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元帝对于昭君出塞到底是什么样的,汉元帝真的很后悔吗

以史为鉴 2023-06-18 04:44:29

汉元帝对于昭君出塞到底是什么样的,汉元帝真的很后悔吗

对昭君出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昭君出塞一直以来都被传颂,但是其实背后故事很多人也不了解,它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和疑问。人们普遍认为王昭君是一个诚实坦率的人,不善于讨好有权势。因为他不想贿赂画家毛延寿,从来没有引起皇帝的注意。最后,皇宫把她作为礼物送给了匈奴单于,离开时,出于汉匈友谊的礼遇,汉元帝参加了告别仪式。那时候,汉武帝第一次见到王昭君,令汉武帝惊愕不已。出人意料的是,后宫里竟然有如此惊人的美女。但是,他也不得不无奈地放弃心头之爱,把王昭君送走了。

从那之后,汉元帝非常生气,质问所有负责画宫女的画家。真相大白后,他一连杀了十几个画家,包括毛延寿。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可信度有多高?让我们先分析一下真正的汉元帝,从中我们再分析真假。

汉元帝刘奭是汉朝汉宣帝的长子,当刘奭被立为太子时,他喜欢一个叫司马良娣的女人。除了司马良娣,太子还有十几个侧室。刘奭是一个专一的人,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司马良娣。根据历史记录,其他十几个侧室整天空着,刘奭从没有宠幸过她们。

虽然司马良娣可爱又天生美丽,但她一直体弱多病,应该属于像林黛玉那种类型的女人。虽然和汉元帝天天在一起,但因为身体不好,一直没有孩子。还有,另外十几侧房也没有给刘实生下孩子,证明刘奭除了司马良娣之外从来没有和其他女人亲近过。作为王位继承人,刘奭如果没有孩子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几年后,随着病情的加重,司马良娣去世了。由于对司马良娣太过于喜爱,失去爱人的刘奭也病倒了,陷入了对司马良娣的无限思念。这样一个人,怎么能承担统治天下的重任呢?汉宣帝对刘奭的表现很失望,并有废除太子的想法。

如果刘奭的皇太子位置被废除,会有多少人的利益受到影响,特别是皇后王夫人,所以她想尽办法让他忘掉过去,赶紧找到一个喜欢的女人,再生个孩子。在王夫人的逼迫下,他不情愿地接受了一个王姓女子,就是后来的皇后王政君。根据历史记载,刘奭和王政君很快怀上了龙种。但是,刘奭对他的旧爱仍然没法忘记。

从上述来看,可以证明,自司马良娣去世后,汉元帝对其他女性也失去了兴趣。甚至在他继位后,他对后宫的美人也不曾多看一眼。更不可能从画师的画中挑选美人,此外,如果汉元帝真的想要去观赏后宫的宫女谁最美,为什么他不自己选择,要让画师来画?

汉朝和匈奴的合婚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被选中的美女不仅要有漂亮的容貌,还要有能力和政治操守。这样的人选是否应该经过严格的选拔,最后还要由皇帝过目才行。此外,又怎么可能把一个丑陋没人喜爱的女人送给匈奴人?匈奴人又不傻。

因此,这个关于昭君出塞的美丽传说说不定只是被特定的编造,背后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又怎能让我们随便知道?

王昭君出塞后最痛惜和后悔的一个男人是谁呢?

如果要说最后悔和最痛惜的一个男人那肯定就是当时的汉元帝的,因为汉元帝直到确定了让王昭君出塞之时才直到了自己的皇宫当中居然有这样一个沉鱼落雁般的女子,但是现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自己却又不得不选择将她送给别人,此时的汉元帝肯定是后悔不已的。

我想这个四大美女王昭君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了,王昭君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了国家毅然选走远走边塞。为当时汉朝的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这样一个女子自然是后世讴歌,赞扬的对象。但是当时来说,王昭君出塞的消息是对整个国家有利的,但是却让汉元帝后悔不已。

