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顾命大臣普遍没有好下场?
古代的顾命大臣之所以下场不好,主要是因为没有恪守臣子的本分,再加上半君如半虎,所以最终的结果也并不是很好。
顾命大臣其实就是接受先皇的遗命,然后去辅佐新皇,这就要求一定要承担起对应的责任,到底是什么样的责任呢?主要就是教这位小皇帝变成一代名帝,但是也需要注意,这是培养,是教导,是引导,是规劝,并不能够去帮助小皇帝直接去做决定。
这里其实就是受先皇的命令,而并不是太上皇。作为一个臣子,本身也就需要恪守本分,并不是因为自己权力变大就直接把小皇帝完全不放在眼中,否则皇帝现在没有跟你计较,等到皇帝逐渐长大之后,必然就可能会秋后算账。恪守本分,这一句话说起来非常的容易,但是在做的时候就很难,毕竟在如此巨大的权力面前,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克制自己呢。
由此可见,要想靠一片忠心去辅佐小皇帝,本身就是非常不现实的,到底怎么样才能够有效保障这一些年幼的君主长大呢,首先就应该选择分权力,只有拥有绝对的权利才可以有效滋生腐败。选择分权利就能够有效起到一个相互牵制的效果,并不至于会让人得意忘形,这就能够真正起到长治久安的效果,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制度,也没有一些比较完美的手段,最安全的决策,也并不是憧憬未来,而是要做好一些预防措施。
也有一些人会觉得能够辅佐皇帝的一般都是太后,宗亲,外戚或者权臣,可是真的能够受到后世敬仰的并不是很多,这绝对是乐观过头的一种想法,所以还是选择收一收吧,这简直会让大家觉得有一些笑话。要知道大部分的结果都不是很好。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为何古代的顾命大臣往往下场不好呢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为躲避英法联军的进攻,咸丰皇帝带着自己的皇后和懿贵妃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
于是留下谕旨:“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不过皇帝担心顾命大臣擅权自肆,于是又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代为掌管),要求所有诏书务必加盖两方印章方为有效。原本是相互制衡的政治设计,最终却不料慈禧太后拉恭亲王奕入局,悍然发动“辛酉政变”,最终拉开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的序幕。
肃顺,爱新觉罗氏,是咸丰帝最宠信、倚重的满洲大臣,也是辅政八大臣的灵魂人物。他是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郑亲王端华之异母弟,属清朝皇帝远房宗亲。早先长期作为闲散宗室,终日无所事事,在外游进。他在道光时代不得志。但他才能出众,智商过人,“接人一面,终身能道其貌;治一案牍,经年能举其词。”威丰帝做皇帝后,他入值内廷,以卑微之身与咸丰帝谈论军国大事,勇于进言,知无不言,才识非常,政治才能脱颖而出。
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的五世孙,世袭和硕怡亲王爵位,十二家世袭铁帽子王之一,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首。曾任御前大臣、宗令、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咸丰帝驾崩时亲受顾命。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1861年11月2日),在咸丰帝驾崩仅仅两个多月后,两宫皇太后即与恭亲王奕欣相勾结,拉拢握有兵权的胜保等朝臣发动“辛酉政变”,下旨将八大臣一体捉拿,后议定载垣之罪,以宗室亲贵而赐白绢自尽,终年46岁。但怡亲王爵位并未因此被废除,由其族弟爱新觉罗·载敦袭爵。
景寿的媳妇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女儿寿恩固伦公主,说白了,道光皇帝是他老丈人,咸丰皇帝是他小舅子,但如果单凭皇帝家女婿的身份就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得以幸免那是不对的,要知道被杀的端华和载坦还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那,况且景寿的媳妇死的也比较早。
匡源(1815年—1881年),
字本如,出生于书香世家,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进士,咸丰年间,任军机大臣,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受命顾命八大臣,同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被撤职返乡,从事教书,公元1881年(光绪七年),病逝,终年66岁。
宽宥了杜翰,就必须另找替罪羊,而穆荫很不幸成了替罪羊。清廷以穆荫“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最前,情节尤重”为由,将他发往军前效力赎罪。匡源、杜翰、焦祐瀛三人仅予革职,免其发遣。
其中,历经三朝的载垣为八大臣之首。咸丰在自己死前,确认了下一任皇帝,也确立了辅佐幼帝的顾命大臣,自认为已经是高枕无忧,两眼一闭,安心的去了。
