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公元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灭东吴,一统天下,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蜀汉是最先灭亡的一方。公元263年8月,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对于魏灭蜀之战来说,本来会是一场比较胶着的战役。但是,邓艾偷渡阴平,顺利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那么,问题来了,蜀国拥有山川之险,为何司马昭还是先灭蜀汉,而不是东吴呢?
一
首先,对于蜀国的山川之险,李白曾在《蜀道难》中表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于李白来说,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在《蜀道难》中,李白指出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果然,在魏灭蜀之战中,姜维等蜀汉将士退守剑阁,就成功阻挡了钟会率领的10多万大军。如果不是邓艾急中生智,想到了偷渡阴平的策略,钟会大军很可能就要因为粮尽退军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东吴来说,长江之险比起山川之险,实际上就比较容易跨越。况且,长江实在太长了,东吴也不可能在长江的每一个地方都布下重兵,这让曹魏大军显然可以有机可趁。不过,即便如此,司马昭还是选择先发动魏灭蜀之战。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二
一方面,这是因为在蜀汉后期,邓艾等人多次击败姜维,给了司马昭消灭蜀汉的信心。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却没有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姜维死伤甚多。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场战役之后,姜维在蜀汉上下遭遇了非常大的压力,乃至于姜维只能效仿丞相诸葛亮,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沓中。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姜维北伐中原不仅难以取得战绩,反而让蜀汉损兵折将,这在司马昭看来,无疑是一个消灭蜀汉的良好机会。
更为关键的是,因为姜维北伐的失利,蜀汉内部也呈现出分崩离析的态势了。在蜀汉后期,宦官黄皓弄权,更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将军阎宇。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刘禅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种麦。除了姜维和宦官黄皓之间的矛盾,姜维北伐还遭到了诸葛瞻、董厥等人的反对,也即在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人看来,姜维北伐损耗了蜀国的国力,应该夺取姜维的兵权。凡此种种,导致姜维只能留在沓中,不敢回到成都。如果不是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内部很可能爆发更为严重的内讧。
三
相对于内部矛盾重重的蜀国,吴国反而保持着比较平稳的局面。太平三年(258年),孙綝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在除掉权臣之后,孙休这位皇帝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相对于比较平庸的后主刘禅,孙休显然可以称之为一位贤明的君主了。因此,从司马昭的角度出发,自然更愿意进攻蜀汉,而不是东吴了。
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虽然蜀国坐拥山川之险。不过,攻打蜀汉的话,只需要调动步兵、骑兵就可以了。但是,进攻拥有长江之险的东吴,则需要建造船只了。在汉末三国时期,打造船只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消灭东吴的话,因为派出的兵马至少需要20万人,这意味着曹魏需要至少半年的准备时间,以此打造船只并训练水师。所以,非常明显的是,攻打东吴的成本相对较高,花费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但是,攻打蜀汉的话,则相对简单和容易了。
四
