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连环画喜欢我 就关注→)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标题下面的蓝色字体“历史故事连环画”,再点击“关注”,
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新文章了。................................................................................
................................................................................
................................................................................
................................................................................
................................................................................
................................................................................
................................................................................
................................................................................
................................................................................
................................................................................
................................................................................
................................................................................
................................................................................
................................................................................
................................................................................
上述内容仅供个人欣赏学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143册四大名著连环画全集,收藏!(耐看)30册世界名著连环画合集,收藏慢慢看
连环画《镜花缘》全集(10册),收藏版
22册连环画《说唐》全集
................................................................................
如果觉得不错,点屏幕右上角的"…"分享到朋友圈
随缘知识付费自动识别即刻关注
随缘知识付费:历史故事连环画laoshi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历史 故事 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不欺暗室】故事的主人公:
蘧伯玉,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现河南卫辉)大夫。封”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
【不欺暗室】是什么意思?
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不欺暗室】出自哪里?
《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词语辨析:
【不欺暗室读音】:bù qī àn shì
【不欺暗室的近义词】:暗室不欺
【不欺暗室的反义词】:光明磊落
【不欺暗室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不欺暗室】如何造句: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做不欺暗室的人。
2、有道是君子不欺暗室,而窈窕淑女,亦当自守矜严,如此看来,你这姓李的小子不是君子,你这小丫头更不算淑女。
3、洪金两人赶上了神农帮的队伍,纵然不舍,洪金还是快速地跃下马来,他是个正人君子,不欺暗室。
4、贯良这一丝冲动来得甚是突然,让他心中不由自责起来,要知贯良自小就学过,君子不欺暗室,更何况对面坐着的是自己的嫂嫂。
5、我二哥他是一个满腹经纶不欺暗室的人,跟他比起来我真是腹笥甚俭。
6、君子不欺暗室,若这时候在月儿身上上下其手,林风会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
7、蓝大龙头请自重,我王朝行得端,坐得正,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典故:
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生活的时代和孔子大致相同。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卫地多君子”,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
