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晋楚争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晋楚争霸是春秋时期的重头戏,晋国和楚国经历了城濮之战、邲之战和鄢陵之战,晋国三胜两败,大部分时间稳坐中原霸主之位。其实在这三次战争之外,晋楚之间还有一次精彩对决。这次对决,晋国不损一兵一将,走向了霸业巅峰。
春秋时期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晋楚争霸的焦点。可以说郑国的归属,决定了谁是春秋霸主。郑国夹在晋楚之间,确实很“滑头”,晋强则从晋,楚强则附楚。作为春秋霸主,是不能灭人国的,否则对争霸不利,所以郑国一直得以存在。
这不,晋悼公刚率兵收服了郑国,楚共王又出兵降服了郑国。晋悼公大怒,要再次出兵收服郑国。晋国大臣荀罃(智武子)说:“郑国就像一个泥鳅一样,楚军至则从楚,晋军至则从晋,要想让郑国安心归附晋国,必须让楚国疲于应付,也就是以逸待劳之计。”晋悼公问:“什么叫以逸待劳?”荀罃说:“国家军队经常出动,军队就会疲惫;诸侯国的军队经常出动,他们就会怨恨您,内疲而外怨,晋国怎么能称霸呢?不如将全国军队分为三部分,每次出兵只用一军,搭配各诸侯国军队。每次出兵的目的就是让郑国降服,不与楚军正面接触。这样我们以一军就可以牵制楚国全军,晋军可以多次出兵,楚国用不了几回就疲惫。这样郑国就会安心归附了!”我们读书读到精彩的地方,总会特别激动。小编读到这个地方,拍案叫绝,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计谋!这在历史上叫“智武子分军肆敌”。
智武子荀罃
晋国三分军队后,打算攻打郑国。宋国向晋国求救,因为楚国和郑国侵犯宋国,占领了偪阳城,作为侵略宋国的基地。荀罃带第一军打败了偪阳城,解除了宋国的后顾之忧。这年冬天,荀罃率第二军伐郑,此时郑国有叛臣作乱,荀罃轻松收服了郑国,凯旋而归。楚国听说晋国伐郑,派兵救郑,但是楚军到郑国时,晋军已经回国了。于是郑国又归附了楚国。
楚共王
第二年夏天,荀罃率第三军伐郑,晋军包围了郑国的四个城门,耀武扬威。郑国害怕,又降服晋国,与荀罃和各诸侯国在亳城(现在亳州)歃血为盟,晋国撤军。
楚共王听说郑国又投降了晋国,大怒,约会秦国一起出兵,一定要灭了郑国。郑国形势危急,国君派使者出城三十里迎接楚军,说:“晋军暴虐,屡次和宋国一起伐郑。如果不降晋,郑国就会亡国,那样就不能侍奉楚国了,所以郑国一直是真心事楚的。如果您伐宋,郑国愿意充当楚国先锋。”楚共王回嗔作喜说:“如果郑国真心服侍楚国,愿意和楚国一起伐宋,我也不会怪罪郑国的。”于是楚国和郑国一起攻打宋国,大掠而还。
宋国向晋国求救,这次又该第一军出动了,荀罃觉得时机成熟,楚国之所以联合秦军,是因为军队疲惫了。这次率领晋国手下十一国联军,兵临郑国城下。郑国一方面派使者降晋,一方面派使者去楚国求救,一场晋楚战争又要上演了。楚共王懵圈了,说:“晋国连连出动军队,难道不累吗?”楚王让大司马再次出军,可是楚国军队太累了,不能再次出动。于是生气的楚王扣下了郑国使臣。
晋悼公率领十一国诸侯驻扎在萧鱼这个地方,郑简公亲自到晋军军营中歃血为盟,世代归附晋国。晋悼公说,“你每次都是假意降晋,这次不会又骗我们吧?如果你再反叛的话,将会犯各诸侯国公怒。”郑简公说,“我已经派人告绝于楚,以后永不反叛。”于是晋悼公命令军队把在郑国劫掠的物资和俘虏一一放还,撤了虎牢关的戍军。郑简公泪流满面,说:“您这么真心待我们,就是畜生也会被感动的,更何况我了!”于是大出金帛,犒劳晋军。从此,郑国二十四年没有反叛晋国。
晋悼公
郑国的归附,让晋悼公登上了春秋霸主之位,也成就了晋国百年霸业的巅峰!
