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包信镇地名典故

网络 2023-06-18 04:19:14

包信镇位于息县东北35公里处,北距新蔡县城20公里,106国道贯穿全境。东、北分别与淮滨县、新蔡县相邻,西、南分别与东岳镇、小茴镇接壤。全镇人口6万多人,总面积87.37平方千米。境内资源丰富,属淮河水系,主要有闾河、温大港、敞口港等三条河流,由闾河注入淮河。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为18.4℃。全镇物产丰富,名吃众多。包信镇闻名风味小吃有百鸡块、包信大饼、小猪肉、烩面、小磨油、地锅狗肉、油杠馍、剔骨肉等,在周边县、地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包信镇距汝南、新蔡较近,历代史书多称蔡州褒信而实为今息县包信镇也。包信镇,东汉析置为褒信县,元省为褒信镇,明、清称包信里,后简称包信。素有“乌临包张”之称,是历史上息县“四大名镇”之一。也是河南省三大古镇之一,与回郭镇、朱仙镇并列为河南省三大名镇。境内有息县古赖国文化园、赖国故城、叔颖公墓、赖王陵遗址以及龙王庙、开化寺(奶奶庙)、迎水寺、香烟寺等多处景点或古迹。1982年,叔颖公墓被确定为息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赖国故城被河南省政府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息县古赖国文化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包信镇党委、政府以“弘扬赖氏宗亲文化”为主线,依托区位、资源等独特优势,着力打造旅游乡镇。清嘉庆末年,陈湖村瓮代族长瓮广泰由于玩灯技艺高超,深受百姓喜爱。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嗨子戏特别红火,经常一演就能演十几天。每次到哪个村演出,人家都提前放着鞭炮老远迎接。历经“文革”和世纪末的戏曲萧条,陈湖嗨子戏在传承过程中也有中断过演出,但凭借家族传承的独特优势,总是能够迅速地起死回生,并顽强地活跃在广大的农村舞台。2010年嗨子戏成功申报了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5年,息县“嗨子戏”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息县省级“非遗”项目空白。截至2019年,息县咳子戏剧团每年仅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五演出,之后,大部分团员就外出打工或者到外地生活。由于演出收入少,必需的设备添置都需要经过反复斟酌购买,演出只能选择场面小的戏等,剧团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今息州谯楼存立有一块清道光二十七年的《重修东岳庙大殿拜殿后楼碑记》,碑文记载着包信是春秋时赖子国的所在地及其二千多年的历史沿革和当时当地的风土习俗。在包信同罗、傅两姓的有关人士座谈中,发现全镇罗、傅两姓无通婚事例,并有同一处祖地祭祀的习俗。根据以上事实和资料,通观包信镇的地理位置、出土文物和罗、傅两姓的习俗证明:今息县包信镇一带是春秋赖国的所在地。包信镇:早在新石器时期,包信镇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境内的蛤蜊山属龙山文化遗址(《息县志》1989年版)。西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周文王的第十九子,周武王之弟叔颖被封为子爵,为赖子国开国君王,在包信镇建立都城。在包信镇闾河大桥南1公里处,傅庄村境内的古城是古赖子国都城遗址。赖国故城遗址呈正方形,长112米、宽113米,有东西南三城门,城墙外有40米宽的城河环绕,现西南角城河被人工填平,其余都维护原地形地貌。在遗址地面上,散存着很多陶片。现搜集的器形有:鼎、鬲、罐等,纹饰分绳纹、刻划纹、指窝纹、附加堆纹。质地以夹砂灰陶较多,还有土黄色和黑色陶片。在城墙外围,有红烧土带环绕。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赖子国为楚灵王所灭,赖子国后裔子孙为纪念故国,改姓为赖,以国为氏。据史料考证,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历史上赖国封土建国的大好日子,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赖氏总会自2010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开始,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祭祀先祖叔颖公的吉祥日。秦时属颍川郡(《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汝南郡,春秋时沈、蔡二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领县十一:汝阳、上蔡、平舆、郾城、西平、吴房、朗山、真阳、新息、褒信、新蔡)。东汉建武年间置褒信县,后置褒信侯国。三国时期属豫州汝南郡。晋泰始二年属汝阴郡,永熙元年汝阴郡分新蔡郡,改属之。南朝刘宋八年改名苞信,南齐初属预州新蔡郡,北魏太和十九年新蔡郡治苞信。隋复褒信属汝南郡。唐属舒州,天佑元年改名苞孚县。宋归京西路蔡州。金泰和八年属息州。元废入息县为包信镇。明、清为镇。民国十九年(1930 年)设区,辖 7 联保 45 保。民国三十年(1941 年)撤区设镇,辖 20 保。1949年 2 月设包信区。1950 年 10 月区辖 28 个乡。1956 年 1 月建立中心乡。1957年 3 月中心乡改乡。1958 年8月乡改包信人民公社。1983 年 12 月人民公社改包信乡。1987年9月撤销包信乡改建为包信镇。北街村:因位于包信镇街北部而得名。姚庄村:清初,姚氏迁此建庄,故名姚庄。王庙村:因庙得名。清初,王氏迁此建庄,因村内有庙,故名王庙。徐楼村:因村委会驻徐楼得名。宋崇宁年间建村时,村中徐某在朝为官,故命名。徐家村:清光绪三十三年后,因徐氏人丁兴旺,又改名为徐楼。周庄村:明末清初,周氏迁此建庄,故名周庄。徐围孜村:清乾隆年间,徐氏迁此建庄,为防土匪,村庄周围建有围墙,故名徐围孜。姜寨村:清初,姜氏三兄弟由北方迁此建庄,为防盗匪,建庄时修有寨墙,故名姜寨。管楼村:别名赵马庄。明末,管氏从山西枣龙庄迁此建庄,并在村中盖有楼房,故名管楼。明末,赵姓、马姓从枣龙庄迁居此地,在此开荒种地、建造房屋,两姓人逐渐壮大,故又得名赵马庄。付庄村:清初,付氏在此建庄,故名付庄。朱围孜村:清道光年间,朱氏在此建庄,为防御匪害,村口修有寨门, 四周建有围墙,故称朱围孜。包庄村:清嘉庆年间,包氏迁此建庄,故名包庄。张郑庄村:清初,张、郑二姓迁此建庄,故名张郑庄。后楼村:清初,赵氏兄弟迁此建两庄,并盖有小楼,兄长建庄位于后面,故名后楼。马庄村:清初,马氏迁此建庄,故名马庄。腰庄村:清初,付姓在此建庄。因前边有个前楼,后面有个付楼,该庄位于中间,故名腰庄。邹楼村:清初,邹氏从外地迁到此地定居建庄,因村中盖有小楼,故名邹楼。王平楼村:清初,王平楼有一富户姓王,准备建一座高楼,因各种原因只建了一层,故起名王平楼。大李庄村:清初,李氏迁此建庄,因建庄早,人多庄大,故称为大李庄。香蒲园村:清初,马氏迁此建庄,该地有一长满香蒲的园子,故名香蒲园。您的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END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8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