天气太热了,干脆脱掉了衣服运米,这一幕恰好被徐财主看到。
只见袁云蒸胸口上有7个呈北斗状排列的朱砂痣,徐财主立马想起了曾经在相书中看到的一句话:“怀揣北斗,必得贵子”,将来的孩子肯定能大富大贵。
于是徐财主就对袁云蒸说,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袁云蒸正好缺个媳妇,求之不得,两人就这样成亲了。
一年后,徐氏生下了一个男孩,因为是在东边的敞棚内出生的,乳名就叫做东棚子。当袁云蒸去自己后院埋胎衣时,挖出了三个大缸,里面装满了金银珠宝,其中一口大缸有一个一尺长的豁口。
一个月后,一位老人来到了袁云蒸家中,老人问到:“近日贵府可喜得贵子?”,袁云蒸开心的答道:“是啊”,老人又继续问:“乳名可叫东棚子?”,“先生何以为知?”
袁云蒸就纳闷了,自己与老人素未相识,他怎么知道自己孩子的信息的呢?
原来这位老人是山西康财主家的老管家,一个月前,康财主去世前曾对他说,自己会投胎到山东长山县焦桥镇的袁家,乳名叫东棚子。
而那三大缸金银珠宝,是康财主死去后第二日早上,府上的人腾云驾雾抬到袁家后院埋下的。一老头看见他们能飞,死命拽缸,拽下了一个缸沿。老管家拿出那个缸沿,正好和与缸的豁口吻合。
袁云蒸还能说什么,儿子是富豪转世,又带来了三缸珠宝,开心的不得了,给儿子取名为袁景芳。
袁云蒸用这些钱买了几百亩田地,等袁景芳长大后买官去了国子监学习,后来出任柳州知府,把柳州治理的井井有条。
都说富不过三代,不过袁景芳在第三代的时候出了个大人物。袁景芳的孙子袁守侗是乾隆九年的举人,与纪晓岚、和珅等人同朝为官,因为袁守侗政绩出色,历任户部尚书、刑部尚书,最后官至直隶总督。
袁守侗这一代,是袁家最辉煌的时期,焦桥镇都是袁家的。而且焦桥镇有“小燕京”之称,燕京有的,焦桥镇大部分都有,像纪晓岚、刘墉等名人题字遍地都是。可惜袁家后来没有出现过很出色的人物,再加上地盘大,人口也大,入不敷出,袁家逐渐没落了。
在这天空晴朗阳光明媚美好的一天,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在清末民初,在我们国家流传着一个民谣,“河南康百万,江苏沈万三,山东袁紫兰”,传说这三个人是财神爷赵公明转世,这三个人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沈万三大家都比较熟悉,而康百万和袁紫兰大家却比较陌生。
邹平县焦桥镇的袁氏家族,当年富有到什么程度呢?野史记载:从焦桥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从焦桥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个店,这个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从焦桥到北京,不用住别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别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里的水。
他们家里面,在清朝期间挂了三次“千顷牌”,“顷”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积,一顷相当于一百亩,一千倾就是十万亩,三次挂“千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积就超过了三十万亩。附近的原来的长山县、邹平县、齐东县、高青县,后来淄博的桓台县、临淄区,一直到胶东的寿光县,都有袁家的土地。
袁紫兰的出生就带有非常浓厚的神秘色彩。话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我们长山县焦桥镇北门外住着一家姓袁的人家,这一家人家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河北枣强迁到这里来的,来到这里之后,世代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很平淡。后来这个家里面出了一个人叫袁云蒸,这个人身强力壮,忠厚老实,农闲的时候就贩卖粮食,做一点小生意,补贴家计。
有一天春天,他到一个姓徐的财主家里去买粮食,在门口排队,天气很热,他就敞开了自己的衣服,袒胸露乳。这位徐财主,走到门口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年轻人,发现这个人的胸膛上有七颗朱砂痣,排列的形状非常的奇特,像我们天文学上的“大熊 星座 ”,就是我们中国说的“北斗七星”。
这个姓徐的财主是读过相书的,他知道这个人“怀揣北斗,必得贵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呀,他看了这个小青年之后,暗自称奇,就把他叫到家里面去,问明了家里的情况,最后决定把我家的小女许配与你,你答应不答应?这个袁云蒸已经三十多岁了,家里面日子过得又很穷,财主把闺女送给他,当然求之不得了,这门亲事就这样成了。
事情过了一年,这个徐财主的女儿,就身怀六甲,怀孕了,要生孩子,袁云蒸一家高兴的也不得了。这一天门口来了一个老头,身上背着一个裢褡,来要饭,袁云蒸就把他叫到家里去,给他饭给他水,这个老头水足饭饱,就说:“你们家要得贵子”,袁云蒸一听非常高兴,这不应了他岳父说的那话了吗?马上摆上酒席,让老人坐上座。
席间老人说:“你这个孩子不仅是个贵子,他还给你们家带来了财富。”袁云蒸就问了:“财富在哪里呀?”老人说:“从你们家的上房东边的窗户底下,往南走三尺,往下挖三尺,就是你这个孩子带来的财富。”袁云蒸马上派人按照老人说的话,挖开了,挖着挖着出现了一个大水缸,说缸里面盛的什么呢?金银财宝,珍珠玛瑙!袁云蒸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的财富,连忙对着老人说:“哎呀,这么多东西我们家担不起,我们留下一点,其余的你带走就可以了。”老人说:“这个孩子是财神爷转世,是前世河南的财神沈万三转世转到你家里来了。这个袁云蒸,想答谢这个老人,可是这个老人借口方便一下,然后就不见了,就没有找到。
