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韩信为什么不听蒯通之言自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前言:韩信在帮刘邦成就大汉伟业之时,虽然位列王侯却也免不了遭到清算,在吕雉与萧何的联手下,韩信被诛于钟室之内,待刘邦平定叛乱归来之时,吕雉告诉他韩信的临终之言是:恨不用蒯通计!那么韩信的临终之言,如果按蒯通之言能统一天下吗?笔者以为不能!
影视作品中的韩信
蒯通为什么建议韩信保持中立?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韩信背水一战智除龙且,项羽此时与刘邦荥阳处于胶着状态,志得意满的韩信却在此时要求刘邦给他权力管辖齐地,刘邦自然不是傻子,在大骂韩信之际还是听从张良与陈平之言,封韩信为真齐王。一方面是安抚韩信,以防他背后捣鬼,比如隔岸观火,作壁上观亦或是背后使绊子。另外一方面也是稳住韩信,毕竟在攻占齐地之时,他手下还是有兵员的,可以稳住齐地不至于被反扑。
影视作品中的刘邦
而被刘邦认可的韩信在正式做上齐王之后,有手下蒯通建议他干脆独立,为什么?因为此时项羽也派人来游说,大体的意思是项羽为人比较大气,屡次放过狡诈的刘邦,你韩信给这样的打工太不值当。况且,此时刘邦还重用你韩信,正是项羽与刘邦抗衡才帮其挣来的前程,一旦项羽被刘邦打败,韩信的处境就堪忧了,毕竟耍赖是刘邦的拿手本事,不会善待韩信大将军,与其这样,不如和旧主项羽联合,除掉刘邦!对于项羽的为人,韩信怎么会不知道,所以果断拒绝来者的提议。
影视作品中的蒯通
那么韩信拒绝项羽,关键时刻又胁迫刘邦妥协自己的要权举动,那么韩信还有其他选择,那就是保持中立,因为在蒯通分析看来,韩信的能力就像天平上的重砝码,偏向谁则胜利的天平就倾向于谁,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蒯通的建议是韩信保命之法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於句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
说的是张耳,陈余两人与刘邦的关系,肯定要比韩信与刘邦的关系亲密多了,结果呢?刘邦为了天下大计,还不是妥协杀掉其中的一人?就忠诚度而言,韩信是从楚营去的汉营,都是在没有得到重用后出走的,有区别的地方在于,萧何及时追回韩信并且极力的推荐才能大放异彩,这样的忠诚度跟吴越之争的范蠡与文种两人如何?
影视作品中的蒯通
他们不照样被君王所忌惮?既然前有要权的僭越之举,后有功高震主之嫌,其结果将来是可以预见的,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做主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一争高下呢?
影视作品中的楚汉
为什么说即使选择蒯通之言,韩信也不能统一天下?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从这就可以看出韩信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可是他最后的选择是当刘邦的臣属,而不是自立为王。他选择放弃自立为王的原因真的是因为:自以为功多。实际上而言,是他韩信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他选择中立,势必要面临诸多因素,比如自己所在的齐地,不管是齐地的百姓还是与他一道攻打齐地的将士,都能心悦诚服地臣服于韩信?而且彼时存在的势力远不止项羽与刘邦,韩信有什么把握战胜所有的势力?
影视作品中的项羽
即使他能战胜所有的势力,这么大的版图地域,你韩信指望谁去管理?你的民心基础在哪?你的人才储备又在哪?你的管理团队又在哪?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大问题,不是简单的打天下这么简单。论勇猛,韩信比不过项羽。论收买人心,韩信比不过刘邦。既然一切都是高风险的未知道路,何不选择刘邦的臣属来得简单!
影视作品中的刘邦
结语:蒯通连续的谏言,不是说韩信全然没有反应,而是韩信知道事情的成功远比自己想象的要难,既然这样,凭借战功在刘邦阵营立足,又有何不可?