蘧伯玉非常贤德,人们十分敬重他。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听后马上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人是这样的贤德之人,现在知道在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贤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是国家之福,怎么能不向您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然后就把真相告诉了夫人。
蘧伯玉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兵强马壮、人民富裕,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大将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派人到卫国试探。那人返回后,告诉赵简子:“蘧伯玉在卫国当政,我们如果贸然攻打卫国肯定会吃败仗的。”赵简子马上就取消了攻卫的计划。
蘧伯玉谦虚谨慎,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经常鞭策自己,《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贤人总是对自己的道德与行为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一直认真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无出其右】故事的主人公:
孟舒,高祖拜为云中守。因匈奴犯边,士卒战死数百,坐罪免官。文帝立,官。
田叔,赵国陉城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田氏的后代。
【无出其右】是什么意思?
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无出其右】出自哪里?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无出其右】词语辨析:
【无出其右读音】:wú chū qí yòu
【无出其右的近义词】:天下第一
【无出其右用法】:复句式;作定语、谓语
【无出其右】如何造句:
1、看此片会发觉周星驰在香港喜剧界的影响力真的无出其右。
2、他的棋艺高超,这一带无出其右者。
3、他要人人都说他的小说好,是无出其右的最上作品。
4、民国以来,张大千执画坛牛耳,成就之大,无出其右。
5、他的心算能力既快速又准确,全校师生无出其右。
6、两年前就已经达到筑基境六层,不仅天资卓越,也十分勤奋,风头一时无出其右。
7、楚国从君王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对凤凰的热爱与崇敬,达到了无出其右的程度。
8、黄言说的话很有道理,有能力把自己隐藏的如此完美的组织,势力之大,确实无出其右。
9、纪春身上立时寒热两极,骤寒骤热之间煎熬万分,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无出其右。
10、杨锦英自诩天赋才情,整个清风城无出其右,年轻一辈领军人物,别人仰望不可及的天才。
【无出其右】典故:
汉高祖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还有许多异姓的诸侯王。有一次,刘邦带兵前往代地镇压陈稀的反叛。
途经赵国,赵王张敖深恐刘邦怪罪于他,便下令做了许多美味佳肴,亲自端着盘子,送给刘邦吃。
谁知刘邦故意大摆皇帝的威风,岔开两腿,大模大样地坐着。不但不回礼,而且开口就骂张敖招待不周。赵国的宰相赵午等见刘邦如此寻衅,羞辱赵王,气愤异常。回宫后,他们竭力劝说赵王反叛刘邦,赵王执意不允,并把手指咬出血来,要大臣们不要再提。
大臣们见赵王不答应,便决定瞒着赵王去暗杀刘邦。谁知事情泄露,刘邦大怒,下令逮捕赵王及其近臣。
赵午等都自杀了,只有赵王和大臣贯高被捉去,并要把他俩押解到都城长安。许多忠于赵王的旧臣都想护送赵王去长安。刘邦知道了,立即下令,如有人胆敢跟随就灭他三族。
田叔、孟舒等十几个臣子就剃掉头发,身穿红色衣服,用铁圈柬住头颈,伪装成赵王家奴,一起去了长安。
到了长安,刘邦亲自审讯贯高,要他说出赵王谋反经过。贯高把赵王如何不肯谋反,还阻止臣子们谋反的经过详细他说了一遍。刘邦这才相信赵王确实没有谋反,但仍借口说赵王没有教育好臣子,把他降做宜平侯。
赵王向刘邦谢恩,并请刘邦宽恕随他而宋的田叔、孟舒等大臣。刘邦一听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便召见了他们。通过谈话,刘邦对他们的才学过人,有勇有谋,忠心耿耿,品德高尚有了真正的了解,他感慨地说:“哨:现在汉朝的臣子没有一个能超过他们的。”
心里一高兴,有意重用他们。于是有的做了郡的长官,有的做了诸侯的相国,田叔被委以重任,做了汉中守。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夏雨雨人】故事的主人公: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夏雨雨人】是什么意思?
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夏雨雨人】词语辨析:
【夏雨雨人读音】:xià yǔ yǔ rén
【夏雨雨人的近义词】: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夏雨雨人】文言文
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夏雨雨人】典故
西汉的刘向写了部书《说苑》,讲了如何做人、为政等。其中《贵德》篇中他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德的重要。子路手拿宝剑保护着孔子。孔子问他:“子路,为什么要这样呢?”子路说:“对待善良的人,我自然会善待;对待凶恶之徒,我当然要自卫。”孔子说:“君子依靠的是忠厚,护卫他的是仁德。不用走出街口,千里之外的人就知道他。遇到凶恶的人用忠厚化解他、用仁德包围他,何必要用剑呢?”子路就把剑收了起来。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后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望尘而拜】故事的主人公: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西晋著名文学家。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望尘而拜】是什么意思?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望尘而拜】出自哪里?