今天的社论带给你晋楚的三大霸权之战。希望对你有帮助。
晋楚争霸持续了100多年,其间发生了三大战役,即城濮之战、郫县之战和鄢陵之战。其中,金两次夺冠。后来,晋国在失国之战中又打败了楚国。到目前为止,世界局势大致分为晋国和初平争霸,晋国整体上还有些优势。但两国在百年竞赛中并不总是比拼硬实力,因为很多其他附庸国也会参与,所以软实力同样重要。正是因为晋的软实力强于楚,才带来了极致的优势。
空间
空间
从公元前632年的救宋到公元前506年的楚汉之战,东周127年的江湖主题就是争夺楚谨的霸权。在这样一个漫长的两个大国争霸的格局中,晋与楚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决战,分别是支之战、太之战、燕之战。
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领导诸侯联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从此统治了东周。在公元前597年的倪之战中,他从金人手中夺得了霸权。公元前575年,楚共王在鄢陵之战中被打败,楚国失去了霸权。因此,这三次战争是决定性的战争,改变了当时的国际局势,影响深远。
那么,这些改变了历史进程的战争有多大?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著作中,经常会宣称伤亡人数是几万甚至几十万。这个数字经常被现代人质疑:以当时诸侯国的生产力水平,真的能支撑几十万大军吗?至少在春秋时期,很少有附庸国能够提供三万以上的兵力。春秋时期,一个能达到“千倍之国”的诸侯国,已经是大国了。那么,所谓的“乘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两周后,战车成为中原统治者的主要战争装备。所谓“一骑”,指的是战车。一辆战车通常配备三个人:皇族丈夫,职责是驾驶战车;车开走了,职责是隔空出击,射箭;车辆右侧负责近战和清除战车障碍物。
此外,每辆战车后面还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步兵。但不同时期部署在战车后面的步兵数量差别很大。
记载一骑三兵七十二士卒。不过这种建立应该是战国时期才有,春秋时期不一定有。据陆军军官小斯图亚特李周称,第一集团军有12500名士兵。按千辆战车计算,西周的军队应该有3000辆战车,每辆配备10名左右的士兵。进入春秋以后,诸侯国承袭了周制,大体上保持了同样的建制。公元年记载,齐德和魏败亡后,派三百辆车和三千匹马去守卫曹。城濮之战胜利后,派4名英雄和1000名士兵到周王室祭祀楚桀。以上两个案例可以证明。春秋时期,三个战车兵和十个学徒兵是第一批部队。相比之下,春秋时期的倍增大约是战国时期的六分之一。
确定实力之后,再来讨论晋楚三大决战的规模。
空间
空间
公元前632年,楚国围攻宋国,引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
战前,在先轸的策划下,晋国成功地将秦国和齐国拉入自己的阵营。因此,金英由金、秦、齐、宋四军组成。明确记载金军作为称霸的主力,出动战车700辆。齐国在建军队3万,约2100倍。这次齐人不仅帮助了晋国,还报复了楚军入侵齐国,所以至少要派出三分之一的兵力,也就是七百人。此时的秦国是晋国的忠实盟友,实力与晋国相当,约有700人。金人来这里是为了解除宋朝的围困。当然,宋国人更不可能活在别人背后。结果宋的军队是当时的700倍左右。
国王营四州加起来总兵力不超过2800人,也就是36400人左右。
楚国的国力肯定比晋国强很多。早在齐桓公时期,他就率领四千多中原诸侯攻打楚国,但仍不敢与之正面交锋。由此可见楚的实力。难怪楚灵隐如此轻蔑,竟然敢违抗程春的命令,去晋国决战。
但就在战前,楚军内部出现了矛盾。
当楚王得知晋、齐、秦、宋结盟后,立即下令全军撤退。但殷顽固地不肯撤军,楚王很生气,故意少给他兵马。因此,跟随玉子军队的楚人只有来自西光、东宫和柔奥的六名士兵。
所谓西广,是董、二广的卫队之一,兵力30倍。东宫是楚国的皇太子。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受楚王管辖的次数只有60次,所以东部地区的士兵应该减半到30次。如果奥兹国的六名士兵是玉子家族的军队,一名士兵是30倍,六名士兵是180倍。另外,城濮之战中的楚军还包括沈和两个师,应该是围攻宋所辖的部队。被楚人灭的两个国家,沈贺,相当于陈、蔡,共约800军。所以参加城濮之战的楚军总人数在1000人左右。
楚联军中,陈、蔡为楚右翼,约六七百次。郑、徐是楚人,约八百倍。整个储君营的总兵力是2400、500倍。与金阵营相比,已经处于劣势。
单就硬实力而言,晋国的实力只有楚国的700倍,肯定弱很多。但通过与连横的结盟,成功统一了齐、秦、宋等强国,最终在城濮形成了对楚军的局部优势,并在这场霸权战争中大获全胜。总的来说,城濮之战还是弱者与强者的决战。
空间
空间
城濮之战,楚人虽然强大,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使得楚人王成失去了统治地位。然而这个遗憾终于在王子之战中弥补了。
公元前597年,太子之战爆发,晋人也是三路大军出动。城濮之战已经过去三十六年了。在此期间,晋国的军事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金的军队规模有变化吗?
