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末天灾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起明朝有哪些奇怪的事情,很多人都会吐槽明朝有好多奇葩的皇帝,明熹宗是个木匠,明武宗自封大将军,明世宗沉迷修仙不能自拔……当然这还不是最奇怪的事,明朝相比于其他朝代,最奇怪的事情是明朝后期的天灾特别多,甚至有人说"明朝毁于天灾"。
嘉靖大地震
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我国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了一场高达8级的特大地震,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严重受灾,由于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来不及逃生,人们也没有发现前兆,同时房屋的抗震性能极差,受灾的地方又是人口稠密地区,死亡人数高达83万人,是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冬天,百姓流离失所,灾后不少难民被冻死、饿死,同时谣言四起,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小冰河时期
明朝中期,气温骤降,明朝的气数随着这次降温而消耗殆尽,此次降温持续时间很长,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结束。夏天大旱和洪涝同时出现,冬天极度严寒,中国封建社会以农耕为主,恶劣的天气对农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粮食产量骤减,各地爆发饥荒,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频繁南下,大范围的战争和饥荒摧垮了明朝。
天启大爆炸
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爆炸事件,爆炸范围波及2.25平方公里,死亡人数高达两万人,场面十分惨烈,此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两万吨当量的TNT爆炸,对明朝经济造成重创。
爆炸除了巨大的声响和黑烟,还有两个十分离奇的地方,一是所有尸体呈现一丝不挂的怪状,二是这么大的爆炸竟然没有出现任何焚烧的痕迹,由于这些问题无法解释,天启大爆炸和印度死丘事件、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合称为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大鼠疫
崇祯六年,山西爆发鼠疫,此前山西已遭遇多次灾害,百姓连肚子都没法填饱,更无钱治病,鼠疫未能得到控制,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到处传播,鼠疫日益猖獗,最后传到了北京,北京城死亡人数比例高达五分之一,百姓活在一片惶恐之中。
此次鼠疫是由于气候异常造成的生态破坏引起的,同时伴随的还有旱灾和饥荒,造成了旱灾、饥荒、鼠疫的死循环,大明王朝一蹶不振,再无翻身之日。
虽然说历朝历代都有天灾,但是不得不说明朝遭遇的天灾是最多的,而且灾情十分严重,这么多的灾难同时出现,显得十分离奇,对于落后的封建王朝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看来老天爷也不愿帮明朝,有一个词语叫做"天灾人祸",天灾频繁导致人祸加剧,明朝内部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同时在东北方向又遇到了努尔哈赤这种百年难得一遇的猛人,导致明朝快速灭亡。
一:天灾该不该背锅?
说起大明王朝亡国的原因,一个常拉同情的观点,就是明末天灾惹的祸。
梳理下明末的历史,天灾频发的场面,破坏力确实强大,不但闹得大批饥民造反,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席卷全国,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更陷进了双线作战的泥潭,终于在左支右拙里悲情亡国。好些历史爱好者们说起这事,一把鼻涕一把泪:不怪大明不努力,就怪命太苦,摊上这糟心的灾荒。
那这命苦的天灾,该不该为这悲情国运背锅?恰恰是明末农民战争前后,另一些奇特的现象,却给出不同了思考。
明朝天启七年时,《楼山堂集》记载,明朝学者吴应箕路过河南时,看到了匪夷所思的一幕:那年的河南风调雨顺,本该是家家户户种田忙的好时节,可河南真阳地区,那些堪称“膏腴之业”的肥沃土地,竟然清一色都成了荒地。周围四十里全是“荒茅白草”。再一问更吓一跳:真阳地区百分之九十的耕地,都是这么荒着。河南其它地方呢?种地最积极的州县,也常荒了一半以上的土地——年景再好,土地再肥,就是不种地!
风调雨顺的年景,大明朝的农民,竟然有不肯种粮的事?如此奇现象,能叫天灾背锅?
事实上,这类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却恰恰带出了一桩导致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亦是明朝数十年如一日作死的人祸:粮食危机!
二:大明朝的粮食去哪了?