云蒸给这个儿子起名,叫袁景芳,号紫兰,这就是后来的袁紫兰。袁家发了这个外来之财,就广置田产,修缮房舍。大家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就知道,这是民间的传说,肯定不是真的,为什么?一个水缸,装上金银财宝,随着水从河南漂到山东来,那是很不实际的。
有人说,袁家致富是后来袁紫兰做官之后,他在柳州做知府的时候,知府的衙门就是原来清朝平西王吴三桂藏宝的地方,有一次在挖鼠洞的时候,发现了吴三桂的藏宝洞。吴三桂在清朝 历史 上是个很有名的藩王,他在西南囤积财富,拥兵自重,跟朝廷分庭抗礼。到后来呢,想自立为王,后来事情败落,没有做成,被清朝政府给剿灭了。所以呢,他的财富,就无人知晓,据说,袁紫兰发现了他的财宝,然后就秘密地把它运到了家中来。
关于袁氏家族第一笔资金的来源众说纷纷,具体怎么回事已经不得考究。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在这珍贵时间,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袁景芳故事,袁紫兰出生之后,这个孩子非常的有出息。史志上记载,说他“自幼聪慧,内行纯笃”。说他从小很聪明,为人也非常厚道,所以十四岁的时候,就被补为县学的生员。
等到长大之后,因为他家里已经很有钱了,就直接捐纳,进入了国子监去学习,国子监在北京,是皇家的学校,专门为清政府培养各级官吏的。在国子监学习期间,他非常的勤奋,表现非常突出,三年之后,被授为内阁中书。
内阁中书,就相当于“国务院的秘书”,在这个期间,他工作又非常的勤勤恳恳,谨小慎微,也得到了上司的赏识,然后先后被任命为户部浙江司的员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最后把他提拔到广西柳州的知府。
柳州的知府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委书记这一级的。在清朝的时候,叫从四品,相当于四品。在柳州执政期间,他工作非常的得法,因为柳州这个地方,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聚集着瑶族、侗族好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原来的时候都是不服从清朝管理。
但是袁景芳去了之后,他恩威并用,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举个例子吧,比方说,向官府交税,原来的时候,官府每次去要,要不上来,但是每次都因为这个得罪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首领。
袁景芳去了之后,就下令少数民族,很多苛捐杂税全部免除,不要交了,交给谁呢,交给当地的土司,交给当地的首领,然后你拿着这些钱,去办你们自己族内的一些事情。这有点像现在“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意思。这个首领当然就高兴了,说刚来的这个袁知府会办事。当他们不听招呼,惹出乱子的时候,他也会给他们颜色看。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实想法与观点,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身体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首先纠正一下,不是袁紫兰,是阮子兰。是民间公认的三大活财神之一,传闻是清朝时山东盐商。背景来历非常神秘,生平已不可考
另外两位就是如雷贯耳的沈万三和康百万。事迹就不说了。康百万的府邸在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保存完好,后代能人辈出。大概在2000年左右,康百万的嫡系子孙,把康百万庄园的地图献给了政府,进行了部分挖掘,找到了藏宝洞等
袁紫兰本名袁景芳
生于1678年去世1735年,字兰馥,号紫兰。山东省长山县焦桥村人(今邹平县焦桥镇)袁守侗祖父。在清朝初年由例贡授中书,改户部员外、工部郎中,出守广西柳州,擢授陕西平庆道按察使司副使。
袁景芳故事,袁紫兰出生之后,这个孩子非常的有出息。史志上记载,说他“自幼聪慧,内行纯笃”。说他从小很聪明,为人也非常厚道,所以十四岁的时候,就被补为县学的生员。等到长大之后,因为他家里已经很有钱了,就直接捐纳,进入了国子监去学习,国子监在北京,是皇家的学校,专门为清政府培养各级官吏的。在国子监学习期间,他非常的勤奋,表现非常突出,三年之后,被授为内阁中书。内阁中书,就相当于“国务院的秘书”,在这个期间,他工作又非常的勤勤恳恳,谨小慎微,也得到了上司的赏识,然后先后被任命为户部浙江司的员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最后把他提拔到广西柳州的知府。柳州的知府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委书记这一级的。在清朝的时候,叫从四品,相当于四品。在柳州执政期间,他工作非常的得法,因为柳州这个地方,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聚集着瑶族、侗族好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原来的时候都是不服从清朝管理。但是袁景芳去了之后,他恩威并用,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举个例子吧,比方说,向官府交税,原来的时候,官府每次去要,要不上来,但是每次都因为这个得罪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首领。袁景芳去了之后,就下令少数民族,很多苛捐杂税全部免除,不要交了,交给谁呢,交给当地的土司,交给当地的首领,然后你拿着这些钱,去办你们自己族内的一些事情。这有点像现在“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意思。