所以,奕欣对肃顺等皇室宗亲的恨并不比慈禧太后少,这也是慈禧太后撺掇政变,奕欣能够毫不犹豫,鼎力支持的主要原因所在。作为“辛酉政变”的两位领导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都对肃顺等三人恨之入骨,他们还会有活下来的道理吗?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逃到热河避暑山庄躲避英法联军的咸丰皇帝驾崩,大清皇位传给了唯一的皇子,年仅6岁的载淳,是为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年幼,咸丰皇帝便任命肃顺等八人为「 ”顾命八大臣”赞襄政务,但不甘于后宫生活,极具权力欲望的慈禧太后在恭亲王奕的帮助下,随即发动著名的「 ”辛酉政变”将「 ”顾命八大臣”处死的处死,罢免的罢免,夺得最高统治权,开始了对大清王朝长达48年的统治。那么,握有重权、辅助朝政的肃顺等人为何会败给毫无实权、居于后宫的慈禧太后呢?仅仅是恭亲王奕的功劳?其实,肃顺等人自己的做法借直接导致了自己的惨败,将慈禧太后推上了权力巅峰。 慈禧太后 1、咸丰皇帝死后,未能及时抓住实权 咸丰皇帝临终前,除了给予「 ”顾命八大臣”赞襄政务、处理朝政的权力,但为了控制和平衡肃顺等人的权力,防止出现恃权凌主的情况,又专门赐给了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每人一枚印章,规定凡诏旨和上呈奏章必须经过两枚印章盖章后方能生效。咸丰皇帝的这一安排,实际就将最高行政权力交给了两宫太后。 咸丰皇帝 肃顺等人认为两宫太后只有负责监督和查看的权力,并没有更改谕旨和奏折的权力,但是两宫太后却坚持按照大行皇帝的意愿,坚持将权力抓在手中,并不认为这是干预朝政。这还不叫干预朝政?肃顺等人可能觉得两个寡妇还能翻出什么风浪,朝政大权还是在自己手中,便不再坚持了!殊不知,肃顺等人的大方和轻敌直接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肃顺剧照 2、让恭亲王留守北京,才是肃顺等人最大的败笔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胆小如鼠的咸丰皇帝面对马上就要攻入北京的英法联军,怆惶逃窜,躲避到了热河避暑山庄。在亲信大臣肃顺的建议下,让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同英法两国交涉并处理朝政。看见了吗?又是这个肃顺,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让恭亲王奕?远离权利中心,最好是能借英法两国之手将恭亲王奕?除掉。殊不知,被称为「 ”鬼子六”的恭亲王奕?不但同英法两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将朝政处理的妥妥当当并借此机会拉拢了一大批朝中大臣,弄得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慈禧太后政变能够成功,离不开奕?的鼎力支持,奕?的成功却是离不开坚持让自己留守北京的肃顺。这就是命啊!这就是肃顺生生将自己作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恭亲王奕? 3、同意恭亲王奕?前往热河奔丧 就算前面两个错误都犯了,如果肃顺等人能够隔断热河和北京的联系,等自己牢牢掌握了朝政和军队以后,再进行大行皇帝丧仪的安排,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变故了。但是,肃顺等人又在此时犯了另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奕得到慈禧太后密信,准备发动政权以后,奕?立马上了奏疏,要求前往热河拜谒大行皇帝灵位。哥哥死了,做弟弟的来哭丧原本天经地义,可是你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两宫太后虎视眈眈,「 ”顾命八大臣”对权力的掌握尚未稳定,更别提对军队的掌握了。可是盲目自大、自信满满的肃顺等人竟然同意了奕的奏疏,为奕和慈禧太后直接联系打开了方便之门。 热河避暑山庄全貌 4、同意恭亲王奕?和两宫太后见面 就算肃顺等人同意了奕?的奏请,碍于压力让奕?前来奔丧,可如果不给奕?和慈禧太后见面的机会,恐怕政变能够成功的几率也会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呢?我们这八个脑残的顾命大臣,在简单的阻拦以后,竟然同意了奕?觐见两宫太后的要求!肃顺等人怎么就不想想一个小叔子在这个时候要求觐见太后干嘛?有什么大事需要立刻见到两宫太后的?允许叔嫂见面,是肃顺等人犯下的另一个致命的错误,这让他们之前千方百计阻止热河和京城联系的意图前功尽弃,等于白玩。也就说,肃顺等人亲手为慈禧太后创造了发动政变的理由,亲手将那把鬼头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慈安太后 结果我们都很清楚了,在肃顺等人的「 ”倍加努力”下,终于让自己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回到北京的慈禧太后立即下令清除「 ”顾命八大臣”,肃顺也是得到了最为严厉的处罚。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刚刚在两个妾室怀中睡下的肃顺被拉出被窝,押送至宗人府入狱。十月初六,两宫太后用自己手中的印章下令,将肃顺斩立决,两人自尽,四人革职,一人流放。「 ”八大顾命大臣”制度彻底瓦解! 你认为肃顺等人败于慈禧太后的根本原因何在? 你如何看待慈禧太后发动的「 ”辛酉政变”? 欢迎关注评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何嘉庆帝只用了半个月就除掉了和珅呢
下一篇: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斩了会怎么样呢