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袁崇焕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启初年,后金军继沈辽之战获捷后,又克广宁(今北镇)等40余城堡,并企图进兵山海关。面对后金的凌厉攻势,明辽东经略王在晋等人主张退守山海关;而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则主张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得到前往山海关巡视的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支持。
不久,明廷任用孙承宗取代王在晋。后来锦州、右屯和大、小凌河等地城堡均被明朝放弃。唯袁崇焕申明利害,誓守宁远。
天启六年(1626年),征战一生的努尔哈赤在病痛中离开了人世,终年六十八岁。在代善等人的支持下,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成为了后金军的领袖。自幼便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皇太极,一直对明朝的锦绣江山虎视眈眈。
这下当了大汗,他更是大力招兵买马,想要突破明王朝在东北设立的防线。天启七年,刚当了一年大汉的皇太极就迫不及待地对明王朝的锦州城发动了进攻。但是,经过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精心谋划,一条牢固的关宁锦防线已经屹立在了明朝的东北方。
这条背靠山海关,以宁远为支撑,以锦州为前线的防御工事长达四百多里,有效地阻挡了皇太极的攻势。后金军虽然将锦州城围了起来,但始终无法攻破城门。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好将劝降书射进锦州城,想要说动守城的明军大将赵率教与纪用二人投降自己。可是,赵、纪二人对袁崇焕的能力深信不疑,知道援军很快就会来就,因此,对皇太极的招降不屑一顾。
锦州城被围十五天后,守城的明军仍然情绪高昂,没有露出丝毫的败象。而后金军则因多日以来暴露荒野的缘故,将士们都感到疲惫不堪,士气非常低落。皇太极见状,不由得忧心忡忡,生怕自己落得个腹背受敌的局面。仔细考虑之后,他决定向西攻打宁远城,并派出得力干将代善、莽古尔泰和济尔哈朗,势必要在宁远找到突破口。但让皇太极没料到的是,在宁远城坐镇的大将正是令他非常畏惧的袁崇焕。
袁崇焕接到锦州遇袭的消息之后,马上就在宁远做好了防备。此时见皇太极来攻,他不慌不忙地令城上的明军抬出早已备好的红衣大炮。在炮弹的轰击下,皇太极引以为傲的八旗骑兵根本派不上用场。即便有人侥幸来到了宁远城下,也很难越过明军布置的深壕。而且,袁崇焕见后金军败象已现,果断地打开城门令明军出击。这一役,皇太极的营帐被红衣大炮炸了个粉碎,大将济尔哈朗也受了重伤。
死伤惨重之下,皇太极恨恨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大败后的皇太极痛定思痛,完全认识到了关宁锦州防线的坚固。他可以拿八旗兵去硬攻,但肯定会死伤惨重。后金本就没有明王朝地大物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仗是万万打不得的。因此,皇太极另想他法,决定从蒙古绕道,然后,直攻北京。此时,明廷上下还沉醉在宁锦大战的胜利之中,根本没有料到皇太极的这一阴谋。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在蒙古喀喇沁部的带领下突破了明王朝的长城关隘,然后,轻装行军,很快便来到了遵化城下。遵化距离京城只有三百多里,明朝已然是危在旦夕了。袁崇焕得知之后马上命赵率教领兵四千兵马驰援遵化,自己也赶忙提兵前往蓟州布防。但是,皇太极此举谋划已久,明军仓促应战,根本不是对手。很快,赵率教战死的消息传来,令袁崇焕心头一惊。
随后,他又了解到后金军已经越过了蓟州,更是面如死灰。事已至此,他只好率军直奔京城,和皇太极来一场决战。这场决战,是一场只许胜利不许失败的决战。因为一旦失败,明朝也就灭亡了。当年的十一月二十日,后金军来到了北京城下,战斗一触即发。蓄谋已久的皇太极令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精锐直接出击,想要尽快攻下北京。但是,明军方面都知道此战的重要,全力拼死奋战。
袁崇焕、祖大寿等人更是以一当百地冲在最前面,不肯退让一步。皇太极发动了两次冲锋,袁崇焕身受数箭但仍然坚持战斗,终于打退了后金军的进攻。第二天,战事稍缓的时候,崇祯皇帝召见了袁崇焕、祖大寿等人,以示慰问。遍体鳞伤的袁崇焕在叩头谢恩的同时,也向崇祯帝提出了“让麾下将士进城休息”的请求。不料,崇祯帝以京城安全为由,断然拒绝了袁崇焕。
袁崇焕虽然感到很不是滋味,但还是强撑着继续作战,坚决不让皇太极踏入京城一步。经过几场惨烈的战斗,皇太极被袁崇焕的悍勇所震撼,不得不率军后撤。这场京城保卫战,最终,以袁崇焕的胜利而结束。可是,崇祯帝被皇太极所施的反间计所迷惑,不仅没有重赏立下大功的袁崇焕,反而将袁崇焕打入了大牢。朝中大臣们见皇帝对袁崇焕心生猜忌,于是,纷纷见风使舵,开始弹劾起袁崇焕来。
这期间,甚至有人说:“正是袁崇焕将后金军引来的。”崇祯帝本就多疑,这下更是认为袁崇焕和皇太极之间有勾结。就这样,对明朝忠心耿耿的袁崇焕落了个凌迟的下场。崇祯帝自毁长城的举动固然令人叹息,但也有人认为,如果,袁崇焕直接进攻后金老巢的话,皇太极肯定会领兵回援。如此一来,京城的安全便不会遭到威胁,崇祯帝也就没必要怀疑袁崇焕了。
要知道,这可是典型的“围魏救赵”思路,明武宗时期,王守仁平反宁王叛乱的时候就用了这一招。当时,宁王气势汹汹地进攻南京,可是,王守仁不仅不率领救援南京,反而直接攻打南昌,只因为南昌是宁王的老巢。后来,宁王果然退兵,南京城的危机就这样解除了。
那么,袁崇焕为何想不到这一招呢?难道是他作战经验太少,看不出后金后方空虚吗?