最后,早在公元222年的时候,曹丕就三路进攻东吴,意图消灭对方。在这场战役,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大破吕范 ,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桓濡须一路击破曹仁。但是,因为天气、水土不服等因素,曹丕三路伐吴之战,最终没能取得成功。而这,无疑会对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造成影响。对于东吴来说,要比曹魏更加熟悉水战,这让司马昭不敢轻易发动消灭东吴的战役。除此之外,司马昭的身体状况,也是他先发动魏灭蜀之战的重要原因。景元五年(264年)三月三十日(公历5月2日),因为消灭蜀汉的功绩,魏元帝曹奂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在魏灭蜀之战结束的两年后,司马昭就病逝了,这意味着在发动魏灭蜀之战前,司马昭就很可能身体有恙。前面已经说过,进攻蜀汉的话,不需要太长的准备时间,但是,进攻东吴的话,建造船只、训练水师势必要耽误太久的时间。对于司马昭来说,无疑希望在生前就能实现消灭蜀吴一方的目标,从而为司马炎建立西晋奠定良好的基础。于是,基于以上几个原因的,考虑,司马昭在公元263年8月果断发动了魏灭蜀之战。不过,司马昭可能想不到的是,蜀汉灭亡的17年后,西晋才发起了晋灭吴之战,从而彻底结束了三国鼎立的时代。
我认为蜀国真正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英才的逝世,有着一个昏庸无能,坐享其成的皇帝,以至于最后在战乱时都没有智者出谋划策,武者顽强拼搏出来抵抗,蜀国也就真真正正名存实亡了。
其中蜀国地位稍次皇帝的是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国操心,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早期的诸葛亮年轻气盛,帮助蜀国各种的出谋划策,将蜀国真正的打造成了强国,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因为刘备的病逝,刘备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也没有想过安安心心过晚年而是细心的教导刘禅,可刘禅就是一位十分愚蠢的人,那么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也会直接导致国家的兴盛兴衰。
诸葛亮心中也明白蜀国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鼎盛,只能够走一步看一步了,直到自己亲自率领大军不停的北伐,他也是清楚不会成功,但是不成功也没办法了,因为仇必须报,所以自己最后拼了自己的老命去北伐,直到燃烧尽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棵稻草。
马超的病逝,黄忠的病逝,赵云的寿终正寝,关羽被吴国所杀,张飞被自己的部下砍掉了脑袋,一个又一个大将燃烧尽了自己的生命,都是为了强大蜀国。最终的蜀国也是因为没有了才人而逐渐的落败,逐渐的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综上所述,蜀国的灭亡是许多才人的逝去,而之后没有可以站出来挑大梁的人。统治者的昏庸进一步促进灭亡,让敌国有机可趁灭掉蜀国。
1, 蜀国先亡的最大原因,恰恰是它所倚重的自然天险。雄伟的剑门关,险固的崇山峻岭,在为蜀国君臣提供庇护的同时,也像一口井,遮住了他们的目光。他们就像那井里的蛙,认为这井是那么的严实,那么的安全,他们看不到外面还有两个强敌在虎视眈眈,看不到强大的曹魏正在为征服蜀国磨刀霍霍。盆地,给了他们心理上的极大安全感,也泯灭了他们励精图志的进取心。这种感觉,让他们的目光变得短浅,短浅到只能看到眼前的繁华,却看不到不远处的杀机。
2,蜀汉内部不和,矛盾太深。因为蜀汉是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因为有矛盾,所以不团结。不团结则力不及,自然要灭亡。
3,战事过多。诸葛的“五伐魏国”,姜维的“九出中原”。从而导致人民甚苦。
4,黄皓弄权,宦官干政
5,刘备用人唯亲
6,不培养人才
7,诸葛亮之后蜀国政坛后继无人
8,国弱、税重,牛人太多
小说《三国演义》的创作蓝本就是三国时期真实历史。所以说《三国演义》可以在人物的能力上出现杜撰情况。但是大致的历史方向罗贯中是肯定不会杜撰的。如果罗贯中连最基本的三国历史走向都篡改的话。那么《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大的名气。《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虽然在人物细节上做了很大的夸大杜撰。但是在整体的历史框架上基本符合真实历史。而历史上蜀汉是首先被曹魏灭掉的,所以小说《三国演义》中蜀汉也是首先被灭。