《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势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望尘而拜】词语辨析:
【望尘而拜读音】:wàng chén ér bài
【望尘而拜的近义词】:望尘拜伏
【望尘而拜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望尘而拜】如何造句:
1、此人权倾朝野,每逢出门,当地官绅士民多望尘而拜,争相趋奉。
2、仰仗他的鼻息,望尘而拜的人物,无法计算。
3、尽管山乡野夫们并认不得其中的意思,但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足以让沿路所有的官员鸿儒们望尘而拜。
4、客厅的沙发上做着以为身材臃肿的老伯,他面色苍白,但平静的气场让人有种望尘而拜的畏惧。
5、杨风啧了啧感叹一下这位老者的手段,这样的身手实在是令他羡慕不已望尘而拜。
【望尘而拜】典故:
潘岳,字仁,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擅长文赋,辞藻华美,与文豪陆机齐名,世称“潘陆”。
潘岳虽然才高八斗,可天生一副媚态贱骨。他喜好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与著名的富豪石崇一起巴结奉承权臣贾谧。贾谧是当时的国丈贾充之孙,皇后贾南风的侄子。当时的皇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这个昏君和隋炀帝、纣王这些人还不一样,他不是刚愎自用,而是心智不健全。
有一次,国家发生大灾荒,到处都是缺衣少粮的灾民,大臣禀告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竟然问:“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所以当时晋朝的政权实际上把持在后族贾氏手中,贾谧就凭仗祖父与姑母的势力,轻而易举地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也成为无数小人争相阿谀的对象。
潘岳与石崇和其他小人一样,想尽办法讨取贾谧的欢心。他们为表现其甘愿为奴的忠心,每次见到贾谧的车驾时,便对着车轮卷起的尘土叩拜行礼。潘岳的母亲对他的媚行很有看法,便规劝他说:“你已经做到黄门侍郎了,俸禄丰厚,应该知足了。可你为什么还是没完没了地阿谀奉承呢?难道就没有一点读书人的风骨吗?一旦贾氏失势,你后悔就来不及了。”潘岳将母亲的话当成耳旁风,照旧我行我素。
天有不测风云,晋朝的王族不甘心贾家一门把持朝政,就想办法打击后族的势力,培植司马氏的力量,这样朝廷内部出现了权力之争,而却迅速演变成了诸侯王之间的混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在动乱中,贾氏被赵王司马伦消灭,潘岳被指为贾氏党羽而处以极刑。这时潘岳想起母亲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悔之晚矣。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网开三面】故事的主人公: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网开三面】是什么意思?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网开三面】出自哪里?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网开三面】词语辨析:
【网开三面读音】:wǎng kāi sān miàn
【网开三面的近义词】:网开一面
【网开三面的反义词】:严刑峻法、严惩不贷
【网开三面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网开三面】如何造句:
1、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
2、国王对他的错误网开三面,决定从宽发落。
3、这哪里是我的万剑诀?剑奴已经网开三面,给足这小子机会了,若他真有资格当我弟子,必能凭着直觉找出破绽?假如做不到,那就是他天资有限!
4、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人民都称赞他对待百姓宽厚仁慈,纷纷拥护,汤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网开三面】典故:
商汤王是商朝的开国帝王,他姓子,名履,是商族先祖契的第十四代子孙。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帝舜即位后,任命契为司徒,令他施行五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夫妇循礼、对朋友忠诚宽容、同道相谋(君仁臣忠))来教导老百姓做人的道理,更封契于商,赐姓子,这就是商部落的始祖。从大禹到桀,夏朝一共持续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夏桀是一个极端残暴、放荡的人。他的暴政激起了各部落人民的极度不满。而商部落的领袖汤是一个贤明的首领,他关心百姓疾苦,勤政爱民,很受拥戴。
一天,汤外出处理政务,在路上看见一人个人正在捕鸟。那人支开一张像笼子般的大网,将四面都拦住,准备捕获来自各方向的禽鸟。此时,那猎人正向天祷告,期盼能捕获更多的猎物,嘴里还喃喃地说:“凡是天空落下的,从地面洞穴里钻出来的,自四面八方跑过来的,无论是飞得高的还是低的,向东走的还是向西行的,都统统进到我的网里来。”他祷告的声音刚落,汤就走过去对那个人说:“哎呀,你这种方法太残忍了!这不是把所有的禽兽都打光了吗?不能干出这种赶尽杀绝的事情来啊!”说着,汤亲手收拢起三面网,只给猎人留下一张网。然后,像做祈祷那样,他轻轻的低声说道:“哦,飞禽哟,走兽哟,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向右的就向右;愿高飞的尽情飞,乐钻洞的块入穴;随意而去,投奔自由。如果没有办法,无可遁逃,就进入这张网吧!这也是自投罗网,无可奈何!”