大家都知道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即解除了韩信兵权,改封为楚王。后来韩信被诬告谋反,又贬为淮阴侯。没多久,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弄斩于钟室,夷其三族。韩信这个英雄人物遭到如此下场,往往令后世之人同情。同情之余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韩信当初不拥兵自立呢?今天就借用司马迁的话来回答,韩信是个君子,所以没有拥兵自立。
据《史记》记载,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后,项羽因为部将龙且战败被杀而感到了恐惧,于是派盱眙人武涉前往游说韩信。武涉对韩信说:“天下人对秦朝的统治痛恨已久,大家才合力攻打。秦朝灭亡后,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刘邦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疆域,掠夺他人的封地,他的意图是不吞并天下不肯罢休。而且刘邦是一个不可亲近不可信任的人。如今您自认为和刘邦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活到今天,是因为项羽还在。可是如果项羽今天被消灭,下一个被消灭的就是您。您和项羽有故交,为什么不反汉而与楚联合呢?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岂不很好?
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羽,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刘邦授予我上将军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有今天。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却背叛,这不是君子所为,我到死也不会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对韩信说:“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众人心里只想着灭亡秦朝。而今,楚汉分争,天下无辜百姓肝胆涂地,父子尸骨暴露荒野,数不胜数。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制止刘、项分争,保全百姓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俗话说,苍天赐予好处却不接受,便会反受它的惩罚;时机到了不采取行动,反而要遭受祸殃。”
韩信却说:“刘邦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最终,韩信不忍心背叛刘邦,又自认为功勋卓著,刘邦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这之后刘邦被围困在固陵,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征召韩信。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刘邦会师,击败了项羽。可是,项羽灭亡之后,韩信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从以上韩信与两名说客的对话来看,韩信是持君子之心以望刘邦。至于说韩信市井之志什么的,完全是念着刘邦对自己的恩惠,一饭之恩尚思还报,如此一个人,你觉得他会拥兵自立吗?
后世之人评价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入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将者变复布置有几!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顾禽缚不已,族诛始快。‘从_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悯也。
韩信不拥兵自立是他的性格决定了的,韩信是国士无双,并非陈胜一样的野心家。史料记载韩信是贵族之后,尽管生活穷困潦倒也不丢掉他贵族的气质,用老孟子的话来说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韩信以兵家名士自居,最大的愿望就是施展自己的能力,在施展了自己的能力后,他最大的追求就是做汉朝的一方诸侯王。
韩信这个人骨子里是十分傲气的,因为他有睥睨天下的能力;韩信这个人脑子里有君子的标准,因为他从不同流合污。在项羽那里他作为一个普通士兵无法伸展,后来在大将钟离眛的引荐下成了执戟郎中。
以韩信之能,当一个执戟郎中显然不是他的追求,多次进谏项羽不听后,韩信西行入汉营。在萧何的举荐下韩信成了汉国大将军,统领全军作战!刘邦对韩信相当重用,也礼遇有佳,没有刘邦的话韩信就无法施展才华,所以韩信破齐后并没有坐山观虎斗,还是听汉王命令进攻项羽。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到韩信对于项羽的三分天下建议的回复如下: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幸为信谢项王!这里韩信就说了他不叛汉自立的原因在于:汉王刘邦对我深信不疑,委以重任;我叛汉自立是不吉祥的,就算我死了也不会改变忠于汉王的意志。
可见韩信是一个真君子,只不过刘邦是一个真小人,注定了韩信必死的结局。
蒯通也曾劝谏过韩信拥兵自立,趁楚汉相斗两衰之后,再出兵平定天下,自已当皇帝。齐王韩信的回复是: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君子,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愿意做对不起恩人的事。
皇帝之位韩信从来没有想过,他想做的只是汉朝的一方诸侯。最终结果是韩信的齐王爵位被夺,封为楚王,天下平定后又降为淮阴侯。当了侯以后韩信有反的想法了,但是没有反的实力了,最终被吕后安排宫女活活打死了,一代战神就此陨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8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华贤母园介绍陶母湛氏教子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