当时王昭君因为长得好看,又能歌善舞就被召进了汉元帝的后宫之中,要知道说帝王有后宫佳丽三千也是一点不为过的。而汉元帝一人独享这么多女人自然也是不能人人的恩宠到。于是汉元帝就想到了让画师将这些女子的相貌画出来,然后让汉元帝看画像,看得满意的就让她服侍汉元帝。

所以这些女子都知道想要得到汉元帝的恩宠就必须要讨好这些画师,于是就有了贿赂画师的行为。可是王昭君就不屑于干出这样的事情,而这个画师一看王昭君这么不上道不仅不将其美化,还很很的丑化了王昭君的样子,汉元帝自然看出上丑化后的王昭君。

而之后汉元帝需要于边塞和亲,王昭君看到自己在后宫当中没有希望,于是就主动报名了和亲。为了让王昭君更加有身份,汉元帝还给了王昭君一个公主的身份。既然决定了王昭君去和亲,汉元帝自然是要看看王昭君真实的样子,于是一看不得了,居然是一个这么好看的女子。可是此时都已经昭告天下了,就算他是天子也不能改变了。

昭君出塞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什么样的,环境究竟有多艰苦?

历史话语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它可以是各朝代政府官修典籍,可以是长埋于地下的一手文物,还可以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


昭君出塞的事情我们并不陌生,这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的历史常识。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这位伟大的女子逐渐被文学作品塑造为一种特定的人物形象:容貌出众,因不同流合污而被冷落,被迫嫁给匈奴,郁郁而终。



这些文人笔下的文字恣意横生,虽然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正史的轨迹,真实的历史,和众人想象是不一样的。


塞外的确是荒凉之地,身处黄河流域的华夏人自然会不太适应,但王昭君本人的经历确是幸运的,比这塞外无情的风沙好过太多。



从深宫到塞外


王昭君名嫱,原先只是一名普通的汉家女子,过着一般百姓的生活,与普通人无异。汉元帝建昭元年,她被官员宣召入宫,成为一名皇家宫女。


我们都知道,过去宫殿内的女性没有独立的话语权,自己的命运在入宫那个时刻开始就已经定型,唯一能够跃龙门的机会便是得到皇帝的青睐。


但她没有碰到这样的机遇,更没有成为“有地位”的人。我们所熟知的宫廷画师毛延寿因未被贿赂而丑化王昭君的传说只是一家之言,权且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期间发生的事情我们并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她作为一个“女人”想要熬出结果的心。


竟宁元年的一个春天,呼韩邪单于已经是第三次觐见汉元帝。这一次他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大汉能够赐给他一个汉人公主为妻子。


这在当时来看并不是奇怪的要求,自古以来就有通过婚姻来融洽政治关系的举措,可这对王昭君来说却不一般。元帝本意是随便找一个汉人女子作为政治筹码便可,大汉国力强盛,不必像高祖之时为了养精蓄锐而暂避锋芒。



王昭君不知道“可否”二字,只知道遵从一国之君的命令,如是而已。但这次的塞外之行让这位女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所作所为也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友好交流的一座丰碑。


以这样的第三者角度来看,她更像是换上了能跳舞的脚铐,疼痛是有的,但毕竟是新鲜的空气。



从“汉人”到“匈奴人”


在我们的眼里,王昭君出塞之事在民族大义上是值得钦佩的,因为她以相当程度的“牺牲精神”成全了中华民族的稳定发展。


她毕竟是汉人,初来乍到,肯定会比较抵触匈奴的社会风俗和自然环境,这样的客观影响因素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既然塞外的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她就只能努力改变自己,适应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


身为“宁胡阏氏”的她并没有在“大汉”的光环之下一帆风顺,毕竟匈奴之社会不同于汉族之社会,民风相差甚远。



呼韩邪单于娶妻的动机不是爱情,而是国之大局,那么王昭君就难免会沦为被利用的工具。她与丈夫生的儿子被封为右日逐王,可以说“混得不错”。


但“不错”是不够的,她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匈奴人”,抛弃过去的执念,“汉人公主”只是一个名号。要想让历史铭记她的名字,她只能选择接受这里的生活之苦,尤其是磨炼思想上的适应性。


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匈奴习俗中的胡俗中的“嫂婚制”,意思就是娶后母和嫂子规定,王昭君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就面临这样的选择。