四方诸侯听说了这件事情,都非常感动,无不由衷地赞颂汤的盛德,高兴地说:“汤王真是仁德到了极点了,对禽兽都爱护有加,何况是对人呢?真是圣君啊!”于是纷纷来归顺商汤,前后总共有四十六国之多。汤王统治的范围越来越大,国力也越来越强盛。而夏桀这个贪酒好色的君主,却拿人命当儿戏,又时常掠夺劳力,导致农民不能按时耕种庄稼,最后搞得天怒人怨,老百姓恨桀恨到了极点,都希望他早早灭亡。于是汤顺天命,应人心,讨伐夏桀,诸侯归服。汤取代夏桀,平定海内,建立了商朝。商汤还任用伊尹为宰相,辅助国政,使国内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治。
【网开三面文言文】: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网开三面白话文】:
商汤在郊外看见个猎人四面设网,并祷告说:“从天上坠落的,从地上生出的,从四方来的,让它们都坠落到我的网上。”汤说;“真这样的话,禽兽就被杀光了。除了桀那样的暴君,谁还会做这种事呢?”汤收起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重新教那人祷告说:“从前蜘蛛织网,现在的人也学着织。禽兽想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处去的就向高处去,想向低处去的就向低处去,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汉水南岸国家的人听说了说道:“商汤的仁德遍及禽兽了啊。”于是四十个诸侯国来归顺商汤。有的人放置四面堵牢的网未必能捕到鸟;商汤去掉了三面网,只放置一面,却网罗到了四十个国家的人心,不单单是网鸟这么简单的。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相关文章:
★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精选5则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至少5个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5个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4个出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徐日辉
(浙江工商大学)
一、大禹治水是言而有征的历史事实
夏朝是我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大禹是凭靠着自己的努力,以治水成功的业绩才获得了统治者的地位。因此,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司马迁之前就已经普遍流传,是传承有序的“素地”,包括下层民众都很清楚,而且在中国古代官方记载的历史当中,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已是不争的事实,他的事迹主要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但是,作为记载夏朝的珍贵历史文献,大禹治水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和《大禹谟》。另外,在其他篇目中也多有记载。如:
《舜典》曰:“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
《尧典》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洪范》曰:“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立政》曰:“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吕刑》曰:“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稼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由于大禹治水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所以在古代的典籍中多有记载。例如,《山海经·海内经》曰:“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另外,在传世的《诗经》中也有不少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如:
《信南山》曰:“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文王有声》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韩奕》曰:“奕奕梁山,维禹甸子。”
《閟宫》曰:“是生后稷,降之百福。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长发》曰:“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殷武》曰:“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还有《楚辞·天问》曰:“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再有《周礼》、《礼记》、《左传》、《国语》、《世本》、《竹书纪年》、《战国策》、《孟子》、《管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列子》、《荀子》、《尸子》、《孙膑兵法》、《孔子家语》、《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均有记载。如:
《孟子·滕文公上》曰:“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尸子》曰:“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
《庄子·天下》曰:“苦者离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充九州也。名山三百,文川三千,小者无数。”
《荀子·非相》曰:“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
至于秦汉以后的典籍更是不胜枚举,如《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为师。”“疏川导滞”,“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等。特别是《淮南子》一书有关大禹治水的记载,虽然不系统,但内容却非常丰富。《淮南子》的作者刘安(前180年~前123年),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去世时,司马迁刚20岁出头,这表明《淮南子》与《史记》关于大禹治水的基本资料的来源是相同的。如此多的典籍都记载大禹治水的事迹,可见大禹的事迹绝非杜撰。司马迁正是在丰富的典籍中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和当时人们所公认的说法,再加上自己的考察所得,终于完成了大禹事迹的集大成,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大禹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司马迁对大禹是特别推崇,尤其是对大禹治水的业绩和以德治国的方略更是赞誉有加。他首先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大禹治水的功绩做了铺垫,称: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址、北发,西戎、析枝、渠度、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所谓“二十二人”《集解》载:马融曰:“稷、契、皋陶皆居官久,有成功,但述而美之,无所复敕。禹及垂已下皆初命,凡六人,与上十二牧四岳,凡二十二人。”郑玄曰:“皆格于文祖时所敕命也。敬哉,惟时相天事。”《正义》:“相,视也。舜命二十二人各敬行其职,惟在顺时,视天所宜而行事也。”这是指当时有功社会的二十二位人物,而大禹是其中功劳最大的一位。其后,司马迁又在《史记·夏本纪》记载:“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作夏本纪第二”。
以及在诸多篇目中予以载述,以示彰扬大禹“诸夏乂安,功施于三代”的造福华夏之功《史记·河渠书》。
,其篇幅之多在整部《史记》中也不多见。比较集中的有:
《殷本纪》曰:“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因而受封于商。
《齐太公世家》称吕尚:“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
《宋微子世家》曰:“箕子曰:在鲧堙鸿水,汩陈甚五行,帝乃震怒,不从鸿范必等,常伦所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
《越王勾践世家赞》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
《孟子荀卿列传》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李斯列传》曰:“而尧、禹以身徇天下者也,因隋而尊之。”
《平津侯主父列传》曰:“夏禹卑宫室,恶衣服,后圣不循。”
《太史公自序》曰:“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等。
除了文献记载之外,最近遂公盨的出现,再有传世的秦公簋和齐侯钟镈,多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以及全国各地有关大禹的丰富遗迹和民俗风情,特别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努力,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史记·夏本纪》关于大禹治水以及夏施德治的记载是可信的。我们看到大禹本人作为“司空”,有着掌管百工工程之事的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大禹“可成美尧之功”。禹果然不负众望,他接手治水的重任后,首先总结经验,寻找父鲧治水失败的原因,认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是造成“数为败”的原因所在《史记·河渠书》。
,所谓“伯禹念前之非度,改制量……高高下下,疏川导滞”《国语·周语下》。
。就是采取了发动民众先做“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的勘测工作。所说“行山表木”就是用刻木为桩标。“说明禹治水时曾用着准绳和规矩的工具”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三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8.