公元前589年,在鲁、魏、曹的要求下,晋景公终于实现了李克发的愿望。起初,晋王只同意派700人的军队。这时,李恪答道:“这是城濮之战的建制。当时只有你英明神武,很多高官肃穆,才能大获全胜。与先人相比,我不配侍奉先人,故请求发兵八百。”这方面,鞍前马后,金军保持着同样的组织结构:中军300人,其他军200人。直到鞍战之后,中国的军队才改为300人,其他军队改为250人。
鞍马之战发生在鞍马之战之前,所以金军的组织结构比城濮之战强700倍。
称帝以来,前后七次出兵攻打郑,极大地消耗了郑的实力。公元前597年春,甄
虽然经过多年的战争,郑的实力已经不能和春秋初期相比,但是楚人要想以不足千人的兵力征服郑这样的强国,还是打不赢的。但在楚庄王统治初期,楚西南的白蒲、山戎、郭勇等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使他在中原北方争霸时不敢带兵出征。所以讨伐郑,军中约有数千人。
此外,在攻郑期间,楚还称了唐州。关于唐朝的实力,史书记载很少。但在倪之战中,唐国作为楚军的左翼,孤军与晋国的上军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唐的军队应该走200次。
楚左240次,右军也应如此;为了能够对抗金人,中国的军队大致保持了三四百倍。因此,郑下西洋损失消除后,楚军参与淠史之战的总次数约为900次。
这说明在太子之战中,楚国的综合实力还是占了上风。然而楚军已经连续奋战了三个月,而晋军虽然小夜曲,却在安心等待。所以晋人敢于争权夺利。后者拥有近1000人的军队,只派出了700人。然而,由于晋军内部的矛盾和矛盾,最终通过劳逸结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上一次与晋、楚的大战是鄢陵之战。
炎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75年。鞍战之后,军制又发生了变化:除了中国的军队,上军和下军之外,又增加了一支新军。按照马鞍战役的结构,中国300人,其他军队250人,总兵力1050人。金派第四路军攻打郑。
空间
空间
此外,为了对抗强大的楚军,晋人还向齐国、魏国、鲁国求援。但吕成功因担心母亲与叔父孙巧如谋反,未能出兵。三分之一的兵力被派出,应该还是700倍。魏文公去世那一年,郭威国力达到300倍。吞并郭兴后,实力也有所恢复。这次是兵力的200倍左右。这样一来,金人原本预计总兵力会达到2000人左右。但鄢陵之战是在军阀的帮助下正式打响的,所以这场决战实际上是晋军单独对抗楚、郑联军。
楚国自有强大的实力,再加上曾经的“霸王”郑的帮手,应该是占了上风。
然而此时东周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在晋景公时,晋人就在楚东南支持吴。此后,吴人攻楚一年。结果,吴镇压了大量有生力量。
尽管如此,晋人在战前普遍惧怕战争,并多次劝阻说:“楚国有中国的政治家,但能与之抗衡的人太多了!”这时,钟白被三营迫害致死,他的儿子钟白逃到楚国劝降楚人。这次晋国虽然派出了庞大的军队,但是强大的楚军在亳州犁的帮助下还是处于劣势。
这样,在鄢陵之战中,楚军的总兵力仍然超过了金军。以淠之战的规模来衡量,楚军的实力保持在1000倍左右。
鄢陵之战,郑没有组建独立的军队,说明这一次郑的兵力少,只能作为楚军的补充。因为郑军不可能是8金军的一翼,说明郑仁的军力规模只有200倍左右。一方面,长期的霸权战争大大削弱了郑在四战区的实力。另一方面,由于背叛了晋国,宋的两个盟友鄢陵和晋国的先头部队相继与郑作战,使郑无法分兵过多地帮助楚军。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的总实力是晋国的1200倍。
然而,尽管军队优势明显,但楚军的战斗力却极不平衡:郑屡战屡败,元气大伤
空间
鉴于楚军的虚弱,金人在前楚人苗的建议下,采取了“跑马于田忌”的策略:将晋国中央军的精锐部队调至左右;晋军左右两翼击败楚军两翼后,四军集结攻击楚军。紧紧抓住楚军的软肋后,晋国在第三次决战中再次获胜。
鄢陵之战后,晋楚之间没有大的争斗。在随后的晋国丧期中,于迅的“三师四军”战略导致了楚国的灭亡及其统治地位。两国没有直接决战。
从这三次决战的规模来看,城濮之战规模最大,鄢陵之战次之,郫县之战最小。为什么称霸127年后,这场决战的规模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越来越大?