其实,袁崇焕选择救援京城是没错的。“围魏救赵”这样的军事入门理论,他也自然听说过。但是,很多怀疑袁崇焕的人却不知道,明军在以往的作战中,向来是以防守态势为主,因此,对后金老巢的位置和部署更是一无所知。而且,辽东不仅气候寒冷,地形也非常复杂,如果一击不中的话,崇祯皇帝就会有生命威胁。到了那个时候,就是袁崇焕将沈阳、辽阳和抚顺全部占领,也是于事无补了。
因此,袁崇焕从稳妥的角度出发,率军去驰援京城,是完全正确的。
首先我们可以说一下他不得不死的原因,是当时的情况所致,皇帝需要找个替罪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其次他在军中的威望过高,帝王也很忌惮。然后在这里我们可以先澄清一下,袁崇焕不是宦官,也不是仅两年就被处死。袁崇焕明末抗清将领,他的一生可谓是起起落落起,先是被重用,因为当时魏忠贤的原因辞职还乡后又被崇祯重用,最终落得个惨死的下场。对于他不得不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进行详细的探讨:
第一是当时的情况使然。当时后金攻打大清,袁崇焕努力镇守,也算是赢得了一段缓冲的时间,但是皇太极那边做戏,污蔑袁崇焕私底下已经议和,已经投向大金那边,当时城门失守过多,大金那边又到处散播谣言,城中百姓愤慨而起,议论纷纷,都是他是卖国贼。至于皇帝崇祯这边当然也算是不信的,但是当时国家快要灭亡,崇祯不想自己背负这骂名,当然也需要一个替罪羔羊了,不信也要信了,就这样,他就被赐死了,死后的尸体甚至被百姓抢夺,落得个死无全尸的下场。
第二则是袁崇焕本身的性格使然。他的性子有些冲动易怒,还喜欢吹牛。当时也算是因为自己的前途着想,竟然跟皇帝立下五年之内攻打下大金的目标。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对方来势汹汹,这边兵力不足,很难。但是皇帝也答应了,而且袁崇焕当时未经禀告,只是因为私仇,把朝廷的一员大将斩杀。皇上当然很生气,再加上后来的事情,就理所应当了。
第三可能也是很小一部分的原因,当时他在军中威望有点高,皇帝有点忌惮,在加上前面两点的原因积在一起,皇帝已经觉得他必死了。袁崇焕的下场可谓是极其凄惨的,其实本来也可不如此,只能算自己时运不济了,也或许是自己应该早早的远离朝堂。
明朝名将袁崇焕驻守边疆严防清军,却最后由于通敌叛国罪被凌迟处死,那么他真的是含冤而死的吗?谁该为他的死承担呢?在明代被杀的边疆守将中,袁崇焕的死大概是最不白之冤的。他没有兵败失土之过,却共盈被污蔑为叛敌,是引清线破侧墙侵略京都的元凶。虽然他由于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而被朱由检残害,但细细地检查,这结果与袁崇焕的为人正直性情不无关系。宁远城坐落于山海关和锦州之间,从古至今为战略要地。明朝依次调去该地域战斗得有五十多名将领,在其中不缺刑部尚书,大学士,省长等称号的高级官员。而军功最赫赫有名的当属袁崇焕。
袁崇焕守宁远,2次击败军力占较大优势的清军攻击。努尔哈赤本人也是在宁远城下中炮受了受伤,以致不治身亡。拥有这种资产,袁崇焕逐渐骄傲起来,目空一切,并在朱由检皇帝和朝臣眼前发布脱离实际的观点,进而种下覆亡的祸患。朱由检年间七月,当清军大举进攻锦州时,皇帝集结众朝臣召开会议。皇帝愁眉不展地问道袁崇焕中国东方战争何时能了,袁崇焕居然十分轻率地回应:五年历史吧。没有一位朝臣坚信袁崇焕的大话,但皇帝却倍加赏析。袁崇焕然后在朝堂前做出几近飞扬跋扈的行为,逼着各处重臣在皇帝眼前逐一表态发言,不但要确保袁崇焕精兵的物资,并且在用工调兵上一任所做,不可制约。