历史上蜀汉首先被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首先蜀汉连年征战并且毫无成果。整个蜀汉的国力实际上已经被消耗的非常孱弱了。而东吴一直都在修养生息。整个三国之中蜀汉成了最弱的一股势力。“柿子捡软的捏”所以曹魏率先进攻蜀汉。而且据史料记载,蜀汉灭亡之时人口不足百万,而当时吴国却有230万人口。可见诸葛亮无度的征伐对整个国家影响有多么的大。
其次就是相对于东吴来说,蜀汉会更加容易讨伐。曹魏阵营主要多是北方人。北方人多不善水。而且当年曹操的赤壁之败一直都是曹魏心中的痛。而三国后期东吴又占据了荆州要地。使得曹魏进攻东吴会更加的困难。所以曹魏就率先灭掉更加容易进攻的蜀汉,在以举国之力击败东吴。这样的做法最是稳妥。因为如果曹魏进攻东吴的话,很可能会导致战局出现僵持,而这显然是不利于曹魏的。而蜀汉还有可能借机偷袭,风险太高了。
最后,那就是曹魏认为蜀汉的威胁比东吴大的多。因为自古以来历代王朝都没有从南方发迹的。几乎所有的皇朝都是有北方人建立。而且东吴的孙权一直以来都是抱着看戏或者割据一方的打算。东吴并没有展现出想要夺取天下的野心。反观蜀汉则不同,蜀汉一直以来都展现出夺取天下的野心。而且一直以来和曹魏都是互相直接征伐不断。所以曹魏对于蜀汉的警惕性那是相当的高。正好后期蜀汉国力衰弱,曹魏趁机一举灭掉了蜀汉铲除了大敌。
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蜀汉内部不和,矛盾太深。因为蜀汉是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看过易老师讲座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即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随刘焉,刘璋父子到蜀的东州集团,益州土生土长的本土士族——益州集团。而这三个集团的分利又是不均的。
最初,利益都在益州士族手中。后来,刘焉入蜀,就改了。变成东州集团第一,益州集团第二。而当刘备入蜀,就变成了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益州本土士族从“一等公民”,变成“三等公民”,心里肯定不爽。自然会搞一点小动作。其中性质最“恶劣”就是宣传“魏当代汉论”。
东汉末年流行着这样一句政治民谣:“代汉者,当途高。”就是:取代大汉的,一定是正当大路又高大又魁梧的。这句很早就流行了。而益州学术界的解释就是“当途高”就是魏。最早提出这种解释的是益州大学问家周舒。他的这种说法在蜀地流行甚广。《三国志·周群传》记载:乡党学者私传其语。而且谯周(就是后来劝刘禅投降的)还拿刘备父子的名字做文章。他说,备,具备。就是“足够了”。禅,禅让。就是“让出去”。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就是蜀国灭亡前一年。刘禅宫中大树无故折断,他又在柱子上写了一条“反动标语”就是“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广韵·豪韵》曰:“曹,众也,群也”。所以,“众”就是曹。“魏”通“巍”,有高大之意,所以大就是魏。具就是备,授就是禅。这句话就是,曹魏啊,你又众多,又高大,天下人都盼望着汇集到你那里。蜀汉啊,你们一个已经足够,一个准备禅让,还有什么“后来人”吗?
虽然他们这都是牵强附会,强词夺理,但是当时兴这套,人们也吃这套。所以后来蜀汉灭亡,人们都说谯周算的准,(《三国志·杜琼传》,咸以周言为验)。其实,哪里是算的准,而是他们盼着蜀汉灭亡,曹魏胜利。所以后来魏国进攻谯周力主投降。原因就是“分利不均”。
因为“分利不均”,所以有矛盾。因为有矛盾,所以不团结。不团结则力不及,自然要灭亡。虽然诸葛亮执政期间曾有过一些措施,但都于事无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战事过多。诸葛的“五伐魏国”,姜维的“九出中原”。从而导致人民甚苦。《三国志·谯周传》记载: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因为打仗是很需要钱。而这些钱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榨取。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蜀记》刘禅投降时,蜀国人民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人,军队十万二千,官吏四万。平均每九人养活一个士兵,每七户供奉一个官吏。蜀国人民实在负担不起了!只是因为诸葛亮以身作则,蜀国官吏比较廉洁,蜀国才没有很快垮台。
当然,还有一些原因。如黄皓弄权等等。这里不一一说了。只说些我认为重要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9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