在城濮之战中,楚谨之间的硬实力差距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然而,晋文公的软实力资源无法与王成相比。打着“尊王拒洋”的旗号,楚在中原的盟友很快被金人瓦解:曹、魏短时间内被金人攻下,鲁败退,郑三心二意辅佐楚军,东周的其他强国如齐秦等,都被用一些小伎俩轻易拉入联盟阵营。双方的实力赋予了阿津战前在当地的军事优势,最终成功称霸东周。
金灿之所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因为它拥有强大的硬实力,而是因为它拥有远胜于楚国的软实力。
正因为如此,中原诸侯在晋襄公之后疏远了晋国。这导致了晋国在历史的战役中被迫与楚军孤军作战,从而使晋国第一次失去了霸主地位。这是两个大国差距的真实体现。没有盟友的支持,晋国的软实力优势已经丧失,晋国无法单独与楚国抗衡。直到鄢陵之战,晋国再次在霸权战争中占据主动,吞并车地鲁国,在马鞍之战中攻打齐国,在战略上支持吴楚为敌,等等。
这就是楚谨决战规模不增反减的根本原因: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双方的硬实力,而在于双方的软实力。谁能赢得更多诸侯国的支持,谁就能称霸东周。
话说,春秋中期,晋楚之间曾爆发过一场著名的邲之战,此战中,楚庄王亲率楚军击败晋军,问鼎中原。但是,获胜之后,楚庄王却拒绝了楚将潘党的记功申请,反而给其讲了一番大道理。
先来看晋楚之间的邲之战,由于晋国稳居中原霸主,而雄心勃勃的楚庄王,当然也要北上争霸一番。又因郑国两头挑拨,便成了邲之战的导火索。不过,楚军众志成城,而晋军将帅不和,主帅荀林父资历不够,难以服众,一群骄兵悍将自然在战场上总要捣鼓点事儿。
先是中军佐将先榖擅自带着部队渡河南进,引得大部队全部渡了河;后又在和谈尚未完成之时,晋将赵旃再次挑起战争,搞得两军大战一触即发;最终由于荀林父经验缺乏,临阵慌了手脚,居然喊出?先济者有赏?的口号,这相当于让士兵们抢着渡河啊,将本就混乱的晋军阵营再次搞得一团糟,最终惨败而归。
不过,楚庄王率领楚军只追击到邲地之后,便下令停止追击。这一奇怪的举动,在后来与楚将潘党的一席话中有了解释。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楚庄王霸业中反映出的军事思想止戈为武的战争观。
当楚军在邲之战中击败晋军时,楚将潘党向楚庄王建议?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集中埋葬晋尸,筑为土丘,并在顶上建木记功)?,认为?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庄王批评潘党不懂武功意义,他说,?夫文,止戈为武(从政治上讲,武功就是以战止战)?,这相当于下了秘不记功的指令。
接着他引用了《诗?周颂》有关周武王灭商后进行偃武修文的章句为例证,说明武功之意,然后总结性地提出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夫武,禁暴、戢(j?急)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
这些话的意思是:所谓武功,就是凭借强大的武力,通过战争手段,像周武王那样,制止别人使用暴力,使战争不再发生;使自己统治地位得到保持;使功勋垂之永久,使民众安居乐业,从事生产;使上下和睦共处,安定团结,使经济得到发展,保障统治集团财用不匮。这样才能使子孙后代不忘大功。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能够认识到战争本身并非目的,只不过是达到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并从哲学的角度将它抽象为?止戈为武?,的确相当可贵。它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战争理论的宝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4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