这也就是他提到的要皇帝使他便宜做事,而且不能朝臣干涉甚至讨论。朝中很多重臣对袁崇焕借皇帝器重之机,挟制需索,贪得无厌,最后竟想钳制言官的行为大幅不满。袁崇焕就任后,战争并没有像他推测的那般顺利。他便想根据议和临时中断清军冷峻的进攻。仍在熹宗时,袁崇焕便乔装成和平谈判意味着,但他却忘记了君王是一位自以为是又疑神疑鬼的君王。而这期内,又出现了他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事情。朱由检皇帝看袁崇焕这般做事,内心免不了怯懦。而朝中重臣则纷纷议论。袁崇焕骄纵使气,却不知道已把自己一步步引向覆亡的谷底。
皇太极恰好是运用这一事情而使出离间计。一方面将袁崇焕和谈之事倍加渲染,广泛蔓延,并把杀毛文龙称之为袁崇焕向后金(清)取悦的措施;另一方面,率兵精兵绕路喜峰口,攻克侧墙,直逼北京城下。导致京中左右振动,陆续传说故事袁崇焕通敌。这时候,敏感多疑的朱由检皇帝从此欠考虑了,一声令下将袁崇焕拘捕,并立刻绑往西市斩头。这时满朝文武双全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袁崇焕讲话。一代大将袁崇焕便那样变成一场超大冤假错案的受害人。袁崇焕没有在对手眼前打了败战,但他却败在自身狂傲不羁的性格上。
因为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认为袁崇焕叛国投靠金国,最后崇祯以凌迟处死了袁崇焕。
一,一代大将袁崇焕
袁崇焕是在万历年间考中进士,被安排守卫边疆。袁崇焕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属于是年少有为。袁崇焕采用红衣大炮直接把努尔哈赤打败,努尔哈赤也因为和袁崇焕的对战,身体受伤,最后不治身亡。
袁崇焕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可是袁崇焕对官场的那一套做的却不是很完美,遭到魏忠贤的排挤,袁崇焕最后辞官回家。
后来崇祯继位后,把魏忠贤铲除,袁崇焕听说后再次出山。袁崇焕以前的战功崇祯是十分欣赏的,崇祯认为袁崇焕是一个人才,直接再次让袁崇焕守卫边疆。
袁崇焕也不负崇祯的期望,直接向崇祯保证5年之内平定外患。当时的朝廷内部早已是腐败不堪,崇祯急切需要袁崇焕这么一位有实力的大将来稳定军心和民心。
二,己巳之变?
袁崇焕本来安分镇守边疆,可是皇太极这边换了战略,皇太极吸取了父亲努尔哈赤的教训。改变进攻策略,直接从蒙古进攻京城,而袁崇焕这边守着宁劲和宁远。
等到皇太极进入关内后,袁崇焕才知道皇太极的战略。于是采取紧急措施才半路拦截,可是皇太极太聪明了,再次躲避了袁崇焕的阻拦,袁崇焕拦截失败。最后一直快到了京城的门口,崇祯命令袁崇焕和其他将军一起合作将皇太极打败。
三,袁崇焕深陷?泥潭?
虽然打败了皇太极,可是袁崇焕作为边关大将竟然让袁崇焕进入了关内,这让崇祯和朝中大臣极为不满。而这边皇太极虽然打了败仗,可是在这次取得的战果却是不小的,他不再急于开战,而是养精蓄锐。
皇太极这个人喜欢用阴招,他知道袁崇焕此时在明朝的压力和困难,于是他买通了很多明朝的官员,并散布谣言说是袁崇焕放金军入关,才得以让皇太极打入京城。
这样的事情只能是越传越神,把没有的事说的就跟真的似的,任袁崇焕怎样解释都无人相信。最后崇祯也相信了,魏忠贤余党也在这个时候弹劾袁崇焕,私杀毛文龙、贩卖军粮等罪状,崇祯被赐予凌迟处死。
老百姓听说崇祯是叛国才被处于凌迟的,他们恨透了袁崇焕,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袁崇焕叛国造成的。在袁崇焕实施凌迟的时候,众多的老百姓都参与其中哄抢袁崇焕身上被割下的肉。传说袁崇焕被割下3543刀,身上只剩下头颅和骨头,最后被袁崇焕身边的一个小士兵给拿走埋葬起来了。
袁崇焕(1584—1630)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6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