其实,当1368年,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朝时,对“粮食安全”的意义,这位帝王并不曾马虎。明朝开国后,几乎是以国家之力抓农业。三十年不到,就把农业产值拽到了数倍于宋元的高度。还有遍布全国的“预备仓”等粮仓,粮食储量到了“宇内富庶”的地步。发展到十六世纪末“张居正改革”时代,大明朝的府库依然粮满仓,单是太仓等部分粮仓,储量就超过千万石,足够支用近十年,“家底”相当厚实。
这雄厚的粮食储备,正是明朝三个世纪,维护安全的“防火墙”。
但是,就是在张居正去世后三十年,即万历皇帝在位晚期起,越来越多的大明官民们,都开始感受到一个恐怖事实:大明朝,越来越缺粮食了。
首先是军队,无论是北方的边军,甚至东南的水师,缺粮都越发严重,一旦粮食供应不上,明朝的做法,就是简单粗暴的裁撤。以明末名将卢象升的话说,明军每次列队,都是“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缺粮到这个地步,谈何战斗力?
如果说军队的缺粮,还有腐败等因素。那么民间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且不说北方各省,粮仓早就见底,以万历晚期很多官员的奏报说,华北地区昔日储备雄厚的预备仓,最多也就存几百石粮食,有的竟都荒废成了破屋,进屋瞧见的都是耗子。发展到天启崇祯年间,情况当然更糟。为什么明末每次饥民起事,动辄就席卷一片?皆因周边的官仓,基本都没几颗粮!
那么物产丰富,天灾相对少的南方呢?比如号称“鱼米之乡”的江南,粮食价格就疯狂暴涨:以明末清初学者陆衡估算,明朝万历晚期时,苏州的米价也不过是每石半两白银,但到了崇祯年间时,就暴涨到了每石一点五两白银。几年后的崇祯十三年,更疯涨到每石三点六两白银。如此暴涨速度,自然引得民怨沸腾,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三年里,江南发生了多次抢米暴动。这个昔日大明朝的“粮仓”,也被粮食问题,折腾到混乱不堪。
而在决定明朝生死的松锦之战上,为什么明王朝会在战场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贸然下令更改作战计划,提前与清军决战?如此无脑的决定,也是因为当时明朝的粮食供应,已经濒临极限。所以才有了转胜为败的扼腕结局,以及接下来的悲情沦亡。当作为“防火墙”的粮食储备,已经土崩瓦解。大明朝的崩盘,也就没有了悬念!
那么问题来了:在明末天灾等考验到来之前,明朝的粮食都上哪去了?
这事,还是回到明朝天启年间的奇怪现象:为什么在风调雨顺的河南,农民们宁愿离乡背井,远走他乡打工讨生活,也绝不种地打粮?其直接原因,就要说说明朝十六世纪那场重大改革:一条鞭法。
三:漠视粮食安全的后果
在张居正启动“一条鞭法”前,明朝的粮食安全,已经暴露出隐患: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可以给“预备仓”提供储粮的“官田”越来越少,国家收取赋税的土地也更少。以至于嘉靖帝驾崩时,明朝太仓储粮,竟然到了一个月都维持不下去的地步。所以才有了张居正痛下决心的一条鞭法,一边清丈土地,一边折合银两征税,同时用各种手段充实粮食储备。十年苦心改革,终于又换得大明朝粮满仓。
可是,当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土地清丈戛然而止后,名存实亡的一条鞭法,却给明朝粮食危机挖下大坑:发达的明朝商品经济,火热的城镇化,给农民提供了更多机会,大批农民扔下土地进城。那农业赋税呢?既然折合银两征收,自然不必种地打粮,到时交白银不就行了?
而这被万历弄成四不像的“一条鞭法”,更藏着大隐患,以明朝名臣于慎行在《谷山笔尘》里的感叹:明朝的“条鞭”征税,其实给了地主商贾们更多“甩锅”赋税的空子,结果就是“农困而商宽”。不堪负担的农民们,必然会扔下土地逃走。天启七年,河南那“荒矛白草”的景象,就是缩影。
此时东南发达的商品经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兴城镇,也给离开土地的农民们,提供了赚钱的好去处。于是就有了明朝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里的生动记录:“今一甲所存无四五户,则空一里之人,奔走络绎于道路。谁复有种田之人哉。”普通的村子,都见不到几个种地的,全涌进城里打工了。
人们常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人生观,但是如果把这个?天?理解为大的气候变化的话,有时候说的还真有道理。在超级自然灾害下,人类真的很弱小,甚至连心理、政治、经济、文化都被这种灾难所操控,难以抵挡。我国曾经最大的一次天灾,就导致了数亿人死亡,国家改朝换代,如果不是那次灾难,现在中国的人口可能已经20亿!