这个首领当然就高兴了,说刚来的这个袁知府会办事。当他们不听招呼,惹出乱子的时候,他也会给他们颜色看。当地有一个姓韦的一个巡检死了,按照他们少数民族的这个传统,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他这个职位,可是儿子还小,他的兄弟就瞅上了这个位子,就联络当地的几个小头目,想杀掉他的侄子,取而代之。这风声就传到袁景芳那里去了,袁景芳马上带兵赶到那个地方,把姓韦的这个弟弟搜集起来的一帮游兵散勇,全部给剿灭了。然后把所有的头目,就召集起来晓之利害,说你们这样做,只能导致你们族内相互残杀,削弱你们自己的势力,谁也没有什么好处可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少数民族头领们心服口服。所以袁景芳在柳州期间,是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因为他为官有方,又提拔了,就到了右江道篆、思恩府的知府,最后,提拔到了陕西按察使司的副使,是正三品,相当于什么职务呢,相当于一个省的政法委书记。过了一年,国家发生战事了,又让他以这个副使的身份,去负责督运粮草,上前线去运粮草,任务也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在这个期间,因为他来回的奔波,患了足病,脚疼得没法办,就向皇帝告老还乡。回到老家,最后死于雍正十二年,享年64岁。袁景芳的主要政绩,除了刚才所说的,在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团结之外,回到家乡之后,还做了很多的好事。
袁家简介
清末民初,我们国家流传着一个民谣,“河南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传说这三个人是财神爷赵公明转世,这三个人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什么叫富可敌国,就是他家里的财富,可以和国家相匹敌。焦桥的袁氏家族,当年富有到什么程度呢?在长山民间有很多的传说。说从焦桥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从焦桥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个店,这个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从焦桥到北京,不用住别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别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里的水。他们家里面,在清朝期间挂了三次“千顷牌”,“顷”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积,一顷相当于一百亩,一千倾就是十万亩,三次挂“千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积就超过了三十万亩。附近的原来的长山县、邹平县、齐东县、高青县,后来淄博的桓台县、临淄区,一直到胶东的寿光县,都有袁家的土地。袁家在庄稼地里面,看坡的那个屋子,老百姓俗称叫“袁家屋子”,或者“袁屋子”,现在山东各地,包括在胶东,老百姓习惯上的叫法还是叫“袁屋子”,“袁家屋子”。韩店镇还有一个村,这个村就叫“袁家屋子”,就是给袁家看坡护地,最后人口聚集,形成一个村庄了。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袁紫兰本名袁景芳
生于1678年去世1735年,字兰馥,号紫兰。山东省长山县焦桥村人(今邹平县焦桥镇)袁守侗祖父。在清朝初年由例贡授中书,改户部员外、工部郎中,出守广西柳州,擢授陕西平庆道按察使司副使。
袁景芳故事,袁紫兰出生之后,这个孩子非常的有出息。史志上记载,说他“自幼聪慧,内行纯笃”。说他从小很聪明,为人也非常厚道,所以十四岁的时候,就被补为县学的生员。等到长大之后,因为他家里已经很有钱了,就直接捐纳,进入了国子监去学习,国子监在北京,是皇家的学校,专门为清政府培养各级官吏的。在国子监学习期间,他非常的勤奋,表现非常突出,三年之后,被授为内阁中书。内阁中书,就相当于“国务院的秘书”,在这个期间,他工作又非常的勤勤恳恳,谨小慎微,也得到了上司的赏识,然后先后被任命为户部浙江司的员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最后把他提拔到广西柳州的知府。柳州的知府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委书记这一级的。在清朝的时候,叫从四品,相当于四品。在柳州执政期间,他工作非常的得法,因为柳州这个地方,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聚集着瑶族、侗族好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原来的时候都是不服从清朝管理。但是袁景芳去了之后,他恩威并用,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举个例子吧,比方说,向官府交税,原来的时候,官府每次去要,要不上来,但是每次都因为这个得罪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首领。袁景芳去了之后,就下令少数民族,很多苛捐杂税全部免除,不要交了,交给谁呢,交给当地的土司,交给当地的首领,然后你拿着这些钱,去办你们自己族内的一些事情。这有点像现在“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意思。这个首领当然就高兴了,说刚来的这个袁知府会办事。当他们不听招呼,惹出乱子的时候,他也会给他们颜色看。当地有一个姓韦的一个巡检死了,按照他们少数民族的这个传统,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他这个职位,可是儿子还小,他的兄弟就瞅上了这个位子,就联络当地的几个小头目,想杀掉他的侄子,取而代之。