,并且应用数学的方法使之更加精确。在精确勘测的基础上,大禹才制定了改“围”之壅堵,为以排流为主的“疏导”治水方法,奋洗先人之耻,“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他率领民众自冀州始“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史记·李斯列传》。
,遍九州大地,导山浚川,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与大众一道与大自然搏斗,将自身置之度外,凡一十三年。有资料说他结婚四日便“复往治水”《水经注·淮水》。
,历尽千辛万苦,甚至是“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史记·李斯列传》。
,终于平息了水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历史学家们的叙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中华民族人定胜天的壮丽场面,寓意之明,不言而喻。在山东武梁祠汉代画像石中有一幅大禹头戴斗笠、身着粗衣、手持工具匆匆忙忙治水的动人形象《金石萃编》卷二十。
,正是太史公笔下早期中国人崇拜大禹的真实写照。
洪水与文明是世界各地都曾经存在过的一段历史,根据马宏先生编著的《失落的古国》一书的记载,在古代的巴比伦、希腊、印度、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地的洪水,都有毁灭文明的故事马宏编著.失落的古国.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389~403.
。中国4000年前发生的大洪水只是世界性大灾难中的一部分,结果与世界各地一样被流传了下来,经过历史学家的考证与整理,并且得到了出土器物的佐证,如西周中期的遂公盨中就有“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民好明德,顾在天下”,“厥贵唯德”的记载李学勤.论遂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6).
。而大禹治水公而忘私的民族精神确有大力弘扬的必要,尤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二、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聚合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展农业离不开水利,大禹在治水的同时,十分关注水利灌溉的作用。大禹治水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并且有所改革,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后人为什么如此崇拜大禹,依我看不仅仅是单纯的治水,还与发展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夏朝建立在中原地区,代表着当时最高的生产力水平,并且确立了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大禹不但是治水英雄,而且还是立农为国的名君。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大禹还采取了类似今天的移民措施,如“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史记·夏本纪》。
。通过人口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的压力,解决了人民的生活问题。
史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宪问》。
。“躬稼”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为了发展农业提高生产水平,当时还颁布了历法——《夏小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夏历。夏历的实施,不但是天文历法的一次革命,同时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水平。因此说,自夏代以来中原已经形成了以农立国、以农兴国的政治体系与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正因为农业是国家的生命线,所以,与农业相关的国计民生在大禹那里都变得十分重要。大禹正因为具备了这种有德于民、为民父母的高尚品行,才被奉为历代君王学习的楷模。从遂公盨铭与《吕刑》结合看“德主刑辅”的思想早在大禹时期就已经形成,而且一直是作为治国的宗旨来实施的。后来儒家又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成为治国安邦的标准。所以孔子说: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兴焉……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何谓“无间然矣”?杨伯峻先生释为:“禹,我对禹没有批评了”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84~85.
,能让孔子没有批评意见的人确实不多,纵观一部《论语》仅有几人而已。为什么孔子如此推崇夏禹呢?关键就是有“德”。这个“德”不是空洞无物的“德”,而是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德”。孔子说夏禹富有天下而不为自己,贵为天子却为平民勤劳。宁可自己吃得很坏,也要丰盛祭品;宁让自己穿得很坏,却把祭服做得十分华美;宁可自己住得很差,却把精力全用在治理国家、治理水患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史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史记·殷本纪》。
等,这才是“德”,才是“仁”,才是“德政”。孟子则云:“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
,“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已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异地则有然。”《孟子·离娄下》。
他又“不善人远”《左传·宣十六年》。
,且尊师“大成执”《吕氏春秋·尊师》。
。其言行举止合乎于教,合乎于礼。所以《礼记》曰: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合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志也。
礼教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衡量个人品德的最高标准,是以尊禹为楷模之首,然后才是“汤、文、武、成王、周公”等。司马迁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禹建夏朝,最根本的是为人民解除了水患和实施“德政”,故而才深得民心,才昌兴不衰。他所以不惜笔墨详述禹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史实,目的即此。
大禹以“德治”为本治理国家,是传统的说法,至少在司马迁以前就已经存在。作为实物,最近出现的遂公盨将禹的事迹前提到西周中期。遂公盨全铭98字,前9行每行10字,末1行只有8个字。李学勤先生用通行与假借字,重新写为: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
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
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
民好明德,顾在天下。
用厥绍好,益于懿德,康王不懋。
孝友,吁明经齐,好祀天废。
心好德,婚媾亦唯协。
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氓。
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侮。李学勤.论遂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6).