明朝是我国一个相当繁荣的时代,由于国家采取非常宽松的税收政策,明朝的商业、手工业以及与此对应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明朝王文素的《算学宝鉴》当中,连微积分的雏形都已经被研究出来了,人们生活幸福,后来清朝的人回忆那时的幸福生活写诗道:
?忆昔村民千百家,门前榆柳荫桑麻。
鸣鸡犬吠满深巷,男舂妇汲声欢哗。
神宗在位多丰岁,斗粟文钱物不贵。?
可见当时的明朝老百姓过得都很不错。虽然由于明朝的低税收导致明朝国库经常亏空,但是它的低税收政策却也造就了民间经济的空前富裕,是典型的国穷民富。明朝巅峰时期,人口接近1亿,有的人则估测当时人口达到了2亿以上,这些人口如果没有后来的灾难,自由繁衍的话,现在估计有20亿了。
然而,一次超级自然灾害降临了,可以说这次自然灾害毁灭了明朝,也毁灭了中国人几百年的幸福生活,从此只能过着极度贫乏的?灾难期?生活。这个灾难就是明朝小冰河气候,表现为整个亚洲气温骤降,广东等地都开始下雪,夏天则洪涝严重,引起了全国乃至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动荡。
小冰河期首先影响到的还不是明朝,而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他们无法在自己的土地上生存了,极度的低温让牛羊死伤惨重。没有粮食储备的他们,为了生存,发起了对长城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哪怕明知必死,也要争取南下来获得一丝希望,这给本来税收十分不足的明朝加上了沉重的军事负担。
而明朝内地也受到了气候的直接影响粮食减产。异常的气候导致河北河南,陕西甘肃这些北方省份几乎颗粒无收,与此同时,由于辽东战乱,明朝不得不向这些颗粒无收的百姓加税。这就是引发全国性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既不是因为崇祯的昏庸,也不是因为官员的压榨,而是气候乱了。
与此同时,低温导致了疾病的流行,在明朝的华北地区,鼠疫、瘟疫大规模爆发,连京城附近都大量的感染。这一方面导致明朝为了救灾必须再一次增加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让明军的战斗力大大下降瘟疫可能直接把一支队伍消灭掉,这些故事可以在电影《大明劫》当中看得到。
天灾的同时还导致了人祸,为了争取生存,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大规模南下与南方的明朝发生战争,甚至故意进行屠杀来减少粮食压力,双方死伤惨重;而明朝内部为了缴纳辽饷,也不断地欺压百姓,来勒索他交出来自己的保命钱;走投无路的百姓于是开始化身农民军他们也是人祸的一部分,农民军为了裹挟更多的人,往往到一个地方就把那里的房屋烧毁,粮食抢光,使得当地农民不得不加入他们的队伍。
就是因为这样的连贯作用,整个明朝、整个亚洲都陷入了动荡当中,甚至欧洲都因此而受到影响。1570年,欧洲产生了巨大的粮食危机,因此人们加强了对犹太人的敌对活动;同时期,日本爆发大规模的民变。正是因为这样一场超级灾难,中国人口锐减,清朝初年,全国总人口的规模已经下降至1000万到3000万左右的水平,那时候 的人们还因为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得不吃红薯度日。
古人云:神州陆沉。并非虚言,神州陆沉确实是因为整个大陆的气候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天象的改变进一步作用于世俗的国家、政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天人感应?吧。
明朝灭亡于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明末,天灾人祸不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爆发农民起义。李自成加入高迎祥队伍。1643年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1644年正月李自成称帝,国号为大顺,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二月李自成率军东征伐明;三月攻占北京,大明作为一个全国性质的统治结束。
1644年,明思宗自缢于北京煤山,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随后,满清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之后明朝宗室在南方重建大明,史称南明,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亡,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时期结束。
扩展资料 南明灭亡: 明朝历史(1364—1683年)即中国明朝以及南明和明郑时期的历史,属朝代专门史。从朱元璋建立西吴政权到明郑台湾被清军攻占,明朝前后延续319年。
明郑灭亡: 明郑时期(1661年—1683年)又称台湾明郑时期,是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郑成功于1661年在台湾建立的郑氏政权,共历五王、前后二十二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历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6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