不过,与其说是选择,还不如说是必须遵从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她没有向汉朝皇帝求情,而是选择了接受,做出了一个极其理性的决定。嫁给第一任丈夫的儿子后,她有了两个女儿,皆称“居次”。


女儿们的的命也不差,都被许配给了匈奴贵族,生活上衣食无忧。这个适应的过程并不容易,可以说充满苦味,但天下有什么甜是凭空产生的呢?正是这次经历让她与塞外的风沙相融在一起。



从小我到大我


是人都有私心,王昭君也不例外。从当初最开始的被迫外嫁到后来拥有一定地位的匈奴贵族之妻子,她起码比当初那个籍籍无名的宫女强上数倍。


但是,一个人除了私心还有对家国的情感,这是从出生开始就不会被抹掉的印记,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王昭君是一名“使者”,这个为汉匈友好交流而来的历史动机是极为高尚的。


在接纳并融入这个昔日陌生的环境后,她打算更进一步,向塞外的“蛮人”传播先进的汉人文化。



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王昭君教授匈奴人先进的农耕技术,制作更为便利的农业工具,还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通过这些举动让匈奴人更加了解汉族人民的形象。后来,两国之间的冲突相对较少,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这样的形容虽然有些许过誉的痕迹,但也恰恰反映了昭君出塞这个历史事件对于后人的强大影响。


她所做出的贡献在客观上助力了当时汉匈两国的和平发展趋势,这样的“大我”精神是值得被夸赞的。王昭君的后代子女也受此影响,为两国关系的交流而努力,被历史典籍所记载,名垂青史。



真实的历史很难被发掘出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破除不合理的传统认知。王昭君更像是一个民族间友好交流的符号,她本身的历史真实性虽无法确认,但却在侧面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向上的大集体。


王昭君苦不苦?我想是肯定有过苦的,但她的作为已经让她在凡人感受到的苦之外寻求到了幸福,这不仅仅是个人人生轨迹的转换,更是为民族奉献自我的壮举。

古代的王昭君出塞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说到王昭君我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王昭君是古代一位非常著名的公主,当时,王昭君为了汉匈奴的利益和长久发展,是牺牲了自己出使西域,从此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家喻户晓,人们把王昭君比作是英雄,成为人间的佳话。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很多人也是议论纷纷,有不少的人说王昭君出塞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从《西京杂记》到马致远的《汉宫秋》,经过一千多年的演绎,王昭君的故事被定型成了这样子:一个芳华绝代的女子被送到皇宫禁苑之中,却因为不肯贿赂画师而被丑化,不得皇帝召幸,独处冷宫。匈奴单于知悉了王昭君的天人之姿,发兵来犯,西汉不敌。王昭君为免生灵涂炭,自愿和番,却在汉番交界的黑水河投水自尽。

所谓“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然而,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们不断咏叹的平沙落雁的荒凉,昭君出塞的悲苦实在和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昭君怨不过是后世文人的穿凿附会。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于西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被选入宫,成了一名宫女。王昭君在汉元帝的后宫中呆了整整五年,这是一个女人一生中青涩却极为美好的年华,却只能以最卑微和痛苦的方式存在着。她不是皇帝的宠妃,不能在后宫之中呼风唤雨;她也无法做回寻常的女儿家,嫁一个如意郎君,儿女成群承欢膝下。她的一生似乎已经注定,注定在老皇帝呜呼哀哉后成为白居易笔下“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的《陵园妾》。“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如此,孤苦一生。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春天,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见大汉皇帝,并提出希望能娶汉家公主为妻。

和文学作品中演绎的匈奴大举来犯汉朝不敌正好相反。这个时候的匈奴经历了五单于争立,相互攻击绞杀的内乱,最终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为求自保而归附于汉王朝,郅支单于则被迫迁至西域之西。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汉大将甘延寿、陈汤追击至康居地区,歼灭了郅支单于。