遂公盨98字的长铭,叙述了大禹治水和为政以德等重要内容,是一篇前所未见的“德治”政论。遂公盨铭的重大意义就在于:①认定了大禹是“人”而不是“神”,更不是“虫”,是一段发生过的真实历史,而且是治水的历史;②关于“德治”的观念至少就流行就于距今2900年前的西周中期,从而清楚地表明早在大禹时期就已经在实施“有德于民”的“德治”观,即铭文中的“厥贵唯德”,“民好明德”。由此可见,人们热衷于西周的“德治”,实际上是来自于大禹,所以,周人将其刻在食器上,就是念念不忘“德治”的重要。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大禹提出治理国家应讲“仁”、讲“德”。他说:“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对于帝王更应该“辅德”。他自己就是“予思日孳孳”。何为孳孳?大禹在回答皋陶时说:
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辇,行山刊木。与益予众庶鲜食。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
皋陶听后连声称:对,这便是你的美德。司马迁用事实赞誉大禹,以天下为己任来宣扬大禹。他总结道:“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史记·太史公自序》。
,可谓一言中的。所以,李学勤先生认为:“盨铭所以要讲述禹的事迹,是以禹作为君王的典范,说明治民者应该有德于民……‘成父母’就是说禹大功于民,为民之父母,与《五德帝》中禹巡九州,通九道,陂九译,度九山,为神主,为民父母相合。”李学勤.论遂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6).
曹植称赞大禹是:“厥德不回,其诚可亲。亹亹其德,温温其仁”《艺文类聚》卷十一。
。司马迁还认为:政权的兴衰、王朝的更替与个人的品行关系密切,夏代之兴,就是大禹几十年如一日为民造福的“德政”回报,而不是什么天赐良机。他说:“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治百姓,多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史记·六国年表序》。
。并且发出:“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有择任将相哉!”的长叹《史记·匈奴列传赞》。
。
大禹治水,是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伟大壮举,中华民族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自信心表现,其“德治”又为古代帝王所推崇的楷模。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禹治水是一次关系到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大事,作为受益的后人,有责任完完整整地传于后人,使之千秋万代,永远铭记。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现代地域看,禹东到过大海,西北至青海积石山,西南到过巫山,北边到过恒山,南边可能到过越南。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全国出名的有关大禹活动的遗迹有:16处大禹庙、8处禹庙、8处禹王庙、2处禹山、2处禹穴、1处禹王台、1处禹息城、1处禹迹山、1处禹期山、1处大禹陵、1处禹墟、1处禹池、1处禹溪、1处禹井、1处禹迹洞、1处禹门河、1处禹堤、1处禹门寺等,而且每处几乎都是相同的内容,而且都是以超出人力的“神”为表现形式的。毫不夸张地说,大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抗击洪水、战胜水患的精神寄托。
文化是一个过程,没有开始,也不会有结束,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发明,不断前进。我在一篇文章中讲过:“一个民族失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衰亡的开始。国家消亡了还可以重建,而传统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彻底沦亡了。犹太人国家亡了上千年,而能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根本原因就是犹太人顽强地承传着他们的信仰和他们的传统文化,值得世人借鉴”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86.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对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中和变化中,产生和消失”。这是因为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但是,发扬光大大禹精神,团结全世界的华人,聚合中华民族精神,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
1、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依据出土的西周利簋的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西周利簋的铭文,澄清了武王伐纣具体日期,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2、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3、姜太公钓鱼
太公钓鱼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故事。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
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4、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称霸讲的是齐桓公在位期间,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5、假道灭虢
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灭亡必然会导致虞国灭亡。”虞国君主不听劝谏,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立即灭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6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