这风声就传到袁景芳那里去了,袁景芳马上带兵赶到那个地方,把姓韦的这个弟弟搜集起来的一帮游兵散勇,全部给剿灭了。然后把所有的头目,就召集起来晓之利害,说你们这样做,只能导致你们族内相互残杀,削弱你们自己的势力,谁也没有什么好处可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少数民族头领们心服口服。所以袁景芳在柳州期间,是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因为他为官有方,又提拔了,就到了右江道篆、思恩府的知府,最后,提拔到了陕西按察使司的副使,是正三品,相当于什么职务呢,相当于一个省的政法委书记。过了一年,国家发生战事了,又让他以这个副使的身份,去负责督运粮草,上前线去运粮草,任务也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在这个期间,因为他来回的奔波,患了足病,脚疼得没法办,就向皇帝告老还乡。回到老家,最后死于雍正十二年,享年64岁。袁景芳的主要政绩,除了刚才所说的,在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团结之外,回到家乡之后,还做了很多的好事。
袁家简介
清末民初,我们国家流传着一个民谣,“河南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传说这三个人是财神爷赵公明转世,这三个人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什么叫富可敌国,就是他家里的财富,可以和国家相匹敌。焦桥的袁氏家族,当年富有到什么程度呢?在长山民间有很多的传说。说从焦桥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从焦桥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个店,这个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从焦桥到北京,不用住别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别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里的水。他们家里面,在清朝期间挂了三次“千顷牌”,“顷”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积,一顷相当于一百亩,一千倾就是十万亩,三次挂“千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积就超过了三十万亩。附近的原来的长山县、邹平县、齐东县、高青县,后来淄博的桓台县、临淄区,一直到胶东的寿光县,都有袁家的土地。袁家在庄稼地里面,看坡的那个屋子,老百姓俗称叫“袁家屋子”,或者“袁屋子”,现在山东各地,包括在胶东,老百姓习惯上的叫法还是叫“袁屋子”,“袁家屋子”。韩店镇还有一个村,这个村就叫“袁家屋子”,就是给袁家看坡护地,最后人口聚集,形成一个村庄了。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不知道,我老家是沂蒙山区,国家安定出老农民,国家乱了,我们哪里就出响马
说到阿凡提,大家脑海中会想起一个倒骑毛驴的人物形象。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阿凡提买树荫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也有不少人好奇,历史上真的有阿凡提这个人吗?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阿凡提买树荫的故事表现出了阿凡提的机智,他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好好教训了贪财的巴依老爷。故事是这样的,巴依老爷家门口有一颗大树,夏天到了天气很热,很多百姓都去树下乘凉。可是,巴依老爷不让穷人乘凉,如果非要的话,那得用钱去买树荫,如果没钱就用东西顶。
说着,巴依老爷就想弄走百姓的羊,这个时候阿凡提出现了。他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他就用一袋钱买了树荫,巴依老爷还以为自己赚便宜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荫慢慢变大了,一直到了巴依老爷家里,这个时候在阿凡提提出巴依老爷要是乘凉,必须要买树荫。
后来,巴依老爷气急了就要砍树,阿凡提机智应对,后来巴依老爷就用钱把树荫给买回去了。到了晚上,阿凡提又来了,还带来了很多驴子,驴子占领了巴依老爷的家,阿凡提表示巴依老爷买的是太阳下的树荫,不是月亮下的树荫。最终,巴依老爷不得不再把树荫给买回去。
不过,阿凡提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还是只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后来历史学家经过考证,得出结论,阿凡提生活在十二到十三世纪的耳其人,这样看来他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阿凡提看似是一个人的名字,实际上并不是,而是一个称号,这个名字在突厥的语言中意思是老师或者是先生,它是对有智慧、有知识人的一种尊称。阿凡提的真名,实际上叫纳斯尔丁?霍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0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他是刘备最信任的人,最后却叛蜀投吴
下一篇: 刘备这么痛恨东吴的原因是什么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