如今,呼韩邪单于是以番属客臣的身份朝觐大汉天子的。而王昭君的身份也说明了这一点。在西汉王朝过去对匈奴的和亲历史中,都是将宗室之女以公主的身份远嫁漠北,这些女人实实在在都是刘姓皇族的金枝玉叶。嫁给呼韩邪单于的王昭君则不同,她只是掖庭后宫中一个籍籍无名的美人而已。这个时候的汉王朝已经无需用自己的皇女来笼络匈奴单于了。

十九岁的王昭君终于得以走出汉家天子的宫禁,以汉家公主的身份,并被尊为“宁胡阏氏”,她为呼韩邪单于诞下的儿子也被封为右日逐王。有着西汉王朝雄厚国力作为支撑,我们可以想见,王昭君在匈奴的地位是非常尊崇的。在匈奴,她可以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广阔世界,而继续留在汉元帝的后宫之中,她永远都是任人欺凌宰割的卑微宫女。

也许有人会说,王昭君国色天香,以前只是因为汉元帝不识得所以才未召幸。《后汉书》中不是有记载吗,呼韩邪单于辞行的时候,“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后汉书》的记载是真是假姑且不论,但有一点却是真真切切的,就在王昭君远嫁塞外的竟宁元年,汉元帝也驾崩了。即便汉元帝看上了王昭君,并将她留在身边,也改变不了她成为一名白头宫女,做一个悲惨的为先帝守陵的“陵园妾”的命运。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的时候,后者年岁已长,两人婚后两年,呼韩邪单于便去世了。这个时候,王昭君曾上书汉成帝,希望归汉。但汉成帝敕令王昭君“从胡俗”。

何谓“胡俗”?这里是指匈奴人的“嫂婚制”,即迎娶后母及嫂子的婚俗。在《汉书?匈奴传》中记载:“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直斥其“无冠带之节,阙庭之礼。”这大概就是人们同情王昭君的主要原因。后世文人甚至杜撰了依据匈奴的风俗,王昭君必须再嫁给亲生儿子,最后服毒自杀的内容。

匈奴的“嫂婚制”的确是讲究人伦大防的中原文明所无法接受的。但我们也需要知道,汉代的婚俗和后来被礼教压抑扭曲的男女关系差距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汉代的婚俗相当的开放和自由,没有女子节烈的观念,寡妇再嫁是寻常之事。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汉武帝的母亲王娡。

王娡原本是有夫之妇,年纪轻轻嫁给了金王孙,还生了一个女儿。然而,有星象家给王娡算命,说她贵不可言,自己会成为皇后,儿子还会做天子。于是,王娡抛夫弃女,进了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汉景帝的太子宫,后来果然一跃成为皇后,儿子刘彻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汉武帝。

对王娡的这段往事,若是换做后来的帝王家,一定是绝对不可告人的丑事,会想方设法地隐瞒。然而,西汉当时人可不这么认为。汉武帝做皇帝后,还专门到民间寻访自己同母异父的姐姐,并将她封为修成君,仪比长公主。

仪轨森严的皇家对男女婚嫁之事尚且如此开放,更何况民间?所以,若撇开“嫂婚制”婚俗来看,王昭君再嫁并非为世俗所不能容许。而且,在年龄上她和呼韩邪单于的儿子更为相配。两人婚后育有两女,被称作“居次”,意即汉朝的“公主”。两个女儿成年后都嫁给了匈奴大贵族。

今天,我们并没有只言片语的史料可以读到王昭君本人的内心世界,她所嫁的男人未必就是她心之所愿的人。而且,北地苦寒,衰草连天,满眼黄沙,羶肉酪浆,聊充饥渴;眼所能见,尽皆胡服异类;耳所能听,仅胡笳的的、牧马悲鸣而已。所以,我们并不能断言,远嫁塞外,逃脱了宫廷桎梏,拥有了一个女人正常人生的王昭君是幸福的。但我们可以从基本的人性去揣测去分析,寄身北地的王昭君至少比活在汉宫囹圄中的王昭君更幸运。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当然,活在文人骚客诗词歌赋中的王昭君更加伟大且崇高。

汉朝的历史: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历史故事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勿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由呼韩邪单于杀兄(攻打哥哥郅支单于)可见在那个时代亲兄弟明算账;权利的魅力